弄潮·深評

弄潮·深評

突如其來的的疫情,打斷了孩子們的學業。然而,“疫情是一場大考。”對孩子、家長、老師來講,又何嘗不是。

日前,河南省教育廳鄭邦山廳長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的一番話,在網上引起廣泛共鳴。他說,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進一步樹立和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能體現教育的本質和追求。

對擔心孩子們會否耽誤學業的家長們來講,鄭廳長那番深情陳述讓人醍醐灌頂——疫情是一次難得的教育機會,通過抗災教育,讓孩子們得以更好成長,也是當下老師家長們的歷史使命。

事實上,這次抗擊疫情,讓很多孩子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前些天,浙視頻記者就在蒼南縣的一個疫情檢查站見到一位三年級小學生,深夜在家長帶領下給奮戰一線的值班人員送夜宵。面對採訪,孩子的家長只說希望這個舉動會對他產生一定的影響,讓他懂得去感恩。相信這種體驗性教育的效果是這位家長刻意的追求。更廣大的孩子們,通過那些逆行出征武漢或一線防控的英雄行為,通過社會各界全民動員、群防群治的動人場景,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責任意識、擔當精神的培養,這是平常課堂達不到的教育效果。

對於當前留在家中的廣大學生,老師們除了佈置適當的課程作業,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如何從抗擊疫情中得到全面的成長。不能簡單地把課堂內容搬到網上,不能只問分數不問成長。可以安排學生寫抗“疫”日記、觀後感、讀後感等,通過互動教學,讓他們從抗擊疫情中得到思想教育。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機會親身經歷,但一定都會從鍾南山堅毅的淚眼和援助武漢醫療隊出征的畫面受到震撼。

災難來臨,中華民族往往能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整個社會能更加團結、更加奮進。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是不幸的,但我們也必須從中汲取營養,化為前進的力量。對於廣大學生來說,這段時間,上網課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鄭廳長所說,“真正地與祖國一起成長,用成長的足跡踩踏災難,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

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疫情當前,首要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抗災教育,進一步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