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導語

2013年由美國漫威影業製作出品的超級英雄電影《鋼鐵俠3》在全球上映。電影中,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的鋼鐵俠,再次憑藉著一身華麗的高科技裝備拯救了世界。在這部電影中,與“鋼鐵俠”對抗的反派角色是一個自稱“滿大人”的恐怖分子,他看似神秘殘忍,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任人操弄的傀儡。有趣的是,當《鋼鐵俠3》引入中國後,這個反派角色的名字被謹慎地翻譯成了“曼達林”,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這是因為“滿大人”是一個醜化中國人的貶義詞,“滿大人”這個詞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創造的,用來指代明清時期的中國官員,同時這個詞還可以代表中國的“封建士大夫”。但是從18世紀起,“滿大人”就成為了“醜陋的中國人”的象徵。歐美國家用“滿大人”來醜化中國人,這無疑是種族歧視的表現。它暗含著奸詐、狡猾的意思。其中暗含的侮辱意味甚至比“支那人”還要濃。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中國人什麼時候才可以徹底擺脫“滿大人”的陰影呢?今天筆者就帶領大家瞭解下“滿大人”的前世今生。

一、從18世紀中後期到19世紀初,“滿大人”形象的形成期。

從16世紀起,歐洲人開闢了通向亞洲的新航路,大批天主教和基督教傳教士來到中國,一開始西方傳教士與中國人的交往範圍基本都被侷限在宮廷或城市中,所以傳教士對中國的記錄都是比較正面的。而且當時的歐洲沒有任何國家的政府權力可以跟中國的專制皇權相比,中國皇帝的至尊地位的確讓傳教士對這個東方大一統國家心懷敬畏。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也就是從這時起,歐洲人開始用“滿大人”來稱呼中國的政府官員,而且他們開始把身穿肥大官服、態度傲慢的“滿大人”當作中國的代名詞,因為歐洲人注意到中國是一個由職業官僚統治的國家,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特色。但是,伴隨著歐洲人對中國的深入瞭解,他們開始在“滿大人”這個詞彙中添加了越來越多的負面信息,比如,奸詐、狡猾以及生性殘忍,那麼這種糟糕的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來我們會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中國人的國際形象變壞是“文明鴻溝”引起的。從16世紀中期起,葡萄牙人在澳門獲得了永久居留權,澳門逐步成為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這樣一來,歐洲人就在東亞地區擁有了一塊穩定發展的空間。以澳門為中心,歐洲人開始同中國人有了比較深入的接觸和交流。當時在華的歐洲人就曾經編寫過兩本書,是《中國服飾》和《中國的刑罰》。在這兩部書中,歐洲的編書者細緻描繪了中國的乞丐、病人以及罪犯的悲慘境遇。這些作品在歐洲流行開來之後,他們眼裡中國人的形象就發生了變化,透過對乞丐的生活與中國刑罰的瞭解,很多歐洲人認為中國人都生性殘忍。雖然當時歐洲社會也存在乞丐和流浪者,而且歷史上歐洲統治者的刑罰措施同樣非常殘酷。但是這些有關中國服飾和刑罰的作品的確誤導了歐洲人,使他們對中國產生了不良印象。

你可能會質疑為什麼歐洲人總是喜歡盯著中國的陰暗面不放呢?為什麼他們沒有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進到歐洲呢?如果你這麼認為就確實錯怪了當時的歐洲人。事實上,歐洲傳教士在16世紀前後,就已經把中國的儒家經典比如《論語》、《孟子》等翻譯成書引進到歐洲,而且像利瑪竇這樣的傳教士還跟以徐光啟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建立了良好關係。但是隻要東西方文明在語言、風俗、國家制度上存在差異,東西方對彼此都會存在認識上的誤差。歐洲人會對中國人產生偏見,中國人反過來對歐洲人也存在誤解,這是跨文明交流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說的文明的鴻溝。但是,除了文明代溝之外,還有另外的原因引發了中國國際形象的扭曲。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個方面,當時中國的社會問題。中華帝國發展到18世紀中期後,中國人口已經膨脹到了近4億,原有的土地資源已經無法承載更多的人口了,中國的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散佈著大批無地的流民,其中一部分流民為了生存就組成了民間幫會並蛻變成了黑社會組織,嚴重擾亂了社會治安;還有一部分中國人被迫流落到海外,飄揚過海遠赴東南亞和美洲謀生。而滿清中央政府並沒有對國家過剩的人口進行有效管理,相反,各地政府貪汙腐化,辦事效率低下。到乾隆皇帝統治晚期,嚴重的社會危機已經開始顯露出來,而滿清統治者還在以“天朝上國”自居。總之,18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已經暴露出各種社會問題,而這些危機都被來華的歐洲人看在眼裡,比如,1793年來華訪問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訪問,是以向乾隆皇帝祝壽為名義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對華貿易。但是由於馬戛爾尼拒絕向乾隆帝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引起了乾隆的不快,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富為由拒絕了馬戛爾尼的貿易請求。

但是有趣的是,馬戛爾尼使團在結束此次外交行程後,並沒有立即離開中國,而是在滿清官員的安排下,利用京杭運河,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遊歷了中國的東部地區。這給了當時的歐洲人一次能最直觀瞭解中國發展情況的機會,然而這次遊歷卻令馬戛爾尼等人大失所望,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比如,英國人注意到,京杭運河年久失修,河道時常會中斷,官府被迫安排縴夫或者苦力為使團服務,但是這些人力都是在運河沿岸的村鎮中臨時抓來的民夫,往往一到晚上這些民夫就會逃走。另外,馬戛爾尼還注意到,運河沿岸的中國村落非常破敗,使團要走上一兩天的時間才能看到幾家富戶。要知道,當時英國已經初步實現了城市化,雖然英國的大中城市環境不佳,但是英國鄉村生活水平卻很高,而且貧富差距不大,這跟普遍貧困的中國鄉村是形成鮮明對比的。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所以,這次遊歷結束後,馬戛爾尼使團就把在中國的見聞帶回到歐洲。這些信息使歐洲人理解到中國是一個畸形發展的帝國,統治者保守腐敗,享受著奢侈的生活,而民眾則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原本那種對中華帝國的敬畏之心已經蕩然無存了。馬戛爾尼使團離開中國後,歐美國家對中國的評價越來越傾向於負面,“滿大人”的形象開始形成了。

二、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前期,這是“滿大人”形象的發展與成熟期。

1913年,英國一位暢銷小說家薩克斯·羅默創作了一部系列小說《傅滿洲博士之迷》,這部系列小說的主角傅滿洲被描繪成一個身穿滿清官服、身型高大、留著兩撇下垂小鬍子的邪惡博士。在這部小說中,傅滿洲精通多國語言,行事奸詐狡猾,多次躲過英國警察的追捕。由於這部小說在歐美國家大獲成功,以至於從這時起,一提起中國人,在歐洲人腦海中首先出現的就是傅滿洲的形象。這個小說形象的出現被認為是“滿大人”形象發展成熟的標誌。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這一歷史階段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激烈碰撞的時代,與此同時,中國也進入到一個動盪的大變革時期,政變、戰爭和災害不斷,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群體也開始走向世界,所以伴隨著中國的國門被打開,歐洲人可以接觸中國的機會增多了,這最終導致“滿大人”形象的發展成熟。

首先,從1840年起,在之後半個多世紀內,統治中國的滿清帝國幾乎每隔15到20年就會和歐洲國家或日本發生戰爭。1840年的鴉片戰爭,1856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83年的中法戰爭,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滿清帝國先後跟英國、法國以及日本發生過至少兩次衝突,中國無疑成為了西方國家集中侵略和進攻的對象,所以這一時期歐洲國家為了使侵略中國更加名正言順,就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進行了歪曲。比如,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時,就刻意淡化了本國走私販子對華傾銷鴉片的事實,只是一味指責中國政府幹涉中英貿易。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第二個方面。中國在進入19世紀中期後,就內亂不斷。先是從1851年到1864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而後到19世紀末在中國山東和河北境內又湧現出了反對“洋人和洋教”的“義和團”運動。這兩場農民起義從歐洲人的角度來看,都是因為基督教傳播在中國的“水土不服”導致的。“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利用基督教教義來發展傳播拜上帝教,但是他創立的“太平天國”從本質上來說不過是一個農民政權,最終沒有起到在華傳播基督教的作用。

而“義和團”運動,則乾脆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在中國北方大肆破壞教堂,並挑起中國人同西方人的衝突。1900年,義和團的成員進入北京四處活動,威脅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使團,當時德國公使克林德計劃在6月20日趕赴總理衙門會見滿清外交官員,商討外國使團的安全問題,但是半路就被清軍士兵用槍射殺。這成為中國與歐洲交往史中的一場慘案,代表德國的在華公使居然無故被殺,而且當時中德兩國並沒有處於戰爭狀態。

清朝士兵的個人行為釀成了一場悲劇和醜聞,這令當時歐洲各國非常憤慨。聽聞消息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立即組織了兩萬遠征軍準備入侵中國,而且他還在演說中叫囂:“我們要懲罰那些野蠻的中國人,我們將強迫他們接受和平!”總之,不論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是“義和團”,這兩場農民起義不僅破壞了中國同歐美國家的正常交往,還徹底暴露出中國腐朽落後的一面,特別是克林德被殺,更令歐洲人感到中國人是一群無知狡詐的野蠻人,這都為“滿大人”形象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三、二戰結束後,“滿大人”形象的衰亡期。

首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這為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掃清了障礙。滿清帝國被革命推翻後,舊有的專制主義的帝國秩序被徹底摧毀了,此後中國曆屆政府都開始努力在國際上爭取合法權益,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舉個例子,1911年後的中國政府,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都致力於廢除列強的在華特權,比如要求廢除“領事裁判權”和實現關稅自主,而且這些中國政府都積極利用談判而不是憑藉殺戮或威脅來爭取平等權益。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其次,中國的社會精英開始積極同歐美國家的精英建立合作關係。進入20世紀後,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學習西方的重要性,因此大批有志之士都開始遠赴重洋,留學歐美,並與歐美的社會精英建立合作關係。這掀起了繼利瑪竇與徐光啟之後,東西方又一輪知識精英的交往高潮。

自20世紀20年代起,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哲學家杜威、小說家蕭伯納等歐洲知識精英都曾經來華訪問講學,同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魯迅等人有過接觸。也就是從這時起,西方精英終於開始對中國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在此之前,包括黑格爾和馬克思在內的歐洲思想家都對中國的歷史一知半解,他們始終認為中國是一個封閉停滯的國家,有點類似於埃及金字塔裡的木乃伊,這種“中國停滯論”曾經誤導了幾代歐洲的思想家。進入20世紀後,歐美歷史學家開始重新論證並詮釋中國發展史,湧現出了李約瑟和費正清在內的權威專家,這批知識精英批駁了“中國停滯論”,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更為科學的評述,徹底扭轉了歐美思想界對中國的偏見。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最後,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成為中國國家形象改善的重要契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此後中國開始了持續八年的抗戰,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對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持續增大,這威脅了美國、英國等歐美列強的利益,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美國開始支持中國抗戰。1943年,美英等國宣佈廢除自鴉片戰爭以來從中國攫取的“領事裁判權”等權益,這標誌著歐美列強在華特權被廢除了。二戰結束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並同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組成五大常任理事國。1945年,在中國的要求下,佔領日本的“盟軍”最高司令部規定,日本從此不得再使用“支那”一詞指代中國,而與此相應的,身穿清朝官服、時刻想著靠陰謀詭計來對付西方人的“滿大人”也已經徹底成為了歷史。

四、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從18世紀中後期到19世紀初,這是“滿大人”形象的形成期。在這一時期,歐洲人由於初步接觸到中國政府官員和社會中下階層,對中國有了直觀瞭解,而中國社會的腐敗與貧窮,令歐洲人開始對中國產生偏見;

為什麼象徵中國人的虛擬人物會是一個反派角色“滿大人”呢?

接著我們說了,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前期,這是“滿大人”形象的發展與成熟期。由於19世紀中期後,中國同西方國家發生多次戰爭,這給了歐洲人抹黑中國的藉口,另外,中國的內戰與社會動盪也波及到中外正常交往,這使歐洲人認為中國人是一群奸詐狡猾的落後族群,“滿大人”的醜陋形象最終形成了;

最後我們說了,二戰結束後,是“滿大人”形象的衰亡期。20世紀後,中國社會精英開始積極同歐美知識精英展開接觸,中國政府也開始積極融入到國際社會中。經過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中國國際形象獲得了改善,“滿大人”終於逐步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