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軟,Slack,Zoom窺探SaaS行業(上)

討論企業軟件的時候很難不談及到微軟。微軟在19年四月成為了繼蘋果和亞馬遜之後第三個市值超過1萬億的美國公司,現在是全世界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之一。

從微軟,Slack,Zoom窺探SaaS行業(上)



微軟SaaS的逆襲

微軟是一個典型的成功逆襲,成功的關鍵突破點有三個,都是關於同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Windows如何發展:

  • 首先,微軟的管理層接受了微軟本質上是一個橫向發展的公司的事實,而不是一個圍繞Windows建立差異化產品的縱向發展的公司。
  • 第二,微軟接受了Windows只是眾多客戶端之一的事實,並將服務定位於iPhone、Android、Linux和Mac。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Satya Nadella 在公司內部巧妙地引導將大家的注意力從Windows上轉移,解放微軟的員工,讓他們去開發客戶真正想要、而非微軟需要的產品。


從微軟,Slack,Zoom窺探SaaS行業(上)


然而,使得所有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最主要因素是:SaaS的崛起帶來了企業軟件市場的革命性顛覆,在面對這樣的顛覆時,微軟走出了自我,很好的利用了這個新的範式。


SaaS的商業模式

任何新的技術範式都有三類:

  • 改良現在的應用
  • 想出新的業務模型
  • 創建全新的應用

Ballmer的功勞,微軟實際上很早就開始採用SaaS的新業務模式。

以前,企業軟件是以授權的形式在銷售:企業根據賬號數量購買軟件,當新版本的軟件出來以後,企業可能會更新可能不會。這樣可能對於大家都不好:企業可以不更新而使用過期的軟件,供應商也就不會有新的收入。

微軟發現,對他們和客戶來說,以訂閱的方式付費更有合理:企業基於月或者年付費,能夠使用最新最好版本的軟件。這不是林丹妙藥,軟件更新仍然是主要的工作,只是說這種方式至少解決了不想升級的問題。

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這種方式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好處:現在公司根據軟件使用的時間將使用費用計入運營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起碼可以改善了他們ROIC的數據。而且,對微軟來說,收入變得更加可預測。

SaaS更深遠的影響是:一方面,對現有的企業客戶來說,提高了目前的應用軟件的效率;另一方面,它使新的客戶更容易上手。

需要明確的是,我指的是通過訪問Internet的軟件,而不是訂閱方式付費的數據中心軟件。

對於企業用戶來說:許多行業的需求事實上是在不斷變化的。有些時候對於某些軟件模塊他們需要更多的賬戶;有些時候他們不需要那麼多賬戶。在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情況下尤為明顯,計算需求的季節性比較大。訂閱付費的好處在於公司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買到它需要的東西,僅此而已。又多虧了Ballmer,微軟將office365雲化,賬戶可以按月購買,不需要大量的前期開支。


從微軟,Slack,Zoom窺探SaaS行業(上)

然而,企業不需要前期支出促使SssS軟件市場空間變大:在Office 365上購買一個Exchange賬戶意味著你僱傭了微軟來幫你運行你的電子郵件服務器,這在以前是內部IT需要完成的工作。現在,各種中小型企業都可以使用企業級軟件,而不需要設立自己的IT部門。


微軟SaaS面臨的挑戰

同時這對於微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可以肯定的說:能夠“僱傭”SaaS供應商意味著能夠更容易的找到真正關心用戶體驗的供應商,尤其在移動端。我在15年就有寫過關於雲存儲的內容:

一旦你不需要後臺支持和維護,由服務器的供應商負責,你立刻就不需要僅僅因為產品是集成的就從一個供應商那裡購買。你會有更多的自由來評估某一個特定產品的不同性能,比如說他好不好用,他是否能很好的支持移動端。微軟的產品正是在這點上被發現存在缺陷,特別是那個討厭的SharePoint.

移動端正是Nadella進行大改革的地方。我們可以注意到他上位後第一個公開活動就是為iPad的Office產品揭幕。

從微軟,Slack,Zoom窺探SaaS行業(上)

這就是有魄力的CEO所為。他們不能把所有的工作都做了,他們對行業趨勢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是他們能選擇是否接受現實,然後去這樣做,影響他們所帶領的一幫人的世界觀。這就是為什麼Satya Nadella為ipad的Office產品第一次公開露面的意義所在;這就是為什麼即使Windows Touch版本還沒有完成,微軟還是發佈了它;這就是為什麼微軟放棄了Windows手機技術授權,供免費使用了。

這是SaaS供應商惟一可能的發展途徑:整體來說就是要將所有的基礎設施集中在一個地方,這意味著可以從不斷增長的潛在市場中最大可能的獲益。這也進一步意味著要服務於所有的端口,不僅僅是一個公司所擁有的端口。然而,這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因為從公司的現金流,尤其是企業文化角度看明顯正確的事兒與從外部看明顯正確的事兒經常是截然相反的。


(未完待續...)

Ben Thompson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透鏡社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