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如果一個女人,在懷孕期間,被出軌的丈夫逼著墮胎,強迫離婚,你還會原諒甚至幫助這個男人嘛?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咬牙切齒地說:“不會”,不僅不會,甚至會老死不相往來。

然而這個女人不僅沒有痛恨,相反多次在經濟上接濟前夫,照顧前夫的父母,甚至在前夫死後,給前夫的遺孀寄撫養費。

這個人就是民國四大棄婦之一的張幼儀,在民國所有棄婦中,她也是唯一一個最終把人生活成圓滿模樣的女子。

1、 她是小腳,他是西服,註定不相配

張幼儀生於1900年,出生名門,秀外慧中。張家是上海寶山縣的鉅富,張父是名醫,投資了不少房地產。

最了得的是張幼儀的兩個哥哥:二哥張君勱,後來是中國民主社會黨的領袖,被譽為“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四哥張嘉璈,江浙財團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現代銀行之父”。

15歲這年,由四哥做媒,她的照片被以未婚妻的名義送到了18歲的徐志摩手中。徐志摩看到後,頭一偏,鼻子哼唧著吐出“鄉下土包子”五個字。

張幼儀雖然讀過師範學校,但她自幼卻也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之下受著傳統教育,她小時候還曾被纏過足,只不過後來因為實在疼痛難忍而作罷。

徐志摩所受過的教育自然非張幼儀所能比,這也是他們二人之間的思想衝突越來越難以調和的原因,當徐志摩想要追求更多的知識,想要衝破傳統思想的束縛的時候,他對張幼儀自然也就多了幾分反感。

那時候很多文人總喜歡打著追求自由、打破思想束縛的旗號而將家中的妻兒棄之不顧,徐志摩也不例外。

對於張幼儀而言,這樣的鄙夷無疑是深深的傷害,但詩人徐志摩似乎並不覺得。或許,在他眼裡張幼儀本是個沒有喜怒哀樂的木頭女人。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1921年,在家裡替徐志摩照顧父母、撫養小孩多年後,在哥哥張君勱的提醒下,徐志摩父親徐申如將她送到了丈夫身邊。

張幼儀抵達國外後,徐志摩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帶張幼儀去“換裝”:買衣服、買鞋子。至於張幼儀千挑萬選從家裡帶過來的服裝,通通被徐志摩用“土氣”做了概述。

後來,在一次坐飛機時,張幼儀因暈機嘔吐,徐志摩鼻子裡哼唧著吐出了那句“鄉下土包子”。頭暈嘔吐中的張幼儀聽到這樣的話,不心寒是假的。

但相比接下來徐志摩對張幼儀做出的種種傷害,“鄉下土包子”這類事,頂多只能算是濛濛細雨了。

1921年,就在徐志摩陷入對16歲才女林徽因的熱戀時,張幼儀懷孕了。

妻子懷孕本是好事,但對於已經出軌的徐志摩而言,妻子張幼儀肚子裡的孩子只會是個巨大的障礙。

“打掉,打掉!”徐志摩對著張幼儀聲嘶力竭地喊!“我聽說有人打胎死掉了!”張幼儀心一陣陣地痛。

“還有人坐火車死掉了,難道就不坐火車了!”徐志摩的聲音絲毫未因他牽強的詭辯而有任何發虛。徐志摩的聲嘶力竭,讓張幼儀錯覺自己肚子裡的真的是障礙,而不是生命。

為了追求自己的浪漫愛情,徐志摩不管不顧地逼著張幼儀打胎並離婚。張幼儀不答應,徐志摩一走了之!這一走,他便再也沒回來。

起先,張幼儀以為丈夫是有情緒出外散心或者上課去了,可當幾天後傳話人過來告訴她“徐志摩不要你了”時,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和肚子裡的孩子已經被無情拋棄了。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此時的張幼儀身在英國沙世頓,不會英語,沒有錢。擺在張幼儀面前的路有三條,一條是回國,一條是留在沙世頓,一條是求助德國的哥哥張君勱。

這三條路里,第一條和第二條基本都屬於死路。所以張幼儀最終只剩下了投靠德國哥哥一條路,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張君勱很快回信說:

“孩子要生下來,我來收養。”

之後,張幼儀冒著流產的風險一個人揣著地址摸到了德國哥哥處。這一路的跌沛流離,身處異國他鄉,語言不通,沒有工作,沒有朋友,連基本的生活也無法保障,其中艱辛非筆墨所能敘述。

1922年,張幼儀在德國柏林產下幼子彼得,彼得出生後,徐志摩大喜過望。但他的“大喜”是因為:這意味著他可以前往離婚了,畢竟跟孕婦離婚多少有損他“正人君子”的形象,可跟產婦離婚就不一樣了啊。

張幼儀剛剛產下彼得後不久,孩子尚在醫院時,徐志摩帶著幾個壓場子的證人出現了,他還帶著一份《離婚協議》。被逼簽字時,張幼儀用近乎低到自己都聽不到的聲音道:

“這麼大的事,該問爸媽的意見。”

徐志摩一聽立馬著了急,他近乎喊著道:

“不行,我等不了了,林徽因要回(國了)......”。

張幼儀聽到後心滴著血,他這麼迫切地趕來和剛剛為他生下孩子的自己離婚,竟然只是為了去追那個女人。

張幼儀簽下離婚協議後,徐志摩和眾證人握手互相祝賀。全然不顧妻兒的處境,甚至離婚時,徐志摩只給了5000塊的贍養費給張幼儀和孩子。

5000塊要在國外獨自養育自己和孩子彼得,顯然是不夠的。

絕望中掙扎的張幼儀,不得不奮發自強,在德國,她重新拿起課本,積極學習外語,攻讀幼兒教育,謀生的艱辛,讓可憐的孩子在顛沛流離中不幸感染腹膜炎離世了。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2、離婚喪子,人間最痛莫過於此

彼得死後,張幼儀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未能走出陰影。

彼得過世後不久,渾身是傷的張幼儀回到了國內。公公徐申如第一時間將她叫了回來,公公召她回來的目的是想要挽回他們的婚姻,他並不贊同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事。為此,徐申如明確地對張幼儀說:

“只要你說不同意他們結婚,有我在這婚他們絕對成不了,之前你們的離婚也不作數。”

聽到這話,徐志摩緊張極了,這意味著只有前妻成全他和陸小曼才有可能成婚。張幼儀感覺到了徐志摩哀求的眼神,她看向公公一字一句地道:

“我同意他們結婚。”

徐志摩聽完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他深情地喊道“幼儀,謝謝你”。然後他走到窗邊將雙手舉起做了“歡呼”的姿勢,全然不顧張幼儀的悵然若失。

而在徐志摩的筆下,這次離婚被寫成了反抗舊道德和舊倫理,他自己則是一個為了信念,不惜離經叛道、敢作敢為的真勇士。他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此時,林徽因已經回國,在北京和梁思成確立了戀愛關係。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林徽因後來說,徐志摩也是一個會歡喜穿粉紅繡花鞋女子的那種人。估計她已看透了徐志摩風流背後不負責任的本質。

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許他一個未來”。林徽因說:“你能幫我扛心裡的重擔嗎?它會像千斤重擔壓我一輩子。”

徐志摩追問:“就為了成就那虛無飄渺的道德?”林徽因答道:“道德,不是枷鎖,而是對生命負責的態度。”

愛而不得,徐志摩迅速遇到了同樣為婚姻所困的陸小曼,1924年,陸小曼前夫王賡出任哈爾濱警廳廳長。赴任前,託徐志摩代為照料陸小曼。

這一照料,就照料到了愛河裡。

郁達夫說:“忠厚柔豔如小曼,熱情誠摯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發放火花,燒成一片,哪裡顧得到綱常倫教,哪裡顧得到宗法家風?”

3、絕望中清醒,破繭成蝶

陸小曼婚後戀上了鴉片,加之她喜歡出入舞廳等高級場所且生活奢侈,即便同時做幾份兼職徐志摩也經常入不敷出。

這邊,徐志摩和陸小曼因為錢財問題屢生口角。

而那邊,張幼儀憑藉努力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服裝公司走上了正軌。後來,她又出任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

當時的雲裳,是中國第一家新式服裝公司。其獨特的立體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裝扁平的狀貌,在上海灘風靡一時!這個曾經被前夫百般嘲笑的鄉下土包,卻在最時尚的上海,引領著時尚!

她後來甚至還成為了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副行長,使瀕臨破產的銀行扭虧為盈!成為了第一個以女人身居銀行高層的人。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1931 年4月,徐志摩母親病逝,終年57歲。按照徐志摩家鄉浙江海寧的傳統,治喪需要有女人操辦喪事。這事兒,陸小曼是絕對辦不來的,一來身子弱二來她對這些也一無所知且沒興趣。

徐志摩和徐申如經商議後決定請張幼儀主持,最初她是拒絕的,但因禁不起他們的請求她最終應允了。

回到硤石後,張幼儀在徐母的口中塞塊布, 為她穿喪服,把她移入棺材,請和尚到家裡給她誦經超度。

每一樁每一件,她都按照禮節一一辦妥了。

為了緩解徐志摩的經濟負擔,在看到徐志摩經常穿舊衣且衣服有破洞時,她為他做了幾身高級西裝。後來,她還一次次以徐志摩父親的名義轉錢給他,之所以這樣做,全是為了顧及前夫的面子。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搭乘中航免費班機北上時因遭遇飛機失事辭世了。這一年,徐志摩年僅34歲。

事故發生幾個小時後, 沉迷鴉片的陸小曼因不肯接受事實而趕走了報信人,而張幼儀則在電報上得知前夫死訊後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告訴了徐申如。

隨即,張幼儀安排自己哥哥和兒子徐積錯,去墜機地點同已到達現場的幾個文人一起為徐志摩收屍。

為前夫收屍後,張幼儀還在徐申如的請求下主持了徐志摩的葬禮。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4、最後的仁義

按理,徐志摩既然已死,張幼儀對他的付出應該也就可以停止了。然而真相卻是:在此後20多年的時間裡,她又為徐志摩完成了幾件大事。

徐志摩死後,徐申如在胡適等的斡旋下答應給陸小曼相應的補助。但在眼見她與翁瑞午同居後,徐申如在寄出一筆錢後宣佈從此將不再資助陸小曼。

見到陸小曼生活陷入困境,張幼儀開始按月給陸小曼銀行賬戶匯錢,這一做便是多年。後來,在《小腳與西服》這本自傳裡,張幼儀對作者張邦梅說:

“我覺得,贍養她(陸小曼)也是我兒子的義務。”

這種資助直到後來時局動盪張幼儀搬遷後才被迫終止,相比對徐志摩遺孀陸小曼的照顧,她還在徐志摩死後替他照顧了老父。

早在徐志摩婚後不久,徐申如和妻子便因陸小曼不和搬到了張幼儀處與她比鄰而居,後來張幼儀囤積貨物等方式掙了錢後便給徐申如買了一套房安頓他們。

1958年,年58歲的張幼儀為前夫徐志摩做了最後一件事:幫助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出版徐志摩的全集一直是她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她的堅持,最後在她和徐志摩生前好友蔣復璁和梁實秋的合力下,全集終得以在臺灣出版。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張幼儀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5、種因得果,一生圓滿

回頭看,徐志摩與張幼儀之間的天平始終是完全傾斜的狀態。這樣失衡的天平看似是因愛的多少導致,實際卻似乎並非如此。

多年後,張幼儀的子孫突然問向她:“你為他做那麼多,那你很愛他吧”!張幼儀低頭想了想反問道:

“那你先回答我,什麼是愛呢”?

在一次採訪中,張幼儀在面對關於“她愛不愛徐志摩的追問”時,說道:

“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

實際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愛是斷然不會迷惑的,因為真正的愛從來堅定。張幼儀對徐志摩或許曾有愛,但這愛後來更多的則是責任、擔當等等。

裹挾著激情的愛消失後,能支撐一個人去不斷付出的,絕對只有責任和擔當。而責任和擔當是否去承擔,又承擔到何種地步,全由一個人的良知決定。

後半生裡,支撐張幼儀為徐志摩照顧老父、為他贍養遺孀、為他出全集甚至為他去了卻情敵心結等等,都只因為“良知”二字。

在王陽明的學說裡:良知是知道為善,致良知是極致善大。良知是悟,致良知是知行合一。

每一次選擇裡,張幼儀的選擇從來無一例外地是以善為先,也正因此:她才會在被他傷害無數次後,依然為他完成人生最重大的事件。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是最大的誤解


她沒有把不幸當作藉口,她原諒了徐志摩給她帶來的不幸,以比天空更大、比海更闊的胸懷寬容了徐志摩。退一步是情,讓一步是心;她一直等待徐志摩、接濟徐志摩。

之所以張幼儀被人尊重,正是因為她既有情,又有心。她簡單快樂的活在當下,沒有把怨氣積鬱在心底。憑藉對生活的自信,勇敢地面對挫折與失敗,堅持讀完學業、出任銀行的副總裁,以實際行動演繹了人生的精彩。

尼采說: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張幼儀最是會釋懷的那個人。她遵從儒家生氣不如爭氣,抱怨不如改變的法理,從理解別人、接受別人、改變自己開始,為自己的好運人生鋪路。而不像徐志摩那樣,追求不可能的理想,在不可實現的理想的痛苦面前,還不回頭尋找現實,卻沉溺“遊戲”人生,迷途不返。

相比民國史上其他被拋棄後陷入抑鬱情緒,並最終草草了結一生的棄婦,張幼儀是極致的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