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羈旅懷鄉題材與李白的個性體驗、意象選用

羈旅懷鄉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題材之一,它最能激發起與故鄉親人長久分離的人的感情共鳴。詩人在短暫的送別後,便踏上了充滿期待而又充滿變數的漫長旅程。對故鄉親人的思念與日俱增,無休無止,催發了詩人更多的流浪感和無助感,以此代替了黯然銷魂的離愁別緒。行役之苦,思鄉之情,總是縈繞心頭,揮之不去,充斥於做客他鄉的每時每刻。天時地理人情物候的變化,無不刺激著詩人敏感的心靈。每逢此時,他們總有一種非寫不可的衝動。這樣,詩人們就貢獻給後人許多飽含真情實感的名篇佳作,讓千百年後的人們誦讀起來也是感慨萬千,為之動情。

《春夜洛城聞笛》:羈旅懷鄉題材與李白的個性體驗、意象選用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

一、李白也擅長羈旅懷鄉題材的寫作。

李白被稱作詩仙或謫仙,給人的感覺是,他的一生都是在天上人間的穿梭,按說他該少有凡夫俗子安土重遷的情結。實則不然,李白越是遠離故鄉,就越思念故鄉。縱觀李白一生,他的宿命就是做遊子,遊蕩天下。他從巴爾喀什湖畔的碎葉城,到揚子江邊的採石磯,其間有萬水千山,八千里路雲和月。越走越遠,他對精神的流浪早已司空見慣了。

然而,不管如何地超凡脫俗,如何地憤世嫉俗,他都不改對故鄉深沉的眷戀。作別故鄉時,他留給我們“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額眷戀;做客他鄉時,他又寫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的佳句。這一回,他的《春夜洛城聞笛》選擇特定意象,展現了他關於家鄉的新的個性體驗。

《春夜洛城聞笛》:羈旅懷鄉題材與李白的個性體驗、意象選用

遙想故鄉

二、前兩句字字珠璣,催人聯想,一支玉笛顯示了音樂無窮的魅力。

李白一上來,就提出了一個讓人回答不了的問題——笛聲來自誰家——樂聲來無蹤去無影,更何況是在黑夜裡。雖是明知故問,卻也引發起讀者聯想、想象和思考。實際上,樂聲來自誰家並不重要,關鍵在於那玉笛聲為何能如此神奇為何能激發聽者的情感共鳴。

《春夜洛城聞笛》:羈旅懷鄉題材與李白的個性體驗、意象選用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選用的笛子意象,可是中國古代詩歌慣用的意象,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河南賈湖遺址裡,曾出土一支骨笛,據考證,距今已有7000多年了。這說明,笛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作為一種吹奏樂器,笛子音色清脆嘹亮,旋律悠揚婉轉。演奏者用它傳達纏綿深沉的情感,催發起聽聞者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笛聲之動人心惹人愛,讓李白給在“笛”字前面加了一個定語“玉”,可見李白此刻情感的的專注,對笛聲的投入。他只覺得,在這個暗暗的夜空飄飛來的,是來自故鄉的呼喚。

微弱的笛聲一旦由一個地方發出,便產生噴薄的力量,湧動開來,灑落到洛陽的各個街坊角落,灑落在每個遊子的心田裡。洛陽是大唐的東都,方圓幾十裡,人口過百萬。天下人士輻輳於此,其中又有多少如李白一樣的遊子。他們不由自主地伴隨玉笛的旋律,夢幻般地回到故鄉,又見親人,然後又夢醒一般回到現實,繼續承受離愁別緒的痛苦。普通人吹奏的笛曲,居然有那麼大的藝術魅力,直抵心靈,只因它是《折柳曲》。

三、後兩句用了一個關鍵意象,折柳語帶雙關。

這是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華燈初上。推窗遠望,影影綽綽中,但見洛水畔楊柳依依,遊人穿行,畫面溫馨。這本已觸發了李白獨在他鄉的感覺,就像杜甫祖父杜審言所說的“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正當詩人被那舞動的柳枝惹得心煩意亂的時候,偏偏又有玉笛傳達著折柳的曲子,更讓他情不自已。一個“柳”字怎麼有那麼大的魔力呢?

《春夜洛城聞笛》:羈旅懷鄉題材與李白的個性體驗、意象選用

楊柳依依

在古今漢語中,“柳”都與“留”同音,因此詩人用柳字,往往都有雙關的用意。送別時,想留他,卻留不住;分別後,想回家,卻回不去。柳樹在每個季節裡,尤其是春秋時節,都是綠意蔥蘢,婀娜多姿,似脈脈含情。所以,人們在送別時總是要折根柳枝,以表思念眷戀之情。時間長了,柳就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沉澱在人們的文化記憶中,在詩歌中成了一個與月亮、荷花和梅花並列的重要意象。

早在漢代,樂府就收有一首漢樂府《折楊柳歌》。久而久之,它演化定型為《折柳曲》,作為文化載體,承載了惜別懷遠之情。送別時,人們手攀楊柳,聽人奏曲,灑淚作別,如李白的“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旅途中,人們憶起它,悽苦難耐,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到了異地他鄉,人們聽到它,怦然心動,如李白此時此刻。遙想故鄉,歸思難收,李白就有了創作的衝動。

《春夜洛城聞笛》:羈旅懷鄉題材與李白的個性體驗、意象選用

折楊柳

末句與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有異曲同工之妙:王建是在望月,李白是在憶柳,都是寄託了遊子對故鄉親人的思戀。李白也像王建一樣,把自己的個人體驗化作了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激發讀者幻化出折柳的曲子,幻化出家鄉與親人的畫面,引發了跨越千年的情感交流與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