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設計感太重怎麼解決?

胖哥說攝影


要解決設計感太重的話,首先,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設計感!設計感是個什麼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設計師的命門。

設計感:表層拆解為:設計、感覺,經過思考和精心琢磨後的可執行方案,或者說對客戶或審批者的口味,否則被指責為:“沒有設計感、平庸、沒好好想等等”。深層次挖掘為:設計是一種腦力勞動,感,就是興趣。在設計師的角度講:“我現在沒有思考方案的動力或興趣,意思為缺乏設計感”。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就像一個洋蔥頭。剝開洋蔥只能看到一層層的皮,最終並沒有一個“內核”。洋蔥的皮也是洋蔥的肉,正如藝術的形式即是藝術的內容。也許用這個觀點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當我們覺得一個景象或者一件東西有設計感,大概是“你從形式上感覺到了它的內容”,或者“你因為了解內容而瞬間理解了形式語言”。

簡單講,即我們常說的形式和內容的契合。設計感有別於日常的或者自然狀態,必然是一種“人為痕跡”。這種人為的痕跡可以把形式和內容互相轉化。或者說高於一般人為痕跡,是一種理念痕跡。是人類理解的表現形式。從我的設計經驗來說,設計感的形成大概就是人為地用一種“形式”歸納了一種“思維感受”的過程。而這種形式習慣,也是來自我們的生活經驗。來自伸展線條的修長感,來自厚重穩定結構的安全滿足感,來自曲線的優雅和性感。當這些形式帶來的感受和我們要表達的內容契合,我就覺得它有了設計感。另一種說法來自叔本華,從一個蘋果上升到“蘋果”的理念,觀者就離開了現實,獲得了短暫的涅槃。

要解決設計感太重,就需要從設計的構成開始!

現代藝術設計,都是以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或許才能被稱之為設計感。

以平面設計來說,一般需要符合四個基本原則:對比、重複、對齊、親密性。

1.對比:避免元素太過相似,避免元素不同但區別不大、對比信息的組織層次不明確。如果元素不同,就讓他們截然不同。運用頁面中的各種元素如字體、線寬、顏色、形狀、大小、空間等;對比要強烈;拉開距離,做到截然不同。運用對比,以達到組織信息、清晰層級、指引讀者、製造焦點等效果。

2.重複:視覺要素在作品中重複出現,增加條理性和統一性。有助於統一整個設計,使一致的元素更為突出,統一、增強視覺效果。同時要注意:將一致的元素作為圖片設計的一部分,運用純粹為建立重複而設計的元素;避免太多地重複一個元素;如果一切都是一致的,放入些不同的元素使讀者真正意識到你希望他們關注的內容。

3.對齊:每一元素與另一元素有某種視覺聯繫。另外觀清晰、精巧、清爽。任何元素都不能在頁面上隨意安放,即使這些項並不靠近,但它們屬於同一組——以一條看不見的線將彼此連在一起。目的是體現統一性,有條理,在各個單獨元素中建立視覺紐帶,即使物理位置可能不靠近,視覺上統一且相關。同時避免混合使用多種文本對齊方式;避免無意識地居中對齊。

4.親密性:彼此相關的項應歸組在一起,建立一個視覺單元,不能是多個孤立元素。有助於組織信息、減少混亂、結構清晰。使畫面變得有條理、閱讀邏輯清晰、頁面留白變得有組織感。有意識地注意視線的移動路徑;將相關的獨立元素建立為視覺單元。

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化繁為簡。

1.      形式:把設計師抽象的創意靈感,具象的反映在設計對象上,突出其特點,傳遞其設計意義,體現設計師的“匠心”,形成美的形態,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隨看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發展,不同的時代對形式上的美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經過那麼多年以來藝術、美學、設計、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研究,人們得出了一些公認可以產生美的必要條件變化與統一 、 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

2、人性化:人們需求越來越具體化、個性化,對設計的人性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設計本來就是以人為中心,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標。而設計的目的並不在於產品本身,而是以人為對象為出發點的。然人們對設計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那麼如何在設計中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設計,使人們的生活更舒適、更便捷,這便要求設計師在新的起點上快速地學習跟上產品新趨勢步伐,設計出更好的設計表現人性化設計的方法主要表現在產品的造型、色彩、材料等方法上,設計中的造型要素是人們對設計關注點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設計的本質和特性必須通過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確化、具體化。

3、色彩設計:各種產品都有各自特定的功能,在進行產品色彩設計時,應當首先考慮色彩功能與產品功能特點的協調統一,使人們加深對產品功能的淸晰理解,以便有利於產品功能的發揮並取得良好的效果色彩設計時把握主次之分,合理進行色彩搭配,色彩不宜過多,色彩過多易造成雜亂;色調不統視覺感受很差,心理會產生厭惡情緒。在色彩的運用中,特別是色調的選擇上,既要體現新穎美觀,符合時代的畝美要求,又不能過分地追求剌目豔麗,失去產品的功能特徵。

4.細節設計:細節設計是在完成整體設計後,設計師進行精心的細節安排,以便增加整個設計的美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整個設計更有超味,獨具匠心,讓人百看不厭,越琢磨越有韻味。細節設計包括開態的精心佈局、色彩的對比運用,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反覆推敞後的結果,

5.材質質感:設計外觀質量往往就反映在表面處理工藝上,工藝上的缺陷會造成很多不良品,也影響整個產品的外觀形象。因此,設計師會根據不同材質採用不同的工藝,或者是根據設計的功用所處的環境賦予其所應表達的專有材料質感

因此,設計不是隨手做出來的,不是隨意做出來的。是通過深思熟慮、周密考量之後做出來的。因此,設計必然是反本性的,因為人在不假思索、毫無節制的情況下,作出的往往是體現本能和本性的。人的本性含有貪婪、慾望。

1.貪大,求滿:沒有節制的使用極強的對比度,既然是反本性,反貪婪,那就要剋制。

2.配色方案保持克制:淺色調以及單一色調使用,給人安謐和沉靜的感覺,而不是強烈的刺激感。

3.各細節、各構成元素保持克制:要保持一致,就不要使用多種類型的元素,要有章可循,目的明確。

4.對比空間保持克制,留白:

在設計中,剋制,也會讓產品、作品更有設計感,有更好的體驗。就需要回歸設計的本質。需要實踐的積累,需要用心的去感知、去體驗、去體會。

望上有啟發!謝謝!





景觀SHOW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先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手機設計為例,喬布斯在設計蘋果手機的時候想法很明確,就要整個手機一個鍵,他的設計團隊絞盡腦汁也設計不出來,怎麼可能?整個手機就一個鍵,最後經過多方努力終於把按鍵減少到三個了,但喬布斯還是不滿意,要求非常苛刻,必須一個鍵。追求簡單到極致。

最終第一代蘋果手機橫空而出。大獲成功!

而反過來對比一下失敗者諾基亞手機,整個手機功能也好,外觀也好,設計感非常重,手機鍵盤跟電腦差不多了,不信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第一代蘋果和諾基亞N63等(以前用過)。越複雜越難用,體驗越差。關鍵手機觸摸屏最早期還是諾基亞先發現的,比蘋果手機要早很多很多,但結果還是失敗了,你說冤不冤,這失敗不敢說全是,至少會跟設計感太重有一定的關係。下面有圖大家可以看看。

其實設計都是相通的

不管是建築,室內裝修,特斯拉汽車,傢俱等各行各業,只要設計都是相通的,越簡單越耐看,越實用。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比如北京開發商SOHO中國,開發設計的很多樓盤(建外SOHO、現代城等)也都是簡約型的,沒有任何多餘的元素。不斷做減法。再比如現在最流行的裝修風格北歐風格,現代簡約,新中式,都在不斷做減法。而且該有的功能一樣不少。

為什麼有的裝修設計,設計感很重

1.為了設計而設計

這是新手設計師最喜歡做的事情,也是新手設計最容易犯的錯誤,為了提現出設計感,他們會過分追求風格元素的外在呈現,最後作品成了設計元素的堆砌,不太注重功能性。風格元素很多是為了滿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把這塊放大了,而忽略了物質功能需求。而有時候越是關鍵的設計越是看不到的,比如風水,化解進門正對著衛生間,餐廳對著廁所,戶型缺陷優化,空間格局改造,這些可能在視覺上不起眼,而往往這裡才能提現設計的價值。而不是做過多的背景牆和複雜的吊頂。

2.視覺效果複雜化

對於色彩搭配,圖形圖案設計,造型設計,也要去簡化,比如色彩,每個空間設計時最好有限制,一個空間主要的顏色不超過三種,黑白灰不算。如果顏色過多,過重。最後會給居住者造成審美疲勞,而且視覺表達會很混亂。

3.注重功能需求的同時不斷做減法。

什麼是功能?每個空間,具體怎麼去實用,每一立方米,具體怎麼利用,該有的功能一樣也不少,跟美觀一定要相結合,不能為了實用而放棄美觀,而且保證動線一定要合理,流暢,便捷!不能有一絲的拐彎抹角。

永遠記住在功能最大化的基礎上去提升美觀度。








楊角錘與螺絲釘


我剛入門不久,思路你可以參考一下:

設計感重,肯定人思想和精神上的滿足,但是它要面對人,動物,或者其它事物時,你的設計是否還滿足你所面對的群體。

比方說,在家裝設計中(作圖水平忽略)常遇到設計和人體工程學,設計和當地氣候。

這張圖是個書房,但沒有設計書桌,而是設計兩個休息位置,雖然餐桌也可以辦公,但是你需要開門走出去。這裡也只是放書的地方。

網上看到有的設計圖很漂亮,但仔細一看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客廳沙發和茶几人進不去,衛生間設計完,就得洗衣機位置,洗衣機放不進去,需要拆馬桶,放進去,在安馬桶,洗衣機門打不開等。



芳塵家


如何提高PPT的設計感,分享7種方法給你!

我們做的PPT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給別人看的。可能是面向觀眾的一場演講,也可能是面向客戶的一次提案,總之,我們的PPT都需要向別人進行展示,所以,難免都會收到一些評價,不知道,你的PPT是否被人這樣點評過:

做的還不錯,就是沒什麼設計感。

PPT層次太平了,不夠大氣。

還行,就是差點感覺。

“缺乏設計感”、“不夠大氣”、“太平了”,是PPT中最常見的問題。和平面設計一樣,PPT做到一定程度,我們也開始追求設計感,追求高大上,而不僅僅的文字和圖片的隨意擺放。

但是,設計感這東西太抽象,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注重細節,提高審美,方能實現。

審美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但方法可以通過學習立馬掌握,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提高PPT的設計感的3種方法。

文字,是PPT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而文字的展現需要通過字體這種形式。很多人做的PPT,由於沒有用對字體,導致風格凌亂,作品十分難看。

而在字體選用上,又有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個是字體的數量,第二個是字體的字形,第三個是字體的效果。

首先是關於字體數量,很多人為了所謂的“突出重點,區分內容”,使用大量字體。其實,一頁PPT中,最好不要超過兩種字體,正文一種,標題一種足已。

我們安裝字體的時候,記得安裝一整套字體,比如微軟雅黑、思源黑體、蘋方字體等都有不同粗細的系列字體。

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四種字體,分別是漢儀尚巍手書、微軟雅黑、銳字榮光粗體、華康娃娃體。

接下來,我們調整一下,將正文用蘋方(常規),標題用蘋方(粗體),效果馬上就出來了。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關於字體的字形,也就是字體的類別。除了微軟雅黑這類商務字體外,我們還要知道以下幾類字體,比如具有歷史氣質的書法字體;具有活潑氣質的幼圓字體;具有高端復古氣質的宋體。

不同的字體,在PPT中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使用時,要考慮具體的情境。

上面的案例中,雖然只有一種字體,都是微軟雅黑。但是,在具有歷史氣質的PPT中,全部使用商務字體,顯然是不合適的。

所以,這裡我們選用更有歷史氣質的漢儀尚巍手書,然後加入了筆刷這種與書法字體相搭配的元素,效果立馬就來了。

第三個要注意的是關於字體的效果,我們要知道,在PPT中字體的效果,不僅是陰影、印象、發光、三維旋轉這類常規的。還包括立體、填充圖片、變形等。

雖然PPT中的字體效果不比PS,但是有一些效果還是可以實現的。

上面案例中的“追逐夢想,從新起航”八個字,我們用白色字雖然也還行,但就是缺少一點設計感。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字體填充效果,找一張金色質感的背景圖片,將字體填充為圖片。

然後通過字體陰影和疊加增強立體感,放一張放大後的局部圖,看的更清楚。

第二種方法,是關於圖片使用的

大家都知道,比起文字,圖片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圖片的好壞直接影響PPT的成敗。

關於圖片的使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圖片的質量,包括清晰度,構圖、美感、是否帶水印等等。第二個是圖片的統一性,包括風格的統一性,顏色的統一性等。

第一個是關於圖片的質量,我們在選用圖片的時候,要選那些高清,無水印,構圖完整,具有美感的圖片。

比如上面案例中的配圖,質量就非常不好。雖然沒水印,但基本也沒有什麼美感,不能體現女性之美。

我們換一張更高清,質量更佳,而且正在思考的女性圖片,效果是不是就好了很多。

第二個是關於圖片的統一性,我們使用圖片的時候,我注意圖片裁剪、圖片大小、圖片顏色和風格的統一。

上面這個案例,如果我們不是單獨的要凸顯第三張圖片的內容,那麼這張PPT中,圖片的色調就不統一。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圖片】——【格式】——【顏色】,來調整圖片的色調。

第三種方法,是關於色彩使用的

色彩在PPT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常說的PPT“太輕了”“太重了”,指的就是色彩給人的感受。

所以,要做好PPT,不懂配色是不行的。在PPT中,色彩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色彩的數量,一個是色彩的搭配。

第一個方面,關於色彩的數量,這個和字體數量比較類似,儘量少用,最多不要超過3種,太多的顏色,容易造成PPT的廉價感。

上面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數數到底用了多少種?光文字就用了五種顏色。

我可以簡單一點,去掉無用的、多餘的顏色,只留下兩種顏色。

第二個方面,關於色彩的搭配,這個我在公眾號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紹過,主要是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看幻燈片的用途和使用場景;比如說,你要做一個年會的PPT,在這種喜慶的場合,大家都喜歡用紅色和黃色這種暖色。

第二種,從圖片中提取顏色;這種做法既可以避免突然出現的色彩突兀,又避免了單一顏色的色彩單調。

第三種,根據LOGO來配色,比如之前做的一個案例,就是根據LOGO的顏色來製作,由於logo是藍色,所以整體風格和色調,我都選用了藍色。

根據LOGO,調製的色彩使用規範。


蔡思哲CAISIZHE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個人的一些淺見希望能幫助到你。

室內設計的宗旨,我認為應該是以人為本,服務於人的,不應該為了設計而要強調設計,這個就偏離了設計的本質了。在設計的前期工作,應當充分與房主進行溝通,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學習習慣,性格愛好等等這些細膩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確定自己的設計思路。再根據房主的設計要求,根據自己對現場的評定,依據房主對裝修預算,決定風格,設備,軟裝等。設計感太重的問題,就是過於強調設計,讓空間看起來刻意的感覺太強了,在空間的硬裝上已經完成的無法改變,只能從軟裝下手,在軟裝的搭配中,應該舍繁取簡,不要在同一空間內,與硬裝起衝突。在顏色的搭配中,找到一個色彩的平衡,不要硬裝和軟裝你爭我奪,而是要相輔相成。在配飾上,儘量選擇純色,摒棄嚴厲和複雜,在材質上儘量多的選用軟材質,摒棄硬朗的材質選擇。






小李室內裝飾設計


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設計要有生活氣息,就是要讓房子有“家”的感覺,而不是各種設計感超強的造型把房子設計的冰冷華麗。有些案例可能看著精緻,但並不是非常實用,因為“家”總免不了添加越來越多的細小東西,不可能永遠保持剛入住時精簡。其實正是那些細小的佈置,一盆花、一個小玩偶,才讓我們的“家”更像“家”更有生活的氣息。

可是你知道富有生活氣息的家,有幾點是不可或缺的嗎?

1、自然光源

清晨起床拉開窗簾,滿滿的陽光灑在家裡,那種幸福感光是想象就無比美妙。一個注重舒適度的家,一定要注重光源

2、綠植生機

富有生活氣息,當然少不了在室內擺設綠植,美化家居,同時淨化空氣,讓家的空間充滿靈氣與生機。夏天的夜裡風拂過花草,帶來一室的清香,那是草木的氣息,凝神靜氣,可以改善我們的睡眠質量。

3、功能完善的傢俱

設計收納式儲藏櫃,使空間具有更強收納功能,在視覺上看不到什麼雜物。

充分利用電視背景牆的空間,即使一個簡易的擱架也能擺放以及收納不少小物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郭帥設計裝修


我的經驗是:

1. 關注功能本身

先以實用和功能空間為前提去設計

2. 關注材料本身的質感和生命力

一個好的材料所提現出來的質感、感染力和說服力,完全可以替代或超越造型的效果

3. 關注燈光效果

考慮哪些位置用照明燈光,哪些位置用氛圍燈光。什麼樣的空間,用不用燈光來突出效果,用什麼樣的燈光來表達。多大的空間,用多大的照度,選燈光的色溫表達空間的光感。

4. 色彩

色彩一般在設計定位之初,一般就考慮了

5. 軟裝

用後期的軟裝來豐盈空間,提升美感,讓空間更有生命力和親切感

如果側重點放在這些上邊,可能對於設計手法就不會太執著了,也就化繁為簡,不會有很重的設計痕跡了。僅供參考





藝沐思維空間設計


最重要的是不要為了設計而去設計,設計的需求者是人,是體驗,是舒服的感官!瞭解甲方需求,理解其中心思想,提煉其中心思想,把中心思想豐滿!設計永遠都是在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可以看看設計大咖的做品,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的美有時會讓我們陶醉,有時會讓我們頓悟(我還沒到這個階段[害羞]),多學習,多總結,願我們都越來越好,加油!


駐馬店設計師孟楠


「輕量化」是近兩年來設計圈一個比較火的話題。什麼是輕量化?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輕量」的反義詞就是臃腫、拖沓,反映到產品設計中就是界面內容過載,操作步驟繁瑣。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定義,那就是「多」,內容多,步驟多。

我們需要清楚,「多」來自於用戶的主觀感受,我們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數據指標來判定到底是不是「多」。用戶會在什麼時候覺得多呢?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當對方覺得你沒用的時候,你就會顯得多餘。如果這個界面中的每一個功能對於用戶來說都是高頻操作,那麼用戶是不會嫌多的。所以「輕量化設計」的主要思路可以歸納為:在用戶不需要你的時候不要出來瞎嘚瑟。

設計感重,說白了就是設計感太重 大眾欣賞不了,不明所以。你要知道明白清楚你自己的受眾群體,做的直觀一些,反而更受用


微醺設計室


設計不僅僅是界面產品經理要清楚的知道,設計絕不僅僅是界面。許多人把設計師當美工來用,這僅僅只調用到了設計師極少部分的智力資源;或者僅僅把他們當做Photoshop熟練的使用者。真正熱愛設計、熱愛美術的設計師,大多數很小就開始學習繪畫。同樣生活二三十年,理論上說,他(她)們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要超過普通人。不過,要麼迫於生活,要麼迫於老闆,他們的設計會有妥協,妥協一旦成為習慣,他們就會展現出“工作上的設計”與“喜歡的設計”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感覺。產品經理具有把未來視覺化的能力(如果你不是在抄襲的話),但把這種視覺進行具象化設計的,是設計師本人。因此,產品經理只有將設計師看做自己大腦的延伸,才能夠確保設計感覺的一致。界面設計說來簡單,但顏色、文字、比例、強調、感覺等,這些莫可名狀但又至關重要的細節,只有產生惺惺相惜的設計共鳴之後才能確保設計傳遞的一致。

下面是一個典型的對話:我:“我希望能夠傳遞出溫暖、自由、簡潔的感覺。不要太複雜,但也不要太空洞。”設計師:“那麼就要用一些黃色、橙色的色調了,可以嗎?”我:“不要拘泥於某一種顏色,好的設計應當是組合吧”設計師:“嗯,我做做看吧”第一版設計出來,一直大鳥飛過深藍色的背景,金色的陽光穿越藍色,光線將鳥的翅膀染亮。“看著不錯,但有點壓抑。”我說。“那就白色?”設計師試探的問。“……你說的白,是什麼白?”我有點暈。下一版本出來了。白色的背景。“界面好像太鬆散了。感覺不到激情”。我皺了皺眉頭“那麼,我調緊湊一點?”…………以上的對話在合作初期往往必不可少。但我覺得完全不對路。設計應當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好像是顏色不對——改了顏色之後又發現排版不對——改了排版之後發現插畫的筆觸似乎太粗糙了——改了之後發現整體感覺距離自己期待的方向似乎又有許多偏離。如果看看國內設計師的作品,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個人作品在靈性上要超過他們在商業作品。我猜測這多半是為了照顧品味一般的客戶,或者客戶沒有耐心也不願意與設計師分享他們的商業遠景,讓他們能夠真正理解。其實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對於小團隊而言這幾乎不是一個問題——幫助設計師理解客戶的問題,從產品層面去理解用戶的痛點,從而產生同理心,在產品遠景層面達成一致。產品經理需要有這樣的心理預期,那就是需要花足夠的時間與設計師交流。超越興趣,以憐憫之心去設計優秀的程序員對代碼有感覺,希望把代碼寫得簡潔、美觀、獨一無二。優秀的設計師似乎也一樣。他們嘗試在自己的設計中加入自己偏好的設計元素,體現自己的個性與審美傾向。如小圓角、亮暗邊、幾乎細不可察的陰影等等。他們似乎還會對界面上某些元素進行充分重繪,或者把某些設計元素表現得與眾不同。作為一個頁面整體,在靜態審視的時候看起來還不錯,但作為需要與用戶交互的產品,有時候顏色、字號、放置的位置、對用戶注意力的引導是UX刻意為之的行為。從靜態觀點看來或許並非完美,但用戶在使用的時候,注意力的保護和引導才是比較重要的。設計師通常注重細節,一些細節會耗掉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從產品使用的角度來說這些細節並非那麼重要。但勸說設計師放棄這些細節有些時候顯得艱難。他們會覺得挫敗,就像鼓足了勁拉開了弓瞄向自己認為的靶心,結果別人說你瞄錯了。然而設計絕對不是為了追求與眾不同。偉大的設計通常是設計師經過了艱難的自我懷疑、否定、折磨最終昇華的藝術結果。如果你看至今仍然經久不衰的經典畫作,想想作者當時的時代與他們的生活處境,你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始終理解大眾,停留在小眾,以尊重大眾為出發點,這樣才能產生出充滿人文情懷而不是標新立異的設計。追求自己的興趣沒有錯,但自我懷疑否定折磨之後產生出的充滿悲憫情懷的溫暖設計,更能夠鼓舞人們。與設計師進行這些對話很艱難。但體現設計師個性從來都無法產生群體行為。

一些稀奇古怪的手機(比如按鍵在手機左右兩側的Siemens SX1,轉圈圈的Moto手機)連公司都沒了。想要提升大眾的審美,迎合是非常惡俗的,理解他們,忽視自己偏好的設計符號,以憐憫之心去設計,更能產生偉大的設計。設計是設計師情緒的產物如果你經常在一個飯館吃飯,吃的是同一個廚子的飯菜,你大概可以根據飯菜的口味判斷出廚子今天的心情如何。設計是一種更為主觀、私人化、情緒化的過程產物。職業化的培訓能夠解決日常任務:比如按鈕改大小,換個顏色等等。但要解決靈感、設計創意之類的問題,設計師只有在特定的狀態下才能產生出來。如果設計師被壓抑、限制,那麼產生的設計估計也難開懷;如果設計師平靜、安逸,那麼設計產出也會大致如此。行易上線之前的一週,我始終對主站點的設計不滿意。跟設計師溝通之後,放假一天。回來之後第二天Logo設計出來,是一個充滿現代感、充滿光影效果的五彩熱氣球;熱氣球上有城市剪影。整個Logo看起來氣派又充滿愉悅感,百看不厭。一天之後主站所有的設計全部出來了。我不確定不休息會如何,但顯然繼續憋在辦公室不太可能產生更好的想法。

其他的一些

●如果設計師說沒準備好,那就不要去打擾他們。設計師的做事方式往往是這樣的:先產生創意,在紙上或者繪圖板上塗一陣子;然後構圖,放置元素;然後進行初步設計;最後才是細節設計。直到最後的細節設計出來,中間過程基本上不太具備可看性。正如畫龍點睛的最後一點一樣,最後的細節對設計感覺的影響往往天壤之別。在設計師說沒準備好的時候,就不要打擾他們,讓他們安靜的把設計做完。

●如果設計不對頭,不要把對話放在要紅色、藍色這種層次。與他們分享你要解決的問題,喚起設計師的同理心,站在用戶的角度進行設計;

●為了與設計師進行溝通,自身的審美也要提高。審美是一個不可量化的指標。除了比較學術的Grid理論、色彩理論、排版、字體學之外,多看好的設計(Dribbble上有許多),平時多留意你喜歡的設計,分析喜歡的原因。我確定設計師與不具審美的人交流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要讓這種痛苦發生在你們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