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吊死媒山是個人能力不足還是當時的大勢所驅?

亮亮1116800485020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克北京大明朝歷經276年到此結束!

回顧大明王朝最後的十七年我們不經有很多疑問到底為什麼?

時間回到十七年前,那一年崇禎剛剛繼位,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立朝綱,除魏忠賢,平閹黨可謂大快人心,朝廷風氣立馬煥然一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清風徐來的味道!

然十七年過去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魏忠賢一死江南富商稅收頓時取消,財政收入銳減,遼東戰事不斷消耗大量財政收入,可朝廷以無錢糧,無奈加徵賦稅百姓苦不堪言最終導致陝北地區農民率先起義!

然生性多疑,在位十七年不斷換相,導致與文官集團勢如水火,軍事上的不斷失敗使其脾氣極為暴躁對前線軍官極為苛刻導致前線將士人心惶惶,處死袁崇煥使遼東局勢進一步惡化,不斷催促嚴重準備不足的孫傳庭使其戰死潼關,他曾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騎倉皇逃跑,無法處理好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又無力有效指揮軍隊,使其越發忙碌越忙越亂,最終導致整個王朝失控李自成攻破北京。

然他也是個不信的皇帝,不來皇位與其無緣可是天啟帝早死他臨危受命接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將士,遼東邊患,朝廷腐敗,河南大汗,都集中在了一起,而此時的大明王朝以上江河日下,積重難返,任他多麼嘔心瀝血,通宵達旦也無濟於事,該來的總會來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皇帝潸然淚下自己十七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本想振新大明江山然天意如此絕望至極走上了媒山。

結語

大明的江山有其才能的原因,如果崇禎有秦皇漢武之才能或者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能力大明王朝復興不是沒有可能,但歷史上哪有那麼多千古一帝,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帝,大明的江山以是積重難返

此時非他雖能拯救


外太空的首富


崇禎吊死煤山主要原因既不是個人能力不足也不是大勢所趨,而且崇禎多疑急躁、刻薄寡恩的性格造成的。

與秦二世、晉惠帝、漢平帝、漢獻帝、唐昭宗等作為傀儡皇帝的亡國之君相比,崇禎帝一上臺就剷除了九千歲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而且崇禎在位十七年牢牢掌控朝政大權,一直就不是傀儡皇帝,證明崇禎帝的個人能力並不差。

崇禎成為亡國之君也不是大勢所趨,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手下人才濟濟名將如雲。比如袁崇煥、孫承宗、袁可立、馬世龍、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滿桂、孫祖壽、祖大壽、趙率教、邱禾嘉、黃龍、金日觀、沈世魁、周遇吉、曹文詔、曹變蛟、陳奇瑜、熊文燦、鄭崇儉、趙光汴、範志完、朱大典等,還有巾幗英雄秦良玉、著名科學家徐光啟、財政專家畢自嚴、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海戰專家曹文衡、游擊戰專家毛文龍、兵書專家茅元儀等。可以說崇禎手握一手好牌。

但崇禎性格多疑急躁的性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比如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但崇禎卻只給了袁崇煥一年五個月時間。北京保衛戰,袁崇煥掛念崇禎皇帝的安危,千里迢迢救援北京,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浴血奮戰打退皇太極的十萬後金軍主力,但崇禎卻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把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又逼滿桂、孫祖壽等名將出城與皇太極決戰,結果幾萬明軍全軍覆滅,滿桂孫祖壽等戰死。

在孫承宗、馬世龍等統帥四十萬勤王大軍取得遵永大捷以後,崇禎又聽信閹黨餘黨溫體仁高捷等人的誣陷把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傳首九邊,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這也是後來祖大壽、吳三桂、左良玉等將領消極勤王的重要原因。

正如《明史》所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崇禎一錯再錯,又聽信奸臣溫體仁的誣陷冤殺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導致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帶領一萬多人的艦隊與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極。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艦隊與火炮優勢。

性格急躁的崇禎還逼迫洪承疇統帥十三萬明軍主力與皇太極的清軍進行松錦大戰,結果明軍全軍覆滅,洪承疇、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等將領投降清軍,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一百多明軍將領被清軍屠殺。至此,明清戰爭明軍敗局已定。

輸紅了眼的崇禎又逼迫孫傳庭統帥十萬明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軍進行汝州大戰,結果四萬多明軍戰死,崇禎輸掉逐鹿中原的最後一張王牌,李自成乘勝攻佔關中,孫傳庭等名將戰死,白廣恩等名將投降李自成。明朝在與李自成大順軍的戰爭中也大勢已去。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李自成統帥幾十萬大順軍大舉東征,明朝岌岌可危,此時崇禎挽救危局的最好辦法就是遷都南京,把北方爛攤子丟給李自成,讓李自成與關外清軍火拼,明朝坐山觀虎鬥,等待有利時機收復北方。

可惜好面子的崇禎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既不當機立斷遷都南京,也不放心讓自己的兒子皇太子去南京監國,錯過了遷都南京的最後機會。

即使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最後時刻,崇禎仍然有一線生機,李自成在包圍北京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提出放棄帝號向崇禎稱臣,與明朝聯合抗清,條件是崇禎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並犒賞李自成軍隊一百萬兩白銀。

如果把崇禎換成任何一個皇帝,如果遇到李自成提出這樣優厚的條件,都會覺得是天下掉餡餅的好事而毫不猶豫答應先讓李自成退兵保命再說。

可惜崇禎腦袋似乎被驢踢了,竟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條件,好聽說崇禎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好聽說崇禎是要錢不要命,崇禎主要是捨不得給李自成一百萬兩白銀,後來李自成攻佔北京,從崇禎的小金庫裡搜出3700萬白銀,黃金等財寶還不算在內。

綜上所述,崇禎吊死煤山成為亡國之君完全是自己作死,上天給了他很多避免走上絕路的機會,崇禎卻一意孤行走向不歸路,崇禎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那些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給萬曆天啟魏忠賢等以及農民起義小冰河鼠疫等天災人禍等都是避重就輕,為明朝滅亡的最大責任人崇禎開脫。


厚德載物49847


內憂外患,天怒人憤。

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百姓所期,大勢所驅。

造孽作惡,眾叛親離。

天時地利,因果必然。


居家活佛


崇禎還是夠倒黴的,沒有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皇家對接班者的培訓,天啟死的突然,他突然就當了皇帝。)

自己連好人壞人都分不清,至少對於皇家而言,太監,錦衣衛比大臣忠心多了。

當了皇帝,聽了東林黨的話,把東廠,錦衣衛都撤了。自己變成瞎子,聾子。

大臣說天是藍的,就是藍的。說是綠的,就是綠的。崇禎自己無法分辨。

崇禎十七年,京城附近發生鼠疫,十室九空。李自成很輕易的就攻到京城,李自成要崇禎給他封王,就可撤兵,瘟疫之下,李自成也想早點跑路。

可崇禎不知道啊,大臣告訴他天下太平著了,沒有鼠疫,沒有極冷的天氣。

崇禎拒絕了李自成,一個流寇,想的倒美。

結果,李自成攻城,守城的十個九病。哪裡擋的住。

崇禎驚呆了,得知真像,三十多年的三觀盡毀!這個世界太壞了,都是壞人。

傷心絕望,上吊死了。

要怪就怪崇禎太單純了,做人不能太單純,做皇帝更不能。普通人單純了要受到社會的毒打,皇帝單純了只有國破家亡。


泥封老酒


崇禎皇帝的悲催命運

只能說崇禎皇帝生不逢時吧。明朝後期出現了很多荒唐的皇帝,萬曆皇帝20多年不上早朝,明朝就開始出現混亂了。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又是一個“木匠天子”,專注於木工活,也是不理早朝。所以明朝後期社會矛盾不斷堆積,且很難控制。

明熹宗去世後,由於沒有子嗣。按照皇帝的繼承傳統,皇帝就從近親裡面選。身為明熹宗弟弟的崇禎皇帝就此登基。崇禎皇帝執政後就開始重振朝堂。第一件事就是將宦官魏忠賢一黨處理掉,朝堂上的局勢有了很大的改善;其次是派兵進駐山海關,抵抗來自關外的滿清勢力;最後是裁撤部分官職,如部分驛站。

這些措施確實能看出崇禎皇帝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是這一時期發生的其他事卻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全國大面積發生乾旱,糧食欠收;鼠災又導致瘟疫。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起義便由此爆發。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最最終打下來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宣告結束。

崇禎皇帝雖然比起前面幾個皇帝來說要勤政。但是他也有部分自己的問題才導致明王朝的滅亡,例如殺掉抗擊滿清勢力的將領袁崇煥,導致邊關臨時換帥,軍心不穩。其次是面對天災,對後來形成的農民軍勢力沒有充分的認識。錯過了圍剿起義的最佳時間。從這麼多方面看崇禎皇帝是一位勤政的好皇帝,但是他在處理部分明朝歷史遺留問題和自己對當時時局的不充分認識以及錯誤的判斷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執著追求精緻


崇禎吊死煤山,主要還是個人能力問題![酷拽][酷拽][酷拽]

原因一

崇禎從登基,到吊死煤山,這中間足足有長達17年的時間。17年是個什麼概念?有這17年,足足可以讓朱元璋從一個一窮二白沿街乞討的和尚走到九五至尊的皇位了!這就是能力上的巨大懸殊。

原因二

大多數王朝末年的皇帝,大都是被架空沒有實權的皇帝,但是崇禎不是。從崇禎登基到吊死煤山,崇禎一直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在崇禎長達17年的時間裡,能臣輩出,猛將如雲。封建正統,君臣大義,能員幹吏,精兵強將,都在崇禎這裡,可謂是拿著一手的"王炸",可是最後卻落得一個吊死煤山的結局,實在是能力比他的祖輩差的太遠了。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雖然他披肝瀝膽、兢兢業業,但他能力有限,仍然無法挽救大明帝國的滅亡。崇禎執政時期他本可以挽救大明帝國,但因為犯下三個致命的錯誤,最終獨吞亡國苦果。

一、與金國和談失敗

崇禎登基時,金國皇太極一直想要策反袁崇煥,聲稱願意“去帝稱汗”,想要通過袁崇煥和明廷和議。崇禎五年,皇太極再次派遣使者送信至大同府,表示願意和大明帝國和談,但實際皇太極是為解決金國內部矛盾。

崇禎十一年春,朱由檢派遣周元忠去打探金國真正議和的目的。當年五月,崇禎在中極殿召集重臣商議此事,楊嗣昌借卦象奏請朱由檢議和,以便朝廷集中力量剿滅其他流匪。

但經過一番商議,議和一事最終破產,崇禎十一年,張獻忠、李自成相繼投降,明朝政府剿匪局勢一片大好。正是被這種形式衝昏了頭腦,朝廷錯誤判斷了可以集中力量剿滅清軍了,但沒想到李自成等人有逐步做大。而當時明軍又陷入了與清軍的戰爭之中無法自拔,明廷疲於兩線作戰,再無中興之機。

二、楊嗣昌被迫自殺

崇禎的性格向來都是剛愎自用、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大臣共有五十餘人,但崇禎唯獨只相信楊嗣昌一人。

楊嗣昌自幼忠良,曾因上書替父從死受到崇禎的重視,在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之後,在沒有任何商議的情況下,崇禎便立即將楊嗣昌提拔為兵部尚書。崇禎十二年,楊嗣昌主張的與金國議和一事失敗,清軍不斷襲擾大明邊境損失慘重,同時中原各地流匪四起,而所有的剿匪策略都出自楊嗣昌一人。

在內外交困的環境下,朱由檢開始對楊嗣昌漸生不滿,楊嗣昌被迫督師剿匪。此舉一來可避開朝堂政治輿論的壓力,二來剿匪事成功之後定能讓那些有意見的人閉嘴。但楊嗣昌只擅長謀劃建策、行兵打仗卻一竅布不通,在剿匪期間,明軍大將左良玉、賀人龍等人不合,導致襄陽城被攻破、福王被迫殺,而楊嗣昌最終含恨而死。

三、錯殺魏忠賢

崇禎登基之後,便將權傾朝野的魏忠賢誅殺。崇禎此舉雖然將權利集中,但朝廷黨爭之風愈演愈烈,在閹黨打壓下的東林士眾再次掌握大權,又將這股歪風邪氣引入朝堂。這些人營私結黨,將與其政見不同者全部殺害,導致後來崇禎無人可用

崇禎的悲劇,只能怪其能力不足,在明末局勢複雜之際,他竟接連在戰略、用人等方面犯下嚴重的錯誤,喪失了中興大明之機,大好河山就此拱手送人。


公元前


明末換成誰當皇帝都一樣,滅國是大勢所趨!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看到所謂的王侯將相等英雄,同時還要把中國放在全球的大視野之中,看看全球發生了什麼事情,對中國的影響,我這裡說2件事情,一是全球的白銀供給出現了問題,導致明朝老百姓手裡的銅錢出現了貶值,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第二件事情就是明末氣候的變化——小冰期。全球天氣變冷,導致農業欠收。中原百姓不好過,女真人也不好過,所以他們就想到搶,於是發生戰爭。收成不好,戰爭,賦稅一定會加重,百姓逃亡(流民)與治下的人口銳減,賦稅進一步加重…一個死循環產生了。任何一個偶然因素就會導致流民暴動…


不羈風1970


崇禎:雖然是大勢所趨,但是也願個人能力有限。

在所有亡國之君裡,明朝崇禎皇帝應該是比較受後人同情的。有不少人認為,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明朝亡國的確不是他的責任。比如我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就在其著作《萬曆十五年》中指出,明朝之亡,實亡於萬曆。雖然黃仁宇先生是在深痛的指責萬曆皇帝的昏庸無道,但筆者認為,也並不是沒有為崇禎開脫的嫌疑。


依照一些歷史學家的觀點,明朝的衰敗是從明武中正德皇帝開始的,經嘉靖皇帝一朝而初露端倪,只因隆慶皇帝繼位之後,先後任用高拱,張居正等人進行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明王朝衰亡的速度。可自從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去世之後,明朝的衰敗之像越來越明顯,到了崇禎之時,明王朝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以他們總結,明王朝的滅亡是由於積弊難返,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但是我想問一句,哪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如果這樣說來歷史上所有的亡國之君,都可以站在歷史的高度,用社會矛盾的幌子來推卸責任!所以筆者認為拋開歷史的必然不談,崇禎皇帝要為大明的亡國負很大的責任!

崇禎雖然以雷霆手段消滅了閹黨,但是明王朝的敗亡並不僅僅是因為宦官專權,閹黨橫行。而是因為制度腐敗,官吏貪汙嚴重,弄得民不聊生。可是崇禎皇帝並沒有關注這些,他只關注為什麼大明王朝的老百姓都那麼壞好好的良民不當,偏偏要造反!為了平定叛亂,他不得不加重,本以繁重的賦稅橫徵暴斂,籌集軍餉。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被逼無奈只能造反!於是判斷不僅沒有評定下去,反而越鎮壓越多!最終如海嘯一樣不可控制將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給徹底淹沒!



其實明末造反的農民起義軍大多是被朝廷官府壓榨的沒有了生存的餘地,迫於生計他們不得不造反!如果崇禎皇帝像漢宣帝一樣,減輕賦稅解決老百姓的生計問題,懲治貪官汙吏也許明朝就不會滅亡。因為滿清政權在崇禎元年的時候還並沒有成多大氣候,崇禎初年,又一度被袁崇煥擊退于山海關之外。


只可惜崇禎皇帝狂妄自大,好大喜功,狡詐多疑而又急功近利,不納忠臣之言,最終白了少年頭,也只能換得一個吊死煤山的下場。俗話說:“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面對明末大亂的局面和形勢,崇禎皇帝不是英雄他改變不了。而在那個時事之中,他又沒有那個能力讓自己脫穎而出成為安定天下的英雄,但是他有身居高位,所以只能是亡國之君!

他的下場即是歷史趨勢使然,也是個人能力實在有限!


舊事舊人歷史說


明朝到崇禎年間,內憂外患非常嚴重,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並非皇帝勤政就能挽回的。

  一、朝廷內因。

  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昏庸無能。

  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

  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專權。

  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

  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4、無可戰之師。

  明後期,軍隊裝備差、紀律差、統帥也多是無才無能一輩,根本就不是闖王及大清軍隊的敵手。

  5、崇禎皇帝個人原因。

  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

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實用,軍事部署也失當,最終才導致國破家亡。

  二、明滅亡的外因1、天災人禍。

  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總之,明到後期,內憂外患,重疾纏身,滅亡是必然的。

俗話說得好: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我們承認崇禎是個明君,但他最終未能挽大明於既倒,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明的吏治在萬曆時就已經敗壞,雖有張居正的改革,也只不過是使之獲得了一時喘氣時機,何況最終改革的一些政策終被推翻。

  二、崇禎前的幾任皇帝都是昏庸之輩,到崇禎時已是積重難返了。

  三、明後期多次對西南用兵,鎮壓反叛,浪費了巨大的國力。

  四、中國曆朝歷代改朝換代無外乎天災人禍,導致百姓吃不上飯,從而造反。

  很不幸的是崇禎年間亦是先澇後旱,而且是連年大旱,國庫又無錢救濟,致使起義此起彼伏。

  五、先後遇上了滿族名主努兒哈赤,皇太極。

  對手的實力強勁也和最終的失敗有一定的關係。

  六、局勢危急,心情急迫。

  直接導致不斷地撤換大臣,已求速定,結果確是欲速而不達。

  七、崇禎為人刻薄寡恩,對臣下猜忌心重。

  許多大臣要麼下獄,要麼被殺,要麼投降無論是投降於農民起義軍亦或是異族。

  八、沒給袁崇煥與後金謀和,以積攢實力,先平內患,再除外虜策略實行的機會;反而中了後金的反間計,自斷一臂。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崇禎是一個一心想勵精圖治,對政事殫精竭慮的有為明君。

  只不過接位太晩,大明已經是千瘡百孔,積重難返了。

  再加上天時不利,異族崛起。

  現在想來只能是掩卷嘆息。

勤奮不代表能力,崇禎確實很勤奮,一心想光復大明,只可惜崇禎個人能力實在有限,話句話說他根本沒有扭轉明朝滅亡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性格問題,他沒有能力沒有關係,如果他能夠知人善用也是可以的,就像三國的孫權,打仗不行、治國不行,但是人家就是會用人。

  用張昭治國、用周瑜魯肅陸遜打仗,吳國同樣被治理的很好。

  但是崇禎不行,他太剛愎自用,他太多疑,國家已經危及到了那個地步,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是他完全做不到,在位17年,內閣換了一撥又一波,平均每一屆幹不到一年,試想一下,再有能力的人你不給他時間表現也是沒法展現別人的個人才能的。

  還有就是死要面子,因為自己是皇帝,就考慮這個,考慮那個,要知道,國家都要亡了,你要面子還有什麼用?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怎麼了?和清朝講和怎麼了?一定要把自己陷入內憂外患,兩面作戰的局面,結果大明王朝被活活拖死。

明朝衰亡的原因很多:

1.崇禎的爺爺萬曆、他的父親泰昌、兄長天啟荒廢朝政使得明朝國力衰退,所以到崇禎解釋明朝的時候,明朝已經是個爛攤子了,一個空留表面的王朝2.同樣的,由於這三位皇帝荒廢朝政,所以使得宦官當權使得當時官場黑暗。雖然崇禎上來後雷厲風行地除了魏忠賢等人,但是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加快了明的滅亡,不過這個只是今人的一個猜想,對與不對都無法去驗證了

3.明朝君臣之間互不信任,這點從崇禎所換內閣成員的次數就可以看出。失去了信任無疑使得君臣之間無法合作去挽救大明.再說後來明朝城破之際崇禎親自去敲鐘,但是無一臣子前來.這無疑是給了滿目瘡痍的大明一個重擊!

4明朝滅亡說和崇禎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可能,崇禎錯就錯在他的性格和救國心切.崇禎自小失去母親,而他的父親自身難保所以對崇禎也不是十分關注,失去父母關愛的孩子是缺少安全感的,他很難完完全全去相信一個人,加上明朝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崇禎救國心切希望官員拿出政績,可是剛上位的官員那是那麼快就可以拿出政績的,所以崇禎一生用人無數,也用人無數.崇禎下藥太猛了,當時的明朝整受得起.這個就是造成君臣之間互不信任的一個原因.

5.自朱元璋改革科舉制度開始以來就給明朝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這樣選拔出來的官員並不是最優秀的。明朝官員多為文官,就像崇禎說的那樣“文臣皆可殺”。  

確實,這些文官當然不是全部個個唯利是圖,國難當頭也死守著財寶.崇禎為籌得軍餉讓這些臣子捐錢,但是他們一個個喊窮.舉個例子.崇禎當年要周奎捐錢,可是身為國丈的他十分吝嗇,只捐了一些還跑到女兒那裡哭訴。崇禎沒辦法只好放過他。明朝滅亡後周奎抄家抄出的財產另人瞠目結舌.明朝多用文官也是成君臣之間互不信任的一個原因.

6.人和失去了,明朝連天時也沒佔住,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全國處於乾旱,糧食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加上當時正是國家用錢之際,所以賦稅繁重了些.這點原因也很重要,因為李自成正是因為此而起兵造反的.

7.如果說內憂李自成是為生活所困而騎兵,那麼外患清兵是因為家族怨恨.努爾哈赤是如此,範文正亦是如此.或許這就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安排的吧,當時的皇帝怎麼會知道自己貶下去的人他日會成為明朝的一大隱患呢.我寫的應該還不夠全面,如此之多的原因使得明朝不得不亡,或許命運就是如此安排的,如果明朝不亡又何來我們這些今人呢.這一切都是均衡.因果的問題吧我對崇禎這個人還是滿懷崇敬之情的,我很佩服他,就像當年明月說的那樣崇禎明明知道自己的結果,卻還是勤勤懇懇,十七年如一日的治理朝政。  

還有他最後以身殉國的舉動讓我對他的傲氣深深感動.當然對於袁崇煥,我不知道他算不算的上是明朝滅亡的原因,因為這是歷史所無法考證的

崇禎繼位時,農民起義很小,開始鎮壓也起到了好的效果,可是因為年年打仗軍餉沒了,本來明政府是用盧象升的政策,按田畝的多少徵稅,多的多徵,少的少徵,這樣多數的稅都是富人交。

  可是楊嗣昌卻提出按人頭徵,這樣本來很窮的人就更苦……,第一次徵稅後,雖然鎮壓農民軍勝了,可是農民起義越來越多,崇禎又加重了第二次徵稅,而河道失修也從來不出錢去修。

  官員報上去,崇禎也不管。

  因為徵稅太多,加上河道失修,以至於本來不荒之年,成了荒年,沒水災的年,卻發水災。

  災後,因為人死多了沒埋就會細菌傳染別人……,自能就會出瘟疫。

  崇禎時,國庫空虛了,要打仗,本來崇禎完全可以自己帶頭捐點錢也來,也可以在政策上讓有錢的官員出錢來打敗,改變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讓百姓能安居樂業……可是他卻只顧壓榨百姓,用武力鎮壓,因為他的做法與歷史相悖,激起各地百姓不能生存而起義。

  最後自己成為亡國之君。

 實萬曆後期,明朝的危機在內部開始了,但是光宗繼位,與熹宗前兩年因為任用東林黨的人,吏治上的清理,危機一度也有點好轉。

  後期熹宗開始不理政,東林黨多被魏忠賢所害。

  貪官又開始多了,但是熹宗在位只有七年,而且熹宗前兩年因為用東林黨人,做得還不錯,只有後五年左右不好,因為時間不長所以對明朝的危害是有的,但不是很大,崇禎如果真能聽忠臣之言,肅清貪官,抑制兼併,解百姓之困。

  明朝完全不可能滅亡,當時明朝的內部沒有失控,他只要發佈政策完全是可以施行,可是他做卻屢犯太錯,很多人說熹宗做皇帝很差,可是他們卻忘了,建立寧錦防線的孫承宗是在熹宗在位時得重用而建立的。

  袁崇煥的抗後金功績也都是在天啟年間獲得。

  而這些人,到了崇禎做皇帝后,都不得善終。

  盧象升常勝將軍,明末軍事家,崇禎卻只給盧象升兩千人馬,令盧象升正面迎擊皇太極十萬大軍。

  還命親信太監高起潛監視盧象升如有抗旨即誅,盧象升帶兵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為其落淚,給軍隊送食物。

  盧此行自知必死也落淚拜謝。

  最後致使盧象升戰死。

  盧戰死士兵怕盧象升的屍骨受到韃子汙辱,伏其屍上,三晉百姓聽到盧象升戰死,無不為之痛哭。

  而崇禎卻聽信楊嗣昌之言認為盧象升是奸臣。

  不於厚葬。

  最後還是當地百姓自發把盧象升屍骨運回,盧妻將其草草安葬。

  一代名將既然死得那麼慘。

  死後都不得忠義之名。

  這樣的待遇何止只有盧象升一人,還有十幾位,這些大將多數都是當世名將,最後無不死於崇禎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