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十足的公益短視頻徵集活動,傳遞戰疫正能量

“我像是一個每天只會吃睡的胖子,好想出去外面找點別的吃,想到醫生護士,我不能太自私,我還是繼續在家當我的臭胖子。”熟悉的旋律加上重新填寫的詞,一曲抗疫版的《囚鳥》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提醒著人們少出門。

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廣州青年在不同崗位、用不同形式貢獻青春力量。記者瞭解到,在團廣州市委指導下,市團校等單位主辦的“疫情防控,廣州青年在行動”公益短視頻徵集活動中,湧現了許多新版《囚鳥》這樣的短視頻,在展示廣州青年抗疫工作點滴的同時,也有效帶動和引導廣大市民科學防控。

趣味十足的公益短视频征集活动,传递战疫正能量

人在家中宅,聲音進社區

趣味十足的抗疫版《囚鳥》出自共青團員餘幕珩之手。“這段時間我在一些短視頻平臺,看到不少改編經典曲目的視頻,像《囚鳥》就是其中之一。”餘幕珩覺得《囚鳥》的主題非常契合當下人們宅居在家的狀態,尤其是副歌的第一句“我是被你囚禁的鳥”十分形象生動,但改編的詞並非十分押韻,她決心自己重新填詞。

“因為視頻非常短,所以我只選擇了副歌部分進行重新填詞。”餘幕珩花了一兩個小時重新填詞,然後在家裡進行視頻拍攝、剪輯。半天左右的功夫,抗疫版的《囚鳥》便新鮮出爐。“我平時喜歡自己拍攝短視頻,就當是自己玩玩,所以做起來並不難。”

視頻中,餘幕珩百無聊賴地吃著零食,抓著頭髮追問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結束,但最後還是決定安守家中。現實生活中,餘幕珩喜歡週末出去走走逛逛,“我不是宅女,不工作我就喜歡外出”。因為疫情,餘幕珩除了工作必需外,很少踏出家門,這讓她覺得非常難受,也就有了《囚鳥》新歌詞的靈感。“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出去逛、吃、逛、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製作視頻參與抗疫外,餘幕珩的聲音也“走”進廣州許多社區進行防疫宣傳。原來,作為廣州電臺主持的餘幕珩還錄製了許多公益音頻甚至視頻,給到社區做宣傳。“很多社區都會採用大喇叭的形式做防疫宣傳,尤其是老年人,特別關注這方面的內容播報,我們就提供了一些素材。”餘幕珩笑言,前不久朋友在北京路就聽到了她的聲音。

人生第一支Vlog,記錄24小時防疫工作

有的人十二時辰可能有十二種精彩,但有一個崗位可能就是十二時辰的重複工作。在一眾短視頻中,跨越二十多個小時的《支援旅檢初體驗》讓人眼前一亮,它記錄了海關旅檢青年24小時的工作狀態,也記錄著進出國境的衛生檢疫防線。

1月31日大年初七,在大家享受著延長的假期時,廣州海關隸屬天河海關的羅逸早上六點半就起床了,這是她第一天去支援旅檢。據瞭解,國家啟動“一級響應”以來,廣州海關隸屬天河海關第一時間成立了“青年戰疫突擊隊”,羅逸就是其中一員,支援的是白雲國際機場旅檢二處,分配在出境崗。羅逸告訴記者,按照規定,她當天的上班時間是早上九點到年初八的早上九點。“我們是24小時一班崗,中間大概有五六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而這個視頻開始錄製,到次日九點多結束,跨越了整整27個多小時。

事實上,羅逸並非專職的拍攝人員,視頻拍攝和製作都是在休息時間進行的,“我們每上崗一個小時休息一小時,我就拿起自己的手機進行記錄。”這個短視頻也是羅逸人生中的第一支Vlog,“之前在學校上專業課時也製作過視頻,但那是拿攝影機拍攝、在電腦剪輯的,這是第一次全程用手機錄和剪。”

“我的崗位是衛生檢疫崗,需要做好旅客的衛生檢疫工作。”羅逸介紹說,“視頻如果真的放我們24小時的工作,就會發現我們是不斷地重複著回答旅客的諮詢、指引旅客填寫健康申報表等等。”在視頻中可以看到,羅逸從早上9點正式上崗,直至下午2點才吃上午飯。在深夜裡,她去“偷拍”了同事們的休息狀態,他們坐在椅子上或趴著或仰著頭,雖然不舒服但也陷入熟睡狀態。“雖然說是24小時崗,但大家付出的時間遠遠不只24小時,確實是非常累的。”羅逸表示。

在疫情防控之際,旅檢需要直面陌生人。“自我防護做好了,就沒什麼好擔心,我們上崗前都做好心理準備了。”羅逸說。因為寶寶還不到一歲半,每次回家她都會讓家人先把孩子抱回房間,她自己洗漱完,換了衣服,才接觸寶寶。“不至於完全自我隔離,但防護措施一定要做足。”

趣味十足的公益短视频征集活动,传递战疫正能量

作品《支援旅檢初體驗》視頻截圖。

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廣州青年們,積極有序參與疫情防控工作。還沒開學的大學生,也在黨支部和團委的指導下,用所學專業為疫情防控盡一份力。

“你戴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的病毒,所有的擔憂,統統都阻攔……”動人的旋律中,動漫形象的“松寶”普及戴口罩的重要性。“松寶”的爸爸媽媽是來自廣州大學松田學院藝術與傳媒系的大學生們,其名字的喻義正是“松田學院的寶寶”。

“我們學院的黨總支部和團委提出,可以發揮專業優勢,嘗試用動漫視頻的形式傳播疫情防控的知識。”指導老師鄧銓說。因為學生們都還放假在家,他們就新建了一個“武漢加油”群,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負責文字內容,視覺與傳達專業的學生負責畫畫、視頻製作等內容。“做好了自己的內容就發群裡,和大家溝通。”鄧銓告訴記者,同學們分工合作,四天就完成了視頻製作,“他們每個人都很盡心,每天都要持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因為老師們的持續指導、審核以及同學們的及時溝通,整個視頻幾乎是一氣呵成的,“視頻最終出來後沒怎麼修改”。

據鄧銓介紹,平時松田學院黨總支部和團委也都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大愛意識。從2017年開始,松田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們通過手工製作、繪畫等進行義賣,義賣款項拿來做公益,其中2019年義賣籌得五千多元,最終用於敬老院的探望慰問。

團市委策劃指引,團員青年積極響應

“疫情防控,廣州青年在行動”公益短視頻徵集活動也見證著廣州青年的速度,2月1日策劃活動,2月2日正式啟動。截至2月15日,共收到265條形式多樣、風格鮮明的公益短視頻,累計點贊數超15萬個。

青少年是網絡新媒體中最活躍的一部分,有鑑於此,團廣州市委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做好疫情期間的輿論引導和氛圍營造工作,推動開展網絡文明青春引導行動,指導廣州市團校(廣州志願者學院)聯合廣州市廣播電視臺花城FM共同組織開展了這次公益短視頻徵集活動。“此前團市委指導開展的防疫志願者微課程反響很好,而且青少年還宅在家裡,又都很支持疫情防控的工作,所以就策劃了這次活動。”廣州市團校志願者部部長吳冬華告訴記者。

活動啟動後,團廣州市委通過各級團組織,以及市團校志願者學院聯繫的青年志願者組織,廣泛發動廣州青年積極參與其中。正是因為如此,在公益短視頻活動中,看到了來自花都區、從化區、廣州海關、廣州南汽車客運站、中小學、廣州大學等各行各業的不同崗位的視頻作品,充分展現了廣州青年在疫情防控一線的行動和科學應對疫情的奇招妙招。

“最開始還擔心會沒有人參加,畢竟時間緊,我們的動員力量也是有限的。”結果出乎吳冬華的意料。據吳冬華介紹,早在先行策劃時就注意在內容、形式上進行精準指引,收到投稿後,有必要時他們也會再聯繫作者,有針對性地提出修改意見,然後再由作者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完善。“其實收到的投稿都做得很好了,就是精益求精。”

投稿的截止日期為2月15日,“這並非意味著活動的結束”。吳冬華強調,他們還會再通過多種途徑,讓這些作品發揮最大的作用。據瞭解,團市委將在眾多投稿作品中,選取部分立意向上、內容健康、題材新穎、富具感染力的佳作,在廣州青年微信公眾號及抖音號、廣州市團校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分批次進行展播,擴大公益短視頻傳播效果的同時,有效帶動和引導廣大市民科學防控,增強社會公眾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黎慧瑩 通訊員 潘小潔、何豔堂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