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导语

2013年由美国漫威影业制作出品的超级英雄电影《钢铁侠3》在全球上映。电影中,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钢铁侠,再次凭借着一身华丽的高科技装备拯救了世界。在这部电影中,与“钢铁侠”对抗的反派角色是一个自称“满大人”的恐怖分子,他看似神秘残忍,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任人操弄的傀儡。有趣的是,当《钢铁侠3》引入中国后,这个反派角色的名字被谨慎地翻译成了“曼达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这是因为“满大人”是一个丑化中国人的贬义词,“满大人”这个词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创造的,用来指代明清时期的中国官员,同时这个词还可以代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但是从18世纪起,“满大人”就成为了“丑陋的中国人”的象征。欧美国家用“满大人”来丑化中国人,这无疑是种族歧视的表现。它暗含着奸诈、狡猾的意思。其中暗含的侮辱意味甚至比“支那人”还要浓。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中国人什么时候才可以彻底摆脱“满大人”的阴影呢?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了解下“满大人”的前世今生。

一、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满大人”形象的形成期。

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辟了通向亚洲的新航路,大批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一开始西方传教士与中国人的交往范围基本都被局限在宫廷或城市中,所以传教士对中国的记录都是比较正面的。而且当时的欧洲没有任何国家的政府权力可以跟中国的专制皇权相比,中国皇帝的至尊地位的确让传教士对这个东方大一统国家心怀敬畏。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也就是从这时起,欧洲人开始用“满大人”来称呼中国的政府官员,而且他们开始把身穿肥大官服、态度傲慢的“满大人”当作中国的代名词,因为欧洲人注意到中国是一个由职业官僚统治的国家,这是当时中国的最大特色。但是,伴随着欧洲人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他们开始在“满大人”这个词汇中添加了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比如,奸诈、狡猾以及生性残忍,那么这种糟糕的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会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变坏是“文明鸿沟”引起的。从16世纪中期起,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了永久居留权,澳门逐步成为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这样一来,欧洲人就在东亚地区拥有了一块稳定发展的空间。以澳门为中心,欧洲人开始同中国人有了比较深入的接触和交流。当时在华的欧洲人就曾经编写过两本书,是《中国服饰》和《中国的刑罚》。在这两部书中,欧洲的编书者细致描绘了中国的乞丐、病人以及罪犯的悲惨境遇。这些作品在欧洲流行开来之后,他们眼里中国人的形象就发生了变化,透过对乞丐的生活与中国刑罚的了解,很多欧洲人认为中国人都生性残忍。虽然当时欧洲社会也存在乞丐和流浪者,而且历史上欧洲统治者的刑罚措施同样非常残酷。但是这些有关中国服饰和刑罚的作品的确误导了欧洲人,使他们对中国产生了不良印象。

你可能会质疑为什么欧洲人总是喜欢盯着中国的阴暗面不放呢?为什么他们没有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到欧洲呢?如果你这么认为就确实错怪了当时的欧洲人。事实上,欧洲传教士在16世纪前后,就已经把中国的儒家经典比如《论语》、《孟子》等翻译成书引进到欧洲,而且像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还跟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建立了良好关系。但是只要东西方文明在语言、风俗、国家制度上存在差异,东西方对彼此都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差。欧洲人会对中国人产生偏见,中国人反过来对欧洲人也存在误解,这是跨文明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说的文明的鸿沟。但是,除了文明代沟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引发了中国国际形象的扭曲。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个方面,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华帝国发展到18世纪中期后,中国人口已经膨胀到了近4亿,原有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了,中国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散布着大批无地的流民,其中一部分流民为了生存就组成了民间帮会并蜕变成了黑社会组织,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还有一部分中国人被迫流落到海外,飘扬过海远赴东南亚和美洲谋生。而满清中央政府并没有对国家过剩的人口进行有效管理,相反,各地政府贪污腐化,办事效率低下。到乾隆皇帝统治晚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已经开始显露出来,而满清统治者还在以“天朝上国”自居。总之,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已经暴露出各种社会问题,而这些危机都被来华的欧洲人看在眼里,比如,1793年来华访问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是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义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对华贸易。但是由于马戛尔尼拒绝向乾隆帝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引起了乾隆的不快,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富为由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贸易请求。

但是有趣的是,马戛尔尼使团在结束此次外交行程后,并没有立即离开中国,而是在满清官员的安排下,利用京杭运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游历了中国的东部地区。这给了当时的欧洲人一次能最直观了解中国发展情况的机会,然而这次游历却令马戛尔尼等人大失所望,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比如,英国人注意到,京杭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时常会中断,官府被迫安排纤夫或者苦力为使团服务,但是这些人力都是在运河沿岸的村镇中临时抓来的民夫,往往一到晚上这些民夫就会逃走。另外,马戛尔尼还注意到,运河沿岸的中国村落非常破败,使团要走上一两天的时间才能看到几家富户。要知道,当时英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城市化,虽然英国的大中城市环境不佳,但是英国乡村生活水平却很高,而且贫富差距不大,这跟普遍贫困的中国乡村是形成鲜明对比的。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所以,这次游历结束后,马戛尔尼使团就把在中国的见闻带回到欧洲。这些信息使欧洲人理解到中国是一个畸形发展的帝国,统治者保守腐败,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而民众则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原本那种对中华帝国的敬畏之心已经荡然无存了。马戛尔尼使团离开中国后,欧美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越来越倾向于负面,“满大人”的形象开始形成了。

二、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这是“满大人”形象的发展与成熟期。

1913年,英国一位畅销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了一部系列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迷》,这部系列小说的主角傅满洲被描绘成一个身穿满清官服、身型高大、留着两撇下垂小胡子的邪恶博士。在这部小说中,傅满洲精通多国语言,行事奸诈狡猾,多次躲过英国警察的追捕。由于这部小说在欧美国家大获成功,以至于从这时起,一提起中国人,在欧洲人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傅满洲的形象。这个小说形象的出现被认为是“满大人”形象发展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激烈碰撞的时代,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到一个动荡的大变革时期,政变、战争和灾害不断,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群体也开始走向世界,所以伴随着中国的国门被打开,欧洲人可以接触中国的机会增多了,这最终导致“满大人”形象的发展成熟。

首先,从1840年起,在之后半个多世纪内,统治中国的满清帝国几乎每隔15到20年就会和欧洲国家或日本发生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6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满清帝国先后跟英国、法国以及日本发生过至少两次冲突,中国无疑成为了西方国家集中侵略和进攻的对象,所以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为了使侵略中国更加名正言顺,就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了歪曲。比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就刻意淡化了本国走私贩子对华倾销鸦片的事实,只是一味指责中国政府干涉中英贸易。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第二个方面。中国在进入19世纪中期后,就内乱不断。先是从1851年到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后到19世纪末在中国山东和河北境内又涌现出了反对“洋人和洋教”的“义和团”运动。这两场农民起义从欧洲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因为基督教传播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导致的。“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利用基督教教义来发展传播拜上帝教,但是他创立的“太平天国”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一个农民政权,最终没有起到在华传播基督教的作用。

而“义和团”运动,则干脆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中国北方大肆破坏教堂,并挑起中国人同西方人的冲突。1900年,义和团的成员进入北京四处活动,威胁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使团,当时德国公使克林德计划在6月20日赶赴总理衙门会见满清外交官员,商讨外国使团的安全问题,但是半路就被清军士兵用枪射杀。这成为中国与欧洲交往史中的一场惨案,代表德国的在华公使居然无故被杀,而且当时中德两国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

清朝士兵的个人行为酿成了一场悲剧和丑闻,这令当时欧洲各国非常愤慨。听闻消息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立即组织了两万远征军准备入侵中国,而且他还在演说中叫嚣:“我们要惩罚那些野蛮的中国人,我们将强迫他们接受和平!”总之,不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这两场农民起义不仅破坏了中国同欧美国家的正常交往,还彻底暴露出中国腐朽落后的一面,特别是克林德被杀,更令欧洲人感到中国人是一群无知狡诈的野蛮人,这都为“满大人”形象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三、二战结束后,“满大人”形象的衰亡期。

首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这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扫清了障碍。满清帝国被革命推翻后,旧有的专制主义的帝国秩序被彻底摧毁了,此后中国历届政府都开始努力在国际上争取合法权益,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举个例子,1911年后的中国政府,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致力于废除列强的在华特权,比如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实现关税自主,而且这些中国政府都积极利用谈判而不是凭借杀戮或威胁来争取平等权益。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其次,中国的社会精英开始积极同欧美国家的精英建立合作关系。进入20世纪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因此大批有志之士都开始远赴重洋,留学欧美,并与欧美的社会精英建立合作关系。这掀起了继利玛窦与徐光启之后,东西方又一轮知识精英的交往高潮。

自20世纪20年代起,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杜威、小说家萧伯纳等欧洲知识精英都曾经来华访问讲学,同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鲁迅等人有过接触。也就是从这时起,西方精英终于开始对中国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在此之前,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内的欧洲思想家都对中国的历史一知半解,他们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停滞的国家,有点类似于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这种“中国停滞论”曾经误导了几代欧洲的思想家。进入20世纪后,欧美历史学家开始重新论证并诠释中国发展史,涌现出了李约瑟和费正清在内的权威专家,这批知识精英批驳了“中国停滞论”,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评述,彻底扭转了欧美思想界对中国的偏见。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最后,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成为中国国家形象改善的重要契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后中国开始了持续八年的抗战,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持续增大,这威胁了美国、英国等欧美列强的利益,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美国开始支持中国抗战。1943年,美英等国宣布废除自鸦片战争以来从中国攫取的“领事裁判权”等权益,这标志着欧美列强在华特权被废除了。二战结束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并同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组成五大常任理事国。1945年,在中国的要求下,占领日本的“盟军”最高司令部规定,日本从此不得再使用“支那”一词指代中国,而与此相应的,身穿清朝官服、时刻想着靠阴谋诡计来对付西方人的“满大人”也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

四、总结

首先我们说了,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这是“满大人”形象的形成期。在这一时期,欧洲人由于初步接触到中国政府官员和社会中下阶层,对中国有了直观了解,而中国社会的腐败与贫穷,令欧洲人开始对中国产生偏见;

为什么象征中国人的虚拟人物会是一个反派角色“满大人”呢?

接着我们说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这是“满大人”形象的发展与成熟期。由于19世纪中期后,中国同西方国家发生多次战争,这给了欧洲人抹黑中国的借口,另外,中国的内战与社会动荡也波及到中外正常交往,这使欧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一群奸诈狡猾的落后族群,“满大人”的丑陋形象最终形成了;

最后我们说了,二战结束后,是“满大人”形象的衰亡期。20世纪后,中国社会精英开始积极同欧美知识精英展开接触,中国政府也开始积极融入到国际社会中。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国际形象获得了改善,“满大人”终于逐步成为了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