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膛槍時代,騎兵為什麼不用少數精銳正面衝擊,隨後大隊進攻的方式來對抗火槍兵?

閃擊伯爵2


因為火槍兵沒給機會。火槍兵對騎兵是有陣型的,不是扎堆放槍就完事兒了。


真誠地看著你


火槍兵作戰更講究軍陣戰術。早期滑膛槍時代,步兵方陣中仍編有大量長矛兵,火槍兵實際是取代冷兵器時代弓弩手的位置,與長矛兵互相掩護協同作戰。

比如著名的西班牙方陣,一個完整方陣一般由一個1000人以上的團組成。中心方陣由長矛手組成(2~3個連,約500-600人),四角部署火槍手小方陣(每陣一個或半個連,150-250人)。一般還有三到四門三磅團屬火炮支援。

應戰時方陣陣型嚴整,首先以火炮攔阻射擊,破壞敵軍陣型;待敵軍到達百米距離,轉入火槍分段射擊;如果敵人訓練有素能承受傷亡並進一步迫近,火槍手退後,長矛手前進肉搏;當敵人不支後退,長矛手即發起衝鋒,火槍手則由兩翼輸出火力掩護。

西班牙方陣的配置,使他們可以對任意方向輸出全隊一半以上火力,因此他們不怕側翼包抄。除非騎兵有幾倍於他們的優勢,並願意付出巨大傷亡,否則不能衝散其陣型。

後來火槍輕型化,並可以安裝刺刀,長矛兵便走向消亡,西班牙方陣逐漸發展為普魯士線式戰術。

中國明朝後期軍陣與西班牙方陣相去不遠,戰術上沒什麼問題。但是兵員素質太差,以衛所製為基礎的農奴化明軍,根本做不到令行禁止,經常因為敵人騎兵佯動引誘,就在射程外輕率開火,自廢火力輸出。另外匠戶制度出產的火器質量毫無保障,經常發生炸膛事故,以至將士對火槍缺乏信心,也就不會認真強化相應戰術。


真正鱷魚不哭


步兵有對付騎兵的專用隊型,如果一開始就計劃用騎兵衝鋒,遠遠的,敵人已經看見了,會採取反騎兵的密集空心方陣,而且他自己也有騎兵,如果想先用少量精銳騎兵去攻擊,首先會遭到敵方騎兵阻擊,然後,在接近步兵前,火槍兵已經可以開火首先攻擊騎兵了,最後,當騎兵接近時,迎接他們的將是林立的刺刀。著名的滑鐵盧戰役中,當拿破崙短時間犯病不能指揮作戰時,代替他指揮的法國元帥錯誤的認為英軍要撤退,莽撞的下令法軍騎兵全面展開追擊,結果正撞上早已擺好反騎兵陣型的英軍,英國步兵對法國騎兵展開了一場大屠殺。當拿破崙清醒過來,才發現他的騎兵已經完蛋了,滑鐵盧之戰敗局已定。

實際上,拿破崙慣用的方法是先用步兵方陣進攻敵人,讓敵軍擺成對抗步兵的線列陣型,一輪交火後,當敵方步兵已有傷亡,隊形不整,忙於裝填子彈時,他再派早己躲在已方步兵身後的騎兵突然發起衝擊,衝散對面敵軍,趁著造成的敵軍潰散,一舉擊敗敵軍。但他的對手也不是傻子,會永遠吃他這一套。

當戰爭進入火藥時代,騎兵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成為將滅亡的兵種。


沉140769451


因為不需要這樣。

滑膛槍固名思義就是沒有膛線的槍,那個時代不僅沒有膛線,它的槍管內徑還大於子彈,所以不但射速低、射程近(只有100米左右),而且精準率低。那為什麼這種火器還會代替弓箭和一部分刀槍出現在戰場上呢?因為它方便、對戰士身體素質要求低,試想從槍管前裝彈然後瞄準是不是要比拉開強弓或硬弩來得輕鬆?而它的殺傷力又和弓弩相當或稍高。另外製造火器可以工廠化生產,拋棄了原來完全靠個人手藝的作坊模式。如果彈藥充足的話,作戰人員在戰場上的持久性更好一些,也就是說在戰場上體能下降比冷兵器近距離拼殺要慢很多。

是這個嗎?

基於滑膛槍實戰的考慮,在它有效射程一百米的距離上,對騎兵的速度來說,只有五到六秒的時間優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算採取排槍輪射的方式也不能改變這一劣勢。所以在那個時代,滑膛槍部隊並不是每個國家或陣營主要作戰單位,對付這種方陣也不需要先犧牲少數死士騎兵的問題,直接派主力騎兵發動全力進攻既可。如果當時火器在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話,就不會有清軍入關這種事情發生了。

當時作戰的場景雖然沒有錄像和照片,但先人留下很多油畫和描述,我們從中可以窺視一斑。比如雨果的《悲劇世界》就以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為引子。雖然是小說,但和當時實際作戰出入不大。

當時,已經對英奧聯軍取得優勢的法軍在拿破崙的指揮下高歌猛進,這時我們的英雄決定發動一次衝鋒打挎他的對手,當他舉起望遠鏡發現敵方陣地前彷彿有一段不明地形,就問他的嚮導,那個嚮導不知出於什麼目的,竟說前方沒有任何阻礙。於是拿破崙大手一揮,他的將士們——法國的騎兵像颶風一樣衝向敵陣。可前方的騎兵跑到近前發現那段不明地形是一道天然壕溝!大部分的騎兵就因速度太快剎不住而填了大溝,跑過去的騎兵因人數差距和英奧軍隊打了個平手,這時敵人的支援——普魯士軍隊到了……

滑膛槍在那個時代並不是能起決定性作用的武器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那時主戰的部隊仍然是騎兵,主要武器仍然是長槍、大刀,火器只是實際作戰的一個補充。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初,在保衛新生的蘇俄政權時湧現的一個英雄——恰巴耶夫不也是跨馬掄刀衝鋒的形像嗎?如果當時火器那麼有效他不是“螳臂當車”那麼可笑嗎?還哪來的鼓舞士氣的英雄!理論上講,二十世紀初火器還沒有改變戰場上的戰術打法。

二十世紀初火器還沒有改變戰場上的戰術打法

所以,滑膛槍不是今天的重火力,排槍輪射也不是加特林。當時的火器在戰場上也只不過是解放體力的新嘗試,清軍的大刀長矛打敗了持有“現代化”火器的明軍,“滑膛槍們”就退出了當時的中國軍事舞臺;歐陸國家沒有那麼多有體力的騎士,火器就僥倖留了下來。

排槍輪射也不是加特林


更多精彩請關注“金甲戰象”。

一家之言,唯恐片面,歡迎留言討論,共議五千年興衰成敗!謝謝!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金甲戰象


首先要明確一個誤區,那就是滑膛槍時代非常的長,另外由於出身問題騎兵非常的少且不可能變成死士,最後就是步兵方陣除了裝備滑膛槍之外,同樣有著剋制騎兵的長槍。

在熱兵器剛剛出現的早期時代,滑膛槍和長矛在步兵方陣中是搭配使用的,首先會用滑膛槍打一輪騎射,消弱騎兵遠距離衝鋒時的數量,等到騎兵衝到近前時在抗出長矛將方陣變成鐵刺蝟,迫使騎兵無法使用戰馬衝鋒,等消弱騎兵的衝鋒力度之後,再繼續來一輪熱兵器騎射。

等到滑膛槍時代稍後一些的時候,由於刺刀的誕生,滑膛槍既可以發射金屬彈丸又可以當長矛使用,所以長矛就被淘汰,刺刀與滑膛槍成為了當時不可或缺的標配。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年滑鐵盧戰役中,法軍正是由於過早的投入騎兵,結果被步兵全滅,最終才導致法國的戰敗。

最後就要說一說騎兵的組成了,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滑膛槍時代,騎兵永遠都是起著馬威風凜凜的存在,而這些騎兵們的身份也非同反響,基本上都是貴族出身。畢竟騎馬這個技能在歐洲是隻有貴族才能掌握的,這中間農夫除外,因為農夫只會使用馬車,而且那些馬只適合拉車並不適合作戰。

在一次大戰之前,貴族可謂是歐洲政治、軍事、經濟的核心人群,你指望著這群人組成死士騎兵朝敵人的火槍方陣衝鋒?這群貴族加入騎兵,其實只是為了到戰場上獲得戰功,然後回去好繼續封官進爵,畢竟歐洲的爵位不是世襲制的,兒子想要繼承父親的爵位就必須立相應的戰功才行,所以他們才回去當騎兵。說白了人家上戰場是來升官發財的,不是來當炮灰送命的。

當然騎兵也的確有衝鋒的時候,電影愛國者中就有進行詳細的描寫。在英軍步兵進行一輪線列設計之後,在加上一輪炮擊將敵人的陣線打崩潰。當敵人開始潰散的時候,就到了騎兵衝鋒並開始屠殺逃兵的時刻。


九品侍衛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請各位大神多多指教。

滑膛槍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火槍手並不是作為單一兵種獨自作戰的。

火槍兵、長矛兵騎兵多是組成方陣中是搭配使用的。如果對方騎兵貿然衝鋒過來,首先面對是如牆一般的彈雨,接近後還要面對我方長矛兵和步兵的聯合絞殺。最後打的筋疲力盡之後,我方騎兵還可掩殺過去,驅趕對方騎兵反向衝亂地方的陣型。

清末八里橋之戰時,按清軍指揮官按照以往的經驗,清軍騎兵最多損失20%,就能衝到可以屠殺英法步槍兵的距離。

但實際上,英法軍隊在經歷過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之後,軍事技術非常先進,步炮兵幾波齊射就殺傷了清軍半數以上的騎兵,這大大超出了清軍指揮官的估計,導致形勢逆轉。

在正面遭受巨大損失後,僧王的騎兵部隊也想繞到對面的兩翼,從側面打擊敵人,但英軍保護火炮的騎兵逆襲,最後演變為一場騎兵追擊戰。

與大家印象中,英法聯軍只會放排子槍的形象相反的是,英法聯軍利用優勢遠程火力轟擊中國軍隊後,真正起到一錘定音作用的還是騎兵部隊。


七品闡史官


(現在我們國家除了邊防,還用一少部分騎兵,幾乎這個兵種基本可以說是被淘汰了。)

滑膛槍時代基本還屬於初期熱武器時期。

一過冷兵器時代,騎兵的位置就特別的尷尬。那時間汽車還沒有普及,還得必須用馬匹,但是馬匹的侷限性就無疑的暴露了出來。

真正讓騎兵沒落的是自動火器的出現。

自動火器出現前,火槍部隊的火力投射縱然可以靠三線陣之類的戰術彌補,依然是斷續的,騎兵憑藉速度、突然性完全可以承受一兩次齊射就衝到步兵面前,而自動火器如重機槍不間斷的火力投射能力則讓騎兵幾乎完全無法衝到步兵面前,也就從戰場上被淘汰了。比如一戰期間,戰壕密佈、鐵絲網和重機槍遍地的西線戰場是完全沒有騎兵的餘地的。

但即便是一戰的年代,在地域廣闊、火力密度不大的東線,騎兵依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突擊作用,蘇俄內戰時期紅色騎兵或許是人類戰爭史上騎兵最後的絕唱了。





鈿車寶馬


在自動化火器出現以前,對付騎兵衝鋒,就只有三段擊和火炮壓制。隨著自動火器出現了,尤其是裝甲兵器出現後,騎兵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了。騎兵在現代化戰爭裡,就是後勤通信部門在保留使用。作為攻堅克難的主力?它們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