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每天拍攝生活趣事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00多位皇帝,在封建思想統治下,這些皇帝君王死後的墓葬是特別的,他們會在生前就找人看好墳墓,然後命人修建,修建完畢等自己去世之後使用,一般君王皇帝的墳墓都會建的特別豪華而且面積巨大,那麼等皇帝去世之後封閉地宮的工匠是怎麼出來的呢?

中國最早的皇陵要數週武王姬發的皇陵了,比較神秘、規模最大的應該是秦始皇的,根據歷史記載,秦始皇陵修建共耗時三十多年,到秦始皇去世一年之後才修建完成,秦始皇的後人怕修建皇陵的工匠出去之後將皇陵的秘密說與他人,或者是工匠自己起了歹心,然後進皇陵偷盜,所以講修建秦始皇陵的一批工匠都陪葬了,也就是最後一批工匠直接沒能出來 皇陵直接就被埋在裡邊了。

秦始皇去世的時候帶了很多葬品,包括人葬,就是為了死後能有人繼續伺候他,所以在當時的年代,工匠殉葬也是正常的。後來到秦朝時期,活人殉葬其實已經被廢掉了,但是成吉思汗和慈禧的修建工匠大多也被殉葬了。

後來漢代之後,基本就不在將最後一批工匠殉葬了,他們會允許這些工匠出來,那工匠出來後怎麼將皇帝地宮的門帶上呢?古人是比較聰明的,他們發現了石門,現在很多古墓在發現出口的時候都會看到出口頂著一塊巨石門,這樣偷盜的人也需要費很大勁才能打開石門,古人將石門放在墓門口,通過操縱機關,打開後將石門落下 蓋住墓門,這樣人也不會被關在墳墓裡。


丫丫說史


皇帝下葬後,最後一個工匠怎麼出來?古人其實很聰明,這點難不倒古人,最後一個工匠出去的辦法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就是設計一個自來石,自來石石門上面是沒有鎖和栓的,石門的門軸上面下面都是球狀,兩扇門中間在相同的位置都設計有一個凹起的石槽。

在關閉石門前,工匠利用石條,傾斜狀態放置,利用兩者的配合石門關上了,這個方法是利用了石條、滾珠、槽相互配合把門關上,而且這扇門從外面是怎麼也打不開的,厲害吧?

還有另外一種方法——防釘鑰匙。工匠在封鎖墓門前,會藉助修理墓室的傢伙兒,在封鎖門的時候,先固定住,其他工匠在兩扇木門上打幾個孔。

隨後再把拐釘鑰匙套牢在門條上,這樣在關門的時候,移動抵住門的石條,墓門就會慢慢的打開,工匠就可以順利逃出生天。再鎖上也簡單,再把拐釘鑰匙慢慢的向前拉一拉,這樣整個墓門就徹底封死了。

從這裡也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修建皇陵的工匠是多麼聰明和巧奪天工。只能說古人在這方面的智慧過於巧妙。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在封建時代,皇帝非常重視陵墓的修建,一般在新皇帝登基的那一天就開始計劃建造帝陵。我們看盜墓的小說或電影,那些古代的墓不但很難進去,而且還設置了重重機關。

如此嚴密的陵墓,當初封閉地宮的時候,最後一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答案就是:最後一位工匠是走出來的!

有些人會想,《史記》上不是記載秦二世為了不洩露秦始皇墓裡的機關,把工匠都封閉在裡面陪葬了嗎?《資治通鑑》裡不是記載,在修建齊獻武王墓的時候,不也是把工匠都殺了,防止機關洩露嗎?

這些史料記載都只是記載,目前還沒有考古證實!如今考古發掘過的古代陵墓,並沒有發現為了封閉墓門而將工匠囚禁陪葬的現象。

古代的陵墓為了防盜,確實下了不少工夫。比較早的有周朝時期的墓,他們為了防盜,將棺槨做成石頭的,這是比較低級的一種防盜方式;到了春秋時期,墓主們開始在墓室周圍放置大石塊,為了增加整個墓的堅固程度,也有利於防盜。

西漢時期的時候,漢文帝“以北山石為槨”的思路影響了後來的君王,也在歷史上掀起了一股“鑿山為墓”的浪潮。這樣墓是堅固了,但墓道和墓門依然是一個隱患,於是工匠們就開始在墓道上填塞巨石。西漢魯恭王的墓裡就發現了19塊巨大的石頭用來填塞墓道,這重重巨石在古代用手工鑿開那可是一項大工程!

用大石堵墓道雖然堅固,但也費時費力,後來古代的工匠們就發明了“頂門器”。這是一種機關,當關閉墓門的時候,頂門器就會倒下把門頂住,門就推不開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就是這樣的,他使用的頂門器是銅做的,而且在關閉墓門後,墓門與牆之間還用鐵水封死,這樣盜墓賊基本上就無從下手了。

結束語

古代修建帝王的陵墓都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最快也要幾年,最長的有幾十年,在這期間不可能只用一批工匠。如果皇帝要殺工匠,那該殺哪一批呢?如果殺最後一批,工程永遠也完成不了啊,誰不怕死呢?

其實皇帝陵墓裡的機關並不多,而且帝陵都還有地面建築,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的墓,根本不可能隱瞞。工匠們完成了地下工程以後,還有大量的地面工程等著他們來做,基本上建造陵墓的都是徵來的勞役,或者犯人,還有就是俘虜。如果要殺害工匠,那勞動力會越來越少,工程也很難完成了,這並不是皇帝想要的結果。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皇帝下葬後,修建陵墓的工匠往往有兩種下場。一種是修建陵墓的人包括工匠會被殺死,成為皇帝的陪葬;另一種則是皇帝仁慈工匠們能夠活下來。

歷史上,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慈禧都殺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在出巡途中於沙丘駕崩,兩個月後秦始皇棺木運回咸陽,在臨潼下葬。然而根據制度,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後宮女人全部殉葬,而胡亥也沒有放過當過給秦始皇修陵墓的工匠,凡是參與修建陵墓內部的工匠也都全部殉葬,古代殉葬制度真是一點人性都沒有!

而那些仁慈的帝王,而那些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自有過人的辦法出來,他是從外面封閉地宮,這就是墓門防盜機關設計—自來石。

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當中,發明了一種可以從裡面自動鎖住墓門的機關。當皇帝下葬後,所有人撤出墓地,只留下最後的工匠來關閉幕門。

當工匠從外面把墓門緩緩關閉的時候,門後的自來石由於自身的重量而落下,由於設計這時候會剛好卡在門後的卡槽裡面,把木門死死地頂住,這樣就可以從墓門外面封閉陵墓大門,工匠也活了下來!

這種自來石是天然的石頭,呈長條狀,一般是兩邊寬中間窄,高度約1.6米,重量大約在幾百斤左右,因此用他來鎖住的墓門很難打開。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挖掘明定陵時,有兩扇1.8米寬,3.3米高的石門,大門關著,從門外面並沒有任何鎖子或者門栓住東西,但是石門推不開,之後,專家用手電筒從門縫裡看到石門是被一塊石條給頂住了。

知道了原因,經過專家幾次實驗,專家用鐵絲繩套加木板才打開石門,石門打開後,專家一研究才明白,古代工匠先把石門的門軸上下端做成了球狀,然後在石門中間門縫位置鑿了一個凸起的槽,最後在門內地面上距離石門不遠處再鑿一個洞,最後一名工匠出來前,會把自來石放到門內地面的槽洞上,然後讓它慢慢地傾斜,當關上石門後自來石就會順著球狀軸移動到石門的石槽內,從而工匠就從外面徹底的關上墓門。

如此巧妙設計的自來石,保住了工匠的命,也讓睡在帝陵裡面的皇帝能夠安心的享受地下的榮華富貴,畢竟帝王的陵墓都是有很多金銀財寶的陪葬品,而這些陪葬品歷來都是盜墓者對帝王陵墓不斷盜掘的原因。

清末民初時孫殿英盜慈禧太后的陵墓,最初挖掘四處亂挖,找不到墓門,之後,找來了當時修建的工人,對他嚴刑拷打加上威逼利誘,搞清楚了墓道門的位置,但是他沒能手工打開墓門,最後只能一包炸藥炸開了墓門!

古代工匠用他們智慧發明了很多墓門機關,自來石只是其中之一,他們用這種巧妙的設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為盜墓者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點贊致敬!


南山居史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我國古代皇帝下葬,除了秦朝時期的工匠們會被迫殉葬以外,之後的一些帝王下葬都不需要工匠殉葬了,而且他們封鎖墓門的方式也很特別。

皇帝下葬當天,除了扛夫,還有高舉旗傘的引幡人,拿著燒紙和旗幟等的儀仗隊,負責唸誦經文的和尚道士和奏哀樂的樂器隊,最後跟著的是皇室宗親和所有官員,聲勢極為浩大,這些人要走到陵墓的臺階才停下,最後由扛夫和封鎖墓門的工匠們進入陵墓裡,給皇帝下葬。

那麼下葬以後,最後一個工匠又是怎麼出來的?

第一種是利用自來石

工匠事先在陵墓門內放入一塊巨大的石頭,當皇帝的棺木被抬入陵墓,要封閉墓門時,工匠就將門外和巨石等重的物體撤掉,這時運用槓桿原理,門內的大石頭就會滾下來,剛好封住了墓門,利用槓桿原理,工匠們會在墓門上安裝機關,當他們關上門以後,門就會自動從裡面鎖死。

第二種運用封門石

工匠在墓門裡面設計一個斜坡,斜坡的凹槽處放著一個石球,當工匠關墓門的時候,凹槽處的石球一受力,就會順著斜坡滾下來,正好卡在門上,就能夠把墓門牢牢鎖死了,這個辦法在宋元時期被運用得最多。

第三種拐打鑰匙

到了明清時期,工匠們設計出了特別的鑰匙,叫“拐打鑰匙”,工匠們封鎖墓門時,先把一扇門關上,然後在外面撥弄條石,讓條石傾斜移動,最後死死卡住兩扇門,人們從外面就再也打不開墓門了。

所以,在工匠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下,很多負責封鎖墓門的工匠都能夠順利出來,而不用殉葬。


舊時光老影像


眾所周知,歷代皇帝都是非常重視陵墓的修建工作。皇帝為了死後能長眠在奢華之地,通常會動用極其龐大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陵墓。而帝陵的修建時間一般會持續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像秦始皇陵歷時37年、漢武帝茂陵歷時53年、唐高宗乾陵歷時29年,明成祖長陵歷時18年。由於陵園規模宏大、施工精細考究,所以導致很多服勞役的百姓從年輕之時就開始參與修建,直到中年甚至老年時都還在修建。

參與陵墓修建的工人,在陵墓修成之後,實際情況真的是被處死用來陪葬了嗎?

前面說了,皇帝陵墓的修建是一項浩大工程,可能需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共同去修建。

在五胡亂華等殉葬風俗盛行的時期,雖然也有讓築墓工人陪葬的,但是那時候的人數整體而言比較少。可是,對於參與人數比較多的工人,如果要下令全部誅殺,勢必會激起民憤,其中就不乏民眾揭竿起義以及大臣趁機發動政變的風險。

然而,歷史上還真的出現過大規模處死,參與陵墓修建工作的工人。據史料記載,在秦二世胡亥和成吉思汗修建陵墓的時候,為了不希望自己的陵墓的具體位置被人洩漏出去。不僅將所有參與陵墓修建的工人全部處死,就連督辦此事的大臣也都被一併處死了。

事實上,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為了鞏固生前自身的統治,還是會考慮臣民的感受的。雖然他們也擔心自己修建陵墓的位置被人洩漏,但是他們的做法並不是大規模的處死,而是在修建陵墓之前就會將保密措施安排到位。

像在遼朝,當參與陵墓修建工作的工人完工之後,朝廷會安排這些人統一遷往指定地點集中居住,並派遣有專人監督管理,一直監視到他們去世為止。而遇到戰事不斷的朝代,朝廷會將這些陵墓修建完工的工人,重新發配到遙遠邊疆鎮守開墾,又或是訓練後送上戰場。其目的是既能為國家平定反抗,又能間接處理這些修建陵墓的工人。

雖然大部分工人沒有被處死陪葬,但是從他們被拉去修建陵墓之後,這些工人的命運便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雖然明英宗朱祁鎮就曾廢除過陪葬制度,從那之後的帝王的陪葬也就並沒有像以前那麼瘋狂。而到晚清參與封閉地宮的81位石匠,唯一倖存的石匠卻幫助孫殿英找到了慈禧的陵墓。

在晚清有位叫姜石匠的工人就很幸運,他當時是被安排去修建慈禧陵墓,最後卻意外的逃了回來。

按理說,參與封墓的工作的石匠,是清楚的知道陵墓的入口以及內部的機關的,可姜石匠為什麼能逃出來呢?

這是因為姜石匠當時40多歲,被抓去修慈禧陵墓的時候,不小心被石頭砸暈了,而監工以為他死了便安排人把姜石匠扔到荒坡上面,等姜石匠醒後發現自己在山坡上,才發現自己沒死,這才留住了自己的一條命。後來,也正是因為這個倖存的姜石匠,所以成為了孫殿英日後探尋慈禧陵墓的重要指引人。

孫殿英,1928年投靠國民黨,任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他是一名官盜,與一般盜墓者的身份則不同,他是奉政府的命令行事,以研究的名義去盜墓的,這自然讓他的身份高貴。

在當時,孫殿英為了快速打開陵墓的門,下令用炸藥強行破門而入,而在門炸開之後,發現裡面還有一道門。後來經研究發現慈禧太后的墓道門並不是一扇普通的門,這種門其實暗有機關並且可以防盜,是用栓子在裡面將門閂栓住,外面的人是無法打開的。

要想從外面打開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拐釘鑰匙”。“拐釘鑰匙”可以將頂門石條推開,同時也能從外面慢慢的將石條放倒。

而這套“拐釘鑰匙”的設計就是為了日後陵墓完工之後,工匠能夠活著出來所設計的。在最後一刻把門封上的時候,可以先關上一扇門,自己站在門外將這條石栓跟著門一點點傾斜,最後兩扇門合攏時剛好把門鎖死。當門關上的時候正好鎖住的時候,這個時候只需要一把“拐釘鑰匙”就可以在門外鎖上門,同時也可以把門打開。

像古代封閉地宮的入口除了有“拐釘鑰匙”的設計,還有“自來石”的設計,其原理也就是運用槓桿,使得一整塊大石頭自動封閉後,在石門的另一側便會有物品自動掉下來擋住石門。

總而言之,因為歷朝歷代皇帝的陵墓涉及到很多陪葬的寶物,所以封墓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麼,我們也就能看到當時為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就很少有活著回來的,可修建陵墓卻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因此這些修建陵墓的工匠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訓下,總是能設計出讓自己巧妙逃出帝王陵墓機關的辦法,不得不說古代人總是能對當時的政策,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對策。


秋原歷史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多幾百位皇帝,在他們死後都會留下的一座文物,這邊是現在的皇陵。每個皇帝都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財力來修建自己的陵墓,譬如千古一帝秦始皇自從登基開始便已經在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墓,將自己的陵墓修建的如一座地下宮殿一般。

秦始皇陵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陵墓是當時秦朝的丞相李斯召集了80萬人前來修建這個陵墓,直到秦始皇去世之後都沒有修建完成,直到秦二世繼位之後,秦始皇的陵墓才得以修建完成。可是參與修建了秦始皇陵墓的人都被秦二世給封死在陵墓之中。


因為這些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們對於秦始皇陵最為的瞭解,一旦將這些人放出去之後,那麼秦始皇陵墓的蹤跡便不再是一個秘密,就會成為了天下眾所周知的事情,這樣便會對秦始皇陵大大的不利,便會有很多的人前來盜墓秦始皇陵,所以自古修建皇陵的工匠們都會被再墓中給秘密處死。

不過人殉葬之說早在秦朝之後便已經被廢除,當時修建皇陵的人也不會再墓中被秘密處死,而是允許他們出來,可是大多數的工匠都能出來,可是最後一工匠是如何出皇陵的呢?

這其中有這麼一個方法便是自來石,什麼是自來石呢?自來石是一塊人工開鑿而成的1.6米高的漢白玉石條,自來石的用處就是用來自動的關閉墓門。石門門門軸的上下端製作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又在地面上打造出一個相同的槽洞,這樣工匠出來之後,這個自來石便會慢慢移動到槽洞上去,徹底的關閉墓門。

這便是古人用來關閉墓門且完美離開的一個辦法,古人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無盡,放在現在也很少有人可以想出如此之辦法。


司徒歷史


古人認為,人死後會到達另一個世界,因而古人對於死後之事極為看重。即便是帝王也不例外,皇帝自登基之日起,就準備給自己修建陵墓,大部分帝王陵都比較氣派、壯觀和華麗,陵墓中還有大量的隨葬品。

所以為了保持帝王陵的神秘感,以防止盜墓賊覬覦,在修建帝王陵時,除了工匠,幾乎沒有人能知道帝王陵的具體結構。那麼,給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結局如何呢?

這些工匠主要有兩種結局。

第一種,直接被殺死。

在一些朝代,皇帝死後,會安排妃子、宮女和太監等人殉葬,而作為修建皇陵的工匠自然也難逃一死。例如,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和慈禧等,都殺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以秦二世胡亥為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駕崩,兩個月後,秦始皇的棺木被運回咸陽。當時,秦二世就下令,後宮中的嬪妃和宮女全部殉葬,而且,凡是參與修建皇陵內部工程的工匠也全都殉葬。

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工匠都走不出來。

第二,在沒有人殉的朝代,封閉地宮後,最後一個工匠是走出來的,但可能失去自由。

修建皇陵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參與修建的工匠可能有幾萬人甚至是十幾萬人。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皇帝擔心引發民憤,又吸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所以不可能把所有參與修建皇陵的工匠都殺了。不過,為了皇陵的安全,工匠們很可能失去自由。

比如遼朝,當皇陵修建完成後,朝廷會安排這些工匠遷往指定地點集中居住,而且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監視,一直監視到他們去世為止。如果遇到戰事,這些工匠還可能被送到戰場上,或者發配到邊疆鎮守開墾。

值得一提的是,當老皇帝的棺槨安放好並舉行完葬禮後,一般是由修建皇陵的工匠負責封閉地宮,但作為老皇帝的安息之地,為了防止日後被人打擾,所以工匠需要從裡面鎖住,這樣從外面就打不開了。

為了防盜的需要,同時也為了自身安全,工匠們就發明了一種“自來石”,自來石的作用是為了頂住石門,它傾斜著與地面和石門形成了一個三角形,而這個角度能死死抵住石門,想從外面直接推進來幾乎不可能。

在沒有人殉的朝代,有了自來石,工匠能從地宮外關閉墓門,所以就可以直接從地宮中走出來。那麼,自來石的原理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皇帝下葬完後,留下的最後一位工匠先將一扇石門關閉,然後把自來石的下端置入地面的凹槽內,而上端略微向石門傾斜,上端一半靠在半掩石門內測凹起上。

等所有人都走出地宮後,工匠慢慢將半掩的石門往外拉,傾斜的自來石就隨著石門的關閉而自動傾斜。直至石門完全關閉時,自來石的上端正好完全頂住了兩扇石門凸起的地方,自此,從外面就打不開石門了。

即便是現在,考古專家想打開石門,也只能藉助盜墓賊的工具——拐釘。


金兔歷史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3b61f50670f4d84959766f009833439\

歷史的影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北京或者是陝西西安旅遊呢?每當到這些曾經的帝都遊玩,總是少不了要去參觀一下帝皇家的陵墓。要是有去參觀過的朋友們可能就會發現,就算是陵墓卻也有著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這儼然就是仿照著活人生活的模式去建造的

眾所周知,古代的殉葬制度極不人道,非常殘忍。而我國自殷商時期的奴隸社會開始,便有了殉葬風俗。那會殉葬並非皇帝專屬,就連一般的大奴隸主,死的時候也會殉葬幾十上百個奴隸。而在他們眼中,奴隸是沒有人權的,只是私人物品,而活人殉葬也僅僅只是在墓中放幾件殉葬品。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皇帝為什麼要工匠陪葬。為了保護皇帝陵墓,防止被盜,因為工匠們是最瞭解陵墓構造的人,哪兒有機關他們清清楚楚,要是工匠們起了歹念,在皇帝死後進來偷寶貝怎麼辦?於是就殺死了他們。

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大規模殺害修建陵墓工匠的有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和慈禧太后,但是這種情況不多見,因為這種做法實在太殘暴了,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所以大多數帝王還是摒棄了“殉葬制度”,允許工匠們出去,可前面的人都走了,最後一個關門的工匠怎麼辦呢?

這點難不倒古人,古人聰明著呢, 經過多年的研究,考古專家終於破解了這個謎團,不僅感嘆古人智慧的高超。古人在關閉這扇石門前,先把頂門的石條放在地面的凹槽裡面,讓它保持著前傾狀態下剛好可以慢慢頂住石門,因為傾斜的石條帶有向前的力,而且石門上面有滾珠。

石匠利用石條,將它放置成傾斜狀態,利用兩者的配合石門關上了,這是利用了石條、滾珠、槽這幾種簡單的東西就將門給關上了,而且這扇門從外面是打不開的,而想要輕鬆打開陵墓,就需要拐釘鑰匙,所謂的拐釘鑰匙就是一根像拐一樣彎的釘子,拐釘鑰匙穿過石門,套住石條,然後慢慢的往裡推,一直推到石條保持直立,如此一來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開啟石門,不得不說發明“拐釘鑰匙”和“自動門”的工匠,實在是太聰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