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藝術是怎麼一步一步讓人看不懂的?這事說來話長,要想獲得正經的答案,就跟我一起捋一下美術史,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本文將為你精選100位從文藝復興到近現代的藝術家,先搭建一個西方美術史的“鋼結構”。

#溫馨提示#

<strong>因平臺審核需要,無碼版請移步工種號,

如果你此刻有30分鐘,那請繼續看下去,

要是趕時間請先收藏,等有空了再細品。


<strong>西方美術史通常是從文藝復興開始講的,我把它分為四大板塊:1、文藝復興時期:開拓先驅、文藝復興三傑、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北方畫派之德國;2、文藝復興之後,經歷了矯飾主義、巴洛克、古典主義、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巴比松畫派;3、藝術的解放:印象派和後印象派;4、現代藝術(各種主義如雨後春筍)和觀念藝術(裝置、行為藝術)。


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之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

這期間畫家的訂單主要來自於教會、國王和富裕起來的資產階級商人,繪畫的內容則是聖經故事(主要圍繞耶穌:天使報喜、耶穌誕生、耶穌上十字架、耶穌下十字架)、皇宮貴族的英雄事蹟和個人肖像等,其中最大的藝術贊助人是在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開拓先驅


喬託、布魯內萊斯基

馬薩喬、波提切利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喬託《哀悼耶穌》


喬託(意大利 1266-1337)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分界線,他的畫還是偏平面化,略顯稚拙,比中世紀的強點,他屬於啟蒙式的人物,被稱為“歐洲繪畫之父”。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布魯內萊斯基的“線性透視法”實驗:他在畫中央鑽個小孔,從畫的背面透過小孔去看放在畫前的鏡子,先看到的是繪畫在鏡中的成像,拿走鏡子後,能見到真正的實景洗禮堂,由此來比較真實的建築和繪製的建築是否一致。


布魯內萊斯基(意大利 1377-1446)是一位建築師,設計了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穹窿頂,非常具有開創性。他的另一大貢獻是研究出了線性透視法,這對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至關重要。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馬薩喬《納稅銀》,用上了透視法,人物鮮活了很多


馬薩喬(意大利 1401-1428)是首批將線性透視法運用到繪畫中的人,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了自然的體姿。自此,繪畫就朝著“畫得像、畫得真”的路上奔去。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波提切利(意大利 1445-1510)用修長的身姿,健康俊朗的面容和舞動的秀髮,拉開了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序幕,一場華麗的PK賽正式啟動。


文藝復興三傑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達芬奇《蒙娜麗莎》,首創“暈塗法”,抹出了迷之微笑。


達芬奇(意大利 1452-1519)是一位全才型的藝術家,發明設計、建築、解剖樣樣精通,他那《最後的晚餐》也是不朽之作,超越了很多人的版本。(做過個案分享:《蒙娜麗莎》的成名之路)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米開朗基羅 雕塑《大衛》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 1475-1564)從雕塑起家,能量爆棚的人物塑造能力,還有《聖殤》《摩西》等知名雕塑作品,後又接了教皇的繪畫訂單,花了5年才完成的西斯廷禮拜堂穹頂壁畫《創世紀》。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拉斐爾 溼壁畫《雅典學院》


拉斐爾(意大利 1483-1520)還創作了《帕那蘇斯山》《波爾戈火警》等一系列壁畫,散發著人文主義氣質,其《伽拉忒亞的勝利》更是通過想象來塑造人物,顛覆了以往作品中的固化人物形象。


威尼斯畫派


喬爾喬內、提香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喬爾喬內《暴風雨》


喬爾喬內(意大利 1478-1510)的《暴風雨》是首次將風景作為畫的主題,人物降到了陪襯地位,預示風景畫從此獨立的趨勢,另有《沉睡的維納斯》,後被他的同學提香模仿改造。“藝術家之間總會互相借鑑,同時也會進行創新改良,這是一個永恆的過程。”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提香(意大利 1490-1576)“說維納斯,維納斯就來了”,提香作為羅馬帝國皇帝的御用畫師,代表作《米爾貝格戰役的查理五世》《聖母昇天》,但這幅《烏爾比諾的維納斯》是歐洲美術史上第一件畫臥室裡的女人體,展現的是純粹的女性人體之美,從對神到普通人的描繪,這就是真突破。


荷蘭畫派


揚·凡·艾克、博斯、勃魯蓋爾


北方畫派: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北方指的是意大利以北的地區,包括日耳曼、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一部分。在北方發展起來的油畫是以油為中介物,

使顏料幹得比較慢,因此可以在長時間內做精細的描繪和修正。於是,油畫逐漸取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水性顏料為主的溼壁畫和以蛋為媒介的蛋彩畫。北方畫派擅長以細膩精密的油畫技巧描繪生活的現實,北方畫派的寫實精神,也建立在其特有的冷靜地看待自然、物質和人性,摒棄唯美、虛誇的激情和主觀好惡。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凡·艾克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揚·凡·艾克(荷蘭/弗蘭德斯 1385-1441)被當成西方油畫技巧的最早創始者,精細刻畫每一處細節,這幅《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可以算是最早的“婚紗照”了,他也是首位為商人階層和中產者定製肖像的畫家。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博斯 《人間樂園》


博斯(荷蘭/尼德蘭 1450-1516)的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力,這組三聯畫描繪的左邊是亞當夏娃的純淨世界,中間是世間各色人等的歡愉,右邊彷彿是地獄。博斯被認為是20世紀超現實主義的啟發者之一。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勃魯蓋爾 《雪中獵人》


老-勃魯蓋爾(荷蘭/弗蘭德斯 1525-1569)是第一位描繪農民勞作和生活場景的畫家,人物刻畫很生動,這類主題被稱為風俗畫。代表作還有《農民的婚禮》《通天塔》等,能從中讀到當時的風土人情,很有趣。


北方畫派之德國


丟勒、荷爾拜因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這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因新教徒反對教堂裡的過度精美雕飾,在歐洲北部,教堂的訂單幾乎沒有了,轉向個人尋找潛在客戶。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丟勒 《自畫像》,按照耶穌的造型畫的,非常大膽


丟勒(德國 1471-1528)從小開始畫過多幅自畫像,他雕刻印刷了圖畫集《若望啟示錄》(正面是他的版畫,反面是對應的《聖經》文本),這是史上第一部藝術家獨立創作並出版的書籍

,寫實的水彩畫《兔子》也極具知名度。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荷爾拜因《大使們》,下方的怪異圖案,從側面看是一個標準的骷髏頭,利用了視錯覺技術


小-漢斯·荷爾拜因(德國 1497-1543)當教堂沒活了,他就把客戶瞄準在商人、外交官等名流身上,後荷爾拜因被任命為亨利八世的官方畫師,繪有《亨利八世肖像畫》,他作為“肖像訂單達人”,畫得不是一般的好。


文藝復興之後,先後經歷了矯飾主義、巴洛克、古典主義、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巴比松畫派等。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矯飾主義


格列柯、卡拉瓦喬


矯飾主義是夾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之間,一個極易被忽略的流派,主要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太過於均衡、和諧的古典風格,追求更多肢體上的變化、誇大情緒的反應。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格列柯《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


格列柯(希臘/西班牙 1541-1614)雖然也是在表現聖經故事,但去掉了過於甜膩的唯美,賦予人間的味道。他提前實踐了表現主義和後印象派的畫風,其作品構圖奇特,用色大膽,在當時並不被認可。代表作《托萊多風景》也是個性鮮明。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卡拉瓦喬《聖馬太蒙召》


卡拉瓦喬(意大利 1571-1610)是一個極具反叛精神的人,他總是把這種宗教題材世俗化,代表作有把自己畫成被砍下頭的《大衛手提歌利亞的頭》,還有因僱主不滿意而畫了兩稿的《聖馬太和天使》。他的畫作兼具精確刻畫與富有戲劇性的明暗對照畫法,深刻影響了巴洛克時期的畫家。


巴洛克


貝尼尼、魯本斯、委拉斯凱茲

倫勃朗、維米爾、拉圖爾


巴洛克是17-18世紀風靡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這一時期大師輩出,其藝術風格影響深遠。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貝尼尼 雕塑《聖特蕾薩的沉迷》,這是一個關於修女的故事


洛倫佐·貝尼尼(意大利 1598-1680)是17世紀偉大的雕塑家、建築師,代表作還有《四河噴泉》《阿波羅和達芙娜》,與米開朗基羅風格迥異的《大衛》。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魯本斯《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


魯本斯(荷蘭/弗蘭德斯 1577-1640)在作品中創造出了一種充滿生機、熠熠生輝的藝術表現形式,既迎合了天主教廷的口味,也滿足了王公大臣們的英雄主義情結,他還擔任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使節。代表作《基督上十字架》《瑪麗·德·美第奇抵達馬賽》。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委拉斯凱茲《宮娥》


委拉斯凱茲(西班牙 1599-1660)是西班牙畫史上的第一位大師,他毛遂自薦成為國王腓力四世的御用畫師,為國王畫的肖像就有29幅,也為其他王室成員畫肖像,代表作《教皇英諾森十世》《鏡前的維納斯》《紡織女》。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倫勃朗《夜巡》


倫勃朗(荷蘭/弗蘭德斯 1606-1669)從接肖像訂單起家,技術十分精湛,代表作《杜普醫生的解剖課》、職業生涯“滑鐵盧”的《夜巡》以及一百多幅《自畫像》,猶如他的“人生日記”。倫勃朗善用

“光暗”處理法,就像畫中的人物站在黑色的舞臺上,一束強光打在臉上。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米爾(荷蘭/尼德蘭 1632-1675)做畫時有輔助設備(

暗箱技術:是一種光學儀器,可以把影像投在畫布上),從而實現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緻得跟照片一樣逼真。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平常生活,善於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代表作還有《倒牛奶的女人》。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拉圖爾《玩牌的作弊者》


拉圖爾(法國 1593-1652)被稱為“燭光畫家”,他一生的作品都在描繪神秘的明暗,營造一種神秘動人的氣氛,以宗教和反映日常生活的風俗畫的作品而聞名,如《油燈前的馬格達麗娜》等多幅手撫骷髏頭場景的作品。


古典主義


布倫、普桑


路易十四時期擴建宮殿,重新裝修,風格相對於巴洛克時期,線條筆直、風格樸素而對稱,稱為法國古典主義。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布倫《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


夏爾·勒·布倫(法國 1619-1690)創建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並任第一任院長,先後承擔盧浮宮和凡爾賽宮的裝飾工作,其油畫多為歌頌路易十四的平庸之作,缺乏個性。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歐版的“桃花源”


普桑(法國 1594-1665)作品大多取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精雕細琢,追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推崇理性主義。


洛可可


華託、布歇

夏爾丹、弗拉戈納爾


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法國經歷了連年戰爭之後,進入攝政時期,貴族們開始追求享樂,他們偏愛輕鬆的題材,喜歡彎曲多變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慾交織的風氣。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華託《發舟西苔島》,春遊的場景


華託(法國 1684-1721)的作品多描繪富家男女的閒逸生活,畫風抒情,被稱為“遊樂畫”畫家,另有代表作《小丑》。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布歇《躺在沙發上的奧達麗斯克》,挑逗性慾的色情畫


布歇(法國 1703-1770)曾任法國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他把洛可可發揮到極致,竭力迎合王公貴族,不厭其煩地描繪調情、擁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化妝之類的題材。代表作《戴安娜的休息》《蓬帕杜夫人》,還畫了幾幅關於中國風俗的作品,如《中國花園》《中國集市》。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夏爾丹《兒童和陀螺》


夏爾丹(法國 1699-1779)是西方美術史上的靜物畫巨匠之一,賦予靜物以生命,代表作《鰩魚》。晚期以家庭風俗畫為主,表現“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畫風平易、樸實,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美學理想,有別於一味迎合王宮貴族的洛可可。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弗拉戈納爾《鞦韆》,“蘇格蘭調情”


弗拉戈納爾(法國 1732-1806)為滿足國王路易十五對享樂的追求,他的畫基本以奢侈、享樂、情慾為主題,使用的顏色非常華麗,筆觸輕快。以調情為內容的作品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比他的老師布歇有過之而無不及。代表作《鞦韆》《門閂》和《讀書女孩》。


英格蘭工業革命


霍加斯、庚斯博羅


同一時期,英格蘭正在進行工業革命,資產階級富裕起來後,也有裝修自己的住宅的需求,他們更偏向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作品。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時髦的婚姻2:早餐》,一組六幅諷刺上流社會的油畫


霍加斯(英國 1697-1764)從現實主義肖像畫到連環畫系列,他的許多作品經常諷刺和嘲笑當時的政治和風俗,被稱為“霍加斯風格”,也被稱為"英國繪畫之父"。1753年發表的《美的分析》是歐洲美學史上第一篇建立於形式分析基礎上的論著,還有代表作《賣蝦女》。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庚斯博羅《安德魯斯夫婦肖像畫》,這幅作品是先畫好風景再添加人物,有點像現在的PS合成


庚斯博羅(英國 1727-1788)經常為富裕階層定製肖像畫,代表作《藍衣少年》《西登斯夫人》《夏洛特女王肖像》,他的作品強調光和奔放的筆觸,加之精緻的色彩,使他成為皇家寵愛的畫家。


新古典主義


大衛、安格爾


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繁瑣的裝飾的厭惡(審美疲勞),另一方面羅馬龐貝遺址的發掘,人們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強調形式上的理性、構圖上的完整,造型上重視素描和輪廓,追求雕塑般的人物形象。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大衛《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路易·大衛(法國 1748-1825)畫風嚴謹、華麗,技法精工。早期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代表作《荷拉斯兄弟之誓》《薩賓婦女》《馬拉之死》,後為拿破崙御用畫師。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安格爾《大宮女》,故意拉長人物腰身,看久了是有點不舒服


安格爾(法國 1780-1867)代表作《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泉》,他經常以裸體女性的背部為題材,在巴黎開辦了自己的學校,成為學院派大佬。常與浪漫主義代表人德拉克羅瓦發生學術辯論。


浪漫主義


戈雅

籍裡柯、德拉克洛瓦


浪漫主義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等。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這裡的浪漫主義並不是現在常用於愛情的羅曼蒂克,常伴有一種理想主義的革命和反抗精神。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戈雅《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西班牙人民反抗拿破崙的入侵


戈雅(西班牙 1746-1828)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對後世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代表作《裸體的瑪哈》和《戰爭災難》系列版畫。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籍裡柯《梅杜莎之筏》,非常慘烈的一次沉船事件


籍裡柯(法國 1791-1824)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者,代表作《梅杜莎之筏》反映的是法國巡洋戰艦梅杜薩號在非洲海岸觸礁沉沒的事件,引起了美術界和輿論界的熱烈論戰,它的出現使被新古典主義束縛的法國藝術界耳目一新。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德拉克羅瓦《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洛瓦(法國 1798-1863)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自由引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代表作還有《希奧島的屠殺》《阿爾及爾婦女》等。


巴比松畫派


盧梭、柯羅、米勒、杜比尼


巴比松畫派是一群活躍於1830至1880年間,在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鎮的法國風景畫家,他們形成了一個非正式的流派(藝術家群體),他們是第一批直接對著自然寫生的畫家,而不是在畫室中創作風景畫。這種厭倦都市活動,信奉“迴歸自然”的創作態度影響了印象主義的畫風。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盧梭《楓丹白露森林的夕陽》,這幅風景的構圖視角很特別


泰奧多爾·盧梭(法國 1812-1867)是巴比松畫派的領袖人物,主要還是組織領導有功。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柯羅《 孟特芳丹的回憶》,獨特的唯美、朦朧畫風,很契合中式審美


柯羅(法國 1796-1875)的作品大多采用灰色調子,畫面上朦朧的光線透過蓬鬆的樹叢,照射在寧靜的池塘水面和遠處的房屋上面,中景部分則點綴幾個牧人或少女,極富浪漫主義特色。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米勒《拾麥穗》,農場主收割完後,窮人們再來拾殘留


米勒(法國 1814-1875)善於表現農村風情和記錄農民的樸素生活,畫風細膩、動人,代表作還有《播種者》《晚鐘》等,他對梵高的影響極深。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杜比尼《野外的小池塘》


杜比尼(法國 1817-1878)以描繪法國自然風光和田園鄉村生活為主,據說是巴比松畫派中最善畫水的畫家,代表作《池塘》《奧普特沃慈的水閘》。


不可或缺


弗里德里希、透納、布格羅

庫爾貝、馬奈、勒帕熱


有的人即使沒有抱團,只是特立獨行,也不會被歷史遺忘。各種流派、主義多數時候是美術史學家為了方便整理,總結出來的詞。我想當時的畫家們也只是“遵從內心,活在當下而已”。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弗里德里希《雲海中的旅行者》,“詩和遠方”的最佳代言人


弗里德里希(德國 1774-1840)筆下的風景不再是人們常見的鄉間小景、田園風光,而是深入到大自然,尋找獨特的視角,展現更加令人震撼的自然,有無窮無盡的海洋或山脈、大雪覆蓋的山地以及照在上面的陽光或月光。代表作《巨人山》 《橡樹林中的修道院》。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透納《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鐵路》


透納(英國 1775-1851)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尤其對水氣瀰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他把風景畫推到了與歷史畫、肖像畫同等的地位

,並影響了印象派的一批人。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布格羅《維納斯的誕生》,“古典寫實+裸體美人”的集大成者


布格羅(法國 1825-1905)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人物,曾在安格爾畫室接受訓練,後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以及到羅馬進修。畫風細膩、唯美,擅長創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題材多為神話、天使和寓言。代表作還有《春天的來臨》《年輕的牧羊女》《山嶽眾女神俄瑞阿得》。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庫爾貝《奧爾南的葬禮》


庫爾貝(法國 1819-1877)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1866年創作的最具爭議性的《世界的起源》直到1998年才公開展出。1855年他創作的大型油畫《奧爾南的葬禮》和《畫室》遭萬國博覽會評選團否決,便在博覽會附近搭起一個棚子,舉辦了名為“現實主義——庫爾貝40件作品”的展覽,並發表聲明闡述自己的藝術主張,向保守派挑戰,這一事件使其名聲大噪,馬奈也前去捧場。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用裸女來反諷刺衣冠楚楚的“紳士”,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時引起軒然大波,被認為“有傷風化”


馬奈(法國 1832-1883)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他一直渴望得到官方沙龍展的認可。他用色鮮明,捨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又打破西方古典繪畫中傳統的焦點透視。代表作還有《奧林匹亞》《女神遊樂廳的吧檯》。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勒帕熱《垛草》,空洞的眼神總能激發無限的想象


巴斯蒂昂·勒帕熱(法國 1848-1884)是法國鄉村風俗畫家和肖像畫家,在印象派繪畫達到高潮時,他仍然堅定地遵循“為生活、為平民而藝術”

的原則,被稱為米勒以後唯一能真實生動地再現苦難的法國農村生活的畫家。代表作《收割的農婦》《春之歌》。


印象派,翻開了藝術的新篇章


19世紀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激發了豐富的思潮與藝術形式。照相機的發明基本終結了畫家賴以生存的肖像訂單,藝術的發展方向開始從描摹轉移。同時,光學理論引發了對色彩本質的爭論,原來光是七彩色的,這也是莫奈“追光”的誘因。(1839年路易·達蓋爾發明了照相機;1859年便於攜帶的罐裝顏料問世;1895年電影放映機發明,加速現代主義藝術的到來。)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印象派


莫奈、德加、雷諾阿、畢沙羅

西斯萊、莫里索、巴齊耶


一年一度的官方沙龍展是藝術家展示和售賣的好機會,但有這麼一群經常落選的畫家,他們多數是印象派畫家,拿破崙三世為了平息大量落選者的不滿情緒,也為他們舉辦了落選者沙龍。時代審美趣味隨時會變,品味不和就各玩各的。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法國 1840-1926)普法戰爭時跑到英國避難,當看到透納的作品後激發了他對色彩研究方面的創新,回國後創作了成名作《日出·印象》,代表作還有《睡蓮》《魯昂大教堂》《乾草堆》。他是印象派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推動者,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德加《舞蹈課》


德加(法國 1834-1917)最熱衷畫芭蕾舞演員,他雖然是印象派,但有些作品更具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畫派的風格。代表作《調整舞鞋的舞者》《新奧爾良的棉花辦公室》《馬奈夫婦》。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


雷諾阿(法國 1841-1919)在創作上能把傳統畫法與印象主義方法相結合,以鮮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和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代表作還有《遊船上的午餐》《包廂》《青蛙塘》。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畢沙羅《蒙馬特大街》,用俯視的視角記錄大街上的車水馬龍


畢沙羅(法國 1830-1903)是唯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八次展覽的畫家,是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他也是高更、塞尚等人的老師。代表作還有《蓬圖瓦茲附近的艾尼麗街》《洛德希普林恩火車站》《中國花瓶裡的菊花》。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西斯萊《洪水氾濫中的小舟》


西斯萊(法國 1839-1899)對色彩很敏銳,筆觸輕快而有變化,善用微妙的色彩關係,表現具有詩意的自然景色。代表作《楓丹白露河邊》《漢普頓庭院的橋》《魯弗申的雪》。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莫里索《閱讀》,第一個入選的女性藝術家


莫里索(法國 1841-1895 )是印象派團體中不可或缺的和最出色的女畫家,也是馬奈的弟媳。代表作《芭蕾舞女演員》《搖籃》《撲蝶》。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巴齊耶《夏季舞臺》


巴齊耶(法國 1841-1870)家境富裕,繪畫天分極高,可惜普法戰爭時參軍戰死,年僅29歲。代表作 《畫室》真實記錄了幾位好友(莫奈、馬奈、雷諾阿,作家左拉)來其畫室交流的場景。


印象派的作品改變了觀眾的欣賞方式,需要觀眾發揮想象力去把畫面補充完整。


不可或缺


羅丹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羅丹 雕塑《思想者》


羅丹(法國 1840-1917)把生命看作最高的藝術境界,只有有生命的雕塑作品才能觸動觀賞者的內心,這使他在同時代的環境中超越他人,更被許多現代藝術的大師們作為研究的對象。代表作《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巴爾扎克》。


後印象派


塞尚、梵高、高更

修拉、亨利·盧梭


雖然被稱為“後印象派”,但其與印象派有著本質區別,他們的畫風更傾向於表現主義,正在向現代藝術過渡,可以算是第一個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後印象派藝術家將繪畫的形和色發揮到極致,幾乎不顧及任何題材和內容,用主觀感受去塑造客觀現象。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塞尚《玩紙牌者》


塞尚(法國 1839-1906)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他重視色彩視覺的真實性,真正地做到了“客觀地”觀察自然中的色彩,拋棄了透視法。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思路。代表作畫過近八十次《聖維克多山》和《靜物》系列。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梵高《向日葵》


梵高(荷蘭/弗蘭德斯 1853-1890)藝術的狂熱分子,用對藝術的執著感動所有人,表現主義的先驅。代表作《自畫像》系列、《星月夜》《吃土豆的人》。(做過個案研究:梵高的“神壇”是怎麼築起來的?)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這是哲學的終極問題


高更(法國 1848-1903)原是一名股票經紀人,後拋妻舍業成為一名職業畫家,去西印度群島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居住在一起,尋找藝術靈感,他的作品在形式和色彩上進一步簡化、色彩強烈,以此來傳達純粹的感受和心靈的內容。代表作品還有《黃色的基督》《遊魂》《兩位塔希提婦女》。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修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修拉(法國 1859-1891)進行過大量的非傳統素描的實驗,首先提出並實踐點彩畫法,對光和色進行了分解,創造出一種用筆觸的繪畫技法,他的理論和技法對後世藝術家的影響較大。代表作還有 《阿斯尼埃爾的沐浴》。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盧梭《睡著的吉普賽姑娘》


亨利·盧梭(法國 1844-1910)原是海關公務員,40歲時自學繪畫,他用那純真無瑕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諦,這使他的畫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個性,卡通感十足。代表作還有《夢》《狂歡節之夜》《我本人·肖像·風景》。


自20世紀起,近百年的“藝術大爆炸”,是真正的百花齊放和各顯神通。


國際現代主義藝術運動興盛於約1916-1960年間,現代主義藝術不直白地批判社會,而是隱喻地對社會進行批判和顛覆,從而最大限度喚醒對人性異化的反思。因此,現代主義也就成為了二戰結束後歐美各國的共同價值觀。


自邁入現代藝術,藝術家們就前赴後繼地開創“自己的主義”,各種主義同步、交叉推進,有的藝術家也先後嘗試過多種主義的藝術。通常地,塞尚被認為是現代藝術之父(啟蒙作用),杜尚被認為是現代藝術運動的鼻祖(主力大咖)。(當下我們所學習、模仿的各種西方現代藝術形式,歐美藝術家在六七十年代前基本探索窮盡。)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立體主義


畢加索、布拉克


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繪畫中透視法的三維效果,背景與畫面的主體交互穿插,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視覺效果。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畢加索《亞維農少女》,1907年它的出現預示著立體派的到來


畢加索(西班牙 1881-1973)從小就是一位天才型的畫家,玩過古典寫實、超現實主義,開創了立體主義,雕塑作品也是開創性的玩法,他的一系列創新對後世影響巨大,他是20世紀全球最富盛名的藝術家。代表作《格爾尼卡》《和平鴿》。(做過個案研究:“渣男”畢加索,“全球最知名藝術家”)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布拉克《埃斯塔克的房子》,“立體派”這個詞源於當時的評論家形容該作品


布拉克(法國 1882-1963)開始跟馬蒂斯混,後來跟畢加索成了“戰友”,共同發起立體主義繪畫運動,最早將字母糅合進繪畫,將顏料與沙子混合作畫和使用拼貼畫法。其他代表作《曼陀鈴》《桌上的白蘭地酒瓶和吉他》。


野獸派


馬蒂斯


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豔、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盡情表達主觀情感。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馬蒂斯《戴帽子的婦人》


馬蒂斯(法國 1869-1954),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代表作《生活的歡樂》《舞蹈》,1908年發表《畫家札記》論述了自己的藝術觀,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


表現主義


蒙克、克里姆特、席勒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的扭曲和抽象化。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蒙克《吶喊》,以自己為模特,畫過六版


蒙克(挪威 1863-1944)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是至關重要。45歲的蒙克由於長期的精神壓抑,患了精神分裂症。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克里姆特《吻》


克里姆特(奧地利 1862-1918)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主張與傳統的美學觀決裂,他常用“愛、性、生與死”等主題創作,其作品裝飾圖案化的造型、重彩與線描的風格、金碧輝煌的基調、強烈的平面感和富麗璀璨的裝飾效果,對繪畫藝術和招貼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金魚》《女人的三個階段》。(1918年染西班牙流感致死)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席勒《自畫像》


埃貢·席勒(奧地利 1890-1918)師承克里姆特,其作品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主題多是自畫像和肖像。他畫中的人物多是痛苦、無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經質的線條和對比強烈的色彩營造出的詭異而激烈的畫面令人震撼。代表作《斜臥的女人》《死神和少女》《黑髮的裸體女孩》。(一戰應徵入伍,因繪畫才能倖免於上前線,可惜1918年染西班牙流感致死)


技術高超、風格鮮明


莫迪裡阿尼、莫蘭迪、培根、巴爾蒂斯

懷斯、弗洛伊德、裡希特、大衛·霍克尼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莫迪裡阿尼《仰臥的裸女》,該作被中國的劉益謙10億拍下


莫迪裡阿尼(意大利 1884-1920)筆下的人物並不真實,運用精練的線條勾畫模特的輪廓,然後塗上濃豔色彩,畫面呈現出一種有韻律的優美節奏,仔細看大部分肖像作品的眼睛大多無神、空洞,很符合現代精神傳達的表現主義。代表作《裸婦》《系黑領帶的女子》。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莫蘭迪《靜物》


莫蘭迪(意大利 1890-1964)早期探索過各種流派,一生孤寂、平凡,卻廝守著生活中的罈罈罐罐,用一輩子的時間研究這些瓶子和周圍生活的景色,表現出一個純化的精神世界。他的瓶瓶罐罐和中國畫的文人山水、花鳥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培根 《喬治·戴爾三聯畫》,照片為其同性戀男喬治·戴爾本尊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 1909-1992)的作品以粗獷、犀利,極具暴力與噩夢般的圖像著稱,他喜歡錶現孤獨和苦惱的主題,人物的形象被肢解甚至扭曲,但基本保持可辨的形象,直擊觀者的心靈。還經常在照片、畫報、印刷品等著名畫作上進行再加工。代表作《教皇》《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三聯畫)。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巴爾蒂斯《黃金歲月》


巴爾蒂斯(法國 1908-2001)自學成才,通過臨摹名畫直接體驗繪畫的本質,迷戀青春少女的主題。他建立了一種超自然的、非個性情緒的心理繪畫,刻意在人的心靈深處探詢索隱,瀰漫在畫中的是一層迷離的惆悵。代表作《房間》《壁爐前的身影》。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懷斯《克莉斯汀娜的世界》


安德魯·懷斯(美國 1917- 2009)以水彩畫和淡彩畫為主,他的作品描繪了美國鄉間自然風土人物,以精緻逼真的寫實風格,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交流與調和,樸實的題材引發人們懷念鄉土與自然的情思。其作品常帶有一種感傷、淒涼和悲冷的情調,還有代表作《海邊的風》。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


盧西安·弗洛伊德(英國 1922-2011)當抽象表現主義佔領了整個藝術世界時,他仍然堅持表現主義繪畫,影響了大批中國畫家。他一生都在探尋和表現人體,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世俗意義上的美,取而代之的是真實——下垂的眼袋和肥胖臃腫的身軀、佈滿皺紋的皮膚。代表作還有《男人與狗》《英國女王肖像畫》。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裡希特《抽象作品》,總在虛實之間


裡希特(德國 1932-)一直在各種主義之間自如切換,他前期的作品風格被稱為“照片繪畫”,無論是輪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畫,還是嚴謹的彩色田園風光,都有很強的生活記錄性和抒情性。而他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使用一塊大板把具象的畫面再“刮”一遍,一切又迴歸最初的模糊、朦朧,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繪畫語言。代表作《“48幅肖像”作品組》《4900種色彩》《讀報女孩》。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2018年被拍出5.7億,問鼎“最貴在世藝術家”


大衛·霍克尼(英國 1937-)是一位製圖員,版畫家,舞臺設計師和頗具創意的攝影師,甚至可以涉足到室內裝修和家居設計的領域,被稱為“英國藝術教父”,他是藝術圈中著名的同性戀。他對複合材料的使用帶有實驗性,且有趣、活潑,觀眾從中可以讀到霍克尼試圖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和思想的開放性。代表作《大水花》《自畫像》。


抽象藝術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馬列維奇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康定斯基《構圖2號》


康定斯基(俄國 1866-1944)現代抽象藝術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奠基人,提倡即興創作,他將音樂融入到了畫面中。他說“色彩和形式的和諧,從嚴格意義上說必須以觸及人類靈魂的原則為唯一基礎。”他的抽象藝術經典著作、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藝術家自我修養》對後世影響巨大,代表作《點線面》《藍山 第84號》《圓之舞》。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蒙德里安《紅、藍、黃構圖》


蒙德里安(荷蘭/尼德蘭 1872-1944)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追求“純粹抽象”,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把繪畫語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直線、直角、三原色(紅、黃、藍)和三非原色(白、灰、黑)上,被稱為“新造型主義”,對後世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馬列維奇《無題》


馬列維奇(俄國 1878-1935)是至上主義的倡導者,至上主義是傳統繪畫時代終結的標誌,他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有些作品又具有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特色。代表作《黑色正方形》《白色上的白色》。


觀念藝術

(裝置、行為)


杜尚、克萊因

博伊斯、阿布拉莫維奇

賈科梅蒂、布爾喬亞


馬塞爾·杜尚、約瑟夫·博伊斯、伊夫·克萊因與安迪·沃霍爾並稱為20世紀後半葉對世界藝術貢獻最大的四位藝術家,可做個案研究。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杜尚《泉》,就是一個小便池,重新定義了藝術


馬塞爾·杜尚(法國 1887-1968)是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核心人物和創始人之一,二戰後的西方藝術主要是沿著杜尚的思想軌跡行進的。杜尚的意義在於他對藝術的邊界和本質提出了質疑

,促使我們以新的眼光和視角來看待整個藝術史和藝術品,而他的現成品藝術也突出了觀念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作還有《現成的自行車輪》、《L.H.O.O.Q》(“帶鬍鬚的蒙娜麗莎”,讀作Elleachaudaucul,意為"她的屁股熱烘烘")。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克萊因藍 RGB配方(0,47,167)


伊夫·克萊因(法國 1928 -1962)是新現實主義的推動者、波普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憑藉他的 “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IKB)就玩轉當代藝術圈,並且還註冊了專利。他將其運用在大多數作品、繪畫和雕塑中,比如他讓女人體塗上IKB在空白的帆布上滾動,留下的痕跡就成了他的作品。代表作《藍色單色畫》《人體測量術》、藍色版的《維納斯》,還有記錄他跳樓實驗“僅存一天的報紙”《1960年11月27日星期天》。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博伊斯 行為《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


約瑟夫·博伊斯(德國 1921-1986)以裝置和行為藝術為主要創作形式,作為雕塑家、事件美術家、“宗教頭頭”和幻想家,變成了後現代藝術在歐洲美術世界中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他認為藝術具有革命潛力,藝術創新是促進社會復興的無害的烏托邦,他試圖用藝術去重建一種信仰,重建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代表作《奧斯威辛聖骨箱》《油脂椅》《馱包》。(1938年參加了希特勒青年團,二戰中幾次險些喪命。)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阿布拉莫維奇,她就是傳奇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塞爾維亞 1946-)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 ”,她的創作狂野大膽、癲狂自由,以探索三大方面為主: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肉體的極限和思維的可能性。她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材料做出了令人難忘的和驚豔的行為藝術作品,打破了長期以來視覺藝術的邊界。代表作《節奏》系列、《藝術家在場》《情人,長城》。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賈科梅蒂 雕塑


賈科梅蒂(瑞士 1901-1966)二戰後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大師,他以火柴桿式、細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象徵被戰火燒焦了的人們,以揭示戰爭的罪惡, 同時也反映普遍存在於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代表作《行走的人》和由木杆搭構起來的象徵"宮殿"空間的《凌晨四點鐘的宮殿》(被稱為"空間雕塑",裝置藝術)。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布爾喬亞 雕塑《巨型蜘蛛——媽媽》


路易斯·布爾喬亞(法裔美籍 1911-2010)將一生無法和解的創傷、憤怒都化作了藝術,記憶、性、愛和被拋棄是她藝術創作的核心主題。從詩意的繪畫、雕塑作品到房間大小的裝置藝術,她往往能夠將內心的恐懼物像化,以便克服它們。代表作《“人物”雕塑系列》《梅姆林黎明》。她曾說“作為雕塑家,你必須有侵略性。”


達達主義


基里科、曼·雷


達達主義運動(1916-1923年間)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領導,故意追求滑稽怪誕、不遵世俗,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來表達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一戰的絕望。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基里科《愛情之歌》


基里科(意大利 1888-1978)的作品風格怪異,自稱是採用了“形而上”的繪畫手法和造型方法,將石膏像、手套、兒童玩具、體育用品等無生命物體作為人類社會的象徵,構成一種單純而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畫面,造成神秘和不祥的寧靜氣氛,引起人們極大的幻覺。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曼·雷《一個女郎和她的五顆眼淚》


曼·雷(美國 1890-1970)是一個擅長繪畫、電影、雕刻和攝影的藝術家,他是最早廣泛運用攝影技術來進行創作的藝術探索者

,他大大擴展了攝影藝術的領域,開闢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代表作還有《安吉爾的小提琴》。


超現實主義


達利、米羅

馬格里特、夏加爾


超現實主義盛行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致力於探索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突破現實觀念,徹底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融合,展現人類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達利《記憶的永恆》


達利(西班牙 1904-1989)是一位具有卓越天賦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他把怪異的夢境形象與現實世界的某些場景相結合,呈現出令人詫異的畫面。他的許多作品中充滿了暴力和對傳統社會禁慾主義的批判,代表作《內戰的預兆》、攝影作品:利用裸女擺成的造型《骷髏頭》。修長的兩撇鬍子也是他的重要形象。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米羅《小丑的狂歡》


米羅(西班牙 1893-1983)嘗試過各種主義的畫風,後聚焦於超現實主義,他的藝術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畫中往往沒有什麼明確具體的形,只有一些線條和一些形的“胚胎”,天真單純、無拘無束。代表作《加泰隆風景》《人投鳥一石子》。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馬格里特《人類之子》


馬格里特(比利時 1898-1967)早期從事過牆紙設計和商業藝術,他的作品通過有目的的、理性的視覺錯置,顛倒了人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經驗,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從而產生震撼。代表作《戴黑帽的男人》《你看到的不是菸斗》。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夏加爾《生日》,“超現實派”一詞就是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


馬克·夏加爾(俄國 1887-1985)猶太人習俗是他的想象之源,他的作品依靠內在的詩意力量而非繪畫邏輯規則,把來自個人經驗的意象與形式上的象徵和美學因素結合到一起,呈現出夢幻、象徵性的手法與色彩。代表作還有《我和村莊》。


抽象表現主義


波洛克、羅斯科、德·庫寧

克萊恩、託姆佈雷


抽象表現主義是一種結合了抽象形式和表現主義的非寫實性繪畫風格,發展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紐約,蓬勃於20世紀50年代。該運動存在著多樣的繪畫風格,畫風大膽粗獷、尖銳且尺幅巨大;色彩強烈,並經常出現偶然性的效果。

雖然都是抽象畫,但是每個人都玩出了自己的顯著特點和新樣式。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波洛克《秋之韻律》


波洛克(美國 1912-1956)通過滴灑和甩顏料這種無意識的創作方式(滴畫法),

使美國現代繪畫擺脫了歐洲標準,通過抽象表現主義在國際藝壇建立了領導地位,為美國在文化藝術上樹立了自信心,並通過資本的力量引領全球藝術市場。代表作《秋韻:第30號》《薰衣草之霧:第1號》《藍杆:第11號》。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羅斯科《白色中心》,2007年拍出7280萬美金


羅斯科(俄裔美籍 1903-1970)嘗試各種主義之後逐漸摒棄了具體的形式,並形成了只是色域的抽象風格,就是幾塊邊緣很朦朧的大色塊。《羅斯科傳》和其理論著作《藝術哲學:藝術家的真實》相繼出版,讓人們更全面地瞭解羅斯科和他的藝術。代表作《紅色中的赭色和紅色》《綠色和栗色》。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德庫寧《婦女》,挺嚇人的質感


德·庫寧(荷裔美籍 1904-1997)誇張的女性形象是德·庫寧個人風格的標誌,並加以風景及書寫的符號來發展他的抽象世界。他把繪畫看作體驗、表達、實現自由的過程,將歐洲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的風格融於自己大而有力的繪畫行為之中。代表作《女人與自行車》《粉紅色天使》《兩個女人》。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克萊恩《紐約》


弗朗茲·克萊恩(美國 1910-1962)成熟時期的作品多以黑白兩色為主,交錯的黑色粗線條在白色的背景上構成了畫面,既簡潔又極富衝擊力,他促進了極簡主義繪畫的出現。代表作還有《無題》《奧利佛國王》。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託姆佈雷《無題(紐約市)》,俗稱“黑板”,2015年被拍出7053萬美金


託姆佈雷(美國 1928-2011)作品以“亂”著稱,將潦草的書寫、素描與塗鴉和油畫混搭在一起,就像是隨意塗鴉的草稿紙,畫圈圈也是他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畫抽象尋找到自己獨有的新面貌很重要。代表作《雅典學院》《四季系列》。


波普藝術


漢密爾頓、沃霍爾

利希滕斯坦、瓊斯


波普藝術(即流行藝術 Pop Art)是一種主要源於商業美術形式的藝術風格,其特點是將大眾文化的一些細節,如連環畫、快餐及印有商標的包裝進行放大複製。60年代中期波普藝術代替了抽象表現主義而成為主流的前衛藝術;60年代後期,波普藝術又開始讓位於極簡主義藝術和硬邊藝術。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漢密爾頓《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理查德·漢密爾頓(英國 1922-2011)被稱為“波普藝術之父”,他奠定了波普藝術的創作方法,即通過直接挪用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形象來創作作品。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沃霍爾《瑪麗蓮·夢露》


安迪·沃霍爾(美國 1928-1987)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複製技法。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代表作還有《金寶罐頭湯》《可口可樂》,電影作品《帝國大廈》。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利希滕斯坦《哭泣的女孩》,就是漫畫


利希滕斯坦(美國 1923-1997)採用漫畫與廣告風格相結合的繪畫,借用當時大眾文化與媒體的意象,他用標誌性色調和大圓點的手法來表現“美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消費經濟)。代表作《吻》《熱狗》。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瓊斯《旗幟》,畫的雖是美國國旗,但所要表達的不僅是國旗


賈斯培·瓊斯(美國 1930-)經常使用流行文化的圖像和物件作為創作材料,運用的是賦予一張已知圖像或事物新意義

的創作手法。


街頭塗鴉藝術


哈林、巴斯奎特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哈林 《凱斯·哈林60週年之旅·中國站》


凱斯·哈林(美國 1958-1990)是美國街頭繪畫藝術家、美國塗鴉藝術之父,他的塗鴉在今天已經成為流行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當時因塗鴉經常被警察逮捕,可惜31歲死於艾滋病。代表作《戴鱷魚面具的狗》《咆哮狗》《發光嬰兒》。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巴斯奎特《無題》,2017年企業家前澤友作以1.105億美金拍走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非裔美籍 1960-1988)從紐約街頭塗鴉一路畫進了美國頂尖的畫廊之中,一位天才型的藝術家,後受安迪·霍沃爾的賞識和幫助,結交各路藝術大咖、名流(麥當娜),還登上了《紐約時報》封面。可惜因吸毒過量而死,年僅28歲。代表作《癮君子》《無題》。


繪畫的終結者


雷曼、封塔納


20世紀60年代極簡主義繪畫在美國興起,藝術家對此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叛與突破,極簡繪畫可以追溯到1913年馬列維奇的一幅《白底黑方塊》的作品。在極簡主義這裡,他們的觀念是對一般意義上的繪畫的顛覆,甚至是終結。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雷曼 純白色的《無題》,2014年在蘇富比拍出1500萬美金


羅伯特·雷曼(美國 1930-)理科男,作為單色畫、極簡主義和觀念主義藝術的重要人物,他數十年如一日專注於白色繪畫,專注於探索白色的多樣性,並憑藉他的實踐在藝術界享有一席之地。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封塔納 《綠色畫布被割了五刀》


盧齊歐·封塔納(阿根廷 1899-1968)極少主義的鼻祖,最為人知的是其一系列“割破的”彩色畫布,刺穿畫布,使封塔納事實上打破了觀者視線佔據的畫面,通過畫布本身,通往其後的空間,正是他這一激進的舉動推開了現代藝術的另一扇窗戶,也顛覆了人們對創作行為的固有思想。


結語:通過這樣的快速梳理,不為了讓大家去膜拜那些“大師”,而是為大家呈現一個西方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和邏輯,不管對於藝術從業者,還是藝術收藏家或愛好者,都是需要補上的一課。當前我們大部分的藝術從業者依然在模仿西方早已“過時”的繪畫形式,但在探索“科技藝術”的新玩法上,我們與老外是站在同一起跑線,多關注人和社會,用最有趣的方式去表達,就是方向。


這篇《穿越西方美術史》其實只是一個提綱,但沒想到居然花了我14天(正好一個隔離週期),梳理了近兩萬字,查閱了近四萬張作品圖片,以後得空再分四大板塊單獨細化分享。


在看、留言、打賞,不僅是匆匆過客!

看完這100位藝術家,你就能搞懂《西方美術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