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德國人究竟恨不恨二戰的發起者希特勒?

付宇慧


斯大林當時令所有蘇聯人發抖,但是現在他是英雄。除去殺猶太人,希特勒統一歐州的想法與拿破崙一樣只是失敗了


藍色犀牛0


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德國人究竟恨不恨二戰的發起者希特勒?


答案或許會讓很多人意料之中,那就是不恨,為什麼不恨我想大家也會知道,希特勒做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崩潰了,列寧也早就說過,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這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一戰之後遲早是要在進行二次世界大戰的,所以發生戰爭並不稀奇,是誰發動的都有其原因。現在希特勒為什麼不為大家接受,史書上面都是批判的說法呢,主要的原因不在於發動戰爭,戰爭是時代的選擇,是德國人的選擇,主要原因就在於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大家都是人,一說屠殺這麼多人,在共情的作用下誰都接受不了。

可是在那個年代歧視猶太人,歐洲各國都有,他也只是一個代表。


至於說現在為什麼不恨,原因也很簡單,希特勒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德國,為了德國民族,當然他做的事情,在我們看來是非正義的,可這也是全體德國人的選擇,現在德國人恨他,等於是恨自己的先人。


如今歐洲講究自由,民主,聖母心,大量接受難民,保持著為世界做貢獻的心思,可是那些難民來了,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秀的民族,是上帝的選民,他這麼說現在普遍不認可。我們或許可以無視一個人的種族出身,但是不能無視一個人的生長教育環境。


中東難民的思想與歐洲結果證明是相悖的,這也從某一方面證明希特勒的一些觀點,就是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歐洲人強行聖母,現在嚐到苦頭了,他們自然想起來希特勒,希望有一個政治強人來讓他們免受難民的騷擾。而希特勒就是最好的選擇。

------電影的現實實驗,證明現在德國民粹主義有抬頭趨勢。


曾經我記得有過這樣的一個說法,就是有人問現在的德國人還恨希特勒嗎?德國人回答:我們恨,恨的不是他的戰爭政策,而是他沒有兌現他的承諾,帶領德國走向勝利!


自由史話


現在的德國人不恨希特勒,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畢竟希特勒死於1945年,到現在來說也死了70多年了,基本三代人已經過去,二戰時期還能活到現在的德國人是很少的了。

當今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看法,我認為完全可以參考2015年的一部叫做《希特勒回來了》的電影。這部電影講的是二戰末期,希特勒要自殺的時候突然穿越到了現代社會,也就是真的希特勒來到了現在。

一開始希特勒對現代的生活有很多不適應,如看到街上黑人滿地走,一個女人當上了德國總理等,但他很快就適應了現在生活的節奏,逐漸融入了現在的社會。

一位在電視臺工作不如意的小哥發現了希特勒,以為他是一位極好的希特勒扮演者,推薦給了節目製作組並給他拍攝了節目,沒想到在YOUTUBE上這位希特勒的點擊率暴增很快就成了德國的網紅。

▲希特勒即便在現在也仍然會受人歡迎

可見在德國民眾中,其實對希特勒已經沒有多大的反感了。

在另外一部影片《帝國的毀滅》中,由布魯諾·甘茨扮演的希特勒則是把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完整地展現給了觀眾。在《帝國的毀滅》中,希特勒也不再是以往人們印象中的狂妄自大、強硬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位因為戰爭失敗而走向歇斯底里,甚至是一個非常無助的人,而對待身邊人還很溫和。

影片一經播出引起了劇烈的反響,改變了很多人對希特勒的看法。不過也有人批評說影片把希特勒說的太好,完全就不像是一個戰爭發動者、冷酷無情的殺人魔王。主演布魯諾·甘茨也曾經說過,他演的只是當時的真實的希特勒,要他不這樣演他也做不到。

我也曾經有朋友去過德國,問過當地的老兵是否憎恨希特勒,很多老兵都表示沒什麼憎恨的,他們認為如果當時不對蘇聯發動戰爭,蘇聯也肯定會對德國發展戰爭,只是德國人先動手,佔據了戰略主動權而已。

至於當時的蘇聯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所以這種觀點也代表了許多德國人的想法,發動對蘇聯的戰爭本身是沒錯的,只是被打敗了而已。

同時德國也是一個能夠反思的民族,戰後德國人對戰爭中的罪行,尤其是對猶太人的罪行也沒有逃避過,1970年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猶太人紀念碑的一跪,也博得了全世界賭德國人的原諒。

▲1970年德國總理的勃蘭特的一跪,博得了全世界對德國人的原諒

其實人性本身就是複雜的。站在某些角度,如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人因為經濟危機生活的水深火熱,希特勒上臺後確實實實在在地改善了德國人的生活,原先大量的失業人口都找到了工作,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一戰中德國人遭受了屈辱,在二戰中希特勒撕毀了一戰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並且打敗了一戰中的宿敵法國,讓德國人“揚眉吐氣”,甚至一度稱霸了整個歐洲大陸,給德國人帶來了“榮耀”,這些都是希特勒給德國人帶來的。

就如拿破崙一樣,希特勒很大程度上和拿破崙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稱霸了歐洲大陸,都發動了一場特大規模的戰爭,都沒能拿下英國,都敗給了俄國,最後都走向了失敗。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拿破崙沒有希特勒那樣屠殺過一個民族,猶太人。就殺戮來說確實希特勒比拿破崙要狠多了,但是希特勒對自己人,尤其是德國人確實非常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情況,就是統治者最重要的還是要對自己本國人民好,在這點上來說希特勒比斯大林就做的好很多了,至少在希特勒手上,德國人一直都過的不錯,而斯大林則對內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和鎮壓,甚至認為地造成了30年代的烏克蘭大饑荒。

很多時候其實人性都差不多,只是表現形式不同,都有殘忍的地方,就看是放在那裡了。


老威觀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都說歷史能抹平一切傷痛,從當前的德國來看,這句話似乎很有道理。

2015年,由大衛·溫德特執導,奧利弗·馬祖奇、費比安·巴什等主演的喜劇電影《希特勒回來了》一度引發了關於希特勒問題的思考。

在這部看似喜劇片,實則是社會倫理片的電影中,希特勒作為穿越者,在現代社會雖然有很多啼笑皆非的遭遇,但卻很快適應了現代社會,就和德國人民很快適應了希特勒回來了一樣。

影片中的希特勒在勃蘭登堡廣場上的遭遇看盡了德國民眾對於希特勒的愛恨交織,雖然他們一度認為希特勒只是一個狂熱的模仿者,但對於整個“模仿者”人們仍舊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震驚,反而不斷要求與希特勒合影,作為映射現實的影視作品,整個場景強烈得表現了當前德國對希特勒的總體情感,那就是“不恨”。

據靜夜史留學德國多年的大學導師講,在德國,討論希特勒一度是被禁止的事。的確,作為戰敗國,德國不僅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領土被奪走,揹負鉅額戰爭賠款,被分割佔領的德國在戰後還經歷了異常徹底的法西斯清算,這使得德國對戰爭罪行的反思比日本要徹底很多。

因為德國在戰後的“反思”,希特勒一度成為禁忌詞,納粹的旗幟等都被明令禁止,所有和納粹有關的人都成為德國的公敵,比較典型的是1968年11月7日,一位名叫貝婭特·克拉斯菲爾德的婦女在基民盟一次黨內會議上給了時任西德總理庫爾特·喬治·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時的基辛格貴為聯邦德國總理,但他年輕時曾是納粹德國的外交部廣播局副局長,也是納粹德國時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主要助手之一。此次事件後不久,基辛格下臺,德國的反省也開始加速,並於1970年出現了震驚世界的“華沙之跪”。

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在同盟國幫助下德國相對徹底的戰爭反思,才讓德國在二戰後甩開了戰爭的包袱,經濟快速騰飛,並迅速融入了歐洲大家庭,重新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引擎。可以說,德國的去法西斯化意義深遠。

但是,作為德國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納粹對德國的作用卻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希特勒作為大魔頭客觀上也有為德國奪取生存空間的努力,消滅猶太人不僅僅是希特勒的手段,更是當時整個歐洲的大勢所趨,希特勒也是殷切希望德國強大的。所以單純因“成王敗寇”就全面否定了希特勒,是對德國曆史的極大不負責。

所以在90年代以後,德國極右勢力沉渣泛起,懷念希特勒的聲音越來越多。而在新世紀以來,伴隨著人口持續負增長,德國老齡化加劇,再加上難民危機的愈演愈烈,德國社會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像《希特勒回來了》中表現的那樣,德國是呼喚希特勒這樣的政治強人的。

就像今天的俄羅斯越來越懷念斯大林一樣,也許斯大林統治時期,俄羅斯民眾的生活並不如意,但起碼國家強大,民族自豪感爆棚。相比於當下奄奄一息的現狀,越來越多的人懷念政治強人時代無可厚非。

德國也是一樣,民眾從不偉大,在他們眼前利益受到極大損害時,他們呼喚政治強人,儘管這個強人不一定能帶來改變,但改變總比死氣沉沉來得好。

所以隨著社會矛盾的積累,德國懷念希特勒的人會越來越多,所謂的仇恨只是相逢一笑,畢竟眼前的利益才是根本。

而因為70多年曆史的沉澱,昔日的殘酷細節多半被遺忘或者被掩蓋,希特勒的形象雖然更模糊,但無疑更加完美和高大了,這也是今天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希特勒的原因。

概括起來,在當下8100多萬德國人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希特勒趨之若鶩。但隨著德國社會不斷出現的矛盾,將希望寄託在政治強人身上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對希特勒不恨反愛的人也越來越多。

希特勒是歷史人物,但後人對他們的情感又不得不加上了當下社會現狀的影子,所謂借古喻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當然不恨。恨希特勒的人,是差點被他消亡的猶太人、斯拉夫人等民族,但是現在德國境內猶太人只有十萬多一點,人數太少聲音太低,不足以代表近德國近億的人口。那麼,為什麼筆者會說:現在的德國人不恨希特勒呢?這裡筆者有兩個認識。

首先,進入20世紀尾聲,隨著德國的統一、冷戰的結束,雖然德國政府的姿態依然是嚴格反對納粹主義,但是民間史學家對於希特勒的多方面解讀,卻不會再招來政府的各種干預措施。所以,希特勒不再單純地被定義為挑動二戰之人、帶來大量傷亡之人,他的部分理念和做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一戰之後,德國經濟狀況極差,高失業率導致越來越多了的人民對政府產生了不滿,而希特勒正是因此而推倒了魏瑪共和國。在他執政時期,通過多種途徑改善了國內的經濟,還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吃到牛奶和麵包。

他修建了公路網,將國內的煤炭、部分礦石以及大量工業成品出口到其他國家,並從國外低價買入食物和其他的生活物資。當時美國工業非常發達,平均五個人就有一輛小車,這讓希特勒很羨慕,他當時就說:要讓我的人民,每個人都能開一臺轎車!

因為當時民間的企業無法支撐這麼宏偉的目標,而且由民企造出來的車太貴,於是在他的組織下,由德國政府投資了大眾。雖然開戰後這裡被改成了軍工廠,用來製造軍用設施,但是不可否認,元首確實有利國利民的願望。

原本德國在戰後,為了應對國際上的仇視,還有其他的一些目的,德國政府長期控制了國內的輿論,嚴厲打擊為希特勒辯解的行為,以至於一些人對希特勒認識偏激。不過,隨著德國的統一,政府不再幹涉希特勒相關的話題,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看到一個真實的希特勒,看到的一個為了德國崛起而瘋狂的元首形象。

其實,德國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隔海的日本,我們是看得很清楚的。雖然日本也是戰敗國,但是他們的許多將領都受到國民的崇拜,雖然我們多次抗議過,但是很明顯,那些人在人家國內來說,就是“英雄”。

所以,雖然在我們這些外人的眼裡,那些挑動了戰爭的人,都是極為可惡的,但是在這些人自己的國家內,還是普遍受到尊重的,可能只是迫於國際上的壓力,各自政府不敢聲張而已。

另一方面,筆者是從《希特勒回來了》這部片子裡面感覺到的。這部影片裡面很多部分都在演他有多麼受到人們的喜愛,雖然因為槍殺小狗而掉粉,但是不久卻成了明星,說明雖然人們討厭戰爭,但是本身對他是很崇拜的。另外,影片播出後,很多人都喜歡和希特勒扮演者合影,這顯然能證明,德國人根本沒有多麼恨他。


參考文獻:《二戰風雲人物》、《我的奮鬥》、《從乞丐到元首》


小小嬴政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70多年了!德國人到底恨不恨希特勒!小編的印象裡,我認為,只代表我的一家之言~德國人是不恨希特勒的!而且還對希特勒異常崇拜,只是礙於國際上的問題,將深愛埋藏在心底,最能代表的就是德國電影《希特勒回來了》這部電影將完美詮釋了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的態度。

還有一個算是本人的經歷,有一個我的朋友,他在高校上學,學校由於很優秀,會有很多外國學生,而德國學生也是其中之一。在此期間我這個朋友也遭到了一定性的處罰,在同學聚會吃飯的時候,是腦抽了還是喝多了?就是對這名德國學生行納粹禮,並且喊希特勒萬歲!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名德國學生竟然回禮,眼裡充滿著驕傲!實在是讓人細思極恐。在我們的受的教育裡,希特勒是惡魔,是發動戰爭的世界罪人。但是在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卻是英雄。

為什麼說德國電影《希特勒回來了》最能完美詮釋德國民眾的心態呢?因為當時電影所有的民眾反應,都是德國民眾最真實的,因為劇組根本就沒有彩排直接就是從德國大街上開始的,結果希特勒遭到瘋狂一般的擁戴。現實上也是如此,歐洲的新納粹以爆炸式的態度擴張歐洲,滲透在各個階層,而德國軍隊更是如此,現在的德國軍隊分為兩撥,一部分就是極端納粹分子,另一波就是聯邦肥仔,可見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實。

當站在德國的對立面時你自然會覺得他是一個罪人,但是你站在德國人視角去看的時候,他將是英雄!是榜樣!就跟咱們曾經的死對頭東條英機一樣,在臨死前說:“我們是戰敗了!我們承擔戰爭失敗的責任,但是我們沒有錯!我們永遠都是大和民族的英雄……”

不同的立場思考的問題是不同的,所以人類永遠達到不了共識,這就是為什麼人類自從出現以後戰爭不斷的根本原因。


鵬正


德國男人戰死七百多萬,領土減少了四分之一。大哲學家康德的祖地成為俄羅斯人的國土,普魯士貴族被絞殺一空,各種普魯士地名都被修改了。普魯士可算徹底亡了,老德國就是建立在普魯士的基礎上的,如今骨頭都沒有了,那德國還是什麼呢。靠南德意志那幫孬種嗎?


手機用戶臘肉


德國為什麼不給希特勒一個地位,是因為不敢。所謂成成王敗寇,戰敗的人是要聽戰勝的人的話的。如果德國人給希特勒一個地位,你看歐洲各國會如何看待他,猶太人會如何看待他。德國能得到現在的地位嗎?能成為歐盟最有發言權的國家嗎?你去過德國嗎?德國人仇視希特勒,你聽誰說的,德國政府明確規定了,德國境內不能有一切和納粹相關的東西,除非是政府官方的文獻。德國人怎麼恨希特勒,連談論都不行,怎麼恨。現在的德國人只想讓這一段歷史塵封。說納粹的不是德國人,誰那些戰勝國,他們才是把納粹黑的一無是處。什麼希特勒是同性戀,希特勒喝尿,希特勒沒雞雞,各種各樣的黑法,把希特勒黑的一無是處。如果真承認希特勒,現在的德國就完了,沒人原諒德國,沒人願意和德國人建交,德國甚至有可能一直分裂下去。雖然希特勒沒功勞但有苦勞,但殘害生命這是事實,你總不能給一個直接和間接讓那麼多人喪生的人功德吧!德國人沒有辱罵和汙穢希特勒,就已經是對他最大的寬恕了。


認爹蜜全家暴斃


大多數人要比我們想象的矇昧許多,所以最好的宣傳就是簡單和重複——戈培爾

考慮到政治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戰後的德國政府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可以說基本上都是批判性的,對於其當初所宣揚的“納粹主義”也儘可能的壓制,因此並沒有任何一個權威機構嘗試著做過有關對希特勒好惡的民調。

不過,我們似乎可以通過另外一種途徑側面的、間接的就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看法做以瞭解:2016年1月,被認為是希特勒反猶宣言的《我的奮鬥》一書在德國出版,售價高達58歐元;雖然價格有些小貴,但這本書一經出版就登上了熱銷榜,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就銷售了近10萬冊。

當然,我們不能把德國人對書的追捧片面的與“對希特勒的喜愛”畫上等號,因為購書者中不乏一些僅僅只是對那段歷史充滿了好奇心的讀者,他們或許並不推崇甚至憎恨納粹和希特勒,但仍想以主人公的視角看一看過去。

正如正文標題所說:最好的宣傳就是簡單、重複;而戰後的德國在所有宣傳中做的最好的一點恐怕就是持之以恆的“去納粹化”,包括消除納粹餘孽、納粹思想以及對希特勒等納粹頭目的個人崇拜。

因此,在當前的絕大多數德國人的心目中,希特勒應該就是如德國政府宣傳的那樣:是種族滅絕的始作俑者、是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狂人、是將德國推向歷史深淵的罪人、是一個應該永遠銘記但被唾棄的人。

毫無疑問,希特勒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以及被殘忍屠殺的數百萬猶太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正如那句被無數次引用的經典語句——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樣,印第安人、印度人......何嘗又不想討一個公道呢!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希特勒作為二戰時期的殺人惡魔,其實對他極為痛恨的應該是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當時猶太人險些被徹底滅掉,即便是到了現代社會,猶太人提到希特勒也是咬牙切齒的,但是由於猶太人曾經遭到屠殺,所以現在猶太人的人口數量非常少,只有十多萬人而已,而這些猶太人即便想要掀起什麼輿論浪潮也是難上加難,畢竟他們所佔的人口比例太小。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來,其實德國民眾對於希特勒的態度似乎更加中立,那麼究竟真相如何呢?

其實在過去七十年後,德國人再次提到希特勒時心情是比較複雜的,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德國人都陷入到了慘境中,德國人都揹負著沉重的經濟壓力,而且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希特勒的出現讓德國人看到了一線曙光,因為他一直都致力於為德國民眾謀福利,希特勒在推翻了魏瑪共和國後,他開始重新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在他的努力下德國民眾的生活有了好轉,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吃飽飯。與此同時希特勒開始大力發展煤炭和礦石等工業,讓德國的產品不斷銷往國外,希特勒又從國外進口低價商品滿足德國人的需求,減少了德國民眾的經濟壓力。

其實希特勒當時還有一個宏大的願望,希望德國的經濟可以超過美國,當時美國的經濟很發達,五分之一民眾都能買得起汽車,反觀當時的德國,由於經濟負擔壓力大,所以不要說買汽車,就連日常溫飽都困難。在希特勒的努力下德國的經濟開始好轉,他也承諾民眾,希望讓民眾每人都能買得起汽車,但是這個願望還沒有實現,希特勒就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在民眾眼中十分和善的希特勒,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個殺人惡魔,也讓德國迅速捲入到戰爭的悲慘境地中。所以當時的民眾對於希特勒的態度雖然有些詫異,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採用支持的態度。

在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讓德國人再次陷入到困境中,所以當時民眾對於希特勒是極為反感的,也很痛恨他。只不過在過去七十年後,很多史學家開始重新對那段歷史進行點評和分析,所以對於希特勒的恨意似乎減少了很多,還指出了他的很多閃光點,這一點也很好理解,畢竟希特勒是德國人,他們即便恨他也不會向敵對國那樣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