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回來您怎樣整理相片,是隻保留幾張精彩的還是大部分保存?

發哥自留天地


如何整理保存?沒有太好的辦法。


儘管只是個攝影愛好者,但由於以前硬盤損壞過,造成了一些相片丟失,所以還是買了個5槽的盤櫃,配了5塊4T硬盤。

但隨著攝影器材(包含手機)數量以及質量的增加,每次拍攝文件數量巨多,存儲所需空間越來越大,早晚會有瓶頸出現,再說吧。

照片文件的管理分幾部分:

一:文件的歸類。

我是按照 設備名稱--拍攝年份--拍攝月份 這樣的文件夾順序排列的,如下圖:


二:照片的篩選。

這主要是通過後期軟件進行管理,我用的是Capture One。

對每次拍攝回來的照片,進行評級分類。

目前操作是這樣:

5星:感覺特別好的照片;

4星:比較好的照片,或者不能確定;

0星:模稜兩可的,不確定的,保留但不刪除;

1星:廢片,準備刪除的。

篩選完成後,把廢片全部刪除。


三:後期完成的照片

後期完成的照片,是按照年月順序保存的,對於一些出遊等情況,在當月的目錄下,再建個專輯文件。


這是我的方法,希望有所參考。


南京老盒子


對於經常拍照的人來說,照片的管理是個頭疼的問題,特別想我用RAW格式來拍攝,出去一天拍攝的拍攝量差不多在50G左右,很多照片刪了可惜,留著又太佔空間,下面我簡單分享下我的照片管理流程。

用lightroom導片

我拍完一天後的照片是用lightroom導入電腦的,自定義重命名,文件夾命名方式:日期-拍攝內容,例如2020-02-13 海埂大壩海鷗。然後每張照片的命名方式為:logo#拍攝內容-序列號,例如Ruki#海鷗-00001。當然,這些操作都是在lightroom裡面自動完成的。

重命名文件名

重命名文件夾名

選片

進入到lightroom裡面,過一道照片,初選一道,覺得還可以的按1,就自動給圖片加1星,然後在篩選框內選擇只顯示星級(1星)。

然後在1星照片裡面選擇需要修片的,修好後我一般是按4星。

照片修好後導出,導出我一般導出三份文件,第一份原尺寸圖片,第二份長邊為2000像素的照片小樣,第三份為長邊為2000像素帶水印的照片(方便髮圈或者給客戶)。

這裡有個小竅門,可以把設置用戶預設,下次要導出什麼尺寸的直接點預設就行,非常方便。

文件儲存 網盤上傳

最後RAW的文件一般會保存在移動硬盤裡面3個月,3個月後會上傳到網盤,現在的網盤空間都很大,免費的用滿了在買會員,一個月用不了多少錢,上傳的速度也很快,可以邊處理照片邊上傳,幾十個G也就個把小時。

因為我拍的片子大部分是商業片,原片一般都不會刪,買硬盤一個供應不上,另一個硬盤也存在風險,這樣可以極大限度的降低風險,我現在十多年三百多萬張的照片原片也都還在,隨時可以找出來。

可能一開始會覺得麻煩,但是習慣以後就很簡單了。希望你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


攝影師Ruki


關於拍攝好的照片如何整理,對於我自己來說,是使用lightroom來管理照片的,首先照片拍攝回來會先導入到電腦,然後為照片建立一個以時間命名的文件夾(如19年12月5日拍攝,則命名為20191205,這樣的就可以按照時間排序文件夾),雖然lr中能自動按照時間排,但是如果不放文件夾則後期遷移照片到不同的存儲設備時會很凌亂,而且以時間命名不會導致文件夾名字相同,方便物理結構下的整理和排序

然後將文件夾導入lr,然後對一些拍攝錯誤的一些照片進行刪除(如跑焦或者是相近相似的照片),不建議把自己覺得拍得不好看的刪除掉,因為隨著自身沉澱和積累,審美的不斷提升,以前覺得醜的照片未必就是不好的照片。所以留著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的照片進行一個再評價,這樣不會錯刪了一些好照片。

然後對每張照片進行一個評價,lr中有0-5星的評價,自己給每顆星的評價設置一個標準,以後每張照片就按照這個標準來評價。除此之外還要給每張照片打上標籤,標籤可以是拍攝手法、地點、照片類型,主體對象描述等等,這樣打上標籤和評價就會方便日後查找。

最後,給要導出的照片打上顏色標記,對於要導出的照片在lr中進行後期(必要時使用PS來完成需要的效果)。當所有的照片處理好後,再轉移到歸檔的存儲設備,本人是使用SD卡來歸檔照片,直接在電腦插上SD然後在lr中遷移照片到SD卡中。當SD卡滿後給卡取一個時間區段的名字(如:1901_2001,表示2019年2月到2020年1月),把SD卡的只讀鎖鎖上,然後準備新的SD來進行歸檔。

以上是我存放和整理照片的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vimfung


拍攝回來後,我會把照片全部導入電腦保存,建立文件夾,註明拍攝時間、地點、事件等信息。若當天拍了幾個場景和不同內容,我會分別建立文件夾,分門別類地在文件夾上註明,便於日後查找。然後對當天拍攝的照片進行初步的壓縮整理,即將明顯不好的或者重複的照片進行刪除,這樣節約磁盤空間,並對需要的好的照片進行後期加工處理,分享出去。對拍攝的照片,我會大部分都保存在電腦或者移動硬盤裡,十幾年來拍攝的照片,我先後購買了三個移動硬盤5T的照片儲存空間了。為什麼照片我大部分都保存,是因為日後調用有足夠選擇餘地,照片記錄了當時的社會印跡,隨著時間推移,照片也越來越有價值。若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點贊、轉發[呲牙]謝謝!


劉明


每次拍攝回來均會將拍攝的照片先存入電腦,此時按時間、地點、人物、景觀分類整理,將整理好的照片備份到移動硬盤中。

所拍攝的照片無需刪除,每幅都保存起來,等到有時間時再細細整理,感覺滿意的統一保存在一個文件夾裡,註明日期(其實在看圖軟件裡均能查到該照片的信息)。

對同一地點拍攝的照片做個比較,把最好的那張取出放入發放文件夾裡,隨時發表在自媒體平臺上,讓大家欣賞。

我認為沒必要把一些不滿意的照片刪除,全部留下的好處很多,這能幫你總結經驗提高攝影水平,同時也可作為過去和現在的技術對比,自我感受,很有意思的,況且這些照片佔用不了多少地方,想想看,相機、鏡頭等都買得起,還在乎多買幾個移動硬盤,而且一個1T的硬盤就可以存很多照片了。

閒來無事在家裡邊喝點小酒邊整理並欣賞自己的作品,真可謂是人生一大樂事。











文武斌哈哈


儲存方法:

儲存位置:移動硬盤(網盤怕了)

儲存內容:raw(且無刪選,儘量保留全部)

儲存方式:根據相機類型創建文件夾,並在子文件夾裡按日期和拍攝內容命名(如文件夾《松下GH5》子文件夾《2020.2.14年後雪》)

修圖方法:

導出位置:電腦盤(一般是D盤,且名為導出盤,所有需要導出的東西都在這)

導出內容:jpeg

導出方式:和儲存方式一樣(如《GR3》裡《2020.2.15家人》)

我一般不對原片進行分級,因為在第二次或更多次重新修圖時,會發現,原先認為是廢片的,也許突然就有了意思,哪怕那些無可救藥的照片也會令你想到拍攝那天的狀態,一些人或事,很懷念。


蘇斷腸


以上是我拍攝回來整理圖片的方法,僅供參考。


河南喜子2019


照片分為兩類,一是為客戶拍的照片,兩種格式:jpg和raw,jpg格式的篩選後全部交給客戶,或者當場拷貝給客戶,或者通過百度雲盤傳給客戶;raw格式的暫留一段時間(半年左右),供客戶需要後期修片時使用。另一類是自己拍攝的照片,當晚便在電腦上篩選,只保留感興趣的佳片,其餘刪除。


落木清揚NJ


我一般情況出去旅遊拍完照片原片都會保存。因為很多時候出門拍一天圖量會比較大。多的時候上千張,首先會初步篩選出來一些感覺還不錯的,然後在初步篩選出來的這些照片中再進行二次篩選。最後選出來的這些照片我會進行重構圖調整精修。











魏來同學


真正接活的人會告訴你,一般拍攝的時候都是連拍的,除了那些特別差的照片(比如眨眼閉眼表情扭曲,白平衡曝光偏差太多),其餘的都留著,一張都不要刪。你可以從一組照片裡調幾張精修,但是其餘的照片說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場了,再過2年來看也許又有新的發現,這都是很重要的備份。

你要是一次拍幾百張照片最後就p個20張留著,真的沒啥意義,現在硬盤那麼便宜,外面館子兩頓飯錢可以買幾個T硬盤,真心不建議拍完就刪,都留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