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服裝和明朝服裝有什麼不同?

洪帥湖浪


官服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外化體現,最能反映當朝統治者的思想理念。宋朝和明朝雖然相隔不到百年,但官服各有特點。

1、皇帝“龍袍”的差異

宋朝的皇帝,帽子帶長杆,圓領沒花紋。皇帝的“龍袍”沒有嚴格限制和界定,其他官員也可以著“龍袍”,主要從飾品上與皇帝的“龍袍”加以區分。

明朝的皇帝,烏紗翼善冠,圓領肩膀有日月。“龍袍”已經成為皇帝的專利品,皇帝賜予官員的“龍袍”只能稱為“蟒袍”。

2、官員服飾的差異

宋朝官員的朝服朱衣朱裳,裡面穿著白色羅中單,外面扎系大帶,身上掛著錦綬、玉佩,腳上穿著白綾抹黑皮履。朝服的樣式是統一的,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不同飾品來區別。官服等級區分主要以腰帶和魚袋配飾為標誌,佩戴數量根據官位而定。從帝王到一般官員,等級不同,飾品數量、質料也有差別。如帝王的革帶叫“排方玉帶”,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也使用玉帶,四品的官員佩戴金飾革帶;五品、六品的官員使用黑銀飾的革帶;其餘的小官吏使用黑銀飾或犀角飾的革帶;一般的文人使用鐵腳飾物裝飾的腰帶。

明朝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緋袍,用象牙笏;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用槐木笏。未入流雜職官的袍、笏、帶與八品以下相同。

明朝採取“文官展翅”、“武官奔馳”兩個系列。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具體而言,“文官展翅”: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武官奔馳”: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3、場合服飾的差異

宋朝官員的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常服、時服、戎服以及喪服。不同的場合、不同等級著不同服飾。

宋朝朝服的樣式是統一的,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不同服飾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沒有禪衣和錦綬上的圖案體現級別變化。官員穿著朝服的時候,必須戴進賢冠貂蟬冠和獬豸冠。進賢冠最高為五梁冠,最低為二梁冠,手持笏板。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鬆,前襟的腰際橫有一打滿襉。

4、男性服飾的差異

宋朝男性公服以用色來區別等級。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元豐年間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著紫色和緋色服裝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由腰帶和魚袋確定。

宋代官服中最大特色是男子的幞頭。無論是皇上還是文武百官,除了參加祭祀典禮的時候需要戴冕冠之外,一般都戴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五種不同的幞頭。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

5、婦女服飾的差異

宋初時宮內婦女的服裝顏色要隨丈夫變化。到後期,服飾改良,趨向奢華,衣料考究,梳妝特別。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宋時皇親國戚婦女,都愛穿著直領、對襟的褙子,既舒適得體,且又顯得典雅大方。

明代女裝“花冠裙襖,大袖圓領”。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裙裝在明初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興白色裙。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服裝特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服裝特質,它反映的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文史料理4022


從古到今,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服飾花樣也在不停變化。首先說宋明兩代官服的差異。

其實,宋代的官服是非常簡潔、大方的,並沒有那種舞臺戲服式的花裡胡哨的裝飾。中國古代官吏,穿著專門的官服坐堂辦公,宋代官服時常稱為公服,常服。以公服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官員身分的等級。(一)七品以上綠色。(二)九品以上青色。(三)三品以上用紫色。(四)五品以上用朱(即緋色)凡緋色,紫色官服者者都加佩魚袋。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至1085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除顏色外宋代公服(常服)形制也有很大特點,如圓領的大袖袍衫,下加橫襴,腰束革帶,與幞頭,靴等物相配穿用。地位較低的官吏,其衣袖較窄。所持笏板亦須與服色相配,服緋色公服者用象牙為笏,服綠色公服者用槐木為笏。

官服胸前的圖案稱“補子”。但宋朝公服是沒有“補子”的,“補子”要到了明清時期才成為官員服裝的標配。

但最重要的是官帽的區別,宋朝的兩側帽翅直而長。這裡還有一亇故事,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上朝時,又發現大臣在大殿裡交頭接耳,熱烈討論時政,這使趙匡胤很不高興,於是他要求把官帽的帽翅加長,這樣大臣們要離的遠點,就不能互相討論了。

這個說法是杜撰出來的。其實正史中是沒有這樣記載的。自然,長翅官帽也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但和趙匡胤沒有關係。長翅官帽學名叫幞頭,早在隋唐時期就出現,起初是個方形的帽子,有四個角,兩個角系在後面,兩個角折上去系在前面。因為要折上去繫著,所以也叫“折上巾”。

不過,系在後面的兩個角因為會垂下來,像兩個小尾巴,不太美觀,所以人們就不斷改變,或是往兩邊拉直,或是往上豎起,還可以垂下來,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帽翅。宋代為方便造型,特意加了骨架,骨架是鐵製,形成了直而硬長的帽翅。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

先說明代的官帽,明代又稱烏紗帽:是明代官員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髮。明朝以後,”烏紗帽”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明代官服前胸後背有補子(宋朝沒有)

所謂“補子”,就是縫在官服胸前與後背的那個花鳥圖案,用於表明官員的官位品級。明代的文官,“補子”圖案是這樣的: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清代的文官,“補子”圖案略有修改:一品鶴、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近年,有些宋代的電視劇,對宋代官員帽子基本相符,有平而長的帽翅,但官服有許多電視劇加了“補子”,看似好看,但就失去了歷史感,猶如十幾年前香港拍的清朝故事片,男的雖然後腦勺吊亇大辮子但不願剃掉前額上邊的頭髮,仍留著大賓角。還有些提名叫響的歷史劇,如《包公》,《蘇東坡》等等,戴的長硬翅官帽,官服前後卻有“補子”,外行人不懂,看亇花哨,有歷史長識的人只好搖頭。

宋朝一般百姓服飾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其特點是修身適體。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著直領, 對襟的一種服飾。

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有大袖子,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老百姓稍富點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多不理會,綾縑錦繡任意應用。

從不斷髮掘的宋墓,女衣葬品中發現的陪衣多有:長衣、短衣、單衣、夾衣、棉衣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製著護領。所有服式均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

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襬部位分別鑲邊或繡有裝飾圖案。

明代老百姓的服裝特點

大明王朝,是中國市民氣息最濃厚的一個朝代。明代的服飾文化也達到了一個比較發達的水平。

明代儒士、生員、監生等讀書人大多穿襴衫或直裰。明制規定,生員襴衫用玉色布絹製作,寬袖,沿有黑邊,黑色軟巾垂帶。直裰是一種斜領大袖的長衫,因背之中縫直通下面,故名。此外,還有穿“曳撒”、程子衣、褡護、罩甲的。曳撒,可能是受元代質孫服中的腰線襖影響,交領,上下衣相連,大襟、長袖,腰間作無數的襞積,腰部以下在兩邊折有細襉,是士庶男子的一種便服。明朝後期,士大夫宴會交際時也多穿用。後來的程子衣與它類似。

明朝平民百姓服裝,一般是上身著衫襖,下身著褲。赤腳或穿草鞋,完全是為了勞動便利。

 

  明朝男子的冠帽形制多種多樣,其中比較流行的有網巾、四方平定巾、六合統一帽等,網巾是一種系束髮髻的網罩。形似漁網,多用黑色細繩、馬尾、綜絲編織而成。巾口用布製作,旁有金屬小圈,用以貫穿繩帶,緊帶即可網發。戴網巾又是男子成年的一個標誌。網巾一般襯在冠帽內,也可單獨使用,露在外面。另有士人常戴的四方平定巾,這是一種用黑色紗羅縫製而成,可以摺疊的四方形便帽。除此之外,明代還出現了六合一統帽,就是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的“瓜皮帽”,它是用六塊三角形的羅帛縫合而成,下面加上帽圈,製作簡單,戴著也方便,因而市民百姓多有使用。

 明代女子的服裝

明代女子常服,上著大襟短襖,下穿馬面裙,裙身中間有一寬條,類似“蔽膝”的演變,腰部多加細褶,後來褶子越來越多。漢服發展到明代,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帶結。

明代女服,與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顯倒置。由於明代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釦子扣住。

明代女性裙腰加褶,一直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彩條裙”,選各種顏色的綢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不同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名“百褶裙”。還有一種二十四褶裙,名“玉裙”。

帔子,明代普遍流行。披子原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得此名,宋代列入禮服。

明代帔子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兩頭下端連接,垂有金或玉的墜子。

明代平民女服用料,即便是禮服,也限用紫色粗布,並禁止用金繡,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禁止使用大紅、鴉青、明黃等色。明洪武十四年還規定,商賈之家,只能用絹布制裝,農家可以使用紬紗和絹布。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明代不同階層的服裝面料,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從現存的明代書畫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女性服飾的華美。明代的貴婦多穿紅色大袖袍,一般婦女平日常穿短衫長裙,腰上系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下圖1一4為宋代服裝,5一9為明代服裝。











李伯禺


宋朝服裝和明朝服裝有較多的不同之處。宋朝服飾多是沿用之前唐朝服飾的特點,在一段時期內偏於質樸與簡潔,一段時期又帶有豔麗和奢華之風。總而言之,宋朝的服飾風格是經過了簡樸、奢侈、再簡樸、再奢華的歷程。而明朝是推翻了元朝之後的朝代,因而在服飾上,既有先前唐宋的一些風格,又加入了新的元素。

百姓服裝

宋朝百姓通常穿圓領或交領的長袍,需要做事的時候就撩起來塞進腰間,不做事的時候又恢復原狀。從皇室到平民,人們都愛穿直領對襟背心,既舒坦又大方。

明朝百姓和宋朝百姓最大的區別是,明朝很多對襟褙子,很多大襖明襦,而且衣服都喜歡加護領,基本上有護領的都是明制。

明朝時的服裝,開始運用紐扣,從此,已經有了千百年歷史的結帶子就此湮沒於歷史。(注:紐扣並非是明代人發明的,元代的服裝上就有紐扣的雛形。)

明朝平民則穿短衣、戴頭巾。衣服增加了護領。

女子服裝

宋代的服裝通常被分為這幾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對襟的褙子,因為既舒適得體,且又顯得典雅大方。

明朝女子服飾則拉長了上裝,改變了唐朝以來衣短裙長的傳統,露裙縮短,領子改成圓領。裙褶裝飾講究繁多,百褶裙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官員服裝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髮式都是由明太祖首創的。士大夫頭戴網巾(喻指法令齊全)、四方巾(喻示國家太平)和瓜皮帽。明朝中後期又有了立領,官員只要看衣服顏色就知道級別。

皇室服裝

宋朝的皇帝,帽子帶長杆,圓領沒花紋。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此外,隋唐時期的幞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會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幞頭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從圖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腳,僕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局(曲)腳。衫袍,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靴,大宴服之。

明朝的皇帝,烏紗翼善冠,圓領肩膀有日月。

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圓領),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

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

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

皇帝常服除了制度中規定的四團龍圓領以外,飾有云肩、通袖襴、膝襴紋樣的圓領龍袍也可以作為常服使用,如《徐顯卿宦跡圖金臺捧敕圖》中出現的明神宗,即穿著此類龍袍御門聽政。

結語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對比,我們很容易看出宋、明兩個朝代在服飾上的不同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朝代的審美觀念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區別。經過歲月的沉澱,它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了各自獨特的代表性。對展開對當時歷史文化的研究和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知朋友們更喜歡哪個朝代的服飾呢?歡迎留言探討。


名人史海觀心閣


明朝時期,服飾恢復漢族傳統,禁穿胡服,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基本上沒什麼大的改變,只是細節上有些許不同。

一,宋朝與明朝服飾背景分析

宋朝的皇帝,帽子帶長杆,圓領沒花紋。明朝的皇帝,烏紗翼善冠,圓領肩膀有日月。明朝百姓和宋朝百姓最大的區別是,明朝很多對襟褙子,很多大襖明襦,而且衣服都喜歡加護領,基本上有護領的都是明制。

二、明朝服飾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三、宋朝服飾

宋朝服飾屬於漢服,其特點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對襟的褙子,因為既舒適得體,且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著“氈笠”、“鉤墪”(襪袴)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繡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緻。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髮,身上抹香,足履繡花等。


李一般般


宋朝服飾是建立在唐朝的基礎上,做出了與傳統更好的融合,雖是建立在唐朝的基礎上,但配色方面與唐朝大不相同。宋朝無論在任何方面都是鼎盛的,在這種情況話,人民的水平有所提高,眼光也有所提高。官宦人家的衣著水平是奢侈的,百姓的衣著水平也很好。宋代的染織技術很好,所以粉紅、粉紫、蔥白、銀灰這些色成了衣服的主流顏色。明朝服飾與唐朝服飾相比,改成了上衣長,裙裝短,領子也進化為了圓領,明朝服飾經過多次蛻變變得極其富貴,男女的服飾還按照官服非常很多種


範麗麗


從裙衫、上衣、襦存在很大的差別,兩者區別如下:

1、裙衫的不同

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

宋朝的衫是一種以羅、紗、綾、縑為原料輕便服飾,主要有圓領、交領、直領、對襟幾個款式,是宋朝最為普通的一種女裝服飾,它腰身清秀苗條,下襬多,有較長的開氣,十分輕柔。

2、上衣的不同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

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襬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3、襦的不同

宋襦有單襦,複襦,單襦與衫相近,複襦與襖相近。襦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襬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

明代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歷史太傅


並不一樣,但有很多相同之處。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髮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   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










羅蕭弋


區別如下:

1、上衣不同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

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襬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2、裙衫不同

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

宋朝的衫是一種以羅、紗、綾、縑為原料輕便服飾,主要有圓領、交領、直領、對襟幾個款式,是宋朝最為普通的一種女裝服飾,它腰身清秀苗條,下襬多,有較長的開氣,十分輕柔。

3、襦不同

宋襦有單襦,複襦,單襦與衫相近,複襦與襖相近。襦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襬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

明代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逗哥歷史漲知識


宋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 --服飾文化不再豔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

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 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襴衫與當今舞臺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腳伕和搬運工則著青布衫褲,青布長手巾,上衣沿寬邊,足著草制的靸鞋。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


跪射俑


宋承唐制。明承元制嘛。宋朝人基本上都是中國漢族歷史上“屙冠博帶”,“寬衣大繡”的樣子,明朝的服裝主要是官服大題參照了元蒙的服裝設計,“小袖窄領”,前後繡花的服裝樣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