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2020年的初春我们不仅有疫情还有绎情,随着锦衣之下的热播,陆绎火了,今夏火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最难熬的时光里,陆大人“会开车”的眼技始终相伴,帮我们把焦虑惶恐轻轻地画上了减号。

最近,各大视频网站被陆大人和袁今夏的甜虐演绎刷屏了,不过,除了二位主演的感情脉络,锦衣之下也为我们呈现出明朝嘉靖晚期较为真实的民风和官场的人与事。铺陈直叙地处处分析,未免浩浩荡荡,撇开繁冗不去赘述,今儿个就聊聊一个人。

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是一介布衣却稳坐庙堂之上,能与浙闽总督谈笑对弈,陆绎见到他颔首作揖大呼荣幸,看到这我不禁自问,他是谁?又因何被陆大人“久闻”呢?

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陆绎许为初相识


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陆绎久仰许先生威名

未着官服的他正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杨慎),鼎鼎大名的中国版梵高-徐渭(锦衣之下中化名为许为)。后人评说徐渭有经世致用之学,多才多艺,诗书画戏剧独树一帜且善用兵法。他的一生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身后名,留下了价值不菲的文墨瑰宝,却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不忍回首的狂颠坎坷人生。

正德年间,徐渭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上面有两个哥哥,是父亲已故原配童氏所出,自己却是妾室庶出,更不幸的是出生百天父亲便撒手人寰,此后徐家便由长兄做主,小徐渭由嫡母苗氏抚养。

虽说生活不算富裕,苗氏却也将小徐渭视为己出,呕心教养。而小徐渭天资聪颖过人,六岁时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八岁便可撰写八股文,作《释毁》方圆百里谓之神童。可好景不长,徐渭十岁那年,为了生存,自己的亲生母亲被苗夫人卖了,不论徐渭如何苦苦哀求都无济于事。自己的身生母亲,被人如此轻视践踏,在徐渭心中狠狠地割出道道血痕,自此他开启了离经叛道之路。

徐渭开始醉心于古文、古琴、剑术、兵法的研习,天才的他从古人留下的广袤精神中汲取养分另辟蹊径,为后期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十四岁,身边唯一的亲人也离他而去,苗氏走后,徐渭在哥哥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想逃离他要自立,他参加科举考试,却因久不闻八股而名落孙山。十九岁那年徐渭用一封信打动了主考官,身世凄惨、贫困潦倒、长兄凉薄、孤苦无依,主考官惜其文采,怜其孤寡,虽满纸荒唐言还是让他成了秀才。

二十岁的徐渭成家了,入赘绍兴富户潘氏。潘氏温婉,与之琴瑟和鸣。此后一边随岳父赴粤协理公干一边返于浙江参加乡试,往返间结实众多文人雅士,吟诗赋词。内有爱妻外有挚友,徐渭的阴霾渐渐散去,内心的痛楚慢慢释怀。

五年后,风雨至,山崩兮。功名未第,妻辞世,徐家兄死,其家财,皆败尽。一夕间,徐渭又成了孤家寡人一无所有。写到这,徐渭还没有遇到陆绎,却已经历沧海桑田,一个人要为何走下去?又该如何走下去?

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锦衣之下-许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不知徐渭在绝望之际是否会想起这些诗句,也不知是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唤起了徐渭生的希望,但往后的徐渭却是这样活的。

开办学堂,关心政局,庚戌之变(蒙古在北京烧杀抢夺,严阁老拒不出兵),作诗文痛斥严嵩误国,为抗倭出谋划策,义举种种,终得浙闽总督胡宗宪(锦衣之下中化名为吴守绪)赏识。面对胡宗宪伸出的橄榄枝,徐渭却不卑不亢,因不愿依附严党顾不谋官职,又钦佩胡宗宪的抗倭胆略顾为其幕僚,亦师亦友。于是有了布衣军师,于是有了陆大人的“久闻”。

之后徐渭帮胡宗宪写下《进白鹿表》,助其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直到严嵩倒台,胡宗宪被牵连,年四十一的徐渭离开了总督府,就此锦衣之下大结局了,但徐渭的人生还在风云诡谲中进行着。

因性格不合,徐渭辞去了礼部尚书李春芳的邀约,回到家乡山阴,对月悲切,感念起与之惺惺相惜的胡宗宪,伤怀起多年屡试不第的功名路。

消息传来,胡宗宪再次入狱身死狱中。曾经不畏人言启用布衣的伯乐,曾经并肩作战同仇敌忾的挚友,曾经几经炮火抗倭为民的好官,还是躲不过党争的流弹,还是留下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即便徐渭历尽沧桑,即便只是区区四载的相逢,这足以击溃信仰的打击谁又能接受?

这次徐渭彻底崩溃了,铁钉刺耳,椎击肾囊……前后九次自杀,却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后疯病愈甚,竟妄想继妻张氏与和尚有染,怒气下将张氏杀害。如今看来,徐渭患上了抑郁症,对孤苦命运的绝望,对世道的绝望,对生的绝望,他想解脱,带着妻子一起解脱。

而后,徐渭入狱,顺利成章应获死刑。却不知是命不该绝还是早年的善因结如今的善果,昔年一起吟诗赋词的好友,如今不是状元就是高官,声名鹊起,颇有威望。在徐渭极不配合的情况下,朋友们依然奋力解救,七年后借万历即位大赦之际,五十二岁的徐渭出狱了。

出狱后,徐渭游历大江南北,结交诗画挚友,写诗、作画、书文、编纂戏曲,畅游艺术之海洋,泼墨挥洒豪迈狂放。而后,赴宣化任文书,至辽东授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兵法,期间留下了大量北国风光、军旅生活的诗文,他始终不忘边防事业,最喜讨论军国大事,心系江山之社稷,但时好时坏的身体令他无法长期抵抗北寒之地,不得不回归故里。

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徐渭画作


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徐渭画作


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徐渭书法

耳顺之年的徐渭,应好友翰林编修张元忭之约,回到北京,却不料二人交恶,曾经的挚友深交,曾经帮自己狱中脱困的恩人,曾经一起编修《会稽县志》的同僚,怎会落到如此境地?皆因一个恪守礼教一个生性放纵,总之徐渭受不了制约束缚,终是回到了山阴老家。

晚年的徐渭,厌恶富家贵室,不予走动。仅靠卖字画过活,没有经济头脑的他,时卖时送时被抢去,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的诗,也是徐渭晚年的自画像。

十二年后,在一只狗的陪伴下,徐渭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徐渭虽身死,而其声明却在死后大放异彩,仿佛一个历尽磨难的行者,身行地狱之门,却把艺术的高光绽放人间,历经千年不曾磨灭,悲兮泣兮,歌兮颂兮……

看锦衣之下 谈才子佳人——布衣军师

朱麒麟 《徐渭小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