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戰後,農村殯葬的儀式感、鋪張浪費可否借勢抑制,從簡而實在?

洞庭磚叔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疫情期間我們這邊剛好有一起喪事

鎮上要求喪事活動一切從簡,縮短喪事時間,壓減喪事規模,防止人群聚集,嚴格控制弔唁對象,對於在外地的親友,倡導親友通過電話、微信等拜祭,簡化了喪事流程。喪事期間減少守靈人員。為了減少人員聚集,鎮裡要求不起灶做飯,本村幫忙鄰里幹完活都在自己家吃飯,村領導為了加強防疫,早晚噴灑消毒液。由於不能做宴席,在送葬完老人之後給參加葬禮的街坊鄰居每人送了一份感謝禮物!!



光輝歲月瑤


正好正月十五過後一個發小肝癌晚期走了,發小生前是很喜歡熱鬧的,在他去世前一天我還給他說必須扛過這次疫情,要不然只能悄悄的把他送上山了,結果他說肯定扛不過,悄悄的就悄悄的吧,不能給政府添麻煩;他剛去世幾小時,政府和村委會的就上門做工作,大家都是明理人,就自家的至親、幾個好友及三二個道士就把他送上山了;要是平時,外地的侄兒侄女、堂兄弟妹、老表親家、七大姑八大姨等等的都會來,肯定得熱鬧兩三天後風光大葬;畢竟中國幾千年的禮儀不能一刀切吧,特別是老人;在這次疫情這麼嚴重的情況下,國家為什麼要求喜事停辦白事從簡呢,沒有一杆子說白事都停辦呢?說明白事是不能缺少的,但近幾年的煙花、樂隊、歌舞團表演這些確實屬於是攀比、鋪張浪費應該制止;至於請道士做個道場、鑼鼓隊敲鑼打鼓的,只要不影響周邊居民,不應該取消,畢竟這是流傳了幾千年的葬文化;在逝者追悼會前後舉辦的接待親朋好友的飲食上,應根據每個地區的經濟情況由當地政府給出一個參考範圍,嚴禁盲目的大操大辦,讓有的逝者家屬舉債辦葬禮;總之,按農村目前的情況看,葬禮的儀式感、親朋好友齊聚的場面肯定不能抑制,但在煙花爆竹、歌舞表演、飲食上可以藉此機會禁止鋪張浪費,當然這要靠咋老百姓自覺肯定不行,還得要政府發力才行。


農工結合拜哥


我這裡是北方的農村,就在前一陣村裡一位老人去世,因為疫情,家裡就出了10個人從簡而辦,也沒辦酒席,第一天發生的事,第二天就入土為安了。至於原先農村的儀式感和鋪張浪費,可能也就在這疫情期間能收斂,等一切恢復正常,還是會出現上述情況的。

農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在牌面上絕對是要面子,幾乎是能有多鋪張就有鋪張,過去農村白事基本就是喇叭嗩吶吹一通,然後守靈3天,擺酒席也就擺一天,畢竟那時候條件不好麻,有的棺材都是用幾塊簡單的木板釘一下就入土了。反觀現在的農村白事,大吹大唱三天那是基本條件,棺材都是用上等的梓木、楠木,有條件的還會用銅柩、石柩,酒席就更不用說了,過去都是一個小土包就堆起個墳,現在最少也要圈塊地,然後大修,弄得跟小公園似的,極其奢侈。就在去年夏天,我三奶奶去世,大爺家光修墓就花了10多萬,真的是讓我們這些後人壓力山大。

殯葬習俗是幾千年的習俗了,至於抗擊疫情過後能否從簡,這個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政府一直都在推行殯葬從簡的制度,畢竟社會資源有限,逝者已逝,還是想把一些土地、資源留給後代子孫,畢竟這中國是人口大國,如果都實行厚葬,那麼浪費的土地將會非常大,對於後代發展是有阻力的。所以殯葬從簡是一種趨勢,跟這次疫情沒有什麼關係。


布衣小農人


舉例1:我們這有很多不成文的規定;就連家裡老人還沒過世,建好墳冢,立塊碑,都要擺一次宴席,收些份子錢。

舉例2:前幾年隔壁村有一戶人,可能是家庭比較困難,自家貓下了幾個崽也辦了個宴席,嘴裡嚷嚷“孩子滿月酒能辦,貓下崽也是喜事,咋不能辦”。後來親戚鄰居都拎著一袋貓糧隨份子,整的主人家好是尷尬,還弄了幾桌好酒好菜,讓本是不怎麼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舉例3:在這疫情期間,我們這的喪事,一切從簡;紅事一律推遲,等到疫情過後再辦。其他一切宴席都不準辦。

就像樂天,以前堅決抵制,現在成都牛王廟口那的樂天廣場也快修建完成了,周圍的人我沒聽到說樂天的話了。


芴憶兒


在我們這裡婚喪都從簡了,比如結婚的,路近的來一輛電動車接走,其他人都不去了,我們自己家有個姑娘嫁到城裡,都沒有通知我們,我們根本不知道,後來才聽說的,關鍵是不讓串門,新郎開車接來了也不能進村,在村東頭接的,從簡吧!



鉅鹿阿爽


中國是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因此各地的農村殯葬風俗習慣都會不一樣,這些都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習俗,是不可能說沒有就沒有,或者說是改變就改變的。農村的殯葬風俗都不簡單,而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在這次的肺炎疫情期間,在農村一樣有老人去世,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一般就是特事特辦,簡化流程,簡單辦理。



農村殯葬的習俗

我老家湖南那邊,老人還沒有去世前,女兒們就會準備好老人要穿的壽衣,壽鞋襪,壽帽子等。這個是由女兒準備,沒有女兒的,可以由家裡的侄女準備好,老家那邊流行土葬,壽材也是要提前準備好。如果知道老人會去世了,還要提前準備好鞭炮,紙錢,蠟燭,火盆等這些。鞭炮一響,附近的鄰居就知道老人去世了,就都會過來幫忙,安排入棺儀式。所有親戚到場,在入棺前看最後一眼。蓋棺後,道士會挑選出殯的日子準備儀式,然後等待1-2天的樣子安排接下來要做的時候,道士安排喪事儀式,有個坐庫房的主事人管理收支開銷和安排本家的人員辦些雜事,就是那些吃喝拉撒的事情,並且每天晚上要有子女守夜,隨後一般是響鑼鼓2-3天,最後一天就是抬棺材上山(我們那邊叫發喪,發喪後的第二天由子女過來複土)。我們這邊流行吃流水席。一般是響鑼鼓的前1天本家人和親戚就開始過來吃飯了一直吃到發喪後的中午(這頓叫發財飯)。但是我們這邊的正席是發喪的前一天晚上,這一頓飯就是所有的親朋好友都過來吃。吃完後燒些紙房子等很多祭品,然後就就是端著老人遺像在沿路都是火堆(一般是由木屑和煤油混合點燃的)的路上走一圈,回家後在道士的主持下還有很多的儀式,這個過程一般要持續到晚上11點結束。這邊的喪事一般要7天左右,整個過程下來是很累的。喪事是虧本的一件事情,因為連續幾天的流水席加上道士的費用,整個的開銷很大。但是家家戶戶都是這樣。



我們這邊的簡化流程也就是敲1天鑼鼓,其他的儀式一樣都少不了,例如入棺儀式和發喪儀式。擺酒席這種事情也少不了,都是大家庭,親朋好友那麼多,這能怎麼省?不像城市裡面,1-2天就搞定了。

湘女朱丫頭


五天前發小的姥姥逝世了,一時間村子裡的微信群裡都在傳播。可是大家除了驚訝,又能怎麼樣呢!在疫情蔓延時刻,做好病毒防控比什麼都強。畢竟要為所有人安全著想,葬禮儉約倒顯得很是冷清,近80歲的老人逝世,按理說兒孫滿堂,家族較大,應該說是“喜喪”吧!可在這非常日期,得為大家著想不是,所有的一切只能從簡辦理,沒有親戚朋友弔唁,更沒有準備酒席,連守夜的人員,也是選取了幾位本家的叔叔,就此事的發生村幹部也報備了鄉政府。

老人逝世在家裡只停留了兩日,第三天便草草下葬了事。小兒子一家人這幾年一直在北京打工,老人逝世之後大兒子第一時間給兄弟電話通知,小兒子一家人得知母親逝世後驅車數千公里趕回家奔喪,可到了村口,被檢測點人員攔下,經過講解宣傳疫情防控指南,小兒子一家人沒有進村。小兒子哭的很是傷心,把檢測點值班的員也看的淚水外流。但念及村裡人安全,送喪時小兒子也沒有參加,只能在村外果園裡的雜物間裡隔離。

農村殯葬禮儀實行多年,鋪張浪費也是根據人們的經濟條件決定,個人覺得對於根深蒂固的儀式感,並不會由於一場疫情,而變得簡約,疫情時期除外。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提高,近些年正如提問者所描述,農村殯葬確實從在儀式感和鋪張浪費,其實這也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關。但從對死者的敬愛來說,兒女們想的是死者辛苦一輩子,逝世後用一場較大儀式感祭奠九泉之下的亡靈。

從另一方面來講,強大的儀式感和過渡的鋪張浪費,除了敬畏死者為大,還從在一定的炫富顯擺。譬如誰家的老人逝世後,兒子把葬禮辦的多麼好,像這樣的閒言碎語是農村閒聊之時最常說的話語。所以在鄉村隴原看來,疫情過後對於農村人來說,從簡辦理葬禮可能性不大。

以上是 個人觀點,如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點擊右上角關注鄉村隴原,我們一起說咱農民自己的事。


鄉村隴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通過一個這場疫情中農村老人病逝後,如何殯葬的例子,看它對疫情過後農村殯葬的形式有何影響。

正常情況下,農村老人逝去後舉辦的的殯葬儀式的隆重程度是驚人的,遠比年輕人結婚要熱鬧,複雜得多。從老人嚥氣那天開始,到殯葬老人結束,需要3-4天的時間;這期間,需要有很多的殯葬環節,一個一個緊密連,隆重,而又充滿了 悲痛的氣息。

老人嚥氣後,本村組的有名望的老人會來到家裡和老人的兒女們商量老人殯葬事宜,如殯葬的規模,告訴哪些親朋好友,找哪裡的吹鼓手,請哪裡的大廚等,同時,會有左鄰右舍,同村組的村民都會來拜祭,並留下來等著主事的老年人安排做事。

第二天,就開始忙碌了,老人的兒女,晚輩親屬按照殯葬的環節,一個一個進行,那些幫忙的村民們,有的在院子裡支鍋灶,有的幫著摘菜買東西,有的幫著縫孝衣做孝帽,有的去通知死者的親屬,忙碌而有序。同時會有大量的人在他們家裡或附近看熱鬧,打聽他們家花多少錢辦理的喪事,通知了多少個親屬,能收多少禮金。

第三天是殯葬的高潮部分,老人的子女,晚輩親屬一遍一遍送湯,同時會有眾多的親戚朋友來弔唁,並送來喪禮,老人的兒女們則大擺宴席,招待那些來弔唁的親戚朋友;整個村子的人幾乎都會來看熱鬧,規模大的,甚至附近村子的人都來去看。熱鬧程度不亞於一個小型的集市。

第四天高潮落下,把老人送到地裡埋葬,晚上死者的兒女們會擺下宴席,招待那些在來幫忙的人,這個過程也是熱鬧非凡,村民們會來圍觀。

用隆重的形式殯葬老人,這種風俗,自古就有,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孝道,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到了現在,卻成了活著的兒女們之間相互攀比,並藉機收斂錢財的手段,就讓殯葬這種特有的民俗,偏離了本質。

這次疫情導致了農村封村封路,每個農民,幾乎都躲在自己的家裡,窩在床上;有個老人去世了,他的兒女們一切環節從簡,沒有請吹鼓手,也沒有請大廚大擺宴席,款待前來調研的親戚朋友;那些親友們送上喪金,便又匆匆回到自己家裡。同村的人甚至不知道老人去世了,當人也就不會去看熱鬧。

這種冷清的殯葬,讓那些上了歲數的老人感到心酸;但是,有些農民卻覺得這樣的做法很好。

首先,不會因為繁雜的殯禮,搞得自己像得了一場重病。

其次,不會因為一次殯禮花費掉辛辛苦苦掙來的幾萬塊錢,讓自己的生活承受很大的壓力。

再次,雖然沒有隆重的儀式,沒有那麼多人圍觀,在冷清中同樣能讓逝去的老人入土為安。

疫情不能讓兒女為辛苦一輩子的老人,用隆重的方式把他們送走,內心雖然會有愧疚感,但卻也迫使他們冷靜的思考一件事:讓活著的老人幸福一點,快樂一點,遠比等老人離世後,為他們舉辦一場隆重的葬禮,更孝順。

因此,這場疫情過後,雖然不能完全改變鋪張浪費的殯葬方式,最起碼會動搖兒女們在殯葬老人上的攀比心理。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農村不是你去我來,農村是人情世故!

作為一名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的農民,我想告訴你,即使沒有此次疫情,農村白事也很少有鋪張浪費的,大多是量力而行。

農村農民就是“從自己的哭聲中來臨,在別人的哭聲中逝去”,此次疫情之下,那些有老人去世的農村家庭無不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按照傳統辦白事又怕感染,不按傳統又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不過最終還是隻有絕少數人大操大辦,絕大多數都是聽從村委會的安排,請專業人士進行活化。但要說此次戰役就會結束農村殯葬傳統的儀式感,我認為是不可能的。

△ 花圈是農村白事必不可少之物

農村之事與農村之人,

在農村紅白喜事是人生最為重要的兩件事,也是不少農村地區能夠整酒的兩件事,但在以前不少農村農民面臨著別的農民家裡母豬下崽自己都得隨禮的窘境。如今只剩下這兩場大宴席,再不遵循傳統,似乎是對農村文化習俗的不尊重。農村的人情世故,便在這幾百元到上萬的人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感情深來的自然多,感情淺來的自然少;你親自到場,我自然也不會缺席。有農民的地方就有人情世故,有人情世故的地方就有紅白酒席;人不散,酒在席。

農村白事按照傳統習俗操辦,看似是普漲浪費,但必須得明白以下兩點:

首先一個只能夠拿出五千的農民,絕對辦不了一場五萬的殯葬。咱們農民都是按照自身經濟條件來確定殯葬規模的,拿恩施地區來說:有錢的宴席上置辦五個火鍋,沒錢的置辦三個火鍋。接的都是自家親朋好友,別人都自己家庭也瞭解,不會說啥。

其次就是農村殯葬是對傳統文化和逝去老人的尊重。“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去世的老農民苦了一輩子,至少得讓人家風風光光離開人世間,讓其知道活著的親人沒有忘記他,採用隆重的方式來紀念。

正是因為傳統殯葬方式在農村的根深蒂固,其絕對不會因為一場疫情而得以改變。當然在說完傳統文化思想後,再來說說其它的理由。△ 城市裡的殯儀館

其它的原因

病毒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比我們人類長的多,在世界歷史上也爆發了不少的疫病,這些疫病可能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一定影響,但絕對無法撼動根深蒂固的習俗。嫁妝由來已久,中國歷史上也爆發過疫病,但卻依舊無法撼動這兩個字的地位。此外人類作為健忘的動物,一是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絕對不知道這件事做不得,二是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沖淡人們內心的恐懼。零三年的SARS也是由野生動物所引起,當時人們已經瞭解食用野生動物的危害,但時至今日,野生動物交易依舊是呈現出直線式的上升,沒有絲毫改變。

從上面幾個方面來說,此次疫情之下,或許短時間內在農村不會出現大操大辦白事的事情,但是當某一個遺忘掉此次疫病為害的農民開了頭,那麼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又會以一種無法控制的速度在農村傳播開來,直至下次再有人吃了虧。

農村的事情並非是三言兩語說就能說清楚。在農村農民們都講究一個風水和運氣,不少自認為自己吃虧、背時的農民,把殯葬當成改善自己運氣的一個好機會。平時捨不得吃和穿的他們,會花大價錢請來十里八鄉最好的道士,只為能夠讓逝去的老人下葬到一個好地方,由此換來自己的發財運。這也是為什麼在農村推行火葬很難的原因之一,亂人財運如同搶錢。

△ 貧困的人自有其辦白事的方法

疫情之下,無人可以獨善其身,因為辦酒席而造成他人傳染的人會成為眾矢之的。但疫情結束之後,無人可以擺脫大流,農村之事不是簡簡單單的你來我往,而是人情世故。我欠別人的,別人欠我的,還沒結清,這紅白喜事自然不會斷。


愛茶者九號


你這個問題,和前幾天有人問,這次疫情過後,還會有人吃野生動物嗎?是一樣的。

農村為逝去的親人,辦喪禮,其中有很多儀式。我認為這是習俗,披麻戴孝是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懷念不捨和尊重。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在家停放三天,第一天沒什麼事,第二天來幫忙的鄉親們陸續都來了。當然要讓鄉親們吃飯了。沒有什麼鋪張浪費的,就是普通的吃碗麵條。第三天就要讓離開的親人入土為安了。今天事比較多,有好多傳統的習俗,以表達對親人的尊重。

有些人說這是陋習,我不贊同這種說法。每個地方寄託哀思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不能某些偽專家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瞭解真實的農村嗎。他們知道有些傳統不能丟嗎?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來的孝道風俗不能丟。當然我也不提倡鋪張浪費,普普通通埋葬了就可以了。厚養薄葬這個道理我們還是懂得的,量力而為就可以了。畢竟你說的那些鋪張浪費的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辦喪禮的。

再來說一下,這幾天我們附近村莊也去世了幾個人。聽說都沒有動灶做飯,買了棺材,找了幾個親人就給埋了。當然這種方式其實挺好的,簡單,省錢省力。但是活著的人還是會覺得很遺憾,畢竟親人辛苦了一輩子,誰都想讓親人走的有儀式感些。當然並不是提倡鋪張浪費。

到底這次疫情之後,農村的婚喪嫁娶會不會借勢抑制,從簡而為?這個我給不了你答案,朋友們,你們覺得呢?不妨留言討論一下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