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的崛起之路——淮南一叛始末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之後,魏國皇帝曹芳封司馬懿丞相,並賜九錫。這裡“錫”字讀賞賜的賜,古代“錫”同“賜”字,所謂九錫,就是隻有天子能用的九種東西,我賞賜給你了,表彰你的功績和天子一樣。司馬懿“固辭”。

司馬家的崛起之路——淮南一叛始末


這裡曹芳和司馬懿的心態都很有意思,雙方都是試探。在司馬懿之前,拿過“九錫”的一共三個人,王莽、曹操和孫權,其中孫權本來和另外那倆不是一碼事,不提也罷,王莽和曹操都是拿了“九錫”之後要不自己篡位,要不兒子篡位。現在曹芳拿這個試探司馬懿,這一年他17歲,這小孩不簡單啊。

從好的方面講,司馬懿不當丞相不受“九錫”,骨子裡還是大魏的忠臣,既然當時吳國人都能把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提並論,那麼諸葛亮不受“九錫”,司馬懿也不受,沒什麼不正常的;從不好的地方說,司馬懿這時已經有了篡魏的心思,他要做的,就是借這個機會看看誰會跳出來。

果然,有人跳出來了。

251年四月,鎮守壽春的太尉王凌和他的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準備出兵反抗司馬懿。史稱淮南一叛。

王凌是王允的侄子,就是那個“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王允。一想真是時光如白駒過隙,看著似乎是兩個朝代的事(其實也確實是兩個朝代),居然能連到一塊。這一年王凌79歲,高平陵之後被封魏太尉,鎮守壽春,正巧他的外甥令狐愚在兗州,倆人挨著挺近,沒事湊在一起聊國家大事,感到皇帝曹芳已經是司馬懿的傀儡了,於是決定殺進洛陽,另立曹操的兒子曹彪為皇帝。

造反之初,王凌很不幸,令狐愚突然病死了,接替他的是部將黃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該舉的反旗還是要舉,王凌派一個叫楊弘的人去聯絡黃華,沒想到楊弘也好黃華也好,全都是司馬懿的人了,他們倆立即告密。司馬懿派兵討伐王凌,很快就兵臨城下,一方面準備攻城,另一方面宣佈赦免王凌的罪。王凌自知不敵,於是投降了。

投降后王凌想到前不久的曹爽,覺得怎麼也沒有生路,於是在去往洛陽的路上自殺了。司馬懿果然也沒有讓他失望,到了洛陽,殺王凌、令狐愚的三族,曹彪也被賜死。此時剛剛251年五月,“淮南一叛”宣告結束。

嚴格來說,淮南一叛更像是兩個權臣之間的爭權。王凌並不是一個魏國的忠臣,他想做的是權臣。這就是為什麼他要迎立曹彪的原因。但擅立皇帝,是謀反的大罪,這就足以把自己打上了叛逆者的烙印,歸為“一小撮”的一方。再加上他打出的旗號是廢皇帝,也非常的不聰明。歷史上的權臣上路,都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幫著皇帝幹掉身邊的小人,至於幹掉後是不是還保留這個皇帝,到時候就只能聽自己的安排了。沒有誰一上來就傻到直接說要換皇帝,這樣即使有人想幫你也不敢幫,生生把路給走絕了。第三,楊弘是王凌的人,黃華是令狐愚的人,這倆人結果直接就告密了,可見司馬懿很早就注意到王凌的動態,派人開始佈局了,王凌自以為有心攻無備,其實一直在別人的算計中。

以上這些就是淮南一叛失敗的原因。至於說到王凌為什麼敢起兵,所倚仗的就是魏國高級將領四徵將軍中的三方和自己的關係,王凌自己是太尉、令狐愚是他的外甥,是徵東將軍,王昶是他的族弟。是徵南將軍,郭淮是他的妹夫,是徵西將軍(這個我們在上一篇中已經說到了,還記得嗎?)。但是王凌敗的太快,再加上郭淮和王昶都是司馬懿的鐵桿,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卵用。

淮南一叛之後殺的人不算多,主要是因為之前高平陵殺的人太多了。但是,在淮南一叛之後,不管司馬懿之前怎麼想的,不管是不是魏國忠臣,他不想篡位也得篡了。歸根到底,司馬懿的權力得來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魏明帝的託孤。曹叡託孤,讓司馬懿處在了政治的第一線,但是這種權力是沒辦法繼承的。251年,司馬懿已經72歲了,先帝託孤給他,可沒託孤給司馬師司馬昭,何況曹芳已經19歲了,放現在都有身份證了,還託什麼孤。因此,司馬懿這個時候想做忠臣也不能夠了,他死後,權力歸於其他大臣,那麼他家很快就會灰飛煙滅,當年霍光死後霍傢什麼下場他可是記得清清楚楚。為了讓家族的人活下去,司馬懿只有在篡位的路上走到底。

公元202年,那時還是漢獻帝的建安七年,曹操第一次徵辟司馬懿,23歲的司馬懿認為曹操是逆臣,他是漢朝的忠臣,於是裝病拒絕出仕。時光又一次如白駒過隙,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回頭看去,滿滿都是自己23歲時的樣子,這50年的時光,自己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司馬家的崛起之路——淮南一叛始末

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去世,終年73歲。後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受禪登基後,又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廟號高祖。他這個人,一錯抵百好,讓後世人記住的,只有他生命的最後三年的高平陵之變和淮南一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