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要在《倚天屠龍記》中故意抹黑朱元璋?

用戶101446439415


金庸不僅對朱元璋沒好印象,他對“朱”這個字就很反感,書中凡是帶“朱”的都沒好下場,比如說朱九真、毛東珠和阿朱等等。

對於明朝,他有一種骨子裡的惡意,在《鹿鼎記》中,他肆意汙衊抗清的鄭家,吹捧反覆無常的小人施琅。不僅如此,他還歪曲事實,曲解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的原意,為殘忍暴虐的清廷背書。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他們查家最“輝煌”的時候就是在清初康熙一朝,為主子和祖先辯解,理所當然。


慧讀古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注意,金庸的著作裡面有個很奇怪的現象。

大體,金庸的小說是以漢文化捍衛者自居,比如射鵰、神鵰、倚天屠龍記等等。

奇怪的是,只要一涉及到明朝,金庸就習慣性的抹黑。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將朱元璋描繪的奸邪猥瑣。

在碧血劍中,將崇禎描繪的懦弱昏庸,明軍形同匪盜。

在鹿鼎記中,乾脆將反清復明的俠客,說成一群爾虞我詐的蠢人。還將他們的領袖陳近南,故意寫成死於自己主子 猥瑣的鄭克塽之手(陳近南其實是善終病死的)。

顯然,金庸本能的貶低明朝,讚美清朝。

為啥?

為什麼金庸稱讚之前所有漢人王朝,卻遍地明朝,推崇清朝?

很簡單,屁股決定腦袋唄。

查繼佐為金庸的先祖,這傢伙就是明史案的始作俑者,卑鄙小人。

查繼佐本來是大明的文人,還曾經在魯王麾下服役。

然而,隨著魯王垮臺,查繼佐就一心當順民,不惜代價向上爬。

當時湖州莊家出巨資,邀請江浙的十幾個文人幫助寫完明史(給予高額薪酬)。

查繼佐發現明史中,有一些違禁的語句,自己名字又列為首位,大驚失色。他唯恐殃及自己,第一個去檢舉揭發。

後歸安知縣吳之榮也發現此事,同查繼佐聯手舉報,這就是著名的明史案,也是滿清歷史上第一個文字獄。

明史案被嚴懲者有千人,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婦女就有數百人之多,還有十多人被凌遲處死。

明史案後,吳之榮被提拔,還得到吳家不少財富。查繼佐也得到不少吳家的財富,僅僅船隻就有十多條,一說他還從此被提升為旗人,成為滿清統治階層。

而海寧查家在清代相當厲害的,成為當地的名門大族。

這比是用自己同胞的鮮血往上爬。

按照族譜記載,金庸先生的伯太公就是這個査繼佐。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自己的先祖做了滿清異族的奴才,漢奸,不惜殘害自己同胞以換取榮華富貴,後代難道去罵自己的祖宗?

這就是金庸奇怪態度的根本原因。


薩沙


1

那裡抹黑朱元璋了?

《倚天屠龍記》中朱元璋最大的黑點,大約是設計逼走張無忌,然後利用明教建立了大明王朝,最後他雖然追殺明教教眾,還不得不給自己的王朝取個明字。

明教被朱元璋列為邪教,到了明朝中葉成了神秘教派,魔教。

大約在金庸小說中的朱元璋的所謂黑點就是這些了吧。

這算是故意抹黑朱元璋嗎?



應該不是,金庸只不過描寫了朱元璋對權利攫取和渴望而已。



有人說張無忌有這個人物有小明王韓林兒的影子,看看歷史上朱元璋是怎麼對待韓林兒的,大約我們就能釋然,相比於歷史上的明教教主,張無忌的被朱元璋算計,但是,最後朱元璋還是放了他一碼,已經很仁慈了。

金庸在倚天后記中寫道:

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 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 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 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

這三個條件朱元璋都有,張無忌顯然一個都不具備,如果的張無忌這明教教主繼續當下去下去,大約他會被朱元璋玩死。金庸給了張無忌一個還算不錯的結局,給趙敏畫眉和周芷若曖昧,也算享了齊人之福。

朱元璋囚禁張無忌,但是朱元璋也知道張無忌能逃,也給他留足了後路。


所以比起歷史上誅殺大臣時候的狠厲的朱元璋來說,這時候的朱元璋只是有權力慾而已不算黑,金庸也沒有抹黑他,只是依照歷史上朱元璋的性格,給他設計了逼走了張無忌的情節而已。

如果歷史上朱元璋真的有這麼一位頂頭上司,他只會做的更絕。


2


這個問答下的大v薩老師把金庸黑的外焦裡嫩,說金庸之所以黑朱元璋,是因為其遠祖查繼佐就是康熙年間《明史》案的告密者,還靠著這次告密發了大財,作為查繼佐的後代,金庸的屁股當然坐歪了,當然黑朱元璋了:


按照族譜記載,金庸先生的伯太公就是這個査繼佐。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自己的先祖做了滿清異族的奴才,漢奸,不惜殘害自己同胞以換取榮華富貴,後代難道去罵自己的祖宗?
這就是金庸奇怪態度的根本原因。

這有罪推論有點像當年曾靜找到陝甘總督嶽中琪說:你是岳飛的二十一孫,你必須要反清,來咱倆聯聯手起兵滅清吧。


這種人說輕了叫書生意氣,其實就是蠢。


好幾百年前的查繼佐能影響數百年後金庸對一個王朝一個皇帝的判斷?


查繼佐曾經被邀請編寫過《明史》的幾個片段,後來《明史》案發,查繼佐被抓進監獄,幾個月後放出,對於他能夠被放出來,有過兩個猜測,一個是他揭發了一些明史的黑材料,作為交換條件被朝廷寬大為懷的放過了。另外一個猜測就是他早年間資助過的一位賭徒叫吳六奇,後來這哥們發跡,屢獲升遷,明史案爆出的這一年他已經貴為從一品的太子太保,吳六奇感念查繼佐的恩德,救了他。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採信了這種說法。


查繼佐被放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不是明史的主要著者,只是寫了一些片段,而且他還是江左名人,清廷考慮到他的影響力對他寬大處理了。


其實比起查繼佐金庸的另外一位祖先是受文字獄衝擊很嚴重,差點導致滅族,從這裡看,金庸應該恨大清才對啊。


這次文字獄在民間比明史案還著名,這就是是雍正年間著名的維民所止案,主角查嗣庭。

查嗣庭是金庸遠祖查升的堂兄,如果當年雍正對維民所止案牽涉稍廣,大約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金庸武俠了,也不會在這兒閒得蛋疼的討論金庸是不是黑朱元璋了。


說金庸黑明朝皇帝,是這些年一些明粉的套路之一,但是薩大神把這些話照單全收的黑一遍金庸,我覺的和當年曾靜要嶽中琪出兵反清有一拼。




薛白袍


《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倒沒有黑朱元璋,只是把歷史上的朱元璋,權術、腹黑的一面全部展現了出來,把朱元璋在創業初期對人才的渴望、對百姓友好的仁慈一面給覆蓋了。

當然,小說畢竟只是小說,如果把小說當歷史,這是不對的。但小說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會有自己的情感傾斜,出於對於自己書中主角的過於偏愛,但又不能改變歷史的情況下,那麼沿著歷史的主要脈絡,借小說之名,對某一歷史人物進行一些顛覆性的塑造,這也是文人慣用的寫作手法!

如金庸在他的另一部小說《天龍八部》中,對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的描述,就是歷史的失真。他為了襯托蕭峰的大仁大義,把一位堅持宋遼和平,崇尚漢家文化的大遼狼主,描寫成一個弒血好殺,一意想要南下吞宋的野心家,但真實歷史上的宋朝文人對耶律洪基的描述恰恰相反。

“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和好念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蘇轍

話說回來,儘管金庸沒有在《倚天屠龍記》中抹黑朱元璋,但金庸對明朝沒有好感,並由此產生嚴重的偏見也是事實。

這種偏見的思想也在他的其他書中得以呈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碧血劍》和《鹿鼎記》。

在《碧血劍》中,崇禎帝被描述成一個昏庸、無能之人,大明官軍猶如匪類,但事實上,崇禎帝除了性格上的自傲,自負,不善用人外,並沒有顯得多少昏庸;而明朝軍隊,如孫傳庭的秦軍、盧象升的天雄軍、秦良玉的白杆軍、曹變蛟的大同兵等等,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軍紀都是一流的。

《鹿鼎記》就更不要說了,康熙帝歷史功績不能否認,但書中借韋小寶之口,多次把康熙帝描述成“堯舜禹湯”,等同中國古代四大賢王,卻把明朝皇帝自朱元璋開始,一直到崇禎帝,全部說成了昏君,還多次暗示明朝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這樣的失真是非常可怕的。

事實上,明朝自朱元璋開始,就已經把宋朝政府扶持的,但還沒有徹底形成體系化的社會福利機構進行了體系化,並形成了制度進行推廣和貫徹,如收容孤老和殘障人士的養濟院,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的惠民藥局,提供免費公墓服務的漏澤園等等,這樣的政府措施能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國祚,都是黑暗嗎?

何況,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風、弘治中興、萬曆中興等,都是明朝君臣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所創下的盛舉。

《鹿鼎記》中除了對明朝統治者進行抹黑外,還對清初民間的那些反清義士,通過韋小寶的所見所聞,描述成一群不能成大器,只會爾虞我詐的愚蠢之人。

事實上,清初,從順治到康熙中葉,民間的反清組織曾多次給予清軍重創;而天地會反清舉動,從康熙時期一直堅持到宣統三年的辛亥革命,如果這個組織的成員真的是蠢人,早就被清廷剿滅無數次了。

何況,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臺灣林爽文起義,以及鴉片戰爭後的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至公元1861年)廣西大成國起義、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都是天地會主導的。

而鹹同時期的太平天國反清,天地會首領羅大綱等更是率眾直接加入了太平軍參與戰鬥。

以上種種,汪郎都在說明一個問題,即,金庸在描述和明朝相關的人或事時,只要是和明朝沾邊的,無論對錯是非,就習慣性抹黑,那問題在哪裡呢?

就因為他是清初文字獄《明史案》的首位告發者査繼佐的後人,他需要通過文字的力量,給自己的祖上進行清名,畢竟,告密這種事並不好聽。

査繼佐,就是《鹿鼎記》中的查伊璜,伊璜是査繼佐的號。

明史案的原由非常簡單,因為湖州富商莊廷鑨購買了一本沒有完成的《明史》,然後廣招名儒把崇禎朝的史料加了進去,完成了該書的編著,改名《明史輯略》。

順治十七年冬(公元1660年),由其父莊允誠將書印刷、刊行,只是莊家父子犯了一個大錯誤,沒有在此書中對清朝皇帝進行避諱,同時還站在明朝的立場去講述這段歷史,犯了大不敬之罪,如同謀反。

作為江浙大儒,查伊璜參與了此書的潤筆和校對。

順治十八年初,查伊璜在刊發的《明史輯略》中,看到自己的名字高懸在校對的第一個,又在書中發現了文字上的紕漏,大駭之下,第一個向官府告發此事。

同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不斷越級告發,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注意,由此,清廷刑部滿官羅多到湖州開始查處參與此書的人,查伊璜以第一個檢舉告發的,逃過了一劫,還獲得了莊家鉅額財富。

據說,查伊璜還因為“明史案”受到清朝統治者賞識,被抬入了漢軍八旗,成為當時的統治利益階層,而查家也由此成為海寧的名門望族!

“湖州莊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此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持書出首,累計伊璜,伊璜辨曰:[查繼佑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莊廷鑨遂將繼佐刻入校閱。繼佑一聞,即出檢舉,蓋在庚子十月,吳之榮為莊廷鑨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為功,則繼佑前之榮後,繼佑之功當在之榮上;若以檢舉遲為罪,則繼佑早而之榮遲,之榮罪不應在繼佑之下。今之榮以罪受上賞,而繼佑以功受顯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臺幸為參祥。] ”---《明史紀事本末》

需要順嘴提一句,《鹿鼎記》中的廣東將軍吳六奇,和查伊璜是好友知交,被塑造成一位天地會打入清廷的臥底,但實際上,歷史上的吳六奇,卻是清廷鎮壓惠州一帶反清勢力的急先鋒,也是清廷“遷海令”不折不扣的執行者。

為此可見,金庸美化清朝,抹黑明朝,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剛刷到了薩老師的答文兒,又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觀下限。

先不說金庸有沒有故意抹黑朱元璋,而是覺得一個平時經常把金庸武俠分析的頭頭是道,並以此吸引了很多流量和粉絲的大咖,原來是對作者本身充斥著滿滿的敵意甚至惡意的,讓我感到意外,刺激和驚詫。

如果金庸真像你說的那樣,罔顧事實,把抹黑明朝,洗白清朝作為寫小說的原則,那你還分析他的小說幹嘛啊?

即使分析,也應該對此表現的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才對。

或者像王朔和李敖那樣,直接公開說金庸的小說俗,或者狗屁不通來得光明磊落。

而薩老師這種做法,不厚道啊!

這就像還當明教教徒時的朱元璋,每天開口閉口說“張教主英明神武,明教一統天下”,其實心裡一直琢磨著如何把他整死或者整殘,自己取而代之。

太陰了!

那麼,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抹黑朱元璋了嗎?

我覺得沒有。

比起正史上對他的殘暴,冷酷的記載,金庸只不過把年輕時期的他塑造成了一個心機boy的形象。

通過玩弄權術不斷上位。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既尊重了史實(朱元璋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又突出了主角張無忌優柔寡斷的個性。因為如果張無忌不讓位,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他最終會領導明教推翻蒙元,那他自然就成為新的王朝的君主,他是教主嘛!

這顯然與史實不符,與張無忌的性格特點也是相悖的。

而讓朱元璋通過一些伎倆逼走張無忌,則順利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朱元璋也夠不成抹黑。如果金庸直接描寫朱元璋暗害了小明王韓林兒,還可以說是有抹黑的嫌疑,雖然事實上很大可能就是他乾的。可是,因為這個事兒至今沒有定論,直接把這個鍋推給朱元璋來背,那是有抹黑的意思了。

可是,金庸先生並沒有這樣幹啊!

把虛構的人物置於真實的歷史環境中,讓彼此產生碰撞,使讀者產生真假莫辨,虛虛實實的感覺,一直是金庸武俠小說讓人感到的神奇之處。

比如說《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和鐵木真,郭靖是虛構的,鐵木真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之間產生的關聯是虛構的,但小說中描述的郭靖幫鐵木真打得那些勝仗,卻又在歷史中真實的發生過。

這種操作讓人目眩神馳,大呼過癮。

而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和朱元璋產生的聯繫也是這種模式,能用一個虛構的人物和故事對真實的歷史人物產生抹黑的效果嗎?顯然不能!

同時,金庸也沒洗白清朝,如果打算洗白,他應該從根上洗,那就應該把《射鵰英雄傳》中的完顏洪烈塑造成一個英明神武,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因為女真族就是滿族的前身嘛!而不是讓他去牛家村費盡心思的勾搭人家的有夫之婦!


田獲三狐


歷史上的朱元璋是這樣的:

史書上的朱元璋,功大於過,譭譽參半。前期和後期的心理變化很大。後期的朱元璋性格多疑,誅殺了很多功臣,而且發明了很多對付貪官汙吏的刑罰。朱元璋的功勞在於,他擊退了韃虜,推翻了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朝末期的暴政,恢復了華夏文明。歷史上的朱元璋,非常痛恨貪官,對貪官的打擊力度相當大,但是對於老百姓,卻是非常體恤,因為他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李連杰版《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與朱元璋)

《倚天屠龍記》原著裡朱元璋的形象是這樣的:

朱元璋在原著裡面是個配角小人物,金庸對他的形象描寫從前期的正面到後期的負面。傳聞是朱元璋害死了韓林兒,後期朱元璋奪得權勢後,變得手段殘忍,這時候的朱元璋形象已經黑化。但這不是醜化。

朱元璋在《倚天屠龍記》的劇情發展

首先,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這個角色還是個小角色,雖然出場很晚,但是形象很正面。比如,朱元璋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形象非常正面,為人正直豪邁。然而,劇情發展到了後期,此時的朱元璋勢力逐漸壯大,有了很大的權利,此時就心生歹意,起了奪位之意。

朱元璋就利用趙敏之事,逼迫張無忌讓位給他。在《倚天屠龍記》裡,這個劇情顯得朱元璋十分卑鄙,但這也是很老套的劇情發展,它只是表達了一個人在掌握了權利之後的心理變化,這很正常,也不算是黑化朱元璋。

為何會覺得金庸在醜化朱元璋?

主要是因為劇情,《倚天屠龍記》發展到最後,金庸就將朱元璋描寫得忘恩負義,屠殺功臣。但劇情裡面也只是簡單帶過,並沒有表現得很詳細。

因為觀眾不喜歡金庸對朱元璋黑化處理方式,從朱元璋與張無忌的萍水相逢,到黑化後的朱元璋逼得張無忌讓位。觀眾喜歡的是主角張無忌,但是朱元璋逼宮的這個劇情讓主角張無忌顯得很懦弱,所以觀眾才會討厭裡面的朱元璋,這只是觀眾們自然的心理表現。(李連杰版張無忌)

總之,觀眾覺得朱元璋被醜化,主要是因為他的逼宮戲份,搶走了主角張無忌的風頭。在《倚天屠龍記》中,黑化後的朱元璋非常不討喜。


搞史人


黑粉兒又來帶節奏了,金庸哪裡抹黑朱元璋了!

看過《倚天屠龍記》嗎?

朱元璋在歷史上雄才大略,威名赫赫是不假;但其小說中說他工於心計、善於權謀也沒錯啊!

不然你以為一個和尚乞丐,憑什麼能夠成為一代開國之君?

歷史上他殺小明王韓林兒、誅殺功臣徐達等,這些都是有的啊,金庸不過是根據他的性格特點,做了一些潤色而已。對於大的歷史架構並沒有改動。

這如果就叫做抹黑了,你讓當乞丐的陳友諒怎麼辦?他還給成昆當徒弟,成了反派小BOSS,他上哪哭去?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是小說,武俠小說,不是史書,連野史都不是啊!

朱元璋只是他小說裡面的一個角色,還是一個配角,他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豬腳張無忌,以及推動故事的發展。當然了,也有用歷史人物來讓作品更加的寫實化,具有代入感。

這一點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力隨處可見、比如《天龍八部》裡面的宋遼恩怨、《神鵰俠侶》的蒙宋戰爭、《碧血劍》裡面的明末亂世、《鹿鼎記》裡面康熙治國,這太多了。而且其所表現的三觀也都是還是很民族的好不好?

總有些人喜歡上綱上線。

我知道,這些東西其實就是那些金庸黑拋出來的,為了黑而黑嘛!

他們想通過這些“證據”來實錘金庸先生是“滿遺”!

這個還不算最狠的,他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下功夫去刨金庸先生的祖上!

眾所周知,金庸原名查良鏞,出自海寧查氏,這個家族乃是浙江名門,歷史悠久。

祖上非常輝煌,名人大家輩出,被稱為“文宦之家”。

特別是在清朝,查氏家族,更是聲名顯赫,康熙年間,查氏家族甚至有過“一門十進士”的輝煌創舉!被康熙皇帝稱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不過查氏歷史上也有一些黑料,在清初有個叫做查繼佐的人,被認為是清初《明史》案的首告,為眾多愛國文人所不齒。

那些金庸黑們,不知道是眼紅還是出於某種目的,便開始在這上面做文章。

說金庸是什麼屁股決定腦袋,為了維護祖宗名譽,感恩清朝恩澤,所以故意美化清朝。

這帽子可真會扣!

那麼同樣是查氏先祖的查嗣庭怎麼不說?僅僅是因為兩個字,結果得罪雍正,查氏差點被滅族。

從維護祖宗這點來講,他是不是該黑清朝了?

所以,你站不住腳啊!

別給我說什麼查繼佐是金庸直系祖先,而查嗣庭不是,古代宗祠觀念嚴重,他們這樣的名人那都是祖宗!

所以,不要為了黑而黑,本來就只是一部武俠小說,何必上綱上線?


白話歷史君


我倒不認為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故意抹黑朱元璋。既然提到抹黑朱元璋,估計是因為後期朱元璋設計逼走張無忌,自己統領明教,接著一統江山的事情。可以從兩個人物特點來分析,並不存在故意抹黑之說。

張無忌是《倚天屠龍記》中的主人公,從小多磨難,後面機緣巧合之下練就一身絕世武功,按照人們看書的邏輯,像這種主人公到最後一定身負絕世武功,統領江湖,當上皇帝,迎娶白富美,達到人生巔峰。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更何況是有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就算是虛構,但也不能亂寫一氣。

張無忌為人忠厚老實,雖有一身絕世武功,但自己很多時候是沒有什麼主見的,連自己的感情都處理不好,是個優柔寡斷的人物。當上明教教主硬是趕鴨子上架,被逼著坐上位子,這樣的人,能指望他統領大軍推翻朝廷嗎?那是個各地軍閥混戰的時代,各種英雄好漢輩出,並不是光有一身絕世武功就能稱霸天下的。

再看看朱元璋,從小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最主要人家有腦子,胸懷天下,陳友諒,張士誠都不是對手,更何況一個弱雞張無忌?按照朱元璋的性格,能留張無忌一條性命就算是他燒高香了。再說小說中也沒有說朱元璋怎麼不靠譜,帶兵打仗,運籌帷幄,都是英雄好漢的作為,從哪裡能看出故意抹黑朱元璋呢?

張無忌應該當皇帝,只是一般老百姓的一廂情願罷了,小說就是小說,就像是人家說的,絕世高手就必須英俊瀟灑嗎?朱元璋能得到天下,並不是撿來的,而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所以,在下並不認為有故意抹黑的說法。


史亂終不棄


為什麼在《倚天屠龍記》裡,金庸對出場次數不多的朱元璋的描寫讓人感覺這是個“壞人”,姑且用這個詞吧。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點,金庸先生是一個文人,不是歷史學家,所以在他的作品裡對歷史人物的描寫會有一些帶有自己好惡的想象,畢竟這是小說,是故事,不是二十四史。

其次再說一下朱元璋這個人,歷史上的朱元璋出生於貧苦家庭,原名朱重八,從小給地主放牛,後來由於瘟疫災荒,父母雙亡,弟兄幾人各自逃生,誰也顧不上誰了,朱元璋為了有飯吃,就去了皇覺寺出家做了幹雜活的小和尚,很是辛苦。之後當地鬧饑荒,廟裡也吃不上飯了,17歲的他只好出去四處託缽行乞,三年之後才又回到皇覺寺接著當和尚,直到八年後他受兒時的夥伴湯和邀請投奔了郭子興的起義軍。

朱元璋打仗勇敢,粗通文墨,情商極高,頗結交了些朋友,成為郭子興的心腹,郭子興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於他為妻。

長話短說,朱元璋成了義軍首領之後,掃平所有割據勢力進軍北京推翻蒙元建立明朝,恢復漢人江山,可謂功在千秋。其在位期間下令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減免稅負,嚴懲貪官,等等等等,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也許是兒時的悲慘遭遇造成的陰影,也許天生就是疑忌之心頗重的人,朱元璋對皇權的重視超過了很多皇帝,這一點從他創立錦衣衛這種特務組織就可以看出來,錦衣衛遍佈全國各地用以監視所有官員及上下人等,街頭巷尾的一舉一動,夫妻爭吵和市井打鬥,早上發生,晚上就到了皇帝耳朵。某官員晚上在家上了幾趟廁所,如果他想知道,都會有人彙報上去。

在位期間朱元璋為鞏固皇權,讓自己能睡個安穩覺,從胡惟庸謀反案到藍玉謀反案大殺特殺,把當年隨自己起義打天下的老戰友殺了個乾乾淨淨,所謂的“有人告發胡惟庸謀反”云云,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暗中授意。

在所有共患難的老戰友之中,只有三個人得以保全性命,沒有被扣上謀反的帽子,常遇春,徐達還有湯和。常遇春運氣最好,早早的就病死了。徐達事實上死於處決,他患有一種疽瘡,最忌鵝肉。朱元璋偏偏送了一碗鵝肉給他,並命送鵝肉的宦官在旁監督著他吃掉,徐達一面吃一面流淚,當晚毒發逝世。

至於患疽瘡吃鵝肉到底會不會死,這個無從考證,就算吃了不會死,徐達也是當天服毒自盡的,因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這種方法保全了子女的性命,萬一扣上謀反的帽子全家都得死。所以,事實上只有湯和一個人活的最久而且善終。他去世後,他的家族都鬆了一口氣,就差放鞭炮慶祝了。

胡惟庸謀反後,朱元璋下令撤銷中書省編制和宰相職位,並規定“後世子孫永不許恢復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請求,即以叛逆論罪,凌遲處死。”所有的政務全部由皇帝一個人處理,皇權從未如此的集中於一個人手中,他對此頗為得意,簡直是他最高智慧的結晶,可以讓大明的皇權千秋萬代。

但是很不幸,可能朱家的基因不怎麼好,後世子孫都不太正常,有軟弱無能的,有領兵篡位的,有喜歡當木匠的,有崇信太監的,有一心修仙的,皇權甚至落到宦官手裡。

朱元璋最糟踐讀書人的一件事就是規定科舉考試必須以《五經》、《四書》為限。《五經》、《四書》,又以理學道學領袖人物朱熹的註解為標準課本。所有讀書人啥都不用研究了,想當官麼,把四書五經背熟吃透就可以了。到考試的時候,根據題目把四書五經裡邊的子曰如何如何,拼湊一番,運氣好就中了進士了,運氣不好下次再來。

作為一個皇帝朱元璋可能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在後世文人的筆下,他毫無疑問要承受口誅筆伐,大概這就是金庸先生不會在小說中吹捧朱元璋的原因。


楚大先生


金庸先生首先是個人,他不是神,他也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所以如果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他反覆抹黑某個人或者某個朝代的話,那隻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他對這個人或者這個朝代有著強烈的厭惡感。

具體在他的小說裡,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對於明朝,金庸先生在小說中黑得最多,而對於清朝,卻是多多讚美之詞。

比如說在《倚天屠龍記》中,一代明朝開國皇帝被描寫成了一個猥瑣男。在《碧血劍》中, 可憐的崇禎皇帝被寫成了一個低智商的人。而在《鹿鼎記》中,所有參與反清復明的人,都變成了奸詐小人。

為什麼金庸先生要如此不遺餘力的去抹黑朱元璋,抹黑大明朝呢?有人說是因為一個叫查繼佐的人,此人因為參與編寫《明史》,於康熙元年被牽連進了文字獄案中,下獄被處死。

而此人正是金庸先生的先人,正因為這層關係,導致金庸先生對明朝十分反感。這種說法好像有點可笑了,查繼佐早在1676年3月就死了,而金庸生於1924年3月,前後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呢。金庸先生是否記得還有這麼一個祖先都成問題,難道會為了一個只存在於傳聞中的先祖而故意去抹黑誰誰誰嗎?

所以,上面這種說法是靠不住的,真正讓金庸先生極力在作品中抹黑明朝或朱元璋的原因就是他對明朝的看法比較偏激。如果大家都去讀一讀金庸先生的小說《袁崇煥評傳》,就可以在其中發現,他在書中反覆地強調,大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史以來就黑暗的王朝,沒有之一。

統治階級的殘暴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特別是明朝首開先河設立的特務機關,更是把明朝的黑暗推向了一個頂點。他所要表達的正是自己對於明朝的憤怒,有明一朝,皇帝個個都是奇葩,什麼修道的、做木工的、當將軍的,簡直亂七八糟。

而相對來說,清朝的政治就要比明朝要清明得多,雖然清朝只經歷了十二個皇帝,但是總體看起來,比明朝的十六個皇帝加起來還要好得多。在金庸看來,清朝的淪落只是因為時機不好,趕上了世界工業大革命,要不然的話,再造一個大清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金庸先生是一代文人,當然不能把這種負面的情緒直接表達出來,所以他只能選擇一個渠道,那就是把它的負面情緒寫進小說裡。至於看小說的人,能不能從字裡行間讀到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那就見仁見智了。

所以說,金庸先生有著十分強烈的“揚清抑明”情節,《倚天屠龍記》中抹黑朱元璋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仔細通讀金庸全部小說的話,你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有這種表達。《碧血劍》中,明顯對袁崇煥的死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對於這樣一個腐敗透頂的王朝,內部的改革顯然毫無意義,只有從根上把它推翻了,才能還天下以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