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說的哪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寫照?

漢史趣聞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據史料記載,這句話是出自史書《資治通鑑》,作者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司馬光為人威廉謙恭,剛正不阿,又是儒家思想教化下的典範,受到萬人敬仰。司馬光因出生於陝西夏縣涑水鄉,因此又被稱為“涑水先生”。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說;路上掉了東西沒人去撿,丟了可以回來找到。晚上睡覺大門不用上鎖,路人和商戶可以隨便入住。其實這無非就是證明當時人們的思想覺悟崇高,社會風氣良好罷了。

這句話描寫的就是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的社會情況。大家都知道,“貞觀之治”是歷史上一個非常鼎盛的繁榮昌盛時期,李世民勵精圖治,開創了大唐盛世的美好局面。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是那個時期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寫照。

只有為官清廉了,老百姓衣食無憂豐衣足食了,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說誰都不缺吃的用的,誰還會撿別人掉下的東西,日子好過了,盜賊沒有了,誰還會去偷別人家的東西。因此,晚上不關大門,也不會丟東西啦!

歷史上大唐能出現這樣的太平盛世,也是沒誰了。儘管這種局面是曇花一現也好,總之,既然有過這種時期,就足以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之道還是有一套的。


任馳贏天下


是的,毛澤東時代就是達到了拾遺交公、夜不閉戶的狀況。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人夏天幾乎男女老幼都睡在外邊,因為沒有電、沒有電扇,更別提空調。三伏天,熱得很。人們就拉張席,拿一片床單子睡在打麥場、村頭、樹下,門是不用關鎖的,因為那時沒有小偷土匪,人們窮則窮,但窮開心,和平相處,一派太平景像。


騎士悠然行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形容盛唐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況。後也指解放後學毛選學雷鋒時的社會狀況。


劉480909厚德載物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出自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史書《資治通鑑》,內容描寫的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時期的社會情況。“貞觀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鼎盛的歷史時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皇上與群臣討論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酷的法律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遊通天下


這種事在六七十年代曾經有過,

那時候做小生意的在街上擺著賣東西,到了晚上蓋塊布就回家了,第二天早晨把布一收繼續賣,這其中包括公家的買賣也是這樣,所以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還是有的


苗亞荇


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猛然聽起來是不錯,其實再考慮一下,能出現這種情況的,要分2種情況,1種是有,另一種是無,第一種情況人人都有家家都有的情況下,能出現這個社會,非常了不起,如果是滴2種情況,人人都沒有,人人連吃飯穿衣都是困難,這種情況下哪裡還要夜閉戶,哪裡能有路拾遺?還有什麼值得讚賞的。


兩全其美96912226


真的出現必須是這兩種情況:物質極度匱乏,比如原始社會;另一種是物質極大豐富,比如我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除此之外都不可能,都是胡編亂造或者是極度誇張的產物。


春臨天下84473937


我估計歷史長河中沒有一個朝代治理的如此文明,只是商紂時期西歧城有這種文明現象。


蘭花不豔有奇香


就是商鞅變法的時候,除了商鞅時代所有朝代都做不到人類這種文明高度,它是人類文明文化最高的顛峰,而且它是永恆的,是可持續發展下去的。


ZGL12345678686868


當你經歷過身無長物無可“遺”,家徒四壁無需“閉”的年代,就明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涵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