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孩子生長的起點

你家初中在哪裡上的"

“我們在精英”

“哦,初中就住宿了唄,那你家肯定適應的快,我家沒離開過家,不知道能不能習慣呢”

“唉,我家這個從小離開家習慣了,你家估計也沒事,孩子們也都長大了”

高中開學,學生宿舍裡家長們聊的正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寄宿學生越來越低齡化,家長們也似乎認為孩子在寄宿學校吃飯睡覺上課,沒有哭天喊地回家就是適應了學校的生活。

我初中就開始住宿,但是上高中,我並沒有發現自己比初中沒住宿的學生更能適應,相反精神更孤單,我結婚生育後,我更反對讓孩子太小選擇寄宿。最近在看一本育兒書《依戀與12種親子關係》,更是對於在精神上養育孩子給了更多支持。

原生家庭-孩子生長的起點


《依戀與12種親子關係》共兩篇18章,第一篇6章依託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詳細介紹了依戀關係對於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相信很多父母肯可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第二篇12章則分別介紹了12種親子關係力:富養力、尊重力、接納力、信任力、防守力、共情力、拒絕力、遊戲力、獨處力、真實力以及幸福力。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行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在言傳和身教,又超越言傳身教。比如,父母的婚姻關係會影響到孩子的戀愛觀和婚姻觀。家庭環境和養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性格和行為方式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親子關係大於一切教養技巧。當父母能夠給孩子創設一個有安全感、被愛及被尊重的環境,孩子不緊張、不焦慮、感受到足夠的愛和支持時,孩子才會把關注點放在如何發展和解決問題上。


《依戀與12種親子關係》作者張琳琳,北京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師從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在有了女兒後,不斷貪多將發展心理學理論、心理諮詢時間與育兒相結合,為父母們的育兒提供參考建議。

張琳琳總結的12種親子關係對於我們養育孩子提供了很多思路,對於我啟發最大的應該是富養力和共情力了。

窮養兒子,撫養女兒的說法一直被大眾傳播,曾經看到知乎有提問一個家庭中的男孩和女孩,如何在不是公平的情況下窮養兒子富養女兒,可見大家對於窮養兒子,富養女兒觀念還是很贊同的。

李湘女兒王詩齡也是隔三差五上頭條,王詩齡的各種奢侈用品成為大家頻頻吐槽的關鍵,有一種說法是能力範圍給予最好的沒錯,另一種說法是要給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窮養和富養兩個觀點總是不能達成和解,《依戀與12種親子關係》中,張琳琳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路:

1.加強金錢教育,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2.重視精神富養,培養良好心理品質

心理層面的富養是指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安全感,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物質層面的財富都是外在的,隨時會發生變動。內心的充盈才是伴隨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熱愛生活,良好的社交能力,面對困難堅毅樂觀這些才會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共情是指在與人相處時,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願意從對方的角度、立場思考和感受,體會對方的體驗,感受對方的情緒。


小朋友,除了好吃的糖果外,還需要你懂他,比如

有的人,喂孩子吃藥會說:一點都不苦,喝了吧,病就會好的。

有的人,會在孩子跌倒哭泣時說:別哭了,一點兒都不疼,自己起來吧。

有的人,會在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是說:幼兒園有好多小朋友,老師還會領著做遊戲,特別好玩,你怎麼就不願意去呢,去吧,多好玩呀。

首先孩子有了自己的認知,我們不能扭曲事實,其次,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在精神上的理解和認同,一味的否定,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我們只需要說,藥有點苦,寶寶勇敢,為了打敗病毒,寶寶也能喝有點苦的藥;跌倒了有點疼,我們看看能不能自己起來.......

可能我們並不認同孩子的一些想法和行為,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精神上理解和支持他們。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平日也有公婆幫忙照看孩子,現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不用去幼兒園,不用上興趣班,也沒有戶外活動,全天24小時陪伴,如果想要輕鬆,打開電視機和手機,全世界都安靜了,可是我總想孩子少看會兒動畫片,少玩會兒遊戲,多學點知識,多鍛鍊身體,這就要家長費心了,首先是時間上的陪伴,然後是絞盡腦汁,想各種注意,怎樣調動積極性。

孩子不是機器,可以按照程序有條不紊的運行,家長也不是可以隨意辭掉的工作,既然選擇了孩子,我們就要盡力養育好,我願意多讀一些育兒書籍,既能解決我養育孩子的困惑,也可打開新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