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為什麼被稱為“百藥之首”?

茅酒大仙


酒的發明本身就是遠古代的一大成就,巫醫所配湯藥大為是酒,並利用酒來治療各種疾病,酒可稱為人類製造的第一種人工藥物,故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

中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酒的藥用價值也得到了很多歷代醫學家的肯定。

在古代,用酒治病,特別是製成藥酒來防治疾病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用酒泡各種藥材製成的藥酒,內飲艾葉酒,雄黃酒,菊花酒。外敷的跌打損傷藥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用酒浸藥,不僅能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來,使人易於吸收,由於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脈,還能借以引導藥物的效能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從而提高藥效。另外,藥物久漬不易腐壞,便於保存,可以隨時飲用。治病健身功效多不勝數……這就是酒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和廣大群眾歡迎的原因。

西醫發展日新月異令人驚歎,但中醫傳統文明也未必是糟粕!


西安此地人此地事


酒,素有“百藥之首”的美譽,中醫對酒是這樣解讀的,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消除疲勞等作用。其實酒本身就是一味湯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品之一。中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酒的藥用價值得到了很多古代醫學家的肯定。

像我們知道的董酒又稱藥香型,董酒制曲時加入130餘味本草,小曲配以90多味本草入小窖取酒醅,大麴配以40多味本草入大窖取香醅;採用大麴、小曲發酵,雙醅串香蒸餾的生產工藝。董酒秉承了平衡、和諧的傳統中醫養生理論,是傳統中藥制曲與傳統白酒釀造結合使用。

藥酒的使用

一、藥酒的種類:從成分上基本分為四種。香精藥酒,動物藥酒,中藥藥酒和複合藥酒。

從功能上基本分為四種:味道類藥酒,營養類藥酒,神經刺激類藥酒和綜合類藥酒。

二、各個名詞不在這裡解釋,各位同學可以問百度。只單獨說一下一款好的藥酒應該具備的幾個因素。

1.酒的選擇:首先說,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酒精)的特性是可以快速溶於水,乙醇含量的高低決定著入水後傳播的快慢和遠近,所以高度酒優於低度酒。

2.酒本身是糧食發酵產物,除酒精外還有大量的揮發性物質,包括醇類、揮發酸類、酯類、醛類、縮醛類、萜烯類、碳氫化合物、硫化物等化學家族,它們具有不同強弱的功效、不同娛悅程度的香氣。這些物質在酒中佔比例很小,但作用卻很大,決定著酒的品質好壞。也決定著自然屆生物的喜好程度(包括人),所以,發酵型酒一定比勾兌型酒好。

可見 ,酒作為藥的一部分,在中醫上確實是非常的普遍,其實在歷史長河當中,也有很多的人在做這方面的實驗。

前茅臺酒廠書記、廠長,中國釀酒大師季克良先生為了驗證在長期釀酒過程中發現的醬香型白酒少量有利於身體,二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喝酒,最後體檢報告非常棒,肝功能比一般的人要好,另外據統計,茅臺酒廠員工的體檢報告也要好於其他人,尤其是肝功能。這和他們長期的勞作和喝茅臺酒不無關係。

以上種種,都足以說明白酒確實是具備藥理功能。


茅酒小六


酒在醫學上的應用,是中國人對世界醫藥學的一大貢獻。中國古代用酒治病非常普遍,在浩如煙海的醫學典籍中舉不勝舉。《內經》中有用酒療疾的內容;《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關酒的方劑多達16種。由於白酒具有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保健身體等多重作用,因此被譽為“百藥之首”。

中醫認為,白酒歸心、肝、胃、肺經,功效舒筋活絡,止痛散寒,溫通經脈,振奮陽氣,緩解疲勞,引行藥勢等作用,用於風寒溼痺,筋脈痙攣,且有導引其他藥物到達病所之功,《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酒的藥用之道。

但是這裡要說的是,雖然很多人認為酒性為溫熱,但實際上白酒性是寒的。

酒在醫藥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溶媒。很多藥物的有益成分,用普通方式難以獲益,而酒作為有機溶劑,能溶解一些不溶於水的成分,使得人可以有效利用此類藥物。再加上酒有導引藥物成分運行的能力,因此成為組方配伍中寶貴的引藥。而且,藥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藥的結合,彌補了藥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

《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因為它除了導引藥物成分外,還能提高其他藥物的效果。古人說“酒以治疾”,事實上,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藥用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

但要說的是,古代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藥鉅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臺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也有六處。

這是因為,以酒入藥,多具有用藥少,簡便易行的特點。這也是其他藥物很少具備的特性。

現代研究認為,酒中的乙醇能被人體氧化成乙醛,然後氧化成乙酸。這種氧化過程可促使體內血液流動加快,脈搏加速,呼吸加快。因此,適量飲酒,可促進人體胃腸分泌,幫助消化,加強血液循環,增加細胞活力,營養肌膚,解除疲勞,增加體溫。

因此,酒的確有著諸多優點,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故而被譽為“百藥之首”。


純鈞LHGR


“酒為百藥之首”,自古以來,酒與醫就有不解緣,醫的繁體寫法:“醫”中有個“酉”,酉者酒也。醫家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藥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的特性。中醫對酒是這樣解讀的,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消除疲勞等作用。《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藥之道。

實際上,之所以有這個說法,不是因為酒有多大的治療作用。主要是由於酒作為一個藥物的載體,在中醫中藥中,佔有了一個很大的地位而已。藥物做成藥酒,保存時間大大延長,而且藥物的有用成分的溶出率也很大,提高了相關藥物的療效。這個才是酒為百病首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如果一定要說到應用範圍,甘草才是當之無愧的百病之長,由於是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所以,在中藥應用中基本是十藥九草,應用的範圍非常廣。

最後再說一下藥酒,由於方便保存,方便服用,所以最常用於補益方面,還有就是祛風方面的藥物。還有不少人喜歡飲用藥酒養生,不過,前提一定要符合用藥的標準,濫用藥不但不會起到保健作用,反而容易產生副作用。


醫家故事


您所說的白酒一定是按傳統工藝生產的純糧醬香白酒,只有醬香白酒才能被稱之為“百藥之首”。

醬香型白酒的工藝特點:

1.一年一個生產週期,

2.兩次投梁,遵循自然規律,端午制曲,重陽下沙

3.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

生產過程中:

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區酒使有害物質都已揮發掉

經過最少5年的漫長儲存期,加之茅臺鎮特殊的地理位置,適合微生物群的發酵。

醬香白酒中含有酸類、酯類、酚類、鍺類等多種微生物質。

所以一瓶好的醬香型白酒含有千餘種有益身體健康的營養成份。被稱為“百藥之首”也當之無愧。


臺洞仙創始人劉慶榮


1974年中山王墓出土的盛有整壺古酒的圓銅壺和保存至今的古酒樣品

傳統中醫學有“醫源於酒”之說,酒,百藥之長!

《漢書 食貨志》載:"酒,百藥之長"。

  我想要直溯“醫”的起源,“醫”字繁體字為“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漢語中即代表酒。"酉"本為酒器與酒意通,表示酒是內服藥。這就是說“醫酒同源”,就是說明古代的醫者,就把酒作為主藥之一種,甚至暗喻醫是離不開酒的。常用於內服或外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