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擲彈筒一發炮彈報銷一個機槍陣地,為何到了太平洋就沒用了?

orsunny


日軍擲彈筒能在中國戰場發揮巨大作用,是因為我軍在火力上對它無法形成有效壓制。而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火力強大的美國,擲彈筒的作用就減弱了很多。



日軍擲彈筒的構想,來源於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俄軍的迫擊炮卻給日軍造成了很大傷亡。

於是日軍開始仿製迫擊炮,但基層官兵又提建議希望設計一款武器,可以彌補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將它裝備到小隊,以加強火力。這就有了後來的大正十年擲彈筒。

由於大正擲彈筒精度不夠,射程短,作戰時無法形成火力優勢。所以日軍就有了改進版的89式擲彈筒,後來被大量應用於中國戰場。


89式擲彈筒有幾大優點:1、造價低,不及一把三八大蓋的成本,可以大量裝備部隊。

2、重量輕,擲彈筒加炮彈全套僅7公斤,適合單兵攜帶,機動性強。

3、射角大,最大射程可達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4、殺傷半徑大,可達5~7米。雖然日軍小隊隨身攜帶的只有16發炮彈。但擲彈筒還可以發射手榴彈、地雷、毒氣彈,所以一般情況下,不用擔心彈藥不足的問題。

抗戰初期,日軍的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老兵,使用擲彈筒的命中率非常高,幾乎達到95%。對我軍的掩體和機槍陣地構成了巨大威脅。


淞滬會戰時,第18軍的一個機槍陣地,有36挺重機槍,但只要火力一暴露,日軍的炮彈就呼嘯而來,還沒怎麼開打,就被日軍的擲彈筒摧毀32挺機槍,剩下的4挺只能不停移動射擊。

日軍的擲彈筒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但到了太平洋戰爭,對美軍火力就毫無優勢可言。

拋開美國飛機、大炮、海軍炮不說,就拿同類的曲線火力來講。美軍的M2型迫擊炮射程最大1800千米,有效射程也在700米以上。遠超日軍的擲彈筒,對戰時日軍夠不著美軍。


另外,美軍的M2迫擊炮有炮架,有瞄準設備。而日軍的擲彈筒更多是靠經驗判斷對手位置。

侵華戰爭之初,日軍都是有經驗的老兵,到了二戰後期,大部分是新兵,所以從射擊精度上來說,日軍武器也沒法同美軍相比。

其實,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上的角色,就類似於中國戰場我軍的角色。擲彈筒之所以在中國戰場能發揮巨大作用,主要還是我軍火力差,無法對它形成壓制。



花木童說史


不是沒用了,是沒那麼大用了。

日軍的擲彈筒是二戰時期日軍輕武器中唯一一個不會被人詬病的武器,相反,評價還挺高,美軍對這個武器評價也是非常高,畢竟打的挺疼的,吃過不少虧啊。

擲彈筒一炮幹掉一個機槍陣地,這種事情在中國戰場上挺常見。這個主要原因其實是國軍缺少強有力的支援性武器,才會被這東西壓著打。另外,這東西幹掉一個機槍陣地,主要是攻堅時用的。



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非常不錯,打個五六百米不成問題,就是個輕型迫擊炮。在戰鬥中作為一個火力延伸還是非常出色的。可以打到迫擊炮的死角,可以高於手榴彈的射程,是迫擊炮和手榴彈中間火力空白區域的一個補充。


而在太平洋上,美軍可不是像國軍那樣缺槍少炮的,美軍的60迫擊炮81迫擊炮M2迫擊炮,距離上可以覆蓋很多位置,就跑炮彈足夠充足的情況下,美軍還嫌打的不夠爽。

太平洋戰爭中的那些島嶼爭奪戰中,美軍攻擊日本佔領的島嶼時,火力支援其實是靠海上的艦炮覆蓋日軍陣地,等把日軍陣地打殘了,擲彈筒還剩幾個真就不一定了。


對於擲彈筒,美軍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畢竟被日軍的擲彈筒打的挺蒙圈的。美軍對這東西是又愛又恨,畢竟好用啊,自己被打的也挺疼。

擲彈筒這東西沒任何瞄具,也就一個瞄準線和標尺,大多數情況下全憑藉經驗來,後期日軍有經驗的射手死的差不離了,剩下那些小孩子能把榴彈打出去就不錯了。

日軍的擲彈筒,並不是不好用了,只不過就是沒在中國那樣效果那麼好了。畢竟美軍機槍打掉一個,可能換來的就是十幾發炮彈。


軍武文齋


淞滬會戰中,我軍80萬對陣日軍30萬,最終,以我軍失敗而告結束;此役,我軍死傷30萬人,日軍死傷4萬餘人,失敗的原因除了戰術組織等原因以外,最關鍵的還是器不如人,武器裝備遠遜於日軍,特別是缺乏空軍戰機和重型火炮的支援,而日軍不僅有戰機和坦克,還得到了停在江面上大口徑艦炮遠程火力的有力援助。

在具體戰鬥過程中,我某旅的36挺輕重機槍中,戰後僅剩下3挺,其中33挺輕重機槍,基本上都被日軍隨步兵進攻的50毫米擲彈筒所敲掉。

日軍的擲彈筒,戰時裝備到分隊,也即我軍的步兵班,事實上就是一門一人操控的輕型迫擊炮,單兵攜帶,不佔編制,且作戰非常靈活和機動。

特別是其中的89式擲彈筒,全重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一把步槍的重量還要輕,非常適合單兵攜帶;彈頭重0.8公斤,有效射程500米,射速30發/分,殺傷半徑約為5-10米。

其實,在太平洋戰爭中初期,日軍步兵分隊的輕機槍和擲彈筒等,同樣給美軍帶來了巨大的麻煩,有許多美軍前沿部署的輕重機槍,也是被89式擲彈筒50毫米高爆彈給炸燬的,成了美軍機槍火力的噩夢,美軍確實也受到過其困擾,並給予了89式擲彈筒很高的評價。

太平洋戰場,畢竟不同於大陸戰場,所有的補給都得經過海洋,因此不同於常規陸戰,日軍裝備的89式擲彈筒毫無疑問起到了對美軍很強的壓制作用。

瓜島戰役後,美軍開始大換裝,淘汰了M-1903春田5發栓動步槍,全都換上了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以及部分M-1卡賓槍,包括班長原先就配備的那把M-1湯姆遜衝鋒槍,導致日美軍步兵槍械火力拉開了非常大的距離。

因此,日軍配備的89式擲彈筒作戰時間窗口被壓縮很短,且白天得趕在美國飛機起飛前撤離,包括美軍獲得了艦炮火力的支撐,因此日軍步兵很難從容使用擲彈筒進行瞄準射擊。

到了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的防禦戰,日軍常規陣地裡以平射武器為主,曲射武器的用途就非常小了;如果是依託山洞和堡壘作戰,89式擲彈筒這種曲射的輕型迫擊炮,基本上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國平軍史


擲彈筒報銷機槍陣地?——扯淡!

題主以為機槍陣地是神劇的樣子嗎?

還真心不是!

戰場上的機槍陣地基本上都在對方步兵火力範圍之外,有的會遠在前沿陣地800米以外。觀察手需要使用望遠鏡進行觀察。

機槍陣地發揮的作用是火力支援。優勢是我打的到你而你打不到我。

對付機槍陣地的方法實際上是需要呼叫火炮火力支援,或者採用重機槍壓制。

軍事和電視是有很大差別的。

再說說擲彈筒:這玩意被過度神話了,被說做是二戰戰場上日軍無所不能的一個神器。

但是這個東西還真的不能打擊機槍陣地。

二戰中日本主要裝備的擲彈筒是八九式擲彈筒和十式擲彈筒。八九式比較強,這是一種有效射程260米,最大射程700米的曲射武器,主要用於填補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襲,對“扎堆”的步兵進行打擊。

而剛剛所說的擲彈筒射程是使用八九式擲榴彈的時候才可以達到的,如果使用十式手榴彈的話擲彈筒才有70米的有效射程。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擲彈筒並沒有瞄準具,需要使用者憑藉經驗進行射擊。這就導致了擲彈筒命中距離稍遠的目標命中率奇低。





射手如果真想打擊機槍陣地的話則需要突入到機槍陣地100-150米的距離上開火。剛剛說了機槍陣地在離前沿800米左右的位置上。這就需要射手突破敵軍防線後再向前行進650米左右。這在戰爭中是做不到的!

又有人會想擲彈筒的最大射程是700米嗎?可以接近對方陣地發射命中敵方機槍陣地。這就扯淡了!

這是一門迫擊炮,士兵正在利用瞄準器瞄準。說個數據大家或許就清楚了:60mm迫擊炮在500米距離上攻擊並摧毀一個排級目標大約需要消耗60枚炮彈。這是在有瞄準器的情況下。

而擲彈筒是沒有瞄準器的,一個擲彈筒小組兩個人,一共才攜帶18枚擲榴彈。打光了都摸不著遠處的機槍陣地的!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使用擲彈筒,並不比我回戰場少,但是面對的美軍作戰素質較高。對這種武器認識深刻,聽到了發射聲就會立刻臥倒,因此擲彈筒傷人並不多。同時,作戰環境不同,太平洋戰爭熱帶地區的戰鬥相當的多,大多數是叢林作戰。

而日軍的擲榴彈又是碰炸引信,因此射出去的榴彈撞在樹上提前引爆也進一步的削弱了擲彈筒的效能。


軍武數據庫


儘管日軍擲彈筒口徑小,射程近,殺傷力弱,精度差,對於射手的經驗依賴嚴重,然而就是這樣一樣破東西在當時的抗日軍民眼裡就彷彿是先進的東西,當時咱們真的是太落後了,所以小日本才敢來欺負咱們。擲彈筒由拋射筒、炮筒支柱(也叫炮筒腳)、底座(也叫腳板)三大塊組成,另外還有簡單的機械面準具、支架、揹帶、方便使用。二戰時期日軍擲彈筒的口徑約50毫米以下,通常拋射筒長260釐米左右,炮筒腳長17釐米左右,整個的重量約2.7公斤,還是很輕便的。擲彈筒能夠使用專用彈,也可以使用日本的九一式和九七式手榴彈,不過使用手榴彈時由於手榴彈上的彈槽導致氣密性不好,射程近。日軍擲彈筒的射程約300米~500米左右,最大700米,不過這個距離實戰中基本沒什麼用,打不準,通常都是三四百米以內的幹活,炮彈重1.3公斤,有效殺傷半徑約5米。




至於擲彈筒一發榴彈就報銷一個機槍陣地,這個需要怎麼說了,一個機槍陣地也就是一個機槍組,輕機槍也是兩個人一組,正負手,重機槍二戰時期需要幾個人伺候著,但作戰時通常也是兩個人,其它人不會扎堆等著捱打去。如果擲彈筒能夠精準命中一發榴彈,打掉一個機槍陣地沒問題,畢竟有5米的殺傷半徑,問題是能不能打中。擲彈筒實戰中的射程也就是三四百米的距離,如果是游擊隊,通常都是伏擊日軍,這時日軍擲彈筒基本都是身處一線,距離不會超過300米,而機槍那個時候都金貴,基本都隱蔽很好,所以用擲彈筒打機槍陣地並不好使,其實日本的擲彈筒準頭很差,屬於概略瞄準武器,並做不到精準命中,而如果是趴地上射擊,擲彈筒除非是砸人身上,否則並不會有多大威力,日軍通常是進攻作戰時使用擲彈筒。



擲彈筒裝彈前需要先拉下彈筒腳杆裡面的發射機,發射機(擊發杆)由彈簧支撐,頂部有一個撞針,有一個扳機,用一段小繩子栓著,裝彈後,一個手抓住炮筒,一個手拉扳機的繩子,利用機械瞄準具簡單的概略瞄準,擊發時彈簧推動發射機前進,頂部擊針尖撞擊炮彈底火,引燃發射藥,發射藥爆燃的火焰膨脹氣體通過洩壓孔進入發射筒,形成高壓,使炮彈沿炮筒加速前進,這樣就完成了發射。日軍通常是兩人小組攜帶一具擲彈筒,備彈16枚,4枚一個彈袋,一人8枚。


二戰時期亞洲戰場上日軍所面對的都是裝備遠比日軍落後的國家,所以擲彈筒還是有作用的,然而,太平洋戰爭中和美軍對抗就不好使了,主要是美軍的輕重火力都遠超日軍。美軍火炮之類的武器很多,彈藥也充足,口徑也大的多,擲彈筒的射程根本就夠不著火炮陣地,而美軍的衝鋒槍,自動步槍射速密集的多,哪有擲彈筒發威的份。擲彈筒的射速也比迫擊炮慢很多,迫擊炮可是連續射擊,擲彈筒屬於類似栓動步槍式的發射方式,必須要打一發就再次拉動擊發機,因此,速度慢的多。擲彈筒的優點是重量輕,攜帶方便,缺點是,射程、精準度、殺傷力都有所不足,對付弱國可以,對付美軍這樣的強國就使不上勁了,正是這個原因,使擲彈筒沒有走下去,隨著步兵輕武器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火箭筒等武器的普及,擲彈筒逐步的退出歷史舞臺。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探討指正,歡迎你的關注,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題目值得商榷。

在二戰期間,日軍的武器裝備相對我軍來講更加現代化,一說起日軍武器裝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八”大蓋,武士刀,歪把子機槍。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相信各位肯定不會陌生,它可是日軍攻城掠地的神器, 那就是日軍的擲彈筒。


這個武器非常特殊,雖然它射程近,威力也不大,但是它結構簡單,只需要一個炮筒,一個固定支架和幾發炮彈就可以。

而且這款89式擲彈筒重量僅有三公斤,配上彈藥箱也超不過八公斤。相比笨重的大型迫擊炮,89式擲彈筒更加靈活方便,受到廣大日本兵的青睞。

在進攻我方陣地時,因為擲彈筒的射程大約在400米左右,正好彌補了機槍射擊和炮彈之間的距離間隙,作為單兵火力支援的武器——超輕型迫擊炮就發揮了最大的威力。


一般的老兵操作這款89式擲彈筒基本上是一打一個準,我方陣地的機槍聲一響,日軍的炮彈就噼裡啪啦的往機槍陣地上砸,分分鐘報銷一個暴露的機槍陣地。

一個熟練的老兵一分鐘可以發射二十發左右的炮彈,為日軍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援,因此,這個擲彈筒又被稱之為機槍殺手。

當然這種武器用來欺負我國實屬一等一,誰讓我們的武器裝備相對日本來說實在太過落後呢?

在我國因為主要都是陣地戰,而擲彈筒這樣具有拋物線彈道的武器在壕溝戰中尤為吃香,加上我軍重武器的缺乏,所以我國軍隊遇到日本的投彈筒基本上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


如此厲害的武器到了太平洋戰場就沒用了?

雖然面對的是美國大兵,且戰場換成了太平洋,但是日軍還是沒有拋棄擲彈筒。

在塞班島傷亡美軍1.4萬人,在佩裡硫島擊殺擊傷美軍8000餘人,在塔拉瓦陸傷亡美軍4300餘人。真的靠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這種破爛機槍,是很難達到這種戰果的,也就是說,它仍然還是有一定用處的。

美軍武器裝備十分豪華,到處都是M4坦克和裝甲車輛,海上有巡洋艦的火力打擊,天上有飛機的空中支援,只要日軍稍微露出一點動靜便會招來一頓狂轟濫炸。

像什麼重機槍,只要開槍,就會被立刻定位,因為武器沉重且不容易轉移陣地,一旦日軍開火就會引來美軍坦克和飛機的無情打擊。

到了後期,日軍只好利用複雜的防空洞,用夜襲戰和坑道戰殺敵。

面對這種打法美軍十分無奈,坦克飛機和炮彈威力被消減,只能靠步兵一個個的清剿日軍據點。

這個時候日軍的擲彈筒就充分發揮靈活的優勢,和日軍的機槍手組成火力網,由先由日軍機槍手,利用叢林和山地的優勢地形,將美軍士兵壓制,擲彈筒因為不受地形限制,所以可以從日軍隱蔽的防禦工事中發出,利用曲線彈道輕鬆擊殺美軍士兵。



這種機槍掃射迫使美軍士兵隱蔽再利用擲彈筒的協作擊殺方式令美軍十分頭痛,由於美軍缺乏近距離的類似武器,他們只能利用各種方式讓擲彈手暴露於火力之下。

可是談何容易,由於日軍早起修建的防禦工事,想就此輕易壓制日軍火力並不輕鬆。加上日軍地道四通八達,一個擲彈筒往往打幾發就會轉移陣地,這也使得美軍無法輕易定位,儘管傾斜了大量炮彈,可是造成的傷害卻並不高。

這樣看來,你還會覺得擲彈筒在太平洋戰場毫無作用嗎?


歷來現實


說起擲彈筒,大家想必都不會太陌生,乃是日軍最得意的武器傑作之一,與九二式,歪把子,並稱日本三大殺器。



擲彈筒又叫超輕型迫擊炮,西方將這款武器稱之為“膝蓋迫擊炮”。從它的名字我們就能夠看出來,這種武器裝備非常便於攜帶。除了便於攜帶之外,擲彈筒還有發射時間短、殺傷力效果大等優點。它也有缺點,就是射程短。



更為重要的是,擲彈筒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廉,非常適合大規模、快速裝備。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軍工能力相對較弱,擲彈筒這種生產成本低、生產速度快的便攜式武器自然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睞。

當年,擲彈筒作為日軍制式武器,在日本的侵華戰爭中被廣泛的使用,當時的擲彈筒可以說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殘害了無數中國人。



在侵略中國時,這種武器顯得非常無敵,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殺傷,中國軍隊吃盡了日軍擲彈筒的虧。沒辦法,當時的中國沒有什麼很像樣的武器裝備,所以擲彈筒就能壓制得住中國軍隊。日軍還把生化武器和榴彈放在擲彈筒裡一起發射,造成了無數中國人死傷。



但是後來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裝備更加優良的美軍的時候,擲彈筒可就沒那麼風光了!

美國當時使用了一種叫做火焰噴射器的武器。在島嶼上作戰時,火焰噴射器能夠對日軍修築的防禦工事完成威脅。這種武器被命名為M2-2型火焰噴射器。噴火器的射程很遠,可以達到45米。士兵們可以在安全範圍內使用它而不會收到日軍的射擊。日軍對這種武器可以說是“聞風喪膽”,因為噴火器的火柱能夠沿著日軍修建的坑道飛濺,並且很難滅火。

所以日軍一旦身上被濺了火柱就只能等著活活被烤死。在這種武器創造出來以後,原本易守難攻的小島被美軍逐一突破。並且美國有強大的國力作為保障,戰備物資非常充分,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過來。當時的日軍普遍缺乏重武器,美軍則一個排一臺M2式60mm迫擊炮和M1917機槍。



使用M2型-60毫米口徑迫擊炮對目標轟擊的美軍炮兵。

這些“豪華”的重武器對日軍進行了強勢的火力壓制。擲彈筒再遠,也只不過能扔個幾百米。而M2式迫擊炮射程可以達到一千多米,遠遠大於擲彈筒的射程。即使日軍的擲彈筒投手再優秀,美軍的機槍手強有力的火力壓制,誰敢出來扔個擲彈筒?



剛探個頭怕是不會被美軍打成篩子!

所以說啊,這個人比人氣死人!


白話歷史君


在太平洋戰場擲彈筒的作用更大。除了沖繩和硫磺島,其他島礁上的日軍連炮都沒有幾門,是怎麼和美軍打仗的?

塞班島美國陸戰隊傷亡1.4萬人,佩裡硫島陸戰隊傷亡8千人,塔拉瓦陸戰隊傷亡4300人。日軍主要就是依靠擲彈筒這種武器。在這些島礁上,日軍只有極少量炮兵和彈藥,主要依靠步兵武器。

真的靠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這種破爛機槍,怎麼可能取得這樣的殺傷數量。這些島礁的特點就是,戰場面積非常小,基本就是炮兵都不敢放開全射程炮擊,否則就直接打到海里了。

而且,美軍非常密集,到處都是M4坦克和裝甲車輛,周圍海岸旁邊就是成群結隊的美軍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擔任岸轟任務。天上戰機不間斷的尋找目標轟擊。在這種環境下,日軍出動火炮,活不了5分鐘,就被端上天了。

出動重機槍,一旦射擊,不移動陣地,美軍坦克和戰機就撲上去了。甚至在布干維爾島,美軍出動了戰列艦直接炮擊日軍的機槍中隊,戰列艦主炮炮彈一發就報銷了一個重機槍中隊。

日軍隱藏在地洞裡,反斜面,或者灌木裡,單兵快速發射幾發擲彈筒,發射以後,就立刻隱藏,就成為了一種主流戰術。美軍如果追上來,中遠距離隱藏的步槍手可以掩護一下逃匿的擲彈筒手,這就是這些島礁日軍作戰的基本模式。


深度軍事


“他孃的,把鬼子那個機槍點給我端了”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到了《亮劍》中,李雲龍讓手下人用大拇哥幹鬼子陣地的畫面,想想就帶勁。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咋們說說,為何擲彈筒在不同環境下,看上去有如此明顯的差距,難不成擲彈筒也和人一樣,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其實,事情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下面咋們就來贅述下,看看這種情況究竟是如何出現的。

用個恰當的例子來說,這就和現代的單兵火箭筒見到導彈車是一個道理。為何會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在通常只有步槍機槍的情況下,持有單兵火箭筒就老大的存在,基本上是指哪打哪。但在出現導彈車之後,不論是其機動性還是精度以及射程都不是火箭筒能夠比擬的。

同樣,日軍早期主要針對我國實行的是地面部隊的戰鬥,而在那個時候我國國內軍工技術落後,人們沒有那種強烈的保家衛國的意識,即便是有部隊想要人手一把槍都比較困難。試想下,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扛著擲彈筒,隨時隨地都能夠對我軍陣地實施炮轟,這樣一來擲彈筒可以說是寶貝的存在。畢竟,這個東西殺傷範圍大,同樣有著攜帶方便,機動性強的特點。


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年代,也就是機槍能夠打5 600米的距離,但精確性還不能保證。除此之外,想要對擲彈筒的這種小規模陣地造成傷害,只能偷襲,但這種情況顯然不是那麼容易實現。如此一來,擲彈筒被看做是大殺器也情有可原。


那麼,到太平洋戰爭的時候,擲彈筒真的沒用了嗎?錯,只是派不是大用場而已。要知道,擲彈筒射程也不過只有幾百米的距離,稍微超出範圍就會失效。況且這種海戰,面對的是軍工技術可以說是當時高度發達的美國,人家軍艦上面都有射程達千米的大炮,並且儘管當時的軍艦沒有如今抗打擊能力強,但多少防禦能力還是不錯的。


如此一來,在美軍面前,擲彈筒當然不會有那麼顯眼。也僅僅是不那麼顯眼,但用處還是不少的。何況在地面戰爭期間,美軍可沒有少吃鬼子這方面的虧。所以,不能這樣籠統的說,擲彈筒沒用。


軍武視界


二戰日軍擲彈筒純粹就是欺負弱國、小國用的大殺器,換成歐美國家除了槍榴彈、迫擊炮之外就沒這種裝備。原因很簡單,人家玩的是炮彈洗地,而不是精確打擊,不用考慮節約問題。

二戰日軍擲彈筒配置到分隊(相當於排、班一級),在中國乃至東南亞戰場,連水泥都少見的戰場防禦工事面前,一炮一個機槍陣地是常有的事。再加上日軍本島資源限制,不論哪個軍種都以精確命中、節約彈藥為目的,二戰前期憑藉訓練有素的士兵往往戰績豐富。

以日軍89式擲彈筒為例,最大射程670M、使用有翼榴彈達到800M,可以很輕鬆的躲在步槍、輕機槍的有效射程之外射擊。不過這套戰術在太平洋戰場上就有點懸了,因為美國人最不缺的就是炮彈。

美軍近戰火力支援利器包括:M2 60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1840米。M1 81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3150米。在這個單兵就可以搞定的範圍內,大密度的火力支援讓日軍無從發揮。

以上述迫擊炮火力再配合輕重機槍、以及隨呼隨到的大中小口徑火炮支援,不論是防守作戰,還是島嶼爭奪戰,日本人曾經引以為豪的擲彈筒怕是完全沒有機會開火就先成零件了。同時二戰後期有經驗士兵傷亡慘重,補充的兵源素質和早期已經沒辦法相比,能打炮彈打出去就不錯了,舉辦投降也成了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