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藝術而言,大家都能欣賞與喜歡的,能免俗嗎?但如果能欣賞、理解該藝術的人太少,那意義又何在?

邱喜輝


就藝術的角度,大家可以欣賞理解的,不是俗不俗的問題,而是藝術上所闡述的宗旨。

藝術的意義是批判,頌揚,揭露,曝光等,目的就是讓社會進步,讓人們脫離庸俗,而不是讓社會倒退,讓人們更俗。

多說一句,大家好理解的,不一定俗,大家很難理解的,也不一定雅,因為藝術需要通過具體的作品讓人們瞭解什麼是藝術以及藝術的目的,而只要是藝術作品,都有好壞優劣之分,有的作品很成功,有的作品很失敗,所以,欣賞藝術,不僅要了解藝術規律,藝術手段,更要有自己的價值觀,是非觀,從而對藝術作品進行褒揚和批判。


孤獨D時代


首先可以肯定的講,大家都能欣賞和喜歡的藝術作品是完全可以免俗的。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安格爾的《泉》、徐悲鴻的《八駿圖》、齊白石的《蝦趣圖》,幾乎人人都能欣賞,都能看懂,都會喜歡。但是這些都是很雅的藝術,有誰會認為它俗呢?

不能否認,藝術品確實存在著雅俗之分。有些藝術品,或內涵深奧,或意識超前,或形式新穎,以致很多人一開始欣賞不了,認為這藝術太高雅了,出現“曲高和寡”的情況。有些藝術品,直接反映生活中的尋常現象,很接“地氣”,人們一看就明白,因為“通俗易懂”,自然欣賞喜歡的人會很多。俗是相對雅而言。雅不一定就是高端深奧,俗也並不是簡單浮淺。很多藝術品雅中包含著俗,俗中包含著雅。絕對雅的藝術是不存在的,絕對俗的藝術也是不存在的(低俗的東西是不能稱之為藝術的)。

同時,藝術的雅和俗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間和人們認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比如西方交響樂剛引進來的時候,很多人是欣賞不了的,很多人認為西洋樂很“雅”。但是這麼多年過來了,人們聽交響樂聽多了,倒也“習以為常”了,覺得西方交響樂原來也很通俗嘛。

楊麗萍的“孔雀舞”取自雲南傣族民間舞蹈,是很通俗的民間藝術,經過藝術提煉藝術家的演繹,我們從舞臺上看到的孔雀舞優美高雅,而且大家都能聽懂都很喜歡。

梵高在世時其畫作並不為人們欣賞,但是幾十年後,人們逐漸發現和認識梵高畫作的藝術價值,從看不懂到看得懂,從不欣賞到欣賞,到喜歡,我們說梵高的畫作是“雅”還是“俗”呢?


燈影書畫


自抽象藝術誕生之後,人們對藝術的看法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明明是奇形怪狀、醜陋無比的東西,卻偏偏要說是“以醜為美”,問題來了:對於藝術而言,大家都能欣賞與喜歡的,能免俗嗎?但如果能欣賞、理解該藝術的人太少,那意義又何在?


欣賞與喜歡、理解藝術的人

剛開始藝術是沒有高雅與低俗之分的,後來因為某些因素,某些人提倡藝術需要“創新”,從而導致低俗的藝術也出現了,畢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有些創新是毫無章法的,胡來的,低俗也就在所難免了;對於藝術而言,大家都能欣賞與喜歡的,就能免俗(避免低俗的藝術作品),

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很簡單,人的審美能力有高有低,其中,審美能力低的人,看什麼都認為是好的,分辨不出“高雅與低俗”,但是,審美能力高的那部分人喜歡的藝術,沒有審美能力的人同樣也會喜歡,審美能力低的人喜歡的藝術,審美能力高的人就肯定不會喜歡了,



值得注意了,沒有審美能力或審美能力低下的人欣賞藝術完全是盲目跟風的態度,這樣的人只是佔少數,但如果能欣賞、理解該藝術的人太少,藝術就沒意義價值了,(像梵高那樣到了後期才有價值的藝術少之又少)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很多極少數人能欣賞、理解的藝術,


比如,行為藝術、書法中的“醜書、俗書、亂書”,諸如這些低俗的藝術形式也只是那些沒有審美能力及審美能力低下的人才會“理解”,他們認為這是藝術的個性、藝術的創新,其實,毫無價值可言,充其量就是小丑做戲,娛樂而已。大多數人都是有審美能力的,畢竟藝術發展了幾千年,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依然是存在的,人們在欣賞藝術時,是會作比較,從而優勝劣汰。


詩夜城主


應該承認,藝術的確有著雅與俗的區別,我們習慣稱之為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相對而言,“雅”比較好理解,不管懂不懂,高雅藝術總有不一樣的氣場;但是“俗”卻很難準確定義。因為“俗”有通俗和低俗之分,通俗易懂和俗不可耐,尺度如何把握,確實很難界定。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藝術最好能做到雅俗共賞,這樣既能體現藝術品的檔次,又能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這才能成為真正的深入人心的經典藝術作品。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王羲之的書法《蘭亭序》等等,莫不如此。

但是,並非所有經典的藝術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賞的。因為藝術家美學思維上的差異,他們的作品風格也大相徑庭,不可能受到大眾審美習慣的限制。比如說梵高的《向日葵》等後印象主義作品、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甚至是現在影響極大的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等等,都是經典的藝術品無疑。這樣的藝術作品自然都是高雅的,在拍賣市場無數次創造出驚人的天價。

再說一下當今書壇爭議最大的醜書,那些醜書名家諸如王鏞、沃興華、王冬齡、曾翔、何應輝等人,哪個不是當今書壇名氣頗大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品很有市場,價碼也不低,但是老百姓看不懂,也不喜歡欣賞,甚至引來網上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成了當今書壇爭議最大的話題。我們這裡不再贅述醜書的是是非非,也不能界定醜書的藝術檔次和藝術價值,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大眾的審美習慣很難接受醜書的表現形式。

上面例舉的這些藝術品卻並非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所以受到眾人追捧,有人只是信服其名氣,更多的人則是人云亦云、不懂裝懂罷了。

我們一直強調藝術終究是要為大眾服務的,否則就很難體現其存在的社會價值。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誰也不能保證讓所有的藝術品都做到雅俗共賞。隨著時代的變化,審美習慣和美學思維也會出現變化,這是很正常的。就如梵高生前賣不出一幅畫,去世後其作品卻被奉為圭臬,說明大家的審美習慣也是會出現改變的。

所以,我們應該對那些頗富個性的藝術品給予更多的包容,說不定哪一天看著看著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我們還要承認一個事實,現在大眾的審美能力還是普遍偏低,以至於一些粗俗的所謂藝術品也能大行其道、備受追捧。

相比藝術的雅與俗的爭議,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或許才是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大家都能欣賞與喜歡的”跟“俗”,不是一回事。舉例說,《歌唱祖國》,大家都能欣賞也都喜歡,你說它“俗”嗎?音樂、戲劇、美術個各門類裡,都存在著一些“陽春白雪”。能欣賞、理解該藝術的人相當少,但是它能站住腳、經得起時間考驗,那就證明它有存在的意義。而且,目前的欣賞者少,並不註定永遠都少。瞎子阿炳的二胡曲,在他在世的那些年裡,只是要飯花子拉的曲子,不入流的,一旦被發現,整理出來,就成了經典名曲。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剛寫完的時候,提琴師認為“沒有小提琴化”,拒絕演奏,被擱置了三年。後來被另一位樂師接受演奏,成了名曲,流傳至今已超百年。


ZBLiu


首先呢,我覺得無論是陽春白雪的藝術還是下里巴人的藝術,都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貼近生活的適合大多數人欣賞和喜歡的,也不能簡簡單單冠之以一個俗字。而那些高於生活的,所謂的高雅的藝術,也並不完全比下里巴人的藝術好。二者最終最本質最核心的表達也都是真善美這些人類最美好的品性與人的思想。只不過是表現方式、技巧以及受眾群體的不同。



同時呢,我覺得哪怕是大多數人都能欣賞與喜歡的藝術,也都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區別。這其中談不上俗與不俗的問題。藝術的最終追求也不是為了免俗。因此我覺得第一個問題有一定的不合理之處。

其次我覺得無論是音樂的,舞蹈的,高雅的,低俗的,受歡迎的還是不受歡迎的藝術,其最終都是要落到思想上。藝術歸根到底不過是載體,不過是表達形式,而其中所蘊含的厚重的思想與人文關懷才是最重要的。無論能否理解這種藝術的人是多還是少,只要其背後的思想還有價值,那麼這種藝術便有存在下去的意義。



人類的歷史長河幾千年,沒有留存到現在的藝術不計其數,瞭解他們的人更是少的可憐。但你能說他們沒有了價值嗎?不它們仍有價值。 通過他們我們可以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環境,那個時代人們所想的所做的,從而去了解他們的思想,透視他們的精神世界。只要他們的思想有價值。那麼這些藝術也就有著意義。


迷茫的大學生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卻不是一個能給出直線答案的問題。

這涉及形象的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概念,您問題中所說“欣賞和喜歡”,也就是大多數人眼睛所看到的形象,是屬於形象的生活美概念,但這並不是藝術欣賞和審美的全部。

大家都“欣賞和喜歡”的,不一定是俗的;

大家都不夠“欣賞和喜歡”的,也不一定就是沒有意義的。

全球的藝術都有寫實或寫意,審美或審醜的問題,這裡我就舉兩個例子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1.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拉斐爾一生劃過許多聖母像,他曾說過,他筆下的聖母是用眾多生活中的美女為模特,而不是一位,是集眾美於一身的完美形象的化身。他筆下的美的形象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種美,是眾人皆可欣賞和喜歡的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形象美,但是她俗嗎?當然不,從形象到氣質,高雅至極!

  2. 畢加索《拉維農少女》。這幅畫在展出的時候,觀眾全部大驚失色,“這幾個女人太醜了”!但畢加索卻說:“不,這不是幾個女人,這是一幅畫。”大家看到的形象是醜的,但是在藝術中,醜的外在形象可以成為美的藝術形象,而且比生活中更醜,藝術家通過“變形”,也可理解成中國畫中的“寫意”,達到不求形似的藝術美效果。從大眾的角度,能夠理解這幅作品的藝術美的人寥寥無幾,但是不能掩蓋這幅作品在美術史上的重大價值和意義。我們暫時欣賞不來沒關係的,時間會給你答案。

綜上所述,藝術的欣賞和審美,同時包括審美和審醜,但這種醜不是惡俗的醜,而是指變形技法的寫意的不同於寫實的醜。藝術不僅僅是俗和雅兩個方面,藝術的審美意義更不是以欣賞的人的數量來定義。


孫曉沙


俗話說得好: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藝術能夠雅俗共賞固然皆大歡喜,但畢竟難以面面俱到。

一般普通人並不真的懂藝術或藝術作品好在哪,為什麼好,但是隻要能給人帶來美感,或者有所感悟,有所助益,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就夠了。

真正能夠欣賞、理解藝術的人,可以將藝術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如此各司其職,就挺好的。


知書J


藝術品包涵廣泛,小說散文,詩詞歌賦,舞臺銀屏,書法繪畫,雕塑攝影等等,其優秀的作品,都可以盡納入藝術品的範疇。通俗不同於庸俗。通俗是指明白易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通俗易懂的作品,同樣可以是高雅清新,具有使人精神振奮,道德楷模正能量的作品。庸俗是指趣味低下,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粗鄙的作品。我們要免的”俗”是指低級趣味的庸俗作品,它使人精神頹廢,道德喪失,美醜顛倒的藝術垃圾。

我們時代的文化藝術作品,是為廣大人民大眾服務的,是為我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的。所以,我們的文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良好的思想境界,要有利於黨的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這一點是堅定不移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提高藝術的美學思維,開拓和發展藝術的多樣性,把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稱得上是一部好的藝術作品。


大千一塵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西方美術史上,個人拙見,大眾都能欣賞的油畫流派,是古典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現實主義畫派

比如西方古典油畫,畫中的人物,場景清晰可見,畫中的神話宗教人物清晰可見,如維納斯女神,大眾能看懂,但是古典油畫又不失高雅的古典韻味

比如西方現實主義畫派,以底層平民老百姓為題材,生動展現了農民貧困,艱難的底層生活

但是米勒的農民題材油畫,通過平凡的題材,展現最崇高的精神


但是個人拙見,古典油畫再高雅,聖潔,都會有褒貶不一的評價

米勒的寫實油畫,《拾穗者》,被人說是貧民醜陋三女神

甚至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宗教裸體壁畫《 最後的審判》,還被教皇命令畫上衣服

還有冷軍的畫,大眾能看懂,同時又不是高雅的韻味,但是還是有人評價冷軍是人肉打印機

所以,每個人審美修養,品味不同,再高雅,再古典的油畫,都會有褒貶不一的評價。

而且人的審美,修養,品味會不斷變化,說不定這段時間喜歡高雅的古典油畫,過段時間又開始喜歡抽象油畫

在西方美術史上,對於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的繪畫流派,如抽象油畫,表現主義繪畫,野獸派,維也納分離派的繪畫,其誇張變形扭曲的形體,看似雜亂無章的色塊,點線面,看似雜亂無章的線條,筆觸痕跡,晦澀難懂,曲高和寡

確實,抽象繪畫,理解,欣賞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會遭到大眾嘲諷

莫奈,馬奈,畢加索,馬蒂斯特立獨行的,標新立異的畫風,確實一時不被大眾欣賞,接受

但是,由於大眾的審美品味參差不齊,各不相同,有人喜歡古典油畫,有人喜歡寫意油畫,有人喜歡抽象油畫

所以,抽象油畫再另類,再怪異,再荒誕,還是有人會喜歡你標新立異的抽象畫作品

不然畢加索怪誕的立體主義油畫,達利荒誕的超現實主義油畫,馬蒂斯曾經被人嘲笑弱智的野獸派油畫,不會名垂青史

所以,抽象油畫,表現主義油畫,超現實主義油畫,立體主義油畫,同樣有值得學習借鑑的精神,比如創新前衛的精神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條友們,你們有什麼高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