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教學怎樣不“翻車”?上海交大慕課團隊回答了全國老師8000多個問題

網上教學怎樣不“翻車”?上海交大慕課團隊回答了全國老師8000多個問題

圖說:餘建波在自家地下室書房架起了直播設備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書桌桌角的數字鐘顯示 18 : 55 分,餘建波架起筆記本電腦,再調試一遍攝像頭和直播軟件,幾分鐘 後 他的線上課堂就要開講了。他是上海交通大學慕課負責人,最近幾乎每晚都要在家裡書房講兩小時 公益直播 課。

  直播已累計 12 萬人次觀看 , 餘建波被互聯網連接至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教師面前的另一方小屏幕。每場直播都有很多人給餘建波打賞,他計劃把來自一千多個觀眾的近4000元“打賞”,全部捐給抗疫前線。

線上 討論 熱火朝天 , 8000 多個問題全部指向一件事 ——停課不停學,如何在疫情結束前上好在線課程?

在家開課給全國教師

疫情之下,全國學校延期開學。停課如何不停學?“在線教學”成了很多學校眼中的最優解。

長期從事高校慕課建設,餘建波的工作就是推進利用在線教育進行課程改革。於是,宅家的日子,他琢磨著做點什麼。

如何快速完成課程資源、平臺建設,如何結合平臺開展線上混合式教學,如何通過直播答疑,餘建波和團隊擬好大綱就著手公益直播課的技術支持和課程內容。“我想通過直播告訴老師們,沒有專業場地,家裡的設備也能進行在線教學。”於是,他窩在地下室書房裡備課,架起設備開講,普及最簡單的課程視頻製作方式,幫助全國教師為“停課不停教”提前做準備。

四次公開直播每場都有三萬人次在線收看,有老師“一下課”就分享筆記著手實踐。“這個特殊時刻,習慣面對面授課,習慣與學生目光交流,一下子沒有了教室這個載體,大家一下子蒙了。”中國石油大學的一位老師聽完課很感慨,她循著餘建波教的“簡易”方案,做足功課,也試著給學生開了場十餘分鐘的直播教學。

在線授課不是照搬傳統

  有人調侃,全國教師瘋狂錄課,這是讓每個老師都變成“網紅”直播嗎?面對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五花八門的技術軟件、以及“看不見”的學生,教師應該選擇何種工具、怎樣的教學模式,大家並不清楚。

這個困惑,來自大多數。

這些年國內高校已建設2萬多門在線課程,高校探索慕課已有許多經驗——與傳統“電視課”把傳統課堂“錄”並“播”完全不同,教學視頻時長、互動性、課後支持等都很有許多細節講究,這不僅是一場數字驅動的技術改革,更是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理念轉變。

但是, “兩萬門”甚至 不足高校課程的 5% 。 “在線課程的建設不僅要將最好的課程 、 最好的老師 、 最好的課堂共享給所有人,還希望通過在線課程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擠水鑄金。 ”餘建波深有感觸,目前高校大部分課程沒有相關在線教學資源,如何有效利用在線資源進行校內教學,對絕大部分 高校 老師來說也是挑戰。而這場挑戰,因為疫情的到來直逼高校教師,甚至全國 所有 教師。

  這幾天一些老師將課件PPT配上講解聲音做成視頻給學生,餘建波覺得這其實並不利於學生在線學習,“如果說很多傳統課堂是灌輸式教學,那麼現在就是‘基於網絡的灌輸式教學’。”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微信刊發了多位教授對疫情中的教育學思考,其中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陳霜葉教授就提出擔憂:疫情中的”在家學習“就像一個”照妖鏡“,照不出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反而照出的還是備考和知識點學習。

  什麼是理想的在線教育?

  理想的在線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課前,老師準備好相關資源、發佈教學任務,學生自行學習;以直播的方式進行師生交流,學生彙報收穫、展示作業,老師在線答疑、深入討論;課後,依據學生在線學習數據進行評價,或組織測試完成課程評價。”餘建波開公益直播課,也想呼籲教師重新認識翻轉課堂,號召教師們利用此次機會開展多種模式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的互動教學。

  8000多個問題,餘建波和同事一起在線回答。但除了技術問題,餘建波不斷向老師們強調:要明確停課不停學不是傳統課堂搬到直播間,優質在線資源不能取代課堂教學,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重構——用好優質資源的同時,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調整,適時調整響應錄製內容。

  這幾天,餘建波和同事還忙著為老師們測試各種授課模式,在家實現人文、數理、工程、醫學等學科等各種類型課程的教學。他由衷希望,通過這場疫情中的大規模特殊在線教學,師生們能夠體驗到理想的在線教育,能夠用好工具和資源翻轉課堂,待疫情過去,無縫銜接正常教學。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相關鏈接】

讓“所有人都能獲得最好教育”的慕課

2013年7月,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分別與全球最大在線課程聯盟Coursera簽署合作協議,成為最先加盟Coursera的中國內地高校,這意味著復旦、交大學子可選修耶魯、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學的精品課程並獲得相應學分;同時國外大學學子也能在地球另一端聆聽並選修復旦、交大的課程。幾乎同一時間,Coursera公佈了當時的用戶數據——已有405萬。

時間再倒推一年多,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吳恩達和達芙妮·科勒創辦了一個公開在線課程項目,要將全球好大學的好課程通過互聯網開放給願意學習的人,包括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和社區裡的居民,讓所有人都能夠“獲得世界最高教育水平”,以改善個人生活和社區。目前,該平臺的用戶數已增長了10倍。

那場星火燎原讓“MOOC”(大規模在線課程)成為2013年的其中一個熱門詞。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國內一流高校和一些第三方平臺都在進行相關探索。教育部於2017年開始認定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計劃到明年再認定4000門,同時還將認定6000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