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書法,怎樣讓字有力?

90斤剛剛好呢


書法,不是你用力寫的大就有力的,這要長時間的臨習積累,是間架結構的搭配,是提按的力度,只有日積月累才能慢慢體會


入魔成佛


說點心得:我是四歲由爺爺啟蒙習字的,家裡有矮几一張,直跪幾前懸肘握管,手掌中間還要握住一枚鴿子蛋(因為手小),後面長大些開始握的是雞蛋。從練習第一個筆畫開始就始終是懸肘,而不是隻懸腕,對力度的訓練自然不在一個等級上。

我爺爺脾氣暴躁,寫不好天天捱打,打完了手掌還得繼續寫,在我心裡一直都是排斥著這件事的,所以在進初中後基本就丟掉了書法練習。

最近七八年慢慢又撿回來寫一寫,驚訝發現幼時之功還殘存一點,很是感慨,沒有當年的皮肉之苦,只怕早已忘記如何寫字了。

附上近年習作一張,寫的不好,勿噴



週三有話講


練習書法讓自己寫出來的字看起來有力,這是每個書寫者追求的基本目標。但初學書法卻往往事與願違,寫出來的線條沒有“勁”不說,還常常疙疙瘩瘩的,線條不夠流暢,結構顯得鬆散,怎麼看都不美觀。這還是基本功不紮實的原因,千萬不要著急,更不要氣餒,等寫到一定程度,功到自然成,一切都會好的。這裡,我有三個建議:

一、認真臨習古人碑帖

初學書法,臨帖是不二法門,沒有其他捷徑可循。為了訓練自己的線條質量,建議初學書法先從楷書入手,而楷書中線條質量最好的,我認為還是歐陽詢的真書。建議學習歐體字先從《九成宮醴泉銘》開始,加以時日,這個碑帖一定會帶給你虯勁有力的書法線條的。

臨習碑帖是枯燥無味的事,一定要沉下心來學習,不可操之過急,也不要三日打魚二日曬網,先練習三個月試試。

二、堅持鍛鍊使用中鋒行筆

初學書法,寫出來的線條沒有力度,主要原因是沒有中鋒行筆,在運筆過程中加入了側鋒,甚至是使用了偏鋒,這樣的線條是扁平的,甚至是毛燥的,當然就沒有力度。鍛鍊中鋒行筆,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畫蚊香”,這是幾乎每個啟蒙老師都會教的辦法,初學書法可以堅持畫一段時間。

三、堅持鍛鍊控筆能力

初學書法,有時手抖,寫出來的字筆畫就不順暢,有時會出現一些墨疙瘩。這就需要堅持鍛鍊控筆,當自己基本做到心手合一、手筆合一時,控筆能力就沒有問題了。善於控筆,我專門有一篇回答是寫這個問題的,有興趣可以一閱。


方圓居文化


練習書法,怎麼寫的有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有人的字被稱作有力量,有筋骨。如果不仔細考究的話,也就是大家看來的“結構挺拔,筆畫硬朗”。

書法分為軟筆和硬筆,但凡講到如何練習,及練習筆力,我們大多數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硬筆和軟筆不一樣。但是小編認為,二者雖有區別,但本質上還是很相似的。初學書法的朋友很有可能陷入一個誤區,認為想要字寫的有力量,就是要有腕力,手要有力量,其實不然。力氣大,反而寫不好,寫出的筆畫生硬,沒有靈氣,稱不上筆力,毛筆書法裡屋漏痕及我們長說的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都是形容筆畫質量,中鋒用筆的。

那麼如何練習筆力,小編認為應遵循古帖,特別是初學者少看今人的作品。因為我們看過之後,會很自然的留下印象,在下面的書寫練習當中引用今人的元素,當然不是說今人的作品不好,不能學習。因為今人也是在遵循古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果一上來就學今人,以後路子會很窄,不易未來發展。

練習書法筆力可以從篆隸,魏碑入手,這些書體非常練習線條質量,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本帖,堅持寫下去,效果應當是很明顯的。

如果對你有用,就關注一下吧,謝謝








筆尖須臾


讓書法寫的有力,筆力遒勁。是所有學書法的人追求,它不是使蠻力,而是用意力,來自哪裡,來自多年臨帖,練習,磨練,從而逐步積累的深厚功力。看似手用力,實際大腦總控,根在全身心,通過意念,使千鈞一髮之力,轉化成一劃千金的點化功力。方法很多,甚至真的有人為了有力,手臂吊一塊磚的,但這根本不是正道,流入野路子。下面說幾個重要的方法。

一是開始練習時,選用的毛筆,是很重要的一環節。一般人愛選用兼毫或狼毫,因為筆毫,筆鋒硬朗,練習時容易上手,但是事物都有兩性,臨帖是為啥,就是為了鍛鍊手腦並用,操控筆鋒的能力,要想鍛鍊筆力,就必須高起點,嚴要求,加難度。最好用較難操控的純羊毫,因為羊毫毛軟,這就逼著你,使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微之力去操控拿捏筆鋒。

林散之老人就是用長羊毫,一般的長羊還不過癮,專門讓筆工給他特製加更長峰的羊毫,然後就有了這樣的奇事。七十年代初中日剛剛建交,舉辦第一屆中日書法展,實際就是中日書法擂臺賽,林老的草書技壓群雄,轟動全場,震驚中日書壇,日本書協壇老大很好奇,經周總理批准,專門去拜訪林老,其實就是看林老用啥工具,達到他根本難以企及的書法高度。一看是特長羊毫,於是不服氣,就當場試著用林老的筆寫了,剛一下筆,就寫不下去了,歪歪扭扭,人是滿臉通紅尷尬,甘拜下風。林散之老人後來在他的《筆談書法》裡專門說過一句話:"很多人不明白這個,筆軟才能寫出硬字"。軟筆才能練出過硬的筆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長期練習用長羊毫,那麼你再用狼蒹毫寫,最直接的感覺就是這筆太好使了,太容易用上勁了,甚至有使用鋼筆的感覺。

二是必須懸腕懸肘,其重要性在上一篇昨天的發文已經專門論述了,不再贅述。

三要想寫字有力,剛開始臨的時侯,最好不要臨趙孟頫的字,為什麼,不為什麼,以後形成氣候了,需要融會貫通,喜歡誰的字臨誰的再臨趙體不遲。那時都是多種營養和微量元素。只想說傅山提出了“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觀點。很大因素,就是針對以趙體為代表的書風的,而現在讓一部分人當成遮醜大旗,會寫不會寫都拿出來用,傅山老人家原本不是這個初衷的,可以說背道而馳。這個以後可以接一個專題論述。這裡只是建議一下。



四是所選的字帖,任何字帖都有各自的特點。都能練出筆力,而要特意練筆力,那麼魏碑是最好的選擇,它有力度,有蒼然老辣的氣息,有震撼力。比如《張遷碑》《石門銘》等。如果喜歡有力度還優美俊朗,令人歎為觀止的,《張黑女墓誌》是首選。李叔同大師開始就是為了練筆力,專臨魏碑《始平公造像》,後來出家後,受佛教經典的洗禮,字體風格也隨之昇華,溫和典雅,超凡脫俗,但由於胎底魏碑,骨子裡的字體風格還是勁穩有力度,字的風格很有禪韻風骨。

練出筆力方法還有,但萬變不離其宗,要想寫出有力度的字,堅持練習臨帖是關鍵,只要不放棄,堅持不間斷,最終會達到你想實現的心意力道的字


張勁逸


書法是一種美,書法美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美,是一種以語言、文字為載體,以線條結構為具體形象,以一種抽象的審美理念為思維形象。

儘量多臨帖少摹帖。

在摹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深入的去分析理解每個字體的各個基本畫筆來龍去脈,以及基本筆畫中的提、按、頓、收筆和逆、折、回、轉、等書寫要領,這樣實質上阻礙了對書法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創造思維的發揮,很難提高書法水平。而臨帖則能較好的擬補摹帖的不足,讓人更容易進步

如何把書法寫的張弛有度我的理解是: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書貴瘦硬方通神。” “骨法用筆”是南齊謝赫在論圖繪六法中提出來的概念,實際上中國的書法、繪畫、詩文都講究“風骨”,劉勰《文心雕龍.風骨》就說:“辭之待骨,如體之樹...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 在書法中,通俗理解就是瘦硬才見風骨。



傑少紫砂


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就想寫出有力道的書法是比較難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保持著良好心態,其次選中小號羊豪毛筆為宜,在進行練習時,最好還從最基本的筆畫開始練習,或者反覆練習“永"這個字,這個字基本包括所有筆畫。

寫書法是手腦並用,“意由心生,境由手成”!要寫出一幅好的書法,必須在好的環境,好的心境狀態下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對於剛入門書法的學者,要寫好有力道的書法還是要以臨摹楷書為主,這臨摹要選適合自己的範本。中國四大書法體(歐體、柳體、顏體、趙體)就本人認為“歐體”比較好。歐體書法總體來說以筆法取勝,工整嚴謹,點畫之間給人挺拔俊俏的美感。柳體以骨力洞達,筆畫頓挫工整,筆力剛勁。顏體楷書筆畫渾厚剛健,結體宏達,極富陽剛、遒勁之氣。趙體楷書秀美流利,深得晉唐風韻,同時吸收了宋朝書風,將他們融為一體,並開創屬於自已的清香圓闊的特有之風。

總之 要想寫出好的書法必須要有恆心,耐心。持之以恆,水滴石穿的精神……






墮入凡間de鋼琴天使


要想書法剛勁有力,就得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複。除了寫字最好還的練練槓鈴啞鈴,練好身體!個人觀點。

姜公醉先生隸書變體作品











痴影堂


如果讓書法的線條有骨力,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達到的。相反,如果方法上出現了問題,即使練上幾十年也是徒勞的。提高線條質量我們可以試試下面這幾種方法。


一、用筆。這一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中鋒取質,側鋒取妍,中鋒為主,側鋒為輔。這幾句話告訴我們要提高線條質量一定要重視中鋒的運用,中鋒用的好,線條質量自然高。

二、書體的選擇。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還可以練習一些特定的書體來提高線條質量。如小篆、漢隸、魏碑等。尤其是小篆,純中鋒用筆,而且線條較長,既有利於中鋒的訓練,也有助於腕力的提高。漢隸用筆基本也以中鋒為主。魏碑本身對骨力的要求就極高。



下面推薦有助於提高線條質量的幾部經典法帖。小篆,秦篆、唐篆、清篆都可以。魏碑如《禮器碑》、《石門頌》、《大開通》也都可以。魏碑如《張猛龍碑》、《鄭文公碑》、《龍門二十品》也都不錯。


古風書法


早年學書不法不馴,老來寫字狂野生猛,初如江河奔湧,狂浪澎湃,撞岸裂石;又似雷驚莽原,野牛撒蹄,踵跡不羈;更似盲人瞎馬,臨淵跌墜,頭破血流,力竭神散……終非熟手法書,遇有人問來處,實無名目,想起戒菸戒酒已經四年,故謂之戒二野書!

酣暢淋漓處,野書可以當酒;筆下清風怡神時,野書也可如品煙,哈哈哈!

……[大笑][大笑][大笑][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