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四歲半的兒子2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學不會,家長質疑孩子的智商,對此你怎麼看?

教大育小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今天同事說起自己的女兒。同事的女兒今年二年級,和我的兒子同歲,老師佈置作業讓數三千個數,孩子剛開始接觸大數一時反應不過來,孩子的爸爸在一邊輔導。同事說孩子一直在數,逢百就迷。



剛開始孩子的爸爸很耐心又溫柔教孩子百與百之間的轉換,只聽到孩子爸爸的聲音由溫柔的小分貝轉為高分貝,最後竟然開始了洪水猛獸般的歇斯底里。

孩子爸爸手指著孩子嘴裡唸叨著:我怎麼生了這麼個笨東西,講了一百遍了,石頭也該懂了,她還是搖頭。呼死她一巴掌的心都有。

孩子爸爸在一邊罵罵咧咧,孩子在一邊哭一邊扒手指。同事看到女兒那樣很心疼,就把女兒喊到一邊她自己輔導。


有時候不是因為孩子笨,而是因為在某一個問題上像是走到了死衚衕,孩子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柳暗花明。像同事孩子這種也算是情況好的,因為她有個和善而堅定的母親在無條件的接納著她。

我問同事你老公為什麼對孩子發怒,是因為他感覺那麼簡單的東西我講了無數遍就不懂,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不理解的實事,而在心裡有一個好的期許。我的孩子應該和我一樣聰明,那心簡單的東西都不懂,我無法接受。在這裡作為家長老是忽略一個事實,你的年齡和孩子年齡的懸殊,一個幾歲的腦袋和一個幾十歲的腦袋在思維能力和邏輯構思上是有很大不同的。


今天讀了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實際上在生活中往往能帶來傷害的就是我們最親最近的人。為什麼父母是帶給孩子最大傷害的人,因為父母往往打著愛的名義來做傷害孩子事情。

我罵你,因為我愛你。我打你,因為我愛你。來自於父母的傷害被愛解讀了。所以中國的家長和孩子被這種傳承的愛所矇蔽。孩子認為父母愛我才會罵我,才會打我。以後他們有了孩子也會傳承給孩子這種愛的模式。

然而,這個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健康媽媽 倆娃寶媽 執業醫師 讓我們一起關注健康 關注育兒


媽媽要成長


我兒子幼兒園有一個同學,對數學天然的敏感,幼兒園就能計算百位的乘除法,且數字的記憶簡直過目不忘。而我家這個,到了小學一年級,20的加減法還恨不得要脫襪子,用腳趾頭來幫忙。但是並不影響,他們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數學邏輯的學習,能在計算上確實我兒子要略慢一些。

而同樣是4歲的閨女班級的一個小姑娘,從3歲半開始學手腦心算,計算速度非常快,連續的加減比大人還快,基本上你說完算式,她的答案就出來了。但是,她完全不瞭解數理加減的真正意義,只是機械的藉助手指位置替代計算。當真正遇到最簡單的應用性的問題的時候,她的計算還不如我家啥也沒學過的閨女用最原始的掰手指的方法的計算準確度。

所以,我覺得20以內的加減法並不能代表孩子的計算能力,也不能體現數學思維。更談不上智商的問題。

讓孩子在遊戲中,生活裡真正瞭解數理的關係,加減的意義,慢慢內化成孩子本身對數學的基礎概念,這樣反而能幫助他將來更好的學習數學。


媽蜜吖


我兒子五歲半上學前班時。一天,有一道題問一角錢大還是一元錢大。兒子說,一角錢大。然後老公很耐心的和他講:10個一角錢等於1個一元錢,你說哪個大?兒子:一角錢大。又講了一遍,1個一元錢相當於10個一角錢,哪個大呢?兒子:一角錢大。老公急了,從兜裡掏出來一個一元硬幣,一個一角硬幣放桌子上大聲問兒子:你看看它倆到底哪個大?兒子當時眼淚汪汪委屈的答:一角錢大。老公當時都快奔潰了,跟我說:媳婦,咱兒子這是智商有問題,不行去醫院看看吧!

現在兒子快十四歲了,不能說學習多優秀吧,至少學習方面不太讓我們操心。我有時跟他講他小時的糗事,他就笑說自己當時太逗了。殊不知當時我們真的挺無奈的。


Vivi0204


四歲半的孩子學不會20以內的加減法,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嗎?看到這個問題,我先來說一件前幾年我親身遇到的事情。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非常焦慮;以至於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聽明白她到底在說什麼事情。

原來朋友的兒子讀中班了,看見兒子的同齡人中有些已經開始讀興趣班;朋友一個激動,也在某機構幫孩子報了一個興趣班。

可是沒想到興趣班是報了,煩惱也由此產生了;才剛過了一個多月時間,培訓機構的老師找朋友談話了。

談話的起因是因為那個培訓機構的老師覺得朋友兒子有多動症的傾向,建議朋友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檢查。朋友一下子急的不行,給我打電話討教應該怎麼辦。

我當時也被嚇了一跳,不知道那個培訓機構是怎麼會覺得中班的孩子有多動症傾向的;仔細問了朋友後,才算是弄明白了。

原來他們報的那個興趣班,一次活動整整要進行兩個小時;朋友的兒子撐不住那麼長的時間,往往在一個多小時後,會有東張西望的舉動。機構老師看在眼裡,就認為孩子有多動症,建議朋友帶兒子去就診。

聽完朋友的解釋,我當時就鬆了口氣,直接就跟朋友說:孩子是否有多動症,應該以醫院的檢查報告為準;其他的所有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也就是說,醫院沒有定論之前,朋友不必自找煩惱。更何況在我看來,她兒子壓根就沒有多動症。

朋友在電話那頭有些驚訝,不知為什麼我一口咬定孩子沒有多動症?而我簡直是又好笑又好氣,真是恨不得能指著朋友的鼻子罵醒她:在幼兒園裡,中班一個集體活動的時間是二十到二十五分鐘,這是為什麼?就是說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只能堅持這麼長的時間。現在你兒子都已經能夠堅持一個多小時了,難道還會是多動症嗎?換我早就覺得孩子的專注能力和自控能力是很強的了。

當然,我不是醫生,朋友對我的說法將信將疑;後來真的帶兒子去了醫院,醫生的判斷當然和我是一致的。

眼下說起這件事情,是因為我覺得事例中的朋友和題主有相似的地方;其實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注意先關注孩子的年齡特點,弄清楚孩子心理生理發育的真實水平,然後再進行教育。

我們先來看看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孩子在“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的要求是怎樣的。

看到了嗎?大班的孩子,還只是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那麼對於中班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們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這個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所以說,家長千萬不能被所謂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錯誤觀念所影響,出現為讓孩子進行練習而強化訓練的情況。要知道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只有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幫助孩子在實際生活中不斷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讓孩子真正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我是“諾善說育兒”,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幫助。


諾善說育兒


據我爹媽說我四歲半的會算百位的加減法了,那有怎麼樣?不耽誤我笨啊 學習照樣不咋地,越學越差。所以我現在啥都不教我孩子,因為算這些根本不代表孩子的智商。

我小時候好多人誇我聰明,心裡壓力也大,就因為會算幾個數,多認識幾個字。除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別的用沒有。反倒是一些開始學習中等的,越學越明白,越學越好,越來越有信心。所以我真不覺得會算術是評價智商的標準,就算代表智商,我覺得做人的情商更重要呢!

教孩子教不會的時候,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有錯誤,看看自己的態度會不會傷害到孩子。孩子還小,愛玩,注意力不集中學不會很正常,多點耐心,對孩子期望值不要太高,他不是你生命的延續,是一個全新的個體呢!沒準他是個體育高手,美術新人類,唱歌跳舞的天才呢


曦嬢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說我的兩個孩子。大的今年8歲半上二年級,學習雖然不是班級裡面最好的,但考試也基本能在97分左右。由於是9月出生的上一年級時也6歲半。但是20以內的加減法他就不會,怎麼教也沒用。掰著手指頭都算不清還老出錯,明明你教了他方法但就是不會用。當時還曾挺灰心的,心想不是上學的料啊!

但是小的就不一樣了,小的今年剛滿5歲,我們也沒有刻意的教過他。有時就隨便的問他幾加幾等於幾,10以內的他幾乎不用思考。後來我們就慢慢的考他20以內的,他會去扳手指頭手指頭不夠的時候他就會問媽媽等於多少呀?我說我教你方法好不好?教給他方法他也能記得住,下次再問他,扳扳手指頭想一想也能回答出來。

從我兩個孩子的表現可以看出來,孩子智力的發育有早有晚不能刻意的去強求。何況孩子也僅僅才4歲半,不用操之過急。


墨燃


我女兒的同學就是4歲,然後20以內的加減法都會了,她的媽媽還經常督促檢查,而且還引以為傲。曾經我也很羨慕也很焦慮,可是後面我想通了,孩子也就這幾年玩的,讓她無憂無慮的過完幼兒園時光,等到她該會的時候自然就會了,何必這麼早就剝奪她快樂而又短暫的童年呢!


程序更新中1


四歲半,二十以內的加減法。

孩子學不會,應該質疑家長的智商。

能教會孩子,需要耐心。

家長連這點耐心都沒有,孩子怎麼能成才!

我兒子3歲時,一個他的叔叔拿著書和給他年。念兩句就問他問題。孩子根本聽不懂叔叔唸的是什麼。叔叔唸了三次,問了三次,孩子說了三個不知道。一臉懵。我趕緊叫停。我對他叔叔說,你高興念,就唸,別問。孩子說太多的不知道就沒有信心了!

至於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先要一步一步讓孩子整清楚每一個數字,整清楚何謂加,何謂減,及因果關係。不會教的家長是真的教不會!


彭如心老師


扎心的家長,放過孩子吧。

從數學學習來看,學會20以內的加減法,是孩子從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分水嶺。如果強迫孩子用反覆練習來記住,反而會讓她討厭數學,用記憶力而不是理解力來學數學。這樣會造成以後學習的困境,得不償失。

有個朋友在工作以後和我談到,她自己12年的數學夢靨,她說:“為什麼那麼多公式要記!那麼多題型要背!”

回想我自己,我依稀記得我5歲半的那個夏天,媽媽在家門口洗衣服,我也是在做幾道20以內的加減法,每做一題都要跑出門去問媽媽對不對。那時候她總是和藹可親的給我檢查反饋,做對一題就不吝嗇的讚歎我的進步。

雖然我4、5歲沒有會加減法,但是我保持了對數學的喜愛,保持了思考的樂趣。

相信家長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靠記憶學數學。那麼我們確實就需要靜待花開,只能小小助推,千萬不能拔苗助長。


歪果爸爸和中國媽


我覺得家長沒必要這麼緊張。

我兒子上學前班,學得也是二十以內的加減法。我覺得孩子學的越多,越容易混淆,不知道如何算出正確答案。

我是80後,感覺現在的教學方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我覺得還是現在的方法簡單好記,但是孩子小,掌握不了知識點也很正常。

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樣。我兒子是慢熱型,老師慢慢引導入門後比誰都記得牢,並且兒子有個很大的優點,背知識點背的快,記憶力好。凡是老師讓背的東西,背的又快又熟練。我們應該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表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我個人輔導孩子經驗總結,要想孩子正確算加減法,必須把十以內的分成背熟練,讓孩子熟練運用。十以內的分成太重要了,熟練破十法和湊十法,20以內的加減孩子做題應該很輕鬆。家長可以試一下我這個方法。

我們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畢竟孩子還小,多和老師接觸溝通,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