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詩或者歌對於生活,是可有可無,還是一定要有?

江上弄舟


首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個詩和遠方應該有兩層意思,狹義上就是文字組成的詩和離家很遠的地方,廣義上“眼前的苟且”無非是現實中追逐名利世俗紅塵中身不由己的每個你每個我。“詩和遠方”指的是理想生活。我不知題主指的是哪方面。

其實吧,我理解的“苟且”就是物質需求,詩和遠方就是精神需求。

當一個人三餐不飽,為衣食四處奔波,面朝黃土背朝天時他還會想到詩和遠方嗎!當一個成年人衣食無憂,花不完的金錢(套用一句話就是財務自由)。自然就會“飽暖思淫慾”,奈何“找樂子”在現在的中國是犯法的,只好退而取一半。為什麼說是一半呢?君不見古代的大多詩歌都是文人和青樓妓#女合作而成的嗎,文人做詩,妓#女做歌。現在只剩下文人做詩了,大家閨秀明面上是很少學詩詞歌賦的。這就是找樂子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個人的文化修養問題吧,現在的生活節奏也快,大眾都只喜歡接受輕鬆愉快的東西,比如短視頻,直播,而很少人能靜下心來琢磨語句和文字的魅力了。現在的歌和歌詞大多都是用聲色(娃娃音,甜美...)來取悅人了,很少有有意義的,文字優美的詞句了。


蘭亭妖月


人生有夢不覺寒

生命裡總有那樣一些冥冥中的緣定,不期然間驀地相逢,無語微笑,綻放出宿命裡早已刻畫好的那一幀容顏……寫作之於我,就是如此。我喜歡看書,在家人的呵護和老師們的引導下,從小閱讀了大量的連環畫和文學名著,那些書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著我。那時起,就萌生了小小作家夢……

記得中學時,我的作文常被老師當做範文朗讀,無形中激發了我對語文、對寫作的興趣。多年來,雖然斷斷續續,時松時緊,我從來都沒放下寫作這門功課。在我們70年初的這輩人心中,作家夢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長長的歲月裡,我們漸漸淡忘了陽光般的童年,然而那日中學同學畢業26年聚會,當我把出版的新書送給大家時,多年不見的同學說我實現了小時候大家一個共同的理想,居然比我還激動,讓我為之動容。

 “無跡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寒”。人生就是一場行走:相逢美景,相逢生命,相逢自我。大學畢業做語文老師的那些年,我上語文課,帶文學社,輔導學生競賽作文。自己寫,也教學生寫。“閒閱床頭幾卷書,三更有夢書作枕”,夜簌如幻,人清如水,一盞燈,一本書,在不受驚擾的天地裡,靜靜地閱讀,去掉一些浮躁,保持一份平靜,沉下心來學習,努力超越繁重的教學工作和瑣碎的家庭事務,蘸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去品味、感悟,用毅力和耐性來支撐,並讓這種感悟融入到自己的血肉與精神。

我讓自己的學生隨時都能夠像欣賞優美的樂曲一樣品讀老師的文章,與學生共享成功與快樂。人生沒有痕跡,就像光陰流水一樣都走完了,但是幸虧有夢。只要有夢,哪怕我們是一粒輕沙,越過千山萬水,也要去演繹一幅一幅沙畫。到最終,夢想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真正無可剝奪的資源。

曾經的夢想會告訴我們青春是一種資本。你已經做過的事情告訴你,你還可以去做更多的事。路遙先生曾說過:“寫作是愚人的事業”。這話說的一點也不假。當流光滌盪過我們的生命,總有一些或明或暗的片斷蹁躚徘徊,成為刻畫著年輪的信物。逢著一段心事,一處風景,一個人的名字,一種形式的寄託,都是有緣的。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說:“表示驚訝只需一分鐘,要做出驚人的事業卻要許多年”,寫作的人有多種類型,有眼慧手快的,也有默默耕耘以拙補巧的,我想我應該屬於後者。

于丹在她的《人生有夢不覺寒》中寫道,我們會遇見一個全新柔軟的真我。一個無比勇敢的自己,勇敢到轉過身就能擔當眼前的一切;一個無比天真的自己,天真到眨眼間,就能放下所有的經驗與成見。可以酩酊大醉,可以酣暢淋漓,也可以靜默不語,“相看兩不厭,唯有靜亭山”。女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除了家庭,還擁有一份讀讀寫寫的心懷,多少會讓人變得聰明睿智而有修養。而夢想——是心靈的能量源,生命的保鮮劑。

我是一個極普通的女子,有著許多女性的弱點和缺陷。很偶然地,我讀到一篇文章。它說:我愛太陽,因為它溫暖了我的筋骨;而且我也愛雨水,因為它洗淨了我的精神。我愛光芒,因為它照亮我的道路;而且我也愛黑暗,因為它讓我看到星星。從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裡,我悟出了一個待人處世的道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於是,我試著走出以前那個小我世界。看春上春樹的言情小說,也看奧古斯丁的哲學專著。用真誠的微笑問候每一位迎面而來人,無論天雨天晴。放下就是快樂,天並不是“空”,從來也不“空”。古希臘有位詩人曾說:人生是一個影子所做的夢。

我雖然不是以文為生,但是文字一直以它獨有的魅力令我意亂情迷,於是寫作便成了我長久以來生生息息的做夢方式。浮生如夢,過眼煙雲,而有的故事,有的畫面,有的瞬間,有的細節,卻定格在腦海裡,飛越它所愛而永恆。我的寫作並非為博得喝彩而為,而是為在喧囂中求一已之安寧。

出版書籍,於已,就像整理書案和蒔弄自已的花圃一般,尋常之事,隨意最好,不要搞得那麼莊重;於關注自已的人,則是一次最真誠也是最樸素的回報與感謝。面對朋們充滿愛心的檢閱,我只能說,你們不要太認真。看我的文章,認為有點趣味的,權且讀讀;認為觸動了某根神經的,是你我心靈的一種感應,是前世修得的緣份。











心海墨客的閱讀時光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源自高曉松《給母親新書寫的序》,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是歌手許巍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高曉松作曲作詞,後成為《曉松奇談》主題曲。這句話說起來很有文藝範,大意是說人活在世上,難免身不由己,做著自己不願做的事情,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儘管如此,我們還可以選擇生活的態度,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擁抱人生。“苟且”說的是一個人目前的生活狀態,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無論我們當下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或者生活有多麼不如意的地方,人生低谷也好,失戀悲傷也好,但不能被自己的心態打敗。“詩和遠方”是人生前進的動力,是我們生活的另一方面,是一種信仰。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路遙說,活著不只是活著。誠然人生在世,我們要捨棄要妥協要低姿態,但這並不是人生而存活的目的,恬淡優雅地生活著,擁有勇氣和激情,擁有詩意和浪漫,才是我們生活的真諦目的。

人生除了眼前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們要做一個有情懷、有追求的人。既然說到了詩意人生、詩和遠方,那麼對於我來說,詩歌就不可或缺,因此用一首本人近期所填的一首詞結束回答。

踏莎行

溪畔枝垂,紅牆水繞。東風吹落花多少。一朝春盡水如天,斜陽依舊青山老。

樓上燈光,窗前啼鳥。箇中冷暖誰知曉。如今漸去少年心,化成池水生芳草。




楚韻春秋


這裡說的“詩歌”大概不是狹義的,應該代表一種生命的信仰、自我的理想、價值實現以及生活的小期待。我覺得,還是必須要有的。

最近996工作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這種看不到盡頭的工作,算是現實中的一種苟且嗎?再回看之前爆紅的“流浪哲學家”沈大師,他這種居無定所、衣食無著落的生活,算是現實中的一種苟且嗎?

你或許會覺得,有些人就很享受枯燥乏味的工作、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那你有想過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呢?我覺得就是內心裡的詩歌與遠方吧。

“人生有夢不覺寒”,生活需要遠方與期待。而看著目標,總是能讓我們內心充滿希望和動力。

很希望高曉松的《曉松奇談》的開篇語:

“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滾打才不辜負功名塵土!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遠方,行萬里路才能回到內心深處!未來不是歲數,未來是禮物,讀萬卷書才看的清皓月繁星!”

願你有人愛,內心有期待!


柒娛


生活一定要有詩或者歌。

筆者認為詩和遠方一方面指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指生活的情趣。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為了更好的工作,為了更高的收入,為了更好的生活,奔波,勞累,我們有時願意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捨棄贍養父母的假期,去應酬,去賺錢,但是,生活不是一場匆匆忙忙的旅行,不必只顧前方的目的地,應停下車,駐足欣賞窗外的鳥語花香。

在詩中,我們會看到蘇東坡筆下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范仲淹筆下雄奇壯觀的岳陽樓,詩聖杜甫筆下神奇秀麗的泰山。短小精悍的詩篇,帶領我們縱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體驗春夏秋冬的奧妙。我們在詩中會放慢心態,忘記嘈雜的世俗生活,願每個人抽出一些時間讀讀書,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希望大家抓住詩和遠方。

生活情趣對於我們的生活很重要,大家不要只束縛在狹小的工作區間,要張開翅膀,勇敢地走向大自然。當你有了生活的情趣,你會發現春天的百花齊放,夏天的綠樹成蔭,秋天的果實累累,冬天的白雪皚皚,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這時,你的眼睛裡便善於發現美,善於捕捉生命的律動,生活不再只是枯燥,無聊,會增添許多不一樣的色彩。

最後,一首小詩送給大家,

天上星際漫漫,

人間燈火闌珊,

我閉上眼睛,

希望夢見故鄉的樣子,

那些起舞的青春年華,

是我心頭永恆的美好回憶。






櫻桃小丸子或海綿寶寶


夢(慾望)是人生命的舞臺,膽量是成就的發動機,興趣是潤滑濟!

人類的夢想造就了現實的世界。我們受制於現實,在生活面前努力前行。

一部分人在思想的攀爬中站在山腳,能看到的只有腳下眼晴前一小片光影,光影中有工作的艱辛,有生活的重壓。

還有一部分人在思想的攀爬中登到了山腰,抬頭望去是一片未知的區域,有著無盡想象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極少數人會在思想的攀爬中站到山頂,他們會穿過層巒疊嶂的迷霧,極目遠眺時即能夠透視未來的時空,又能夠看到山腰山腳下的變化!

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站到山腰和山頂上的人,我們全部都生活在思想的山腳,整個世界將會籠罩黑洞的霧霾中。

如果我們只有山腳,我們的人生會被埋葬在我們開始的地方。

沒有詩和遠方的生命,就像沒有發動機和潤滑油的飛船,停泊在枯萎的沙漠中,任憑風沙侵蝕,慢慢老去。


蜂聞言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馬雲的996


靈異詩人


我們常常幻想著渺茫的詩和遠方,卻忘了在現實生活中懷有一顆充滿希望的心。找到自己現實的位置,解放出一個自由的心靈,在平凡的生活裡找到樂趣與真味,詩和遠方其實就在眼前。4月16日,週二,早安,麼麼噠!🙏💝


望月依欄


這個因個人而議,你關注的就是你需要的。 當然也要知足常樂。 無形中你會發現,其實,你擁有的不只詩和遠方,還有善和美的樂趣~~~ 有時候,一本書,一束陽光,都能讓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忘掉了生活給予的傷和痛,給自己一個甜甜的微笑,然後堅定地向前走,把心中的溫暖帶給更多人,靜靜地,便好。


妙語禪心茶古今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因人而異,像我這樣的人,詩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覺得是必需品。

我的一些朋友對詩歌並不感興趣,他們反倒覺得是矯情,是累贅。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因人而異吧,看個人的追求時什麼。

詩歌對於我來說有著獨特的意義,無論是閱讀還是創作,我都從中感受到無盡的樂趣,前進的動力,和心靈的慰藉。

借用詩歌,我與自己對話,與世界對話。我用詩歌勸說自己,安慰自己,詩歌成為了我的一位好朋友,是一種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