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明刻本《富平縣誌》是富平建制以來的首部縣誌,由時任知縣劉兌倡修,前保定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丕揚(二品銜)主纂,刊印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春,歲在甲申,故史稱明萬曆甲申刻本《富平縣誌》或《孫志》,是為明代陝西八大名志之一,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該縣誌原版刻本在國內已蕩然無存。而目前流傳於世的《孫志》,皆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時任知縣吳六鰲重刻本,但存疑甚多。尋覓明萬曆甲申刻本《富平縣誌》原版真跡,恢復文化遺存,是地域文史工作者多年的夙願。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2015年5月,筆者受原富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惠志剛老師和縣文化局董副局長所託,先後在國家圖書館等處查詢未果,又從互聯網檢索得悉美國哈佛大學似有《孫志》藏本,遂求助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王萬軍博士(筆者同學,富平流曲鎮炭村人)。是年九月,王博士與侄女王雯(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費盡周折,終於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找到了明刻本《富平縣誌》,並獲得該館提供的PDF 版。“哈佛燕京圖書館”創建於1928年,由美國霍爾基金資助,初名“漢和圖書館”,1965年改為現名,歷任館長均為華人。該館收藏中文古籍始於清光緒五年(1879)。由此推測,明刻本《富平縣誌》收藏時間,似應在1879年至1930年之間。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王博士通過“雲郵箱”發來PDF版明刻本《富平縣誌》及封包圖片,在編號為“391”的封包標籤上,依次橫排用中英文書寫著:

萬暦富平縣志 Wan-li fu-p′ing hsion-chih

萬暦如皋縣志 Wan-li ju-kao hsion-chih

萬暦淄川縣志 Wan-li tzu-chuan hsion-chih

萬暦胙城縣志 Wan-li tsou-ch′ang hsion-chih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打開PDF 版文檔,首頁頂格橫寫no.801,正中間用毛筆豎寫“萬暦富平縣志”,下端小字橫寫“no.801/萬暦富平縣志十卷/劉兌孫丕揚(明)籑修/明萬暦間刻本/九行二十字(203×143)/二冊”

明刻本《富平縣誌》分上下兩冊,共存留130頁計33500餘字,全部為毛筆手書楷體,木刻版正反面印刷。頁面尺寸為203×143,敘言每頁豎排七列,正文每頁豎排九列。卷首僅存《劉兌敘》兩頁,缺《孫丕揚敘》,卷尾附張正化、張執《志後敘》。正文分為“圖考、地理志、建制志、祠祀志、官守傳、鄉彥傳、選舉志、田賦志、習俗志、溝洫志”共十卷,全篇結構獨特新穎,圖文並茂。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志書主纂者孫丕揚(1531—1614),字叔孝,號立山,陝西富平縣流曲鎮南街孫家堡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八月考中壬子科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丙辰科殿試三甲進士,時年25歲,初授行人,後遷御史。此後歷任大理寺右寺丞、保定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應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位居朝廷一品重臣,考滿加封太子少保。萬曆四十二年(1614)八月,三朝元老、賜進士、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孫丕揚病逝於家中,享年83歲。詔命“贈太子太保,如例贈祭葬”(引自萬曆帝實錄),葬流曲城北。天啟初年,諡恭介。孫丕揚一生在朝為官33年,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素以“剛正不阿、不徇私情”著稱,德高望重,聲名顯赫。

在元代以前,富平概無成刊縣誌。明萬曆八年(1580),保定府新安人劉兌(字景澤,號鍾所)任富平知縣,遂決意請賢修志。其時適逢孫丕揚因拒媚權貴“憤而以病乞休”居家,“結廬於錦川精舍,入則順顏承歡,出則明經授徒”

(引自志後敘)。劉兌三顧孫府,懇請丕揚擔綱編撰縣誌,“公辭愈固,而餘請愈力”(引自劉兌敘,下同)。孫丕揚頗感盛情難卻,方才應允。萬曆十一年(1583)仲秋,孫丕揚以五旬之齡,不顧秋霜風雨,“慨然率門人輩”,踏遍頻陽山山水水,“秉燭執筆芸窗,治稿錦川精舍……不三月而告成”,成稿時值萬曆甲申年(1584)正月,是為富平縣有史以來的首部《縣誌》。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在志稿採編期間,孫丕揚率本縣鄉賢名流及門人弟子,諸如張正化、張執、李燾、李玉、李旟(yú)、田潛、由大任、李可學、孟師曾、孫丕振(丕揚胞弟)、韓汶、韓希賢、宋一、韓紀識、李旐(zhào)、孫光範(丕揚獨子),以及縣丞高希佔、主簿廬遂、教諭杜本益、訓導程希洛、通判孟國詔、聽選孟國信等,為成就首部《富平縣誌》,宵衣旰食,嘔心瀝血,務實精編。縣令劉兌為志富平,從籌劃聘賢到定稿刊印,多方組織全力以赴。誠如《孫丕揚敘》所言:“邑侯不劉先生不志”。據筆者考證,孫丕揚編纂《富平縣誌》的地點,就在富平流曲鎮南街善慶寺,即今流曲小學。

明萬曆甲申刻本《富平縣誌》,無疑為關中地方誌的罕世之作。孫丕揚受託編纂縣誌,並視此“以不枉此一生……與邑大夫、鄉大夫共力行之”,不足半載就大功告成,堪稱地方修志佳話。如果說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國史拓荒之鉅著,同樣可以這樣評價:孫丕揚所著的《富平縣誌》,亦堪稱富平地域之“史記”!該縣誌對縣域社會經濟和人文地理的研究,起到了開拓性、示範性的作用,對後世的文化傳承和建設彌足珍貴,將影響深遠。

富平文化 |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析補瑣談

該孤本《縣誌》自明萬曆甲申年(1584)春刊印迄今,已存世450餘年。蓋因代久年湮和印刷缺陷,尚有部分頁面字跡模糊難辨或文字空缺。為了還原古籍本貌及便於讀者賞析,筆者依照原版格式用電腦予以重錄,先後六易其稿,力求準確無誤。對志書中的空缺處及模糊難辨字,參照明刻本《頻陽四先生文集》及相關文獻資料,共研析補缺549個字。對殘缺的敘言,採用古籍“摳字法”

予以修補。從原版中“摳字”近萬餘,最後挑選4200字建立“明版字庫”。再依據明刻本《縣誌》模式,逐字逐句逐頁精準比對排版。共析補《孫丕揚敘》10頁計884字,析補《劉兌敘》6頁計531字。基本做到了“修舊如舊”,補《敘》與正文版面諧調一致,選字精準筆法流暢。在此基礎上筆者又斗膽研析新增19字。但仍有14字未能辨認,另外原版空白處約21字不知其詳。經過析字補缺後,全志書共276頁(含空白頁),總計34906字(含空缺字)。在志書整理析補過程中,深得惠老師和王博士的悉心指導,謹此表示誠摯感謝!

明刻本《富平縣誌》的面世,實屬近年文史研究的重大發現,這無疑是富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事。不僅填補了富平乃至陝西省文史資料的空白,而且為後來的地域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鑑和具體的資料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