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對新經濟的思考


疫情之後對新經濟的思考

讀了一篇文章資料,講的是美國曆年經融危機,經濟最不好的時候,往往娛樂行業發展的最好,尤其是在影視行業,經濟下行反而催生了影視的大力發展:更加謹慎的投資行為,篩選出了優秀的電影團隊和劇本,使得電影本身就有較高的質量,加上人民的收入降低,無法進行大額消費,沒得玩,情緒壓力,焦慮,恐慌程度較高,那麼少花一點錢,看一場電影的確是不錯的選擇。

想想是真的對,經濟不好,生意不好做,股市沒得玩,工作壓力大,收入低,甚至沒事幹,焦慮感增加,慌的一批,無法思考,勉強狗住,理想在哪裡?喵生是什麼?正當沉淪於這些壓力,消化痛苦的時候,娛樂製造者扔出一大堆不需要你思考,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極高的效率,快速獲得正向且持續反饋的東西,大部分還是以動態的形式,讓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如短視頻,直播,電影,綜藝等(不包括肥宅快樂水),那還不是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關於持續提供反饋可以讓人更加沉迷這一點,《絕地求生》就沒有充分利用,剛開始沉淪服務器就崩了呀哈哈哈!)如果後續下行嚴重,伴隨增長的現象可能還有酗酒,吸DU等等,物質的空虛,遠遠抵不過內心的空虛和焦慮所帶來的痛苦和絕望。說到這裡我突然在想為什麼老一輩那個年代的人看起來就沒這麼多感概,什麼精神世界,理解和自由。想了想覺著也不是沒有,而是世界發展得太快,變化也太快,老一輩同樣有尊重,認知和審美之類,只是長期生活在物質和精神都相對匱乏的年代,對這些的理解一是認定的形式不同,二是埋得深不易察覺,意識形態的差異較大。“國家大事沒人關心,明星八卦天天頭條”,這句話年年都有人提,我倒是覺著也不是沒人關心,而是大家無力關心,精力有限,認知有限,關心了有什麼用呢?資源更是有限,需求量太大,無法供應,方方面面的壓力匯聚,也只有看看劇,打打遊戲,看看電影綜藝,追追八卦什麼的(還有喝喝快樂水),才能勉維持的了生活這樣子,為啥是這些呢,因為成本低啊!我也想週末去個澳大利亞摸摸考拉,週一再回來做事啊!畢竟想要跳出泥潭,需要不斷忍受重生的痛苦。《頭號玩家》的世界,可能就是未來的縮影,讓大家把精力消耗在龐大的遊戲中,維護世界的安定和平(溜了溜了

至於為什麼經濟會這樣,這個問題有點深奧,個人暫且認為這是當前地球資源分配、財富分配的模式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可能這是我球社會形態會遇到的必然問題,等我多讀幾本書或者請教一下三體文明,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看看身邊,近些年泛娛樂行業發展勢頭太猛了。

政策支持:國家相關政策支持,文化輸出,包括動漫,遊戲,音樂等,並且強調了文化工作需要抓好,是基礎建設。雖然沒什麼毛病,不過這裡倒是讓我覺得意味深長。

行業生長:行業發展迅速,包括遊戲,電影$華誼兄弟(SZ300027)$,綜藝,動漫,IP,一體化逐漸成熟,從IP的打造到後續的影視聽,再到社群,衍生品等等,發展的好,競爭就大,更加優質的東西也就誕生了,一波起飛。

渠道途徑:這年頭媒介渠道的確厲害,獲取這類別人想讓你看到的信息完全沒有成本,直接到了轟炸的地步,多到你不看都要塞給你看。而且形態也更豐富,例如資本加持下成長到飛起的直播,短視頻,快速由填充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到根本停不下來。

天時人和地利,再配上經濟增速的放緩,大勢所趨。

先不管新的發動機是不是快要成熟了,在這個週期的經濟下行中,這一點是可以一直利用的,當然商人們一直以來利用的也相當不錯:

比如販賣人們焦慮的內容生產者——你看到作者剛編的跟你的生活和情緒一模一樣的故事。

再比如精準打擊內心需求的綜藝影視製造者——你看到精美的好像詩和遠方一樣的生活和人;也看到了似曾相識的心中別人無法理解的黑暗和孤獨。(電影只是展現形式,推動思考的是電影表達出來的概念,是作者對世界的認識)

你需要什麼,就利用什麼,這個大環境中,你需要性,需要認同,需要共鳴,需要暴力......沒問題,影視不夠,遊戲湊,客官請給點小錢打賞一下,銀貨兩訖,大家美滋滋。當然除去這些個產業,其上下游也多多少少也能跟著吃肉喝湯,機會應該是有的。不過這個大行業我倒是沒關注過,觀察觀察有機會再討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