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活躍於明代,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竟陵派是活躍於明代萬曆後期至崇禎前期的詩文流派,代表作家是湖北競陵人鍾惺、譚元春。鍾、譚兩人曾合編《詩歸》,在序文和評點中宣傳他們的文學主張。競陵派實際上是公安派的變種與發展。一方面,他們繼承了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思想,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竟陵派活躍於明代,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鍾惺

另一方面,他們又對公安派淺俗、輕率的流弊不滿,試圖通過提倡一種“深幽孤峭”的風格來加以矯正。他們認為所謂“真詩者,精神所為也。察其幽情單緒,孤行靜寄於喧雜之中,而乃以其虛懷定力,獨往冥遊於寥廓之外”(鍾惺《詩歸序》)。實際上即是企圖以幽獨的感遇、剎那間的靈感、淡遠的意象、高人逸士的興會雅賞來取代公安派的俚俗淺易,但事實上卻將詩歌引到了比公安派更為狹窄的道路。

竟陵派活躍於明代,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竟陵派的詩歌創作大體上體現了他們的這種主張。他們的詩往往“以悽聲寒魄為致”,“以噍音促節為能”(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在詩中表現他們那敏銳而又內斂的心理感受,展現那寂寬荒涼,甚至有點陰森的境界。他們喜歡寫古藤、枯松、殘梅、陰壑、寒泉、孤鶴、墜蟬、幽琴、鐵塔等意象,以此來表現他們那種“幽情單緒”。如譚元春的《觀裂帛湖》:

荇藻蘊水天,湖以潭為質。龍雨眠一湫,畏人多自匿。百怪靡不為,喁喁如魚溼。波眼各自吹,肯同眾流急?注目不暫舍,神膚凝為一。森哉發元化,吾見真宰滴。


竟陵派活躍於明代,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詩中展現了一個幽深孤峭,令人悽神寒骨的境界。這裡湖水寒冽,佈滿了荇藻,四周發出奇異的聲響,好像潛藏著無數的怪物。詩人獨立湖邊,注目凝望,在這種悽清的氣氛中似乎領悟到了宇宙的真諦。竟陵派的詩歌就是這樣,用一種敏銳得近乎病態的感覺去感受並表現這種一般人很少去寫的“孤情”“孤影”、“孤詣”,從而透露出他們內心濃重的孤獨感。

竟陵派活躍於明代,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為了在詩歌中造成這種“幽深孤峭”的效果,他們又常常故意破壞常規的句法、音節,喜用生澀拗折的字面,以至“字啞句迷”(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中評譚元春語),晦澀難解。如譚元春的詩句:“魚出聲中立,花開影外穿”(《太和庵前坐泉》),“蓬底坐僧全幅畫,篙邊訪弟數家幽”(《移航至河同劉濟甫僧開子寒碧弟遠韻擬陶月泛》),“此處果星月”,“溪苗危昨栽”(《夏夜》);

竟陵派活躍於明代,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鍾惺的詩句:“樹無黃一葉,雲有白孤村”(《晝泊》),“竹半夕陽隨客上,巖前積氣待人消”(《虎丘訪章眉生看殘雪作》),刻意求新求深,卻給人“刁鑽古怪”的印象。還需一提的是,竟陵派的作品除了為表現“單情幽緒”而寫得幽深峭刻的作品外,還有一部分以平易質樸的語言反映現實的作品。其中有的譏刺統治者昏庸揭露統治者的橫徵暴斂,有的表現對邊患的憂慮,有的則反映民情風俗,大都寫得明朗樸實,自然流暢,而與那些抒寫“幽情單緒”的作品迥異。

竟陵派活躍於明代,反對摹擬,主張標新立異、張揚個性

作為一個流派,竟陵派在明末乃至清初曾擁有相當多的追隨者,其影響甚至遠遠超過公安派。從史的角度看,竟陵派在矯正公安派的流弊、改變詩壇風氣上有一定作用,他們鼓吹的“幽深孤峭”的風格與意境在審美上也有其獨特的價值,未可輕率否定。但竟陵派詩人對現實人生熱情不高,興趣不大,他們標舉的境界又過於狹窄,這就差不多排斥了詩歌的現實性與社會作用,結果也就從另一個方向上把詩歌導入了絕境。

作者介紹:我是“夢想小鎮姑娘”,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