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告訴老師每日上報的學生數據,究竟派什麼用場嗎?

“學校要求我們每天要統計學生的信息,並上報,不僅報一次,還要一日兩次。我不知道統計這些信息,究竟派什麼用場,但沒辦法,這是上級佈置的任務,必須完成。”為防控疫情,教育部門也在行動。行動之一就是要求學校老師每天保持和學生、家長的聯繫,掌握並上報信息。不少教師對此不理解:學生放假在家中,學校統計學生的身體健康信息,製作表格,彙總起來,究竟派什麼用場?但“不理解也得執行”,這讓他們很困惑。


能告訴老師每日上報的學生數據,究竟派什麼用場嗎?

中國紀檢監察報2月3日發表文章指出,“明明是同一件事,卻有六七個部門要求報六七個不同的表格”“走訪花了6小時,填表卻要2小時”……最近,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出現的少數不良現象,暴露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給身處疫情防控一線的黨員、幹部帶來了困擾,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筆者看來,教育部門向學校老師佈置任務,要求每天統計學生的信息填表上報,就屬於形式主義。這對防控疫情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對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折騰。

有人說,教師每日統計學生的信息,也是有用的,可以掌握學生情況(包括身體健康情況、外出旅行情況等),做到精細化管理,避免防控出現漏洞。這是“大道理”,問題是,這些統計上來的數據,怎麼發揮精細化管理的作用?比如,一個區把所有學校老師統計上來的信息彙總,掌握了全區中小學生有沒有確診、疑似,有多少被隔離,這一信息對防控疫情有作用嗎?沒有,這些信息衛健委已經掌握,教育部門要獲得,可直接從衛健委獲得。如果彙總的信息,還有出現發燒症狀,以及從外地旅行回家等,這些信息對防控疫情有作用嗎?如果學生是在學校生活,是有作用的,可學生在家生活,統計這些信息,再交給社區,社區怎麼比對?更重要的是,居家隔離規定主要由社區執行,社區並不需要教育部門配合。


能告訴老師每日上報的學生數據,究竟派什麼用場嗎?

簡單來說,對於放假在家的中小學生的疫情防控,主要實行家庭和社區管理,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給學生、家長提供一些防護信息,要求學生在家做好防護,要講衛生,減少出門,要戴口罩,有症狀要及時去醫院等,而沒有必要要求學生每日彙報自己的情況。這貌似是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可是,卻對實質防疫工作並沒有多大實際價值。對於高校來說,由於有部分學生留校,對於這部分學生,學校是有管理、服務責任的,因此,有必要及時瞭解這些學生的情況,對於出現症狀的學生要及時送醫救治,而對於密切接觸者,要進行隔離。


是不是掌握學生每日動態情況對接下來的開學教學管理,有作用呢?實事求是地說,也看不出來。延期開學到何時,要看整體疫情發展情況,而不會取決於學生群體的疫情情況。至於學校開學後的教學管理,只需對學生進行一次集中統計即可,沒必要每日進行跟蹤統計。每日進行跟蹤統計,教師要花很多精力,其實也令學生、家長不甚其煩,因為應付學校老師的統計也得花時間,如此一來,統計跟蹤的信息的真實性也存疑。


能告訴老師每日上報的學生數據,究竟派什麼用場嗎?

說到底,要求教師每日統計、上報學生信息,教育部門要說明,這些信息究竟派什麼用場?不能只是以此表明,教育部門也在行動,能報出本區有多少學生,他們的具體情況如何。這是耗費教師很多精力做沒有實際意義的表面文章。

去年是教育部確定的給教師“減負年”,年底還專門出臺了給教師減負20條。給教師減負,就要杜絕形式主義,不能給教師隨意攤派任務。在抗疫的非常時期,教育部門、學校視特殊需要,可以給正在放寒假中的教師佈置有利於防控疫情的工作,比如,與染病、被隔離的學生(學生家長)保持聯繫,做心理諮詢、疏導;給有實際困難的學生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如疫情嚴重地區,有學生的親屬無法及時入院等);在家做好延期開學的工作預案;以及參與社區的志願者行動等等。要踏踏實實,而不能搞形式主義那一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