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觀張建利老師寫生冊頁,其勤苦馳驅寫生,寒暑交錯的身影亦然是歷歷在目。幾十年如一的執著堅守,只為他那心頭之歸——以我心悟自然,以自然現我心,所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張老師正是以此心為家,契悟自然之性鏡與我之性鏡所在。此亦應是畫家們不斷地以深入寫生為手段,通感自然之所歸。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一


而摹寫古人,會透古畫,其認指為月的學習,也僅僅是鍛鍊了手頭功夫,可以說是傳承,也可以說是望文生義,但不能說是創造,因為手頭功夫不能解了我們的性鏡。其以手頭功夫所表現的情境,仍為內容之述表,而非其心之自然流淌,非其真性流淌。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二


是故,故人言:知其理易,而悟其理難。我們大家皆知寫生的種種作用影響,也知其受用無窮,然腳下之行卻非易事,各種牽絆與紛雜,更不用說持之以恆的寫生修持了。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三


知自然之性,可以是在書房,畫室,茶寮......這是一種理解,可以通過學習,觀行,鑑史所得知,這些都是依指學習,也就是說按他人指導、書本論述的學習。然對於常人而言,這些靜態的知識在實際的動態用時未必能起指導作用,其有可能是“知之為不知”。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四


故而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講法。我們在手頭功夫、書本功夫得到實處後,須進行寫生,從而進行轉化,在動態變化中洞徹體遂自然之性,進行真參實究,得其靈化後再表現時能夠揮灑自如,處處得體,即得其功夫之“真”。這也是畫家們必須進行寫生的原因。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五


知自然之性,必也感通自然之性。而感通自然之性,須時常進行寫生而通感自然,在通感之時、之先,須得自我之性。此正是先賢所謂的“畫品高須人品亦高”,即畫品與人品同德同體。其可能是一種孤寂,可能是一種神妙,可能是一種深邃,也可能是一種真趣,還可能是一種常若,或者皆有。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六


畫品與人品何以同德?是以我之性通感自然之性,所謂“氣類感通”。感同則身受,如此才能得以稟賦。“氣韻”哪裡來?性同則相類,氣類則稟同,稟同則韻致。故而,畫家須得(真)品,方悟得自然之品,自然也就相品。得其性,自然得其境。得其心,自然得“全境我心,我心全境”之如如。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七


知、通感自然之性,然未必能得自然之性。若得自然之性,一須修得手頭功夫之實、之虛、之宗、之法,二須修得心性之品,自然之品,心性與自然的相融相通,心性與自然相感相化。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八


方可在自然萬象俱來俱現的變化中進行感化,悟得自然之性。得自然之性與我之性相合,合則道起,適性起真,其所表現與其所稟的具真之一如也,得神也!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九


既得自然之性而進行表現,自然也就得萬法,其變化也就無窮,怎麼畫怎麼合適,怎麼看怎麼舒服,怎麼表達怎麼得體(境),這就是所謂的“一如”的狀態,“如如”之境,或是“無我”之境。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寫生作品之十


這也是張老師作品神之氣力所在,亦是藝術之性歸——“自然在我心,我心即自然”!其藝術之法歸——“取之自然,道之自然!”

畫家簡介:

畫家張建利:藝術的心法與功法


張建利,筆名漱石、世心,生於1957年,北京人。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潢設計專業。師從白雪石、張仃、吳冠中諸位先生。多年致力於中國畫、油畫及書法的研習和創作。國畫作品《焦墨山水》曾獲2003年中國青年國畫年展銅獎、2015年美術報國畫創作大賽銅獎等。作品多次入選中外美術展覽並獲獎,納編多部藝術畫冊並在專業媒體、報刊雜誌上發表,被國內外友人和藝術機構廣泛收藏。供職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END—

本文系陳曉輝美術館作者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