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彈發射器是介於步槍和迫機炮之間的一種火力配置嗎?

哨兵小虎


可以這麼理解,不過榴彈發射器分為專用的榴彈發射器和槍口/掛榴彈發射器2種類型,前者可以算是介於步槍和迫機炮之間的一種火力配置,但後者並不屬於,因為考慮到後座力的原因後者的有效射程並不遠,並且精度也不高。榴彈發射器這玩意興起於一戰時期的塹壕戰,那時為了打擊躲在塹壕裡的人,就需要一種曲射火力,迫擊炮當時也有了,但並不能做到一個班有一門,而榴彈發射器卻可以。

其實迫擊炮這種支援型火力和步槍相比其實並不是同一個類型,而槍口/掛榴彈發射器更像是可以打的更遠的手榴彈,因為手榴彈扔不遠(一般都在50左右),所以就需要一種能將範圍攻擊的武器打得更遠,而這就是榴彈發射器。說起來日本在二戰用的最多的擲彈筒也是榴彈發射器的一種,早期的時候用的日軍擲彈筒榴彈用的就是手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槍口榴彈發射器,看過潘長江、郭達主演的喜劇電影《舉起手來》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

像在美國現代戰爭題材的電影當中可以經常看到美軍的步槍下的榴彈發射器,這種武器算是介於步槍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在面對工事內的敵人,步槍彈打不了,迫擊炮有沒有,所以槍掛榴彈發射器就可以派上用場。這是基於單兵作戰裝備來講的。至於像下圖的這種,只能算是狙擊炮而不是榴彈發射器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自動榴彈發射器原則
來說屬於營屬裝備,它是界於迫擊炮和12.7/14.5毫米口徑重機槍之間的武器,它所發射的彈藥口徑在30~40毫米之間,比大口徑機槍大、比迫擊炮炮彈口徑小,彈藥威力也界於兩者之間,所以它在營級作戰單位當中是填補大口徑機槍和迫擊炮火力之間空白的武器。

它主要作戰任務第一是:對1500米外敵淺表面陣地進行火力覆蓋,由於自動榴彈發射器的反人員彈藥的殺傷威力相當於一顆手雷,破片殺傷氛圍30平米,加上自動榴彈發射器戰鬥射速80~120發/分鐘,一個步兵營通常配置了6~8挺,理論上一分鐘內最少可向敵方陣地發射480發榴彈,所覆蓋面積是非常大的。


自動榴彈發射器第二個作用就是打擊敵方的中等防護以下的機械化/摩托化部隊,其破甲彈在800米內可以穿透40毫米均質裝甲,這已經可以擊穿現役大部分輪式步兵戰車的防護水平了,就是與坦克對抗雖然不能擊穿正面裝甲,但是坦克的履帶和坦克炮塔上的各種天線和光學器材都抗擊不了它的打擊...比如說:“海灣戰爭”當中美軍82空降師的一個先遣營與伊拉克軍隊的機械化營遭遇,隨即美軍使用12挺MK–19型與伊軍坦克交戰,最後在MK–19的連續打擊下伊軍的T55/62坦克均被美軍的榴彈發射器打斷了履帶,伊軍棄坦克逃跑...這說明自動榴彈發射器雖然不能以擊穿坦克為摧毀目的,但它在某些時候確實可以當做反坦克武器使用。

美軍M79型單兵榴彈發射器,在越南戰爭當中表現良好,由於重量輕、製造簡單,威力適中美國製造了幾十萬把M79,配備到了每一個步兵班...以至於我們在越戰影片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自動榴彈發射器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彈藥質量也不輕,不適宜連排級作戰小隊使用,威力讓步兵班也有一種適合較遠距離面積殺傷武器,出現了單兵使用的榴彈發射器,它是界於班用輕機槍和單兵火箭筒之間的武器,使用的彈藥口徑和自動榴彈發射器一樣,它的射程最遠可以達到400米的距離,而且打擊精度也很高,彈著點通常在5×5米內,相當於往400米外的距離精準的投擲了一枚手榴彈!這對於敵方的單兵火箭筒發射手和輕機槍都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但M79榴彈發射器結構類似老式獵槍,只能是單發裝填,也就是打完一發之後將彈殼取出來才能裝填第二發,發射速度較慢會貽誤戰機,現代的榴彈發射器已經採用了類似左輪手槍一樣的旋轉彈倉結構,一次性可裝填6發榴彈,火力打擊的速度有了顯著的提高。
除前面介紹的班用榴彈發射器外,這幾年又出現了狙擊型榴彈發射器,也就是使用榴彈發射器替代一部分大口徑反器材狙擊步槍的功能,通常來說,訓練一名狙擊手的時間較長,人才的選拔也比較困難,因為小國的陸軍可能就有幾萬人,這種“沙裡淘金”式的選拔確實困難,但是戰場可不管有沒有狙擊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需要在裝備上彌補狙擊手的缺乏,因此出現了遠程狙擊型榴彈發射器,在800~1400米內往敵方狙擊手大概隱藏的方向或者要打擊敵方的高級軍官,發射一枚榴彈,藉助榴彈爆炸之後產生的彈片將對方消滅,榴彈的爆炸威力肯定要比子彈大,這樣也就彌補了沒有狙擊手而打不準的問題。


所以,武器裝備歷來是根據戰場需要去研製的,現代陸軍連隊的裝備已經很細化了,火力打擊層次也得到了加強,步槍的射程也越來越低,管好400米以內的距離就很好了,再遠的距離有其它裝備伺候。


皇家橡樹1972


榴彈發射器這個東西,是用來填補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區的,榴彈發射器發射的榴彈屬於面殺傷武器,和步槍之間的關係不大。




從一戰開始,由於塹壕的大量使用步兵對於輕便的曲射火力也有了一定的需求,這種情況下,首先是出現了槍榴彈和擲彈筒,用來為步兵提供曲射火力支援。不過,擲彈筒只有日本人大量使用,其他國家用的不多,槍榴彈則是比較普及,尤其是空心裝藥的反坦克槍榴彈出現以後,反坦克槍榴彈成了步兵的標準配置,特別是法國人喜歡用這玩意。

當時的八路軍在自己的兵工廠製造了一種類似於榴彈發射器的東西,這個在輕兵器雜誌上有過介紹,不過這種憑藉手工生產的東西,只能是雛形,而沒有大範圍使用。
比較成熟的榴彈發射器是M79,這種榴彈發射器被稱為步兵班長大炮,由於可以跟隨步兵班運動提供火力支援,所以大受歡迎。


不過由於M79需要專人使用,減少了步兵班裡步槍手的數量,所以這種M203槍掛式榴彈發射器又被研製了出來,在他出現之前,美國人就把M79的木託鋸掉綁在步槍的槍管下邊使用,M203算是把這種改裝制式化了。

現在,榴彈發射器主要有三大類,一個是重型的用三腳架架著,使用彈鏈或者彈匣供彈,這種有時候也叫榴彈機槍。還有就是掛在槍管下邊的槍掛式榴彈發射器,還有就是用彈巢供彈,一次裝填4-6發榴彈,有點像過去的左輪手槍。


紅色手電筒


榴彈發射器

榴彈發射器是一種發射小型榴彈的輕武器。因其體積小、火力猛,有較強的面殺傷威力和一定的破甲能力,主要用於毀傷開闊地帶和掩蔽工事內的有生目標及輕裝甲目標,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由於榴彈發射器在現代戰場上的獨特作用,不僅使用相當廣泛,而且在同其他輕武器的競爭中將得到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成為未來戰爭中重要的作戰武器之一。
發射小型榴彈的輕武器。其外形、結構和使用方式大多象步槍和機槍。有的與迫擊炮相似,亦稱擲彈筒。主要用於毀傷有生目標和輕型裝甲目標,口徑一般為20~60毫米。

榴彈發射器一般按射擊方式和操持方式分類。按射擊方式分為單發榴彈發射器、半自動榴彈發射器和自動榴彈發射器。

單發榴彈發射器 是一種只能單發裝填(分為手工裝填和彈倉供彈)、單發射擊的榴彈發射器。其結構簡單,主要部件由發射管、機匣、瞄準裝置、擊發機構和保險機構等組成。根據附件(肩託、座板或連接座)的不同,又可分整體型和附裝型。

整體型單發榴彈發射器是在機匣或擊發機構的後方裝有肩託或座板而自成一體,無需附加裝置即可抵肩或拄地射擊。前者常被稱為“榴彈槍”,後者則被稱為“擲彈筒”或“彈射器”。榴彈槍的重量一般在1.8~4.0千克之間,裝填方式多與獵槍相同,為開膛後裝,機械或光學瞄準裝置安裝在發射管上方。

擲彈筒或彈射器的裝填方式與迫擊炮相同,為閉膛前裝。配有簡易瞄準裝置,其重量為4.0~5.0千克。如比利時的NR8111彈射器。

附裝型單發榴彈發射器也稱為槍掛式榴彈發射器,重量多在1.5千克左右。它沒有肩託,只能附裝在突擊步槍或自動步槍的槍管下方,依靠槍械操持、瞄準和射擊,常採用框式表尺瞄準具或象限式旋臂瞄具。裝填方式多為開膛後裝,也有閉膛前裝的,如蘇聯的GB-15。

在附裝型發射器上加裝肩託支架或槍管支架,即可變成整體型單發榴彈發射器。

單發榴彈發射器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和可維修性好等特點,但因抵肩射擊後坐能量的限制,其初速常限制在100米/秒以內,最大射程400米左右,戰鬥射速6~8發/分。

半自動榴彈發射器 一種自動裝填,但只能單發射擊的榴彈發射器,其結構的複雜程度和重量介於單發榴彈發射器和自動榴彈發射器之間。主要部件除與單發榴彈發射器基本相同外,還增加了一個體積較小的供彈具、肩託和能實現自動裝填的自動機。它通常是依靠發射時火藥氣體的能量實現再次裝填,採用彈匣或彈巢式供彈,結構外形與半自動步槍和帶肩託的轉輪手槍相似。

半自動榴彈發射器重量在6千克左右,由擲彈兵操作使用,編配在分隊中遂行各種戰鬥任務。由於自動裝填,戰鬥射速可達25發/分,最高達60發/分。因此,它既保持了單兵攜行使用的靈活性,又增大了火力密度和火力持續性,在不過分增加重量的情況下,提高了單件武器的壓制能力。其初速100米/秒左右,最大射程400~600米。

自動榴彈發射器 也稱榴彈機槍或連發榴彈發射器,是一種能自動裝填、連發射擊的榴彈發射器。基本結構和自動機的工作原理類似於機槍,結構較複雜,主要部件除發射管、機匣、瞄準裝置、擊發機構和保險機構外,還有供彈具、受彈機、自動機以及握把、腳架和鉸接頭等。自動方式通常採用槍機後坐式和導氣式,供彈具為彈鏈或彈鼓,配有與機槍相似的機械或光學瞄準系統、三腳架,可進行自動和半自動射擊。既可使用三腳架在地面使用,也可安裝在直升機、艦船、車輛上使用。

自動榴彈發射器的突出特點是射速高、火力密度大,理論射速為300~400發/分,戰鬥射速100發/分左右。但因發射器/彈藥系統重量多達45~65千克,所以機動性較差,多采用機載、艦載、車載或步兵戰鬥小組多人使用。其初速與射程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初速在100米/秒以下,最大射程400米左右,因後坐較小,可採取腰際夾持射擊,目前已不常見。二是初速200米砂左右,最大射程1500~2000米,如俄美裝備的AGS-17 和MK19-3型自動榴彈發射器。

榴彈發射器的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按操持方式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單人肩射榴彈發射器 由單兵攜行使用,以抵肩和腰際夾持射擊為主,也可用肩託或槍托拄地射擊。這類武器重量輕,直接由人體承受其後坐力。如榴彈槍、附裝型榴彈發射器和半自動榴彈發射器。

多人架(座)射榴彈發射器 由多人或戰鬥小組攜行操作,武器安裝在三腳架或車船、飛機的座(支)架上,有的還能裝在兩腳架上使用。此類武器重量大,並以發射架(座)承受全部或大部分後坐,如自動榴彈發射器和多聯彈射器。

單人拄地射榴彈發射器 常稱為迫擊炮型榴彈發射器,由單兵攜行使用,通常在不小於35°射角下,用座板拄地射擊。此類武器重量較輕,後坐力由地面承受。如比利時的NR8111 A1 彈射器。

彈藥

榴彈發射器發射的小型榴彈實質上是一種小型炮彈,具備炮彈的一切特性。彈藥由藥筒(室)、發射藥、戰鬥部和引信組成,通常按發射原理和用途分類。

彈藥採用的發射原理主要有常規發射原理、高低壓發射原理和瞬時高壓原理三種。

常規發射原理 也稱為高壓原理,與槍炮相同,發射藥直接裝填在藥筒內,擊發後火藥氣體推動彈丸運動做功。此類彈藥結構簡單、技術成熟,但膛壓高、後坐力大、發射特徵明顯。

高低壓發射原理 一種高壓燃燒、低壓膨脹做功的發射原理,發射藥裝填在體積較小且開有排氣孔的高壓室內。擊發後發射藥在高壓室內燃燒,當達到一定壓力時,燃氣衝破排氣孔進入低壓室(藥筒或炮膛),降低壓力,並推動彈丸運動做功。高低壓原理的突出特點是:火藥利用率高,裝藥燃燒完全,膛壓低,後坐力小,噪聲低。

瞬時高壓原理 也稱彈射原理,這種原理的發射器/彈藥系統結構特殊,其燃燒室(即火藥氣體做功的空間)與彈丸連為一體,速燃發射藥裝填在燃燒室頂端的活塞內。擊發後裝藥在短時間內(微秒級)迅速燃燒形成高壓(瞬時高壓),隨即火藥氣體推動活塞運動做功,膛內壓力迅速下降。活塞運動到膛口時,受制動套的作用而停止運動,火藥氣體被密閉而不能迅速自由排放,減小了發射痕跡。一旦活塞受到彈射杆的阻擋相對發射器靜止不動,彈丸相對向上運動,最後攜帶活塞脫離彈射杆飛向目標。採用這種發射原理髮射時無聲、無光、無煙,具有良好的隱蔽性。

按照不同用戶的需求分,榴彈又分為軍用彈和警用彈兩類。它們都包括主用彈、特種彈和輔助彈。

軍用彈的主用彈直接毀傷敵方有生目標和輕型裝甲目標,主要類別是高爆殺傷榴彈、破甲殺傷兩用彈和榴霰彈。

特種彈用來完成不直接摧毀目標的某些特殊戰鬥任務,包括照明(信號)彈、煙幕(標示)彈、燃燒彈等。

輔助彈用於靶場試驗和部隊訓練、院校教學用的彈藥,包括演習彈、教練彈、填砂彈等。

警用彈 警用彈的主用彈作用是直接使對方致傷或失能,主要有警棒彈、橡皮彈、催淚毒氣彈、致盲彈和致昏彈等。

特種彈不直接攻擊有生目標,用於完成特殊任務。如著色跟蹤彈、煙幕彈、照明彈等。輔助彈主要用於教學訓練。

榴彈發射器的發展方興未艾。據粗略統計,近年來裝備榴彈發射器的國家已增至50多個。它的研製正朝著以下幾大方向發展。

減輕系統重量、提高機動能力 以往的榴彈發射器由於重量大,給戰場機動帶來極大不便。如美國的MK19-3型自動榴彈發射器重33千克,地面使用時加三腳架、搖架和瞄具重達63.7千克,如再加上裝有48發榴彈的彈箱,其戰鬥全重高達81千克,需4~6人搬運。如果將自動原理和三腳架加以改進,發射器重量可大輻度減輕。減輕榴彈發射器系統重量大有潛力可挖。

改進總體佈局,適應未來要求 單兵武器中,以點面結合、曲直兼顧與步槍成為一體的附裝型單發榴彈發射器將成為未來單兵榴彈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並作為發展未來先進步槍的基本要求。如美國剛開發出的單兵武器XM320可附裝在M16和M4上。因此不難看出,單發榴彈發射器將會以多種形式附裝在步槍上,甚至合二為一。隨著對火力密度和反應速度的要求提高,附裝型榴彈發射器將可能由手工裝填的單髮型發展成彈倉供彈的單髮型或半自動型,以提高戰鬥射速和火力持續性。

提高威力、減輕彈重、精簡配套 目前,小型榴彈雖然在精度和射程上優於同彈徑的槍榴彈,但威力(殺傷與破甲)在同類壓制武器(輕型迫擊炮和槍榴彈)中處於下風。對於彈重270~350克的小型榴彈而言,進一步減輕彈重將有利於增大攜彈量和提高火力密度。因此,提高彈藥威力、減輕彈重是加強武器系統作戰能力、提高機動性的重要途徑,也是榴彈發射器改進的主攻方向。

從未來戰爭目標的多變性以及生產、使用、保管和供應等方面標準化的要求出發,小型榴彈已向著系列化的方向發展。70年代初,美國40毫米榴彈的品種和型號多達50餘種,僅殺傷彈就有10多種,信號和發煙彈達20多種,形成了龐大的40毫米榴彈家族,為生產和後勤保障帶來諸多不便。為此,美軍對其進行精簡,形成了以殺傷榴彈、破甲殺傷兩用彈和訓練彈為主,配己以少量特種彈的40毫米榴彈系列。

高精度、智能化 為適應未來戰場的需要,自動榴彈發射器將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如美國最新的XM25型25毫米半自動榴彈發射器。

擴大應用範圍、發展外延產品 榴彈發射器的多用途和多彈道的特性也滿足了除步兵外其它兵種的需要。車載、機載、艦載將更加擴大自動榴彈發射器的應用範圍。肩射線膛的榴彈發射器則有可能與滑膛警用武器並駕齊驅。


鐵桿軍迷


榴彈發射器確切來說是介於手雷和迫擊炮之間的一種火力補充,而且出現的時間比迫擊炮要早得多。


早期榴彈發射器主要是為了將手榴彈投射的更遠,所以樣式也是千奇百怪。比如17-19世紀有下邊這樣的“榴彈發射器”,但西方更喜歡把他們叫做手持臼炮(Hand mortal)

也可以用拋索把點燃的榴彈丟出去,不過我肯定不會和這種人做隊友...

也可以用大號彈弓

也可以用拋弩

但到一戰之後,這種需要額外拋射裝置的榴彈發射器開始被槍口榴彈發射裝置取代

到二戰時期,槍榴彈成為主流,它射程往往在100-300m之間,較為輕便,往往是輕型迫擊炮(100-1000米)和手榴彈(撐死50米)之間絕佳的拋射、爆炸火力補充。


但這種榴彈發射器精度依舊不高,因此到戰後,或許是受到日本擲彈筒的啟發,美國人研發了獨立的M79榴彈發射器,帶有膛線,發射40mm榴彈,有效射程350m。

但不久之後,美軍就覺得一支獨立的榴彈發射器佔用一個人口編制不划算,便用搶掛榴彈發射器取代了獨立榴彈發射器。

但獨立榴彈發射器又以另一種形式續了命

以上這些都是適合單兵持有的,火力介於手雷和迫擊炮中間的拋射武器。現代一些更變態的,比如mk19,11式狙擊榴則不在討論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