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蘆方文


除非迫不得已,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雙方會使用刺刀進行白刃戰,要麼就是在影視劇裡面,為了襯托出英雄氣概,才會出現拼刺刀的畫面。誰也沒有那麼傻,有槍不用用刺刀!


拼刺刀,我軍抗日戰士並不是日軍的對手

論拼刺刀,最吃虧的應該就是我國抗戰初期的戰士們了,當時我國是小米加步槍,冷兵器居多,抗戰時期的中國,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戰爭連連無絕期,家人被日軍殺害,很多人去參軍要為國家和家人報仇,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趕走日本侵略者。


抗日初期,那時候是真的窮啊,中國軍隊嚴重缺乏重武器,武器裝備很差。甚至連我們的戰士們的服裝都不統一,每次和日軍作戰,子彈打完後,就得拼刺刀,日本男子從小就要接受各種拼刺練習,更何況日本士兵了。


所以,經常導致我軍戰士,明知自己刺刀和拼刺技術不如日軍,還要硬撲上去,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日軍的刺刀,以此方式與日軍同歸於盡。

抗戰期間,我軍部隊的刺刀數量很少

再說,那時候抗日部隊一個連,也才3把刺刀,數量少的可憐。日軍人人一把長達1.28米的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在裝接上30多釐米的單刃刺刀,整個長度達到了1.65米,中國軍人和這樣的日軍拼刺刀,簡直就是自殺式對抗。虧得中國軍人頑強的鬥志,最終戰勝了日本。(加上刺刀的三八大蓋長度比日本人身高還高)


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如果日本士兵拼刺刀對象不是中國軍人,換成威猛高大的蘇聯士兵,或者美軍的話,他們就懵了。因為二戰期間的蘇聯,比我們富裕多了,人家國家有錢,軍隊自然武器裝備好,重武器種類多,人家蘇軍壓根就不用刺刀,有的是射不完的子彈!


蘇聯軍隊要論單獨的拼刺刀技術,那肯定是不如日軍的,但是蘇軍不笨,他們有槍有子彈,不會和日軍玩拼刺刀。(蘇軍有射速900發每分鐘的人民衝鋒槍,會和你玩刺刀?)


所以,日軍和蘇軍打仗的畫面是這樣的:

在一個開闊的戰場,日本士兵舉著刺刀,拼命往蘇軍方向高喊“萬歲!萬歲”,蘇軍用射速900發每分鐘的衝鋒槍,對著日軍就是一頓掃蕩。日軍根本沒有和蘇軍拼刺刀的機會,人就倒下了。


再說說太平洋戰場,美軍和日軍開戰,戰場基本是在島嶼上,地形特殊,不適合用重武器,美軍被迫與日軍進行白刃戰。但是美軍也不像中國軍人直接用大刀,他們會用手槍和日軍撕殺,拼刺刀對他們來說,是非常落後的戰術。

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是因為蘇軍武器裝備好,不用刺刀跟你玩。一梭子子彈掃過去,滿地盡是日本鬼!

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為何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要是能獲得與蘇軍拼刺刀的機會,他們做夢都會笑醒。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要知道在拼刺刀方面,日軍可是首屈一指的專家,在這方面美蘇都自愧不如,根本不存在什麼害怕,相反日軍反而十分樂衷於拼刺刀。


為什麼呢?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生產了680萬把刺刀,光看這刺刀數量就該明白,日本對刺刀的熱衷在世界上絕對都排得上號。

日本的三八大蓋,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比日軍士兵平均高度還要高上一大截。這種長槍管的設計思路,除了謀求子彈射程遠,另外就是可以在刺刀戰中彌補日軍身高缺陷。

日本男子從小就要接受各種拼刺訓練,把它當做重要考核目標。日軍如此熱衷拼刺刀,根本的原因還是窮,捨不得用子彈解決問題。

你可能會在各種電視劇看到日軍和我國八路軍,新四軍拼刺刀。可是為什麼沒聽到過蘇軍和他們拼刺刀的新聞呢?


既然日軍有這麼強大的白刃戰能力為何不與蘇軍拼刺刀呢?

他們也想啊,可關鍵是對方不給機會啊。蘇聯軍隊大部分時間內,可不存在缺子彈的問題。

自古以來日軍就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習慣,覺得近身搏鬥才是士兵英勇的體現,並且宣稱,不會拼刺刀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因為武士道精神的支撐,日軍近距離拼殺完全視死如歸,試想一下,你有一個分分鐘敢給你切腹自盡的經過充分拼刺訓練的對手端著166釐米的刺刀衝上來,你不害怕?

對自己狠,對敵人更狠就是日軍的作戰態度。 蘇軍也不是沒和日軍小規模嘗試過拼過刺刀,他們想著自己人高馬大還怕那平均身高不足160的日本兵?

可是拼完後,他們就後悔了,本來與生俱來的身高優勢,在日軍刺刀面前都不值一提,沒辦法,誰讓人家接受過系統化的訓練呢。


日蘇曾在張鼓峰幹過一場,戰爭結束後雙方統計了各方傷亡人數。

被槍彈殺傷:蘇軍869人,日軍323人,交換率2.7:1。

被彈片殺傷:蘇軍1498人,日軍572人,交換率2.6:1。

到這兒,你可能會說還好啊,傷亡比率還沒拉開,畢竟當時蘇聯的武器準備還沒跟上來,可以表示理解。但是,接下來的數據就會讓你吃驚。

被冷兵器殺傷:蘇軍110人,日軍4人,交換率28:1,看看這數字,就知道日軍刺刀的厲害,管你人高馬大,照樣一槍挑翻你。

到後來獲得美國援助,蘇軍武器裝備鳥槍換炮之後,遠遠看見日軍就一頓槍林彈雨的招呼過去,根本不給日軍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實在是被他們那種刺刀捅怕了。

拼刺刀的前提就是你要衝到對方的面前,且對方沒有合適的作戰武器,只能選擇和你白刃相接。 在二戰的後期,因為知曉了日軍刺刀的厲害,在1945年德軍投降後,蘇軍直接出動坦克群在東北平原一路高歌猛進,一點機會都不給關東軍。

任你武功再高,我照樣一槍撂倒。都是熱武器時代了,誰還跟你玩十八般兵器啊。

所以,板載衝鋒對陣烏拉衝鋒,直接單挑,烏拉是吃虧的。

蘇軍配備的衝鋒槍在日軍中彷彿就是割草機般的存在,大片大片的日軍被收割被壓制。況且日軍和蘇軍交手又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地區,來再多的日軍也不怕,無非也就是多幾輪掃射,日本人基本上沒有和蘇軍拼刺刀的機會。

日本人拼刺刀技術,也就只有在稍微比他弱小的中國面前,才能發揮出白刃戰的厲害,要是在抗日戰爭中,我們中國軍隊也有美蘇的裝備,誰又願意和日軍拼刺刀呢?


中國軍隊對日軍都是採取以多換少的打法,每一場戰爭後,不知埋藏了多少錚錚鐵骨。在此,向那些不懼生死、保家衛國的抗戰英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歷來現實


日軍並沒有不敢跟蘇軍拼刺刀,事實上日軍不僅敢,而且很願意,只不過是蘇聯人(以及美國人)不給他們機會而已。

日本由於長期徘徊於東亞戰場,面對的都是朝鮮、中國這種戰五渣的對手,裝備一個比一個差,導致日本陸軍裝備相比於世界主流整整落後了一個時代,戰術思想就更落後。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認為肉搏是士兵勇敢的體現,不拼刺刀的士兵不是合格的士兵。而中國戰場上,由於中國軍隊的彈藥和火器比日本還短缺,所以也經常有拼刺刀的機會。

客觀來說,二戰中的日軍士兵,作為一個士兵來說,素質是相當高的。日軍對士兵的訓練注重三點——射擊、拼刺、不怕死。而日本士兵大多數都能做到這三點,日本兵槍法很準,拼刺刀也都是高手,至於不怕死嘛,武士道思想加成之下搞自殺式襲擊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日本為啥還是敗了呢?

因為士兵的素質,挽救不了戰術思想的落後和裝備的落後。

在中國戰場上,由於中國軍隊參差不齊的戰術素養,導致中日之間拼刺刀往往是中國吃虧,平均傷亡率甚至高達五比一。

但相比於蘇聯人來說,中國人拼刺刀的能力已經很強了,因為中國人至少還進行過拼刺刀的訓練。

1938年,張鼓峰戰鬥進入肉搏階段時,膀大腰圓的蘇軍士兵被日本一米四一米五的小矮個們拿著刺刀捅的哭爹喊娘,時候統計,此戰肉搏階段,蘇聯陣亡110人,日本僅陣亡4人!陣亡率達到了驚人的27比1!

第二年的諾門坎戰役中,日本也依然有機會與蘇軍拼刺刀,他們埋伏在草叢中,突然襲擊蘇軍,打的蘇軍措手不及。在此戰的肉搏戰中,日本依然傷亡率遠低於蘇軍。

諾門坎之戰後,日軍與蘇聯的交手就暫停了,直到1945年蘇聯發起“八月風暴”行動,進攻日本關東軍。

可是在這場上百萬人的大戰役中,卻幾乎沒有日軍與蘇聯拼刺刀的記錄。

為啥呢?

因為蘇聯人鳥槍換炮了。

前面我說了,日本陸軍落後於歐美軍隊整整一個時代,日軍的裝備和戰術也就是一戰水平。

二戰過程中,波波沙衝鋒槍普遍裝備了蘇軍,蘇軍認可了這種槍支的實用性,生產了幾百萬支,裝備到了蘇軍的基層部隊。

拼刺刀這種肉搏戰的前提就是——你要能衝到對方面前,且對方沒有合適的武器,只能跟你冷兵器肉搏。

二戰前(比如諾門坎戰役的時期),全自動武器還沒有發明出來,各國軍隊裝備的都是打一槍上一次膛的栓動步槍。這種步槍雖然打的遠,但是火力很差,基本談不上火力持續性,如果兩個人面對面交手的話,對方拿刀,你拿步槍,第一發打不中的話,就沒有機會再開第二槍了——對方刺刀已經上來了。

但是,在我共產主義の衝鋒槍面前,七十發的大彈鼓,不存在打不中的問題。小日本端著刺刀衝過來,一梭子放到一大片,讓關東軍體會到了蘇軍の懲戒。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人也發現了日本這個缺心眼的戰術,於是美國人乾脆給士兵裝備手槍。日本人刺刀練的再好,擋不住一槍放倒,更有甚者,面對著“萬歲衝鋒”的日軍步兵,美國人會直接用火焰噴射器……

所以,隨著自動火器的誕生,拼刺刀這種戰術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到六十年代珍寶島之戰時,蘇軍和解放軍冷兵器交手時,雙方壓根沒有裝備刺刀,直接用磚頭和鐵鏟交手了~


小約翰


恰恰相反,在諾門坎戰役中不敢拼刺刀的是蘇聯人,因為那等於以己之短擊人之所長,而前線的日軍巴不得蘇聯人跟他們近戰拼刺,那總比趴在那被蘇軍的重炮轟擊和空中轟炸要“自在”多了,可惜的是,蘇軍不太願意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受戰術思想落後的影響極度迷信“白兵主義”,認為刺刀配合所謂“武士道精神”、“豬突衝鋒”才是致勝法寶。別看日本兵身材矮小,但拼刺技術嫻熟並且“三八大蓋”刺刀和槍身修長,近身肉搏的時候,傳說中的“小鼻子”根本不怵“大鼻子”。

在諾門坎衝突的早期階段,由於蘇軍的機械化大部隊還沒有趕到,日本人用刺刀衝鋒的戰術很是佔了幾天便宜的,因為蘇蒙軍在拼刺方面的訓練薄弱,冷不丁非常不適應日本人的打法。蒙軍騎兵第6師師長沙日布就是在日軍的突襲下陣亡的,摔下馬來又被捅了好幾刀。



但是隨著朱可夫率領的第57特別軍增援部隊抵達,蘇軍在坦克、飛機和火炮幾方面全部佔優,密集的火力根本不給日軍近身白刃戰的機會,關東軍高參、第六軍和第23師團的將佐們一合計:若想發揮拼刺優勢,就得使用“夜襲”。

1939年7月9日晚上10點,第23師團長小松原太郎集中所有火炮進行炮火準備,等到炮火延伸後,第23師團步兵、第8“國境守備隊”、第7師團一個聯隊等部共20000名鬼子爬出戰壕,悶聲衝向蘇軍陣地。小松原的設想很直接:利用夜幕衝進蘇軍陣營中,再用刺刀打垮蘇聯人。如此的戰術設計,你還說日本人不敢跟蘇軍拼刺刀?



可惜的是,鑑於之前日軍多次小規模夜襲的教訓,朱可夫早有準備,他給前線部隊配發了大量的曳光彈、燃燒彈和照明彈,新調來了大功率探照燈車12輛,同時又給坦克和裝甲車加裝了大功率遠射車燈。所以當日本人衝到陣地前沿時,突然發現好像回到了白晝,當然是人工白晝。

上萬名日軍步兵瞬間暴露在毫無隱蔽點的原野之上,蘇軍集中機槍和衝鋒槍猛烈掃射,鬼子一片一片倒下。眼見偷襲不成,日本士兵索性開始了“豬突衝鋒”,端著刺刀高喊萬歲不顧死活的向前衝,也被稱為“板載衝鋒”。



如果能進入近距離的貼身肉搏,以刺刀對刺刀解決戰鬥,關東軍的老兵們絕不會落於下風,這也是他們長期訓練的結果,但問題是,蘇軍怎麼可能給他們接近的機會?在自動火器的掃射下,日軍屍橫遍野,上半夜是如潮而去,下半夜是稀稀拉拉撤回來。

第三天日軍動用炮兵專打探照燈車,當戰場光線暗下來後再次集團衝鋒,蘇軍不敢戀戰,明智地放棄了一線陣地,因為知道拼刺刀不是強項。衝上陣地的日軍還未及歡呼,劈頭蓋臉的炮彈就砸了下來,朱可夫儲存有60萬發大口徑炮彈,改由炮兵發言後,日軍再次抱頭鼠竄。



到戰役後期,蘇軍已經把諾門坎當成了武器試驗場,所有類型的坦克全部登場,甚至包括還在完善階段的T35重坦,這是分上下兩層五個獨立炮塔的怪物,擁有三門火炮和五挺機槍,許多日軍在30到50米的距離上就已經被打成了篩子,根本沒有拼刺刀的機會。

諾門坎戰役後根據蘇軍統計,所有15251名傷兵中,被槍彈殺傷的佔42.2%,被彈片殺傷的(包括炮彈、手雷、地雷)佔48.4%,被空中攻擊殺傷的有6.5%,而被刺刀捅傷的僅佔0.9%。換句話說,蘇軍就沒有留給日本人多少近身拼刺的機會,既然有絕對的火力優勢,那麼“能動手的儘量少吵吵”。


度度狼gg


刺刀誕生於17世紀的法國,在那些槍械還非常落後、只能依靠燧發殺敵的年代,刺刀對於軍隊來說簡直就是一一件絕頂的神器。

沒有刺刀之前,發射效率非常慢的槍械很難單獨抵擋敵人的進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一般會在作戰部隊中組成輪流的隊形。

前面的人射擊完了,後面的人就會替補到前面,然後替補下來的人在裝好彈藥後,繼續輪流替補射擊。

除此之外,他們很多時候也會部署一些持著長矛或者刀劍的士兵守衛在這些火槍手身邊,以防止敵人接近身邊後,火槍手會被敵人沖垮沒有還手之力。

這種狀況的發生是非常尷尬的,一直使得火槍手遲遲無法在戰場中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

直到法國在17世紀把刺刀裝到了火槍上,這才解決了這個一直困擾著人們的問題。


而在法國人之後,世界上很多使用火槍作戰的國家也效仿了這個方法,開始大規模使用起了刺刀。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射速驚人的衝鋒槍大規模普及到各國軍隊中時,這些刺刀才漸漸消失在了歷史中。

只不過有些地區是單獨的例外,這些地區說的就是我國和日本。

日本二戰中一直使用刺刀的原因

以日本的技術他們實際上是有能力製造出大量衝鋒槍的,只不過他們的資源實在太過於缺乏了,如果製造那麼多衝鋒槍出來的話,他們的資源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彈藥的使用。

於是為了節儉資源,他們就只能放棄了大規模普及衝鋒槍的想法,從而全面使用起了三八大蓋這種被他們設計得射程很長但只能一槍一槍射擊的步槍。


為了更進一步地節省他們儲量不多的子彈,他們繼續使用起了刺刀,每當他們展開軍事訓練的時候,他們都會花費許多時間訓練士兵們使用刺刀作戰。

在二戰爆發過程中,在其他列強國家大規模放棄刺刀的情況下,對刺刀展開了大規模訓練的日本成為了世界上使用刺刀最為高明的國家。

在侵略我們早期,他們憑藉著他們精良的刺刀作戰戰術給我國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苦頭,如果沒有後期做出的改變,我們在戰爭中根本就無法抵擋他們的刺刀進攻。

當然,這些刺刀也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使用的,比如在戰鬥剛開始爆發的時候,他們就很少會使用刺刀。

他們一般會在遠程作戰將我們軍隊的彈藥消耗得差不多時,才會裝上他們的刺刀,帶著他們那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殺向我們的軍隊。

日本之所以能發揮出刺刀作用的原因

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是因為資源缺少而不得不使用刺刀這種節儉方法的。

而我們的土地下雖然埋藏著很多的資源,但是因為開採不足、製造技術又非常落後的原因,所以我們當時的情況其實比日本還要尷尬。

明明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是卻無法合理地轉化這種資源為優勢,當時, 無論是在武器還是彈藥方面,我們均遠遠不如日本。

正因為這種尷尬的情況,才使得日本的刺刀作戰方法有了可用之地,要是當時我們人手配備一支衝鋒槍,他們的刺刀又怎麼可能派得上用場?

日本不敢向蘇聯使用刺刀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日本之所以不敢向蘇聯使用刺刀的原因。

在曾經的戰爭爆發期間,日本和蘇聯爆發的衝突很少,大的衝突只有三次。

第一次是1938年日本和蘇聯在東北張鼓峰爆發的張鼓峰戰役,第二次是1939年爆發的諾門罕戰役,第三次則是日本軍國即將滅亡之時蘇聯150萬浩然大軍碾壓70萬關東軍的戰役。

前兩次衝突爆發的時候,日本並沒有出現不敢向蘇聯使用刺刀的情況,在第一次衝突戰役的時候,他們甚至憑藉著刺刀戰術給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帶來了很大的損傷。


在諾門罕戰役的時候,蘇聯動用了遠超日本數倍的武器彈藥迎擊了日本,那個時候日本人的拼刺刀戰術就在這些猛烈的火力下,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在諾門罕戰役結束後,日本見識到了蘇聯的實力,覺得進攻蘇聯是很不明智的選擇,於是他們接下來就全盤進入了南進策略中。

雖然一直把大軍駐紮在東北,但是卻沒有和蘇聯軍隊爆發衝突。

而隨著蘇德戰爭的轟轟烈烈爆發,蘇聯的武器開始全面升級了起來。

在二戰後期,蘇聯軍隊中已經裝備起了大量的衝鋒槍,因此在1945年蘇聯進攻東北的時候,面對著蘇聯狂暴的火力洪流,日本是根本不敢拿著自己的刺刀去和蘇聯對拼的。

拿著刺刀和衝鋒槍對抗,其實無異於自尋死路。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不敢和蘇聯拼刺刀的原因,在二戰準備結束的時候,蘇聯的武器已經變得十分發達,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刺刀自然就派不上用場了,他們之所以能在面對我們的時候拿刺刀逞兇威,主要還是當時我們實在太過於落後了,並不是他們強大,而是我們太弱了。


孤客生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日軍和中國軍隊拼刺刀,都獲得了不錯的勝利,但是,在面對蘇軍的時候他們就很少有使用刺刀和他們拼殺,這個主要是從國家的劃分的,一方面我國武器落後,主要還是漢陽大造。

而日軍使用的武器是防制毛瑟款的1898式,這款先進於中國軍隊的武器,還有就是他們所搭配的刺刀比中國軍隊的刺刀長,長刀對短刀,可以說他們在和中國軍隊作戰的時候,他們的傷亡少於我軍,而造成這種原因的基本就是日軍的刺刀比中國軍隊長,他們在和中國軍隊拼刺刀的時候他們就優於中國軍隊。

而為什麼日軍會專心在刺刀上面,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武士道制度,白刃戰是武士道文化的高級表達方式,因此,他們在日常訓練中也以白刃戰訓練是不可少的,雖然,各國對於日軍在槍上佩刀不理解,但是,實際上在單兵作戰的時候確實刺刀的威力還是比較厲害的,因此,日軍在戰場上取勝於中國軍隊。

雖然,日軍確實在近戰中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實際遇到熱武器的時候,他們就算在勇猛也比不過蘇軍。我們知道開始的蘇軍、美軍確實給日軍給嚇到了,但是蘇軍在調整作戰策略後就很快扭轉戰局,要日軍的傷亡增加了不少,但是蘇軍和美軍發現了白刃戰的缺點,他們準備了手槍,導致日軍還是很害怕跟他們進行拼刺刀。

但是,日軍的刺刀還是有一定的威脅,一旦日軍發動夜襲就會血洗蘇軍或者美軍,因此,在遭到幾次傷亡後他們就採用了手槍來抵禦日軍,畢竟手槍的靈活比遠程射擊方便了不少,也可以對自己進行很好的防護。


蘇軍擁有強大武器裝備,因此,在 後來蘇軍在遇到日軍白刃戰後,他們不在硬碰硬直接用衝鋒槍進行設計,這種方式雖然射擊精準度不高,但是,對於近身作戰還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日軍提刀和蘇軍作戰的時候還沒走兩步就直接給蘇軍衝鋒槍擊倒,等待日軍只有死亡。

美軍也根據日軍的缺點,也改變了自己的作戰方式,採用三人一小組,兩人負責射擊,一人負責補充彈藥,然後在兩人用完子彈後,這人就補上去,負責射擊,另外另外兩人進行掩護,這樣就大大減少了他們的傷亡。

所以,在蘇軍、美軍改善了自己的作戰方式和武器裝備後,日軍基本上就不敢和蘇軍、美軍進行白刃戰,因為,這樣做就是直接送人頭,所以說日軍為了自己的考慮也不會對他們使用白刃戰。


莫地方


日軍不是不敢,相反日軍將拼刺刀作為打敗對手的殺手鐧。

只不過當陸軍衝鋒槍和手槍裝備發展之後,肉搏戰越來越難奏效罷了。

在日俄戰爭期間,日軍的刺刀就讓沙俄軍隊崩潰。

一個奉天戰役,居然讓17萬日軍包圍了21萬沙俄軍隊,且打死打傷7萬人。

而創造這一戰果的就是日軍瘋狂的打法,由乃木希典創立的刺刀衝鋒戰術。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軍更加重視拼刺,認為這是武士道的傳承,這是殺手鐧。

因為一旦陷入肉搏,手中的步槍幾乎就是就只能用於突刺,根本就反應不及,畢竟當時的步槍還不是自動化武器。

事實上當時世界各國也還沒有意識到步槍威力過大,所以在肉搏中,其實笨重的步槍不佔優勢。

而三八大蓋加上刺刀,比一般國家的步槍要長一大截,這是日軍為了拼刺刀而特意設計。可想而知日軍對於突刺的重視,這也是日軍迷信突刺的體現。

不過日軍的萬歲衝鋒也受到了打擊,而且這還是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也就是在諾門坎戰役中,其實就已經體現出日軍戰術的落伍。

但就是這樣,蘇軍在坦克的配合之下,依舊是被日軍瘋狂的萬歲衝鋒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不過當時蘇軍還沒有大規模裝備手槍和衝鋒槍。

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的刺刀就開始難以奏效了,不差錢的美軍人人裝備了手槍,這種手槍就是為了應對日軍的衝鋒。

在太平洋戰場上,尤其是瓜島戰役中,日軍罕見的主動撤退,因為日軍高層認識到了美軍不是其他國家的軍隊。

瓜島戰役中,美軍特意準備好強火力,就等著日軍發起進攻,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日軍幾乎是衝鋒一次就報銷一個營。

此後太平洋戰場上,就出現日軍瘋狂構建防線的情況,日軍開始漸漸放棄萬歲衝鋒,改為了肉彈衝鋒,也就是綁著炸藥同美軍同歸於盡。

然而這一戰術也被財大氣粗的美軍給終結了,美軍開始見到屍體先補槍,甚至是無論日軍陣地還有沒有人活著,都得用飛機或者艦炮轟擊一遍,在進入日軍陣地。

而蘇軍閃擊關東軍的時候,日軍更是徹底斷送了刺刀衝鋒的念頭,因為蘇軍的重火力轟擊之下,甚至可以造成局部缺氧。

加上蘇軍步兵都是在坦克的掩護之下,而且人手一把衝鋒槍,這對於還用三八大蓋的日軍來說,差距不是一點點,所以最後日軍也不得不放棄刺刀衝鋒。

不過日軍雖然放棄了刺刀,但是卻讓士兵背起了炸藥包,所以二戰末期,日軍一個個士兵都在“蠢蛋攻擊”中,被炸的粉身碎骨。

原創不易,喜歡歷史的朋友拜託關注一波再走!


小司馬遷論史


日本大刀隊的威名完全是中國和東亞戰場的人給烘托出來的,而且日本也只能和中國或者其他東亞戰場的士兵拼刺刀,什麼原因,就是這國家的武器落後,當時中國抗日用的是漢陽大造,仿製毛瑟款型1888式。

而日軍用的是仿製毛瑟款的1898式,這也是日軍敢和中國軍隊拼刺刀的原因,因為雖然雙方武器都落後,但是相對來說比中國的先進,這種槍的刺刀比中國士兵用的刺刀長,一寸長一寸強,所以日軍在和中國士兵進行白刃戰時,他們的傷亡遠遠低於我軍,傷亡比例比雙方用槍的比例還要高,由原來的3:1變成了5:1,就是因為他們的刺刀長,久而久之,日軍拼刺刀的威名就逐漸傳播開來,當然不可否認日軍拼刺刀也確實有一套。

那麼為何日軍卻又不敢和蘇聯軍隊拼刺刀呢?

一開始蘇軍還是被日本的大刀隊給嚇到,1938年的張鼓峰衝突,蘇聯士兵傷亡2752人,而日本士兵傷亡僅僅914人,這是這場戰爭的總傷亡比例,我們看看具體的。

槍戰時,蘇軍傷亡2367人,日軍895人;

然而拼刺刀時蘇軍傷亡110人,日軍只有4人,這個比例是27.5:1;

也就是說蘇軍和日軍在拼刺刀要犧牲28人才能殺死一名日軍士兵。不得不說,日軍的拼刺刀還是可以的,日本軍官認為無論什麼戰爭,最終結束的時候總會有白刃戰的時候,於是日軍開始大量訓練士兵的拼刺刀能力,這也成了他們必學的一門課程,那時候日軍武器也不是很先進,用他們的話就是“火力不如蘇聯,美國,但是拼刺刀一定要比他們強!”

然而後來日軍被打臉了,他們的理論基礎只是建立在雙方武器差不多的情況下,面對蘇軍越來越強悍的軍事實力,蘇軍的武器越來越先進,他們吃過虧之後怎麼會和日本人拼刺刀?完全不給日軍大刀隊表現的機會,因為蘇軍大多配備的是衝鋒槍,衝鋒槍的射擊量可想而知,雖然精度低,但是量大,日軍提著大刀還沒走兩步,就已經被蘇聯的衝鋒槍給幹趴下了。

蘇軍當時用的是PPSh41衝鋒槍,這種槍斃日軍的槍高出了幾個檔次,諾門坎戰役,蘇聯用超強的火力,直接撲滅了日軍士兵,日本士兵根本沒有機會和蘇軍拼刺刀,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不僅如此,日軍引以為傲的拼刺刀,在美軍面前也是曇花一現,日軍總喜歡將軍隊一步步打到對方的陣地,然後慢慢接近,在試圖用刺刀或者軍刀對敵人近距離發動攻擊,美軍一開始也受到了嚴重創傷,之後他們發現手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手槍小巧輕便,射擊方向也可以隨時切換,唯一缺點就是裝的子彈並不多,所以在射完之後就沒了。

美軍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和觀察,開始組成了三人為一小組,兩個人負責射擊,一個人子彈用完之後另一個人補上,兩個人掩護裝子彈,就這樣,日軍往往還沒有接近美軍就被擊殺了。

所以到最後,日軍士兵幾乎都不敢和蘇美進行白刃戰,他們還沒上前就已經被突突了,誰還會幹這種蠢事。


貓眼觀史


日俄戰爭中,日軍與俄軍就已經在刺刀上較量過了,日軍當時對刺刀訓練極為重視,加之戰術合適,兩三個矮小的日本士兵靠在一起,就能對付一個班的俄軍,給了俄軍深刻印象。

二戰中,日軍與蘇軍主要是在張鼓峰、諾門罕和蘇軍出兵東北的時候交過手,那時候的蘇軍已經跟當年的俄軍完全不一樣了,蘇軍已經實現了機械化,除了大量裝備坦克和火炮外,步兵更是大量裝備各類自動武器,在西線與德軍對抗都能部落下風,何況是日軍?

位於東北的日軍,在二戰末期的主要步兵武器是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幾乎沒有任何衝鋒槍,相反,蘇軍在二戰中裝備了大量衝鋒槍,僅波波沙就生產了500萬支,蘇日兩軍步兵遭遇,日軍士兵還不等衝到身前展開刺刀戰,就被蘇軍衝鋒槍掃倒。因此,蘇日兩軍當時不存在敢不敢拼刺刀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拼刺刀的問題,日軍根本沒機會。


深遠防務觀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恰恰相反,是蘇軍不敢和日軍拼刺。

日軍拼刺能力是世界第一的,因為他們是最為重視拼刺的列強。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是全世界最長的,比列強要長的多。

列強把三八式步槍叫做“會發射子彈的長矛”!

同時,日軍對於刺殺的訓練非常嚴格。在新兵的訓練中,此時是必修課,需要嚴格練習,必要時候還在戰區無人性的利用戰俘和平民作為活靶子練手。

其實蘇軍很怕和日軍拼刺,因為這不是蘇軍的主要訓練項目。

而且張鼓峰、諾門坎戰役都是在1940年以前,當時蘇軍並沒有裝備什麼衝鋒槍。

二戰中大顯神威的波波沙和波波斯衝鋒槍,蘇軍都是在1940年才開始大規模製造的。

所以和日軍作戰時,蘇軍近距離火力也不足,沒有什麼衝鋒槍。

如果拼刺,雖蘇軍個子比較高大,但武器有差距,拼刺訓練有差距,所以拼不過日軍。

以張鼓峰戰役為例,日軍死526人,傷914人;蘇軍死236人,傷611人。

但是,統計近距離拼刺,雙方差距很大。日軍被蘇軍刺殺刺傷的寥寥無幾,相反蘇軍則有很多人傷亡在刺刀下。

最終的戰果統計中,每刺傷1名日軍就有28名蘇軍被刺傷。

日軍戰後總結,認為蘇軍根本不懂拼刺。

到了諾門坎戰役,雖然日軍被蘇軍絕對優勢的重武器和兵員壓制,但拼刺仍然佔據上風。

日軍戰鬥報告甚至吹噓,1個日本人可以刺倒三四個蘇軍士兵。

只是,拼刺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即便如此,有4%的蘇軍還是傷亡在日軍肉搏下。可見,日軍是把拼刺肉搏作為殺手鐧的。

只是,隨著蘇軍從1940年開始大量裝備衝鋒槍,僅僅波波沙就有數百萬支,日軍的拼刺能力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到了1945年蘇軍攻打關東軍,肉搏戰就鳳毛麟角。

日軍剛剛挺起刺刀衝鋒,迎來的就是一片衝鋒槍的掃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