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欣賞書法,如何提高書法鑑賞能力?

銳越335


欣賞書法藝術既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審美過程,也是一個有跡可循有法可依的審美參照。看一幅字的優劣首先看在書法傳承上吸收的什麼碑帖,書法分帖學和碑學,在這兩種體系中吸收和融合了哪些古代優秀的經典筆法技巧和人文精神。再是看其在繼承中創新的範式丶風格有多少特點,是否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特色。簡言之,看一幅字的優劣好壞,最基本的有"三感",第一要有力量感(用筆線條的力度),二是節奏感(用筆的輕丶重丶主丶次丶虛丶實丶強丶弱等如同音樂的節奏,有節奏的聲音才是藝術,否則是噪音),第三是立體感(用筆通過中鋒丶側鋒等筆法的轉換表現出來的線質有平仄如蘭花之葉搖曳多姿,能充分反映書法點線的豐富變化)。再還有,欣賞一幅書法,與個人的綜合修養和慧根具有千絲萬縷的牽扯。

書法藝術的魅力和神奇如同中藥配方,不瞭解中國書法史和美術史,對漢字源流的發展變化如果不清楚行不清是無法判定一幅書法藝術作品的優劣的。這也恰是當下問題十分突出的認識書法美醜不分的困惑與尷尬,需要提高個體的審美能力,就必須普及全民美育教育。


麻天闊藝術行跡


看到這篇文章,讓你馬上成為一個書法行家:常人欣賞書法的幾大誤區

我相信有許多人都喜歡書法,而且經常去看一些書法作品,或者去參觀一些書法展覽, 但是當你看到一幅書法作品時,不知道它的好壞,接下來本人將帶領大家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作品的名稱叫做《祭侄文稿》,這一幅作品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當你看完了這一篇文章,就知道怎樣欣賞一幅作品,什麼樣的書法作品是好?什麼樣的書法作品是壞?

《祭侄文稿》顏真卿(唐)

我相信大多數人在看見這幅作品時,腦海中出現的想法是一樣的,這是什麼曠世神作啊,又塗又抹又斜,還被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說明你只是個業餘的書法愛好者,這幅作品為什麼好,接下來我將從這五個方面去闡述。

作品背景

在唐玄宗期間,安祿山謀反,顏氏家族一家三十多口人被奸臣所害,在悲憤交加的情況下,寫下了這幅曠世神作。

筆法

作品中鋒為主,藏鋒為輔,當中還有許多不同的筆法,例如:逆鋒、側鋒等等。圓筆遒勁,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結構章法

作品行與行之間有疏有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而且這種疏密不是有意的,而是在無意識當中寫下來的。字與字之間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疏有密,有快有慢。尤其是末尾的三行,有行書變為草書,奔放至極,有大河磅礴之勢。

墨法

墨分為五色,濃淡乾溼焦,在此幅作品當中體現的是淋漓盡致。墨色的效果與顏真卿的情緒是統一的,文章的開始的部分用的墨色比較濃,情緒雖然很悲憤,但是可以控制,到了後面渴筆的地方歷歷可見,由此,顏真卿的情緒達到了高點,無法控制。

情感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這幅作品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與顏真卿的生活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在失去至親的情況下,用書法來發洩自己心裡的悲憤,當然了,只有生活經歷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精湛的技法,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情懷。在此幅作品當中,我們看到了顏真卿真摯的情感。

欣賞書法的誤區

在大多數的人眼裡,這樣的作品應該是很好的,對不對?

這幅作品不是不好,但是與從古至今書法家的作品來對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我們就用剛剛上面寫的五個方面去欣賞這幅作品。

首先我們先從筆法上來看,中鋒為主,藏鋒為輔,其他的筆法用的比較少。其次我們來看結構的章法,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大小,粗細,長短比較平均。再次,我從墨色上面來分析這幅作品,墨色比較單一,整幅作品都用的是濃濃的墨色,墨色變化少。最後從情感上來分析這幅作品,我們看不到節奏的變化,有快有慢,如果把它比作一首歌,它是一首平緩的歌。

這幅作品其實寫的比較規範,技法也很精湛,但是還沒有達到書法家的境界,還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情懷等等。

當你再看到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就用我剛剛說的這幾個方面去欣賞作品,你的書法認知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


藝術公社


提高書法欣賞能力,基本途徑是多寫、多看、多比較。

為什麼強調多寫?因為一個人的書法審美水平與書法技藝水平,如同人的雙腳,左腳邁一步、右腳邁一步,人才能往前走。不持續提高手上功夫,欣賞能力的提高遲早遇到瓶頸。

多看。一是多看古代書法名家名作,二是多看經典的書法評論,比如說禇書“不勝羅綺”、說米芾“八面出鋒”等,讀這些經典評論,對提高欣賞能力很有好處。

多比較,就是既要看一流名作、也要看二流仿品,在比較中發現名家名作的神韻所在。比如古人評價歐陽詢書《九成宮》“險絕”,很多人不理解險絕在哪兒。找清代書法家黃自元臨《九成宮》對比一下,就離找到答案不遠了。

初涉書法,想提高欣賞水平,最好繞開當代書法家風格古怪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魚龍混雜、誤人子弟。


龐克說


首先是要看形態流品。

主要是形態格式,比如屬於何種書體,以哪種形體格式(條幅、橫披、中堂、對聯、手卷、尺牘、冊頁等),是否入得“形格”,算否入流。這是欣賞書法時最先看到與感知的東西,也是一幅作品是否能稱之為藝術品的起碼條件。

其次是看法度精神

①書法源流。作品學的誰,有無傳統藝術底蘊的淵源可以依循,即便是風格獨特的書法家及其作品,也不可能是隔空再造,終須有所從來。從紛繁的流派之中尋根認宗,也是我們鑑賞書法的重要內容。

②筆墨章法。側重於技法技能層面的分析,主要用筆的方法比如運筆行鋒、線條虛實等,結字的特點比如端莊拙樸、厚重險峻等,以及用墨是否豐富多變,章法佈局是否和諧美觀等。

再次看文化性情

①風格特性。書法作品與淵源出處和而不同,既要有法度因循,又要有較為鮮明的獨特個性,二者兼具方為上品。當今不少參賽作品都是未出帖的臨摹之作,這樣就使得作品本身的風格特性相對匱乏,因此凡是較具權威的賽展是很難被收錄進去的。

②書法意境。書法的意境,是需要跳出視感用心去品味的,它不是直覺,而是經過主觀理性篩選醞釀的結果,簡言之就是作品的氣質神采。比如飄逸俊朗,灑脫空靈,力壓千鈞,淡如雲煙等等。書法意境中也包括書者的文化性情,字如其人,書乃心畫,從一幅作品的意境之中,也可以折射透析書者的性情內涵與文化修養。至於如何提高鑑賞能力,這本身就是個人書學養成的問題,學深了,見多了,鑑賞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一幅好的書法作能給人身心愉悅的感覺,有些人沒學過書法的朋友也不知道怎麼去評價一幅書法作品,把一件好的作品給他看只能說個大概,那我們看看該如何去欣賞一副書法作品。


第一
,我們看作品整體的佈局,也就是整體的章法,通俗一點說就是看你眼前的作品謀篇佈局如何,看上去是否舒適,這是第一步。


第二,看用筆。用筆指書家所寫的字用筆是否符合規範,比如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是否都做到了要求,相反如果你所看到的作品沒有任何筆法可言,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感覺去寫的,那這樣的作品只能自己欣賞,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第三,看單個字的結體,結體這個比較好理解,例如有些人沒學過書法,但字的結構把握得不錯。看毛筆字的結體主要看是出自哪裡,例如學米芾,字的跌宕起伏的感覺,蘇東坡沉穩扁扁的感覺等等,這個結體需要真正去臨帖了才會瞭解。


第四,看字的大小變化。字如算字便不為書,講得就是作品的字應當有大小變化,如果每個字都是一樣大的就會給人視覺上像是電腦打印出來的,就是美術字了,那書法的大小變化之美就很難體現。

第五,看作品的墨色變化,一件優秀的作品不僅在章法字法需要注意,在墨法上面也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墨的濃淡乾溼枯是否做到了變化。所以墨色的變化會使作品更加出彩,這也是欣賞之一。


提高書法鑑賞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多去參加展覽,見多識廣,眼界就會提高。多和別人交流,有空多瞭解中國書法史,看看歷代書法家的作品。有名家講座有機會就去聽,多學習別人的經驗,久而久之自己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統。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加油!


我心非我心


書法除了具有書寫的實用性以外,還具有形象性、感情性和審美性,是一門東方藝術。

書法是一門具有獨特表達方式的藝術,而且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紮根於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對於書法欣賞可以說是一種審美享受。但是如何欣賞它是所有人共同關心的問題。有人形容書法鑑賞神秘莫測,對其書法欣賞的評價也是玄之又玄,似乎書法鑑賞就只有那些書法專家能做得來。事實上這是一種偏見。以前的學者曾多次討論過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但其中有些太古老、太抽象,無法用語言表達,以致人們只能看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書法藝術欣賞是一種主觀意識活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它的定義不同於自然科學:

就好比一道簡單的加減數學題,一加一等於二。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書法不能用公式或定義來規定他,也不能用質量的大小、長度或重量來衡量。幾個人也能寫一個字。結果是各顯其面,不盡相同,美醜的定義也不會相同。

二、書法藝術的審美觀念和自然審美觀念不同:

有人說動物園裡的大蟒蛇是最漂亮的,也有人認為它是最醜的,甚至是最可怕的。有些人喜歡用紅色和綠色裝飾他們的房子,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顏色很粗俗。這就是美學的差異。從書法的藝術水平高低來看期書法作品的高低,可以爭論到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地步。

這是由於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審美的不同,其結論自然也不盡相同

三、時代風尚和審美觀念的不同:

著名畫家賴楚生先生饒有興趣地說:“我年輕的時候,男人頭上都留有長長的辮子。偶爾,看到一個沒有長辮子的人是不愉快的。到了中華民國以後,男人頭上的辮子被剪掉了,人們開始習慣了。有時候,有些人還留著長長的辮子,但他們覺得自己不合適,不受歡迎。”反而覺得不倫不類,不順眼了。如時代潮流變了,服飾也隨之改變。高領、低領、長裙、短褲,因時尚不同而變。書法藝術鑑賞力也隨著時代風尚變化而變化。有的崇尚古代傳統書風,時下又有流行書風、現代書風等不同的書風,只要你凝神一想,這樣因時而變的例子很多,給書法藝術欣賞帶來了困難。

四、書法藝術是一門抽象的美學:

書法藝術根據作品內容的不同,呈現的藝術形態也有所不同,對此不同的作品所表現出的佈局方式也多是多樣,有粗獷的、有沉重的、有笨拙的、有寬博的、有輕鬆的、有凝重與滯拙,劍拔弩張,雄健流暢,秀美險峻的形式。除非鑑賞家和作者能夠掌握理解它們的精神,否則很難與作者心領神會,體會一致,這是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五、對書法學習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尤其在象棋比賽中,擺一個“絕妙”的招。受程度高的觀眾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幾步才能領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尤其是在書法藝術鑑賞方面。唐代大書法家懷素與顏真卿一起討論書法,懷素說:“每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真卿說:“何如屋漏痕?”懷素說:“得之矣”。宋朝大書家蘇東坡,黃庭堅二人在一起筆會,把寫好的字掛起來欣賞,東坡說黃庭堅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筆劃如死蛇掛樹”,黃庭堅謔東坡說:“你的字也不怎樣呀!就象石壓蛤蟆”。二人相視撫掌大笑,他們的書法水平已達到師法造化的地步,欣賞過程中故能互通神韻。

由此可見,書法藝術的鑑賞是不容易把握的,但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的總結,欣賞者和作者逐漸形成共識,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為對書法藝術的鑑賞是通過審美手段來獲得一種審美的感受。這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產生的?審美意識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對審美對象感官功能的動態反映。廣義上講,它包括審美意識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形式,如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情懷等,狹義上則專指審美的感受。

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內眼”來感受書法藝術的美

一般來說,人類的感官有五種: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它們是高等動物的共同本能。作為審美感官,它們主要是聽覺和視覺。所謂目迂之而成色,耳聞之則成聲”,書法欣賞只是一種視覺體驗。這種感覺是通過視覺感官獲得的“夢幻般的想象體驗”。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奧秘在於我們所稱的“第六感覺器官”,即通常說的“內眼”。歷史學家有歷史眼光,書法家有書畫視野,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內在視野。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這一內在的眼光來感受書法藝術的美。這種審美情結體現在書法藝術欣賞過程中。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有五種審美觀念及角度:

書法藝術的立體感,又稱雕塑感或質感。

漢字獨有的結構特點:

中國漢子的結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方方正正是漢字的最大特點。在每個字中,總有一個主要的橫筆或豎筆作為主筆,其餘的筆畫則作為陪襯。這是書法的“架子結構”。框架結構是整個詞的支柱,即所謂的“軸線”原理。林語堂先生說,“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美學的基礎,其完整內涵進一步的體現在對中國建築的研究中。一所房子有軸線,一個大建築群有軸線,正如中國書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點劃環拱中心”《又如臨寫漢字要在“九宮格”中安排筆劃,都在遵循這一原則一樣,歷代書家都重視研究這一原則。又如臨寫漢字要在“九宮格”中安排筆劃,都在遵循這一原則一樣,歷代書家都重視研究這一原則,不論什麼書體,上下縱橫,都通過這一原則,寫出曠代罕見的神品、妙品。大凡學書者,都是先求平正,後追險絕,又復歸平正,前一個平正,中軸線顯而易見,後一個平正則是前一個平正的飛躍。不管你的筆跡多草,多險絕,它都可以保持在中軸線上。重心仍然非常穩定,不會感覺到震動。可以看出,漢字的結構和古代建築是共同的。同樣,在重心的影響下,立體感則躍然紙上。

其次,書法書寫工具的特殊性,這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筆,可以用鋪毫抽鋒,可以揮灑自如。宗白華先生說:“中國書法用中鋒寫的字,背陽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線,周邊稍淡,叫‘綿裹鐵’,圓滾滾的產生了立體的感覺。”元朝趙孟《蘭亭十三跋》中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要求筆筆中鋒,讓每一點劃都能呈現立體感,當然我們不排斥側鋒,這裡只是強調中鋒寫出來的線條更能呈現線條的立體感。

書法藝術創作要體現出節奏感:

書法的節奏被稱為“筆意”。郭沫若先生說,“構成節奏”不能從兩個重要的關係中分離出來:一個是時間的關係,另一個是力量的關係。這一解讀對我們理解書法的節奏非常有幫助。書法的真正確立也是一個運動和節奏變化的過程。楷書“永”字八法中的八種書法有不同的節奏。在用筆上、藏、露、順、逆、講節奏;在用墨上、枯、溼、濃、淡是節奏;在字體上,真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節奏;在字體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節奏;在書寫能力上,八面出鋒,縱橫馳騁,四平八穩也是一種節奏。縱觀大自然萬事萬物,節奏無所不在,鬥星轉移,日落月出,潮漲潮落,都是一種節奏。唐代大文學家張懷瓘在其書法理論中稱書法為“無聲的聲音和無形的形象”。他談到對稱、穿插、呼應和斷連的規則,就像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音樂。王羲之有一個非常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示了書法的韻律。他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他還說:““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鋼鐵;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觀看公孫大娘舞劍的同時,也在草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筆觸就像舞蹈,輕重呼應,顯得格外的勻稱、篇幅表現的沉悶、偉大、最小、最慢、安靜的收尾呼應,字與字之間連貫性極強,有極富節奏感。巧合的是,醉酒的懷素和尚,揮毫潑墨,有的字筆下生風,活潑飛動,又好似一個輕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節奏在他的書法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平靜如一首激動人心的交響曲,也像一支霓虹燈般舞動,生動地表現了他書法的韻律。宋代米芾詼諧地說:沈遼排版,蔡祥樂,蘇軾畫,黃庭堅畫,他自己刷字。這個“排、勒、畫、描、刷”是一個以不同節奏寫出來的字,可以看作是一個擁有理解節奏感的心靈。

以朦朧感顯示期形象,具體而微,抽象而玄。

朦朧感是藝術創作中作者慣用的畫面凸顯效果的方式,在很多優秀書法作品中也不乏用朦朧、含蓄等手法凸顯作品整體的感官美。就好比文學當中就有朦朧詩,如“唐韋莊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花十里堤”這是一首朦朧的詩,表達了煙雨朦朧的境界,恍惚如夢。徐悲鴻的畫《灕江春雨》是一種朦朧和恍惚,像煙和夢,也是一種朦朧的風景。花半開,酒微醉,“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妙就妙在一個“半”字”這個詞有魔力。它含蓄、期待、可取、神秘、可搜索。如果門開得大,一覽無餘,則索然寡味。

朦朧感決定了在藝術表達方式中反映現實事物的形態美,一切都是關於朦朧的美。唐太宗稱讚王羲之的書法:煙霏潔露,若斷而連”,贊王獻之的字:“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古往今來,陸機的《平復貼》,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張旭的《古詩四首》,顏真卿的《祭侄稿》,懷素的《苦筍帖》,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等。當代書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飄然出塵,雲海滃鬱,都十分朦朧,讓人浮想連聯翩。非常模糊和富有想象力。

孫過庭曾在《書譜》中指出,“伯英不真,點劃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乍顯乍晦,若行若藏。”這種無序,縱橫,模糊,隱藏是模糊的。在每次欣賞這樣的作品如看海上蓬萊,月中桂子,展現的是一種神韻。核心是一種豐富的精神,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種朦朧的美的享受。

空間感便是要達到一種淡泊、空靈的境界

中國書法藝術追求的最高審美趣味是達到一種淡漠、空虛的狀態,這種狀態主要體現在空間感上。宗白華先生從美學的角度強調“一幅好的字表現一個美的空間”。他們巧妙地運用了從白到黑、虛擬和真實的結合,通過黑白對比來展示中國書法空間感的最大特徵。鄧石如先生說:“計白當黑,無筆墨處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說的都是一個空間感。宗白華先生更生動地描述了這一點:“如果漢字寫得好,它們將在一種具有生命和空間的三維藝術中獲得成功。如果漢字寫得好,字裡行間可以“中國字若寫得好,用筆得法就成功一個有生命有空間立體感的藝術品,若字和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如樹木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這個字是舞蹈,一段音樂。于右任先生認為:“寧可犧牲形式上的對稱,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當”。因此,他的作品給人一種遠離世界的感覺,簡單而靈性,這是普通人無法企及的。

空間意識的表達也應把握虛擬與現實的變化。莊子說:“虛室生白”,“唯道聚虛”,萬象皆從虛空中來,又向虛空中去。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築群,要留有空曠的場地,房屋要開門設窗一樣,好讓人有迴旋餘地。就像中國古代和現代的中外建築一樣,我們應該留下開放的空間,打開門窗,讓人們有活動的空間。書法作品應該有一定的空白,字裡行間都應該有空白的,天頭地腳也是空白,有虛有實,要達到一種比墨水更好的無墨狀態,所謂精鶩八極,心遊萬仞”是書法藝術所產生的巨大空間魅力。

書法創作應當順應時代風尚,才能具有欣賞的新鮮感:

縱觀書法史,它是一部創新的歷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漢代隸書的崛起,金代以來書法創新的繁榮,王羲之獨特的智慧,憑藉其深厚的行楷功力,講書法發揮的淋漓盡致。顏真卿突破二王規範,形成了一個積極的開端,氣勢磅礴的顏字都是一種創新。

從字體的發展和創新來看,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鐘鼎文,秦篆、漢隸、魏碑、真書、行書、草書逐步演變、發展而趨於定型。從字的風格上看,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人尚意,明書尚姿,清人尚變,這“韻、法、意、姿、變”充分體現了時代感賦予的生活情懷。

牛頓有句名言說得很好:“如果我能比笛卡爾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羲之沒有遵循以往的路線,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鐘繇、衛夫人的規範前卻步。顏真卿在王羲之的“書聖”面前沒有怯場,這為中國書法創新樹立了榜樣。

80年代以來,中國書法出現了一股熱潮,甚至出現了“現代書法”和“通俗書法”。我們不能說它不是一種創新,它確實值得稱讚,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除此之外,必須充分發揮它的民族性,植根於文化傳統,“數祖忘典”離開傳統,離開中國書法特有的基本功這土壤,去搞“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書法要有生命力,必須有改革創新。雄心勃勃的書法愛好者應該站在王羲之、顏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然後進行創新。

前面所述的立體感、節奏感、朦朧感、空間感、時代感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我們可從這五個方面學會欣賞書法藝術,從而提高鑑賞能力,從而提高書寫水平,達到異化的境界。五官有眾生之美。

書法敢於追求自然解脫,是返樸歸真,性任自然的最好體現

“自然美”是佛教禪宗所說的“任性自然”。從佛教的“心即佛”理論到後期,它成為“任性的自然”,從“自由解放”到“純粹的自然”,天真自在的佛教禪宗思想也傳到了書法領域。它形成了一種不願堅持書法的侷限性、崇尚自然的風格。這在宋明書法中最為突出。在此期間,許多書法家非常喜歡冥想和啟蒙,抄寫經文,從而認識到禪宗的“任性天然”狀態。例如黃庭堅的《松風閣》,行文舒展豪放,筆法變幻莫測,大開大合,飛動錯落,簡直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超凡出塵的天然個性。米芾的《蜀秦帖》則靈活多變,虛實相生,飄逸灑脫,寓老練嫻熟於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壯遊》詩,通篇流暢飛動,深得法度而又使法於自然,極盡個性,將自然之美的神韻盡顯其中。獲得了深刻的規則理論,使之具有自然的理性,發揮了其個性,展現了自然美的魅力。與此相反,唐代的書法是非常嚴肅的,所以大部分都是遵循規則的。我們應該小心。書法的自然美髮展受到嚴重阻礙,對自然美的追求被扼殺,書法家對自然美的衝動被壓制。宋人的書法敢於追求自然解放,不受自然解放的束縛。它是迴歸簡單自然的最佳體現。在書法創作中,我們應該追求一種自然美。刻意求工、巧於安排、矯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無疑是不可取的。

“綜合美”也就是“神韻美”,筆劃的線條美,單字的結構美,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壞的先決條件,只有在此基礎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佈局,才能領略到書法作品的神韻。清人劉熙載說:“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數字,大如一行至數行。一幅至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險,章法要變而貫。”強調字與字,行與行的連貫性,要求做到“氣脈連貫,虛實相生,錯落有致”。

氣脈連貫就是指書法在氣勢上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空虛與現實的結合,意味著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應該有間隙。它不應該太滿,也不應該太擁擠,也不應該太凌亂,也不應該太稀疏。太稀疏會是單調而冷酷的寒乞。扭曲就是尋求法則和規律的改革,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過程。充分利用位錯、失穩、不對稱等方法,取得了生動、流暢效果。這需要我們對整個佈局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像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一樣,只有對自己所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好每一個樂章和每一組旋律,才能指揮和演奏出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的旋律。只有通過全面的欣賞,才能領悟到他的作品中的魅力之美,即優雅之美、魅力之美和意境之美。

書法藝術欣賞的過程與書法創作的過程相反。書法創作是點與畫的結合,形成字、組字而成行,組行而成篇。書法欣賞是我們對作品構成中所體現的優雅、魅力和意境的第一印象。通過這些無形的美,只有心領神會才能領悟到神韻的美,即綜合美和自然美。然後去分析它們的結構、點劃,用筆這些有形質的形式上的美。可以說,書法藝術的欣賞過程是一個欣賞美的過程,是一個重新創造美的過程。

我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已形成百花齊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們悉心領會,是能夠提高欣賞能力的,同時也能對自身書藝有一個質的飛躍。











一墨西峰


欣賞書法藝術,我的看法首先以文學藝術為源頭,看是否按照文學藝術佈局進行書寫,也就是書法中的意境,缺少文學藝術基本內涵入不了這個境界,既使你的字功底再深厚,寫出來的作品只算得上平庸書法,意境包含字的大小濃淡書體變化,有段落、句、字等大小高低變化;其次字的功力深淺,氣勢見長,其三章法形式,較好文學藝術作品以橫幅最為理想,在這裡就以偉人的作品為例,雖然之前所寫的夠不上書法作品,因為學習才只有一段時間,只少我是這麼理解的,沁園春雪前段是詠景,有幾個小高潮和一個低潮,分別是:萬里雪飄山舞銀蛇欲與天公試比高分外妖嬈,以狂草要有雄霸氣勢去展現當時偉人及領導集體拯救中華民族雄心壯志,低潮頓失滔滔諭指當時抗日非常時期,全國上下由於經濟科技落後,民族思想不統一那種消極狀態。北國指當時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根據地延安,以尊敬的心態,要用楷體書寫……以上只是我個人對書法認識。


立體書法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何謂欣賞?欣賞,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何謂書法欣賞?書法欣賞即通過對優秀書法作品的品評,領略其中蘊含的美。這裡我們談的是“書法作品”,不是寫字。寫字與書法有根本的區別。如果把寫字比喻為小學的識字階段,要求把字寫得準確平正的話,那麼,書法則是作家將字詞構成一篇令人賞心悅目的文章或詩詞。當然,寫文章有文章的構成方法和規律,那麼,書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規律。所以我們欣賞書法作品也像讀一篇文學作品一樣,大部分讀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賞書法當然也不僅僅是書法家的事。如何欣賞書法作品?書法欣賞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這是關心和愛好書法的人經常提出的問題。簡而言之,可以用當代書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話作答:“學習的標準,就可以作為欣賞的標準”。

話雖這麼說,但具體做起來並非像一句話這麼簡單。因為任何一門科學和技藝的掌握都是有其規律和條件的。這裡僅從三個方面談談書法作品欣賞的條件和方法,因為“規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

經常遇到學員提出這樣的問題:“某某是書法大家,他的字怎麼看不出怎麼好?”,“我們單位有個連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寫得字比某某書法家還好”。像這樣的問題當然不會沒有特殊情況,但一般來說,書家的字絕對不會比連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寫得差。這裡面有“寫字”與“書法”的關係問題,同時也說明老年學員對書法作品認識的偏差和欣賞能力的問題。為了提高老年大學書畫班學員對書法的欣賞水平,筆者不揣淺陋,就如何欣賞書法作品的問題談點淺見,望方家、同道不吝賜教。

眾多的書法愛好者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或書法展覽,往往都要談論或評價一番,這談論和評價是否中肯,便代表一個人對書法的認識水平,認識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個人對書法藝術的修養。

具有一定書法修養的人,才談得上書法欣賞。

一、 書法欣賞的條件

第一、欣賞者應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雅者見雅,俗者見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結論。同一件書法作品,也會由於欣賞者的素養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書法本身可以說“既單純又複雜”,它單純到僅以黑白兩色的變化和調度去征服欣賞者;但其本身又是一個多維結構。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賴於多方面的知識結構。應該從廣泛的社會知識、人生的各種角度、各個層次去理解作品。書法也如其它藝術一樣,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它與各種意識形態,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有密切聯繫。其間錯綜複雜,變幻莫測;書法還與其它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文字學、鑑定學、心理學、生理學、民俗學、歷史、美學及音樂繪畫等。它還與其它藝術門類互相交融、借鑑。所以,對書法的鑑賞,你越是知識豐富、閱歷廣博、對作品的認識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評價和結論也就越中肯準確。

第二、欣賞者對書法應有廣泛深刻的體驗。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的名言。意思是你對眾多的劍器有鑑賞的經歷,自然就能辨識其優劣;你會彈奏多種曲調也就懂得了音律。書法也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你不瞭解它的基本規律以及發展也就無從給以準確的評價和欣賞。

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就產生了書法藝術,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契刻的,有的刻後還用毛筆填朱或填墨。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演變經過了甲骨、篆、行、草、楷各個發展階段,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和書家。湧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這樣偉大的書法家,流傳下數以萬計的千古不朽的寶貴遺產,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對於這些,我們雖然無法一一實踐,但是,對於書法發展的基本概況,對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書家應有一定了解。對目前書法發展的狀況和流派也應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對各種書體的特點、規律有一定的認識。而且要學習研究一兩種書體,通過學習、研究、分析、比較掌握書法的基本規律,提高對書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匯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對欣賞和評價就越有發言權,否則書法欣賞就無從談起。一個不辯歐、顏、柳、趙,不知蘇、黃、米、蔡的人是無法進行書法欣賞的。馬克思說:“如果你要得到藝術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書法欣賞何嘗不是如此!

第三,欣賞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寶知識及其發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產品出現都離不開得心應手的工具或設備。書法作品的產生同樣與文房四寶的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瞭解和掌握中國筆、墨、紙、硯的發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獸骨或龜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範然後翻鑄而成。這些與後來用筆寫出的有著明顯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筆書寫,由於筆的性能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線條也有所區別。王羲之書“蘭亭”用的是鼠須筆,繭紙,與今天我們用羊毫筆生宣寫出來的就不同。何況從古至今制筆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種。另外紙的品種性能也花樣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硯的改革、裝裱的方法形式、質量也都影響著書法作品的效果和質量。所以,我們在欣賞和評價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時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 書法欣賞的步驟和方法

(一)整體把握

我們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話“學習的標準,就是欣賞的標準”。學習書法先從基本點畫開始,然後學習結體,再是章法佈局。而欣賞書法作品,與創作相反,欣賞必須從整體開始,再到局部,繼而深入內核。正像看一個人,一見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這裡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有者方可紹於古人”。在觀神采後,再兼之於形質,此為欣賞書法的訣竅,而斤斤於點畫者是難以得其真諦的。

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首先應能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如果失去了整體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義。並預示著這幅作品的失敗。要把握整體,就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品的整體佈局、意味都會在一定空間距離外閃現出來。有些作品每個字的筆畫、結體還不錯,甚至還有一定的功力,而整體卻相當凌亂,就像合唱隊裡的各聲部演員,不管高、中、低音,都扯著喉嚨唱高八度,即使每個人的聲音都高亢、優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諧的美。

書法作品的整體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佈局之美。集點畫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聯篇,構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協調,照應嚴謹,如一隊隊有組織有紀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錯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或行間茂密左右映帶,或空曠疏朗上下呼應。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佈局是一個重要因素。章法集眾字而成篇,以整幅為一體,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又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構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繫。一幅作品就是一個整體,它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疾徐,墨色的濃淡枯潤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一個均衡統一的整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終篇筆意顧盼、首尾呼應,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脈相連、一氣貫注。所以在佈局上達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應、通篇團聚不散的藝術效果。章法的佈局美又在於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則,妙在各得其所。

(二)局部分析

章法是從整體上看書法作品的印象與效果。它包括了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係處理。但是,作為整體效果是由局部的、單個的字與線條構成的,如果單個的局部的字與線條不美,那麼整體的美也就無從談起。應該說“單個的線條是美的,組合得好,就達到了更高的美”。在這裡我們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筆法和墨法三個方面來談:1、字法。字法即字的結構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違與和、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松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成美的漢字形體,這就是理想的字法。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只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而字的結體不好,也難稱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孫過庭說:“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其精妙處,指出了每個字都應遵循一個規律:那就是“違”與“和”。“違”即變化,“和”即統一,要在錯綜複雜的結體變化中求得整體上的統一。

中國漢字幾經變革,各種書體也都有自己的結體規律,歷代書家都有關於結體的論述。作為書法欣賞者應學習和掌握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才能對書法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如楷書有唐歐陽詢的《大字結構三十六法》,明李淳進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學習參考資料。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研究行書結體的優秀範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訣百韻歌》也為後代所廣為流傳。總的來說,行草書中“違”的成分多些,楷隸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現代已有人將篆隸以草法為之,以強調“抒情達意”,這樣的篆隸“和”的成分就大大減少,也頗具時代特色。即所謂“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傳”之理。

現代“流行書風”中所謂“醜書”也是以多種藝術形式和豐富的結字變化追求一種“從多種矛盾中求統一,又從統一中製造一定的矛盾”的構字技巧,使作品呈現一種新的視覺效果。雖至今爭議不絕,但作為一種嘗試,也不妨在爭論中讓欣賞者做出抉擇,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們在欣賞時要從多個角度審視和評價它以豐富和提高欣賞技能。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確的用筆寫出形態規範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線條或點畫)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書學中稱為“筆力”。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也就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標準的。圓,是一個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圓的線條飽滿、結實,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即古人所說“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令筆心自點畫中出”寫出來的筆畫。“映日視之,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筆偏側(指一偏到底),寫出的線條(點畫)則扁、薄、浮、弱,拋筋露骨,就無美感可言。再談“澀”。澀者,不浮滑,不流暢之謂也。用在書寫中的用筆上,就是線條衝破紙面的阻力,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和抵抗,而筆遲澀進。這種阻礙與反阻礙表現的越充分,線條就越顯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僅是圓的,而且也是澀的。因為屋漏的水沿著牆壁(土牆)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沒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牆面上並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線產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見曲、似滯還流的水痕,這正契合了書法線條澀的表現。

“圓”和“澀”也是有內在聯繫的。圓是中鋒用筆,澀也是要筆鋒直立,人為地製造逆勢澀行。古人有“橫鱗豎勒”之說,意思是寫橫要像逆向刮魚鱗一樣,產生一定的阻力;寫豎像騎馬奮力前行,而又要用韁繩勒馬控制,是一種蓄勢的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沉著、凝重、蒼勁老辣的效果。

另外,書法線條的節奏感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書法線條的節奏也像音樂中音的長短、高低、快慢一樣,不能平鋪直敘。體現在書法上,不但表現在線條的長短、輕重上,還表現在行筆的快慢上。無論是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隨著書者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的快慢,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當然,各種書體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規律和標準。正如《書譜》中所言“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無論是學習還是欣賞書法都應學習和掌握這些標準和規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靈活運用,方能進入書法欣賞之堂奧。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溼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云:“墨氣淋漓幛猶溼”,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

墨大致可分為濃、淡、幹、溼、焦五種,但也不能過分懸殊,應在看似變化不大的墨色中,寫出使人感到變化極為豐富而又保持“潤”的特點,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書法欣賞中的幾個具體問題

作為書法欣賞,除了以上所述之外,還應注意幾個具體問題,歸納如下:

(一)穩定注意

書法欣賞要充分發揮“注意”的作用。“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注意”時能清晰地觀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遠離其它事物,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狀態。它受人的個性、興趣、信念的制約,在具體欣賞書法時,必須把其感受、思維、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集中到作品中來,保持注意的穩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們一眼就可以掃過去,甚至也評論一番,但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藝術欣賞要有一段時間用來感受、思考、理解,從而加速心理活動的運轉,尤其是對於有著巨大藝術容量的作品,更應反覆觀賞、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續書斷》中記載,一次歐陽詢出行看到索靖寫的碑,第一次大體看了一下就過去了,第二次經過時,先是坐了下來仔細的品味,越看感覺越好,乾脆就住了下來,在碑旁過了三天三夜才肯離去。這足以說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細觀賞品味才能體會其深刻藝術內涵。此故事也是“穩定注意”的絕好範例。

(二)多欣賞原作

探索書法美,提高欣賞水平,必須多看原作,因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縮小印刷的,一米或幾米的作品縮印成只有十幾釐米或幾釐米大小,往往失真。如同真實的風景和風景的照相比較一樣,從一張風景照片上是無法體驗到走進真山實水中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的。而我們面對書法原跡,既可遠觀,又可細加品賞,用筆技巧墨色變化都可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三)、多讀書

提高書法欣賞水平,與學識和閱歷的提高是分不開的。要想提高欣賞水平和層次必須有多方面的學養的支撐,如哲學、文學、歷史、美學以及音樂、舞蹈、繪畫等多方面的知識,都應通曉。因為不但書法內容既深又廣,而且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美學原理是相通的。所謂“字外功”、“畫外功”、“功夫在書外”的說法,其中多讀書是非常重要的。

(四)、書法創作實踐

要能鑑賞書法,不但要學習書法,還應親自進行書法創作實踐,只有書法家才能敏銳地感覺到書法作品中那些細微的美妙之處,就像只有詩人才能在詩作中感受到那種難以言狀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處一樣。沒有對創作的深刻體驗就難以獲得書作中最深層的意蘊。

以上只是談了書法欣賞中幾個主要方面的基本規律和方法,目的是為學習書法的老年學員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這些所謂的方法規律很具體,但實質上還是較為抽象的原則。它不像工業產品的質量檢驗標準那樣有具體的工具和手段,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特性所決定的。所以,理解和掌握這一品評欣賞標準的程度如何,與欣賞者對書法這門藝術的接觸和認識的深度有關,與其書法造詣的高低有關,還與其字外的知識修養和個性氣質有關。至於書法欣賞更深的層面還有待深入探討和研究。


懷敬書法


想要提高書法鑑賞能力首先要學習書法,有一定基礎才會更懂“看”。學習得越深,鑑賞水平越高,我們不一定要成為書法家,但學無止境,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不懂行的情況下看待很多事物都不準確。文字是書法的載體,脫離了文字的學習,單純討論書法就意義不大了,但書法又不同於單純的寫字,更不同於印刷,它是共性和個性的結合。

書法中的共性,簡單說就是大眾的、廣泛的,很多書法作品就算是不懂的人也覺得好看,讓人有一種想學習的衝動,這就是共性的表現。個性,就是在基本功過關的情況下提升自我,形成自己的用筆習慣,展現在作品當中,這就是個性的發揮。優秀的作品是共性和個性相互依存的,這兩方面並不對立。學習書法中首先要學習名家碑帖的共性,等到基礎打牢了,再尋求個性的突破。

書法大體分為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五類,每種書體都有經典代表作和傑出人物,評論的標準也不相同。我們在學習、鑑賞的時候要注意其出處,再看其是否創新個性,真正能被世代相傳的法帖大多是雅俗共賞的,傳承中變通,共性中求異。研究書法,同時也是在研究文字發展,欣賞一幅優秀書法作品,同時也能品讀其中文章的深刻含義。好的書法能融入藝術、生活、文學等各方面,古人更講究“字外功夫”。以上本人拙見,有空我們可再深入討論。附幾種書體經典碑帖,僅供參考。







龍銘先生


【學習書法的意義】

一、書法藝術與人格塑造。

通過學習書法,不斷研習古代碑帖,心儀古人風範,必然對個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書法藝術與能力培養。

書法學習有利於學生的多種能力的培養,首先通過對書法碑帖的臨習首要鍛鍊的就是學生細微的觀察力。學生通過觀察每個字的點畫結構、用筆方法和特徵,從而心摹手追,訓練既久,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就會得到幫助和提高。

其次是對想象能力的培養。

再次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臨摹古代書法中,有很多辯證統一的思想貫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筆中的提按、墨色的濃淡、行筆速度的疾澀、起筆時的順鋒與逆鋒、筆畫形態的方圓等等,都構成了書法學習中矛盾又統一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書法藝術乃至藝術創作的規律,就是運用辯證法,在矛盾中求得統一的過程。

另外,學習書法,對一個人的專注力,耐力的培養也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今天,我們的孩子熱衷於看韓劇、看美國大片,聽流行歌曲。我想,我們如果能夠引導孩子在中國傳統藝術投入足夠的學習和關注,我想沉迷網絡、恐怖暴力等種種發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現象也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三、書法藝術與多學科聯繫。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深研書法,對於我們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