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本期嘉賓劉潔文,來自廣東佛山,在疫情期接受了我們的約稿,分享了自己從企業法務迅速轉型為執業律師的選擇,同時也分享了在入門初期,對自己幫助很大的工具和典型案件。值得借鑑。

距離欄目上次1月18日更新,相隔近一個月的時間。上次寫引言,感嘆新年臨近,又到了感受濃密親情與喜悅的佳節。兩天後,世界變成了另外一番模樣。

這一個月,我在疫情最中心的武漢,經歷恐懼,憤怒,呆滯,和迷惘。

前方的路漸漸失去顏色,希望變得可貴,我們期待一絲光亮,期待恢復往日哪怕是虛度的時光......

時間仍舊是相同的時間,只是質感已然改變,如果倖存是一種恩賜,我們應用更大的剋制如常地學習、生活。這很難,但是人生本就充滿了不易。

願所有在這場災難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安息,

願所有他們的親人早日獲得平靜,

願所有幸存者堅強面對眼前的困境。

這個世界不完美,甚至不斷給我們傷痕;

但我們至少有一種尊嚴——不放棄和竭盡所能。

青青若

即刻加入精英青年律師社群

約採微信 banlishaorou711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第一次接觸智善這個公眾號,是因為無意間添加了這個公眾號的工作人員的微信,看到這個工作人員朋友圈發的都是很正面的信息,於是我便開始關注這個公眾號。

點擊瀏覽裡面的信息,驚喜地發現有很多志趣相投的同行在這個平臺上發稿,我期盼著結識這些益友、期盼著我的文章也會引起大家的共鳴,期盼著在律師道路上能遇到更多可以並肩前行的合作伙伴。

於是,春節期間,我便開始寫起了這篇文章。

下筆前,我一直思考著這篇文章的主題,到底寫什麼是對大家有所裨益的、寫什麼是大家關注的?要寫出這些東西我是否有足夠的閱歷以及知識儲備以支撐起我的這篇文章?

思來想去,說到法律知識儲備,同行有很多佼佼者;說到開庭經驗,同行有很多身經百戰的。

所以,我想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談談自己對於實習律師如何度過實習期以及大數據下律師借力辦案問題。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今年我已經32歲了,說起個人的工作經歷,相比於從法學院出來便堅持投身公檢法、律師行業的大學同學,我似乎顯得有些“不務正業”。

因為,過去,我一直在國企以及恆大地產從事了多年的法務。

還記得當初辭職的時候,家裡壓倒性地一片反對(老公除外)。

反對的理由,無非是認為放棄了大家羨慕的年薪,去律所從零開始做個實習律師,對於一位身上揹負著養育孩子責任的媽媽而言,這個試錯成本有點高昂,擔心我怕是“圍城心理”作怪。

但是,我始終堅信,未來10年,法律行業的發展將迎來一片光明。

我個人膚淺判斷,在中國政策導向下,部分行業是有“行業紅利”的。只要你足夠努力,在律師行業,“能吃上飯”應該是沒問題的。

因此,帶著這種信念,我讓過去歸零,頭也不回地開始了我的實習期。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回顧我的實習期,我心裡是很踏實的。

因為,很幸運地,我找到了一家很優秀的律所,而我的指導律師(律所的主任)也是一位執業二十幾年、經驗豐富且善於學習的好律師。

但是,也正是如此,要讓自己取得主任的信任、在這樣優秀的律所中有一席之地,我更需要讓自己“與眾不同”。

過去4年的國企工作,給了我相對充裕的學習時間,讓我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以及辦案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此前的工作也鍛鍊了我的學習能力以及適用能力。

進入律所後,我用很短的時間熟悉了律所的運轉方式,也包括每位律師的執業風格。洞察力、學習能力,我認為是年輕律師的一項必備技能。

在律師行業,不缺乏法律基礎紮實的年輕律師,但若你身上有那麼一兩種別人不能替代的技能,那麼,你就是不能被替代的。

正如我的指導律師曾經和我分享的“未來,決定一個律師走多遠的,除了專業知識,其他技能將越來越重要。”

最近幾年,很多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通過司法考試並加入了律師的行當,我們形象地形容他們是“跨界打劫”。

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具備不同技能的同行,也是我們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或是合作伙伴。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我們所處的這個律師生態圈,與過往明顯不一樣的,或許應該就是大數據對我們辦案的影響了。

最近幾年,大家比較熟悉的icourt,我們是天使用戶了。我們最早接觸並使用icourt是在2015年,相對於部分律所,應該是比較早在工作中嘗試應用這個工具了。

這個工具顛覆了我們對律師辦案的看法,以往的工作模式是:沒有一位年長的師傅帶領,新手實習律師甚至剛執業不久的年輕律師根本不敢獨立辦案,需要跟著師傅走。

作為icourt的用戶,通過數據檢索,從案由、法官辦案分析、裁判觀點等對案件作了梳理,讓我們對案件的辦理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有相當的預判。

因此,我們從起初驚喜地在手機訂閱號中發現一些標題為某某領域辦案數據分析之類的文章,然後逐漸地習慣了看到這類文章。

這些文章事實上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數據信息,認真分析這些數據,或許會讓我們更科學地開拓我們未來的案源。

經過與部分同行交流,他們當中有人認為,這個是部分新手律師敢於實習期滿便獨立執業的原因之一。

他們擔心的不再是如何辦好案件,而是僅需要擔心案源就好。

但是,這個工具只是一個開端,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更完善的律師辦案工具出現。但與此同時,或許將意味著部分業務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

有了工具,接下來就是要掌握用好工具的技能了。

目前除了icourt、威科、無訟等常用的工具外還有很多新開發的手機app助力我們辦案,身邊的同事不乏熟練應用這類工具的,有時候所裡開分享會,看著分享的律師嘉賓如何從天眼、企查查分析獲取有利的信息、如何縮短語音轉文字的時間。

我們當中不少同行,尤其是老律師,在驚訝之餘也是獲益匪淺。

還記得實習期,指導律師交給我一個公司解散的案件,說對方是來“試水的”,很嚴肅地告訴我:“我們務必要拿下這個案件。我也沒辦過這類案件,你檢索下,然後告訴我一個辦案思路。”

接到這個工作,我並非是擔心或不知所措,相反,我感到很驚喜。

因為越是疑難、大家不熟悉的業務,我越感興趣且幹勁更十足。於是,我花了3天的時間做檢索和數據分析,然後整理出:常用的高頻法條、案例、法官觀點等並形成書面報告,並列舉了擬讓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清單,指引客戶如何打官司。

就這樣,藉助大數據以及自身的努力,我們順利地拿下了這個案件,最終也是順利解散了公司,達到了委託人的預期。

另外一個藉助大數據取得勝訴的就是本人獨立辦理的一個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了。

委託人找到我的時候,是本不抱勝訴期望的,可以說是到了僅僅是想“抓住最後一根稻草,做最後掙扎而已。”委託人越是絕望之時,更是體現律師價值的好機會。

於是,我回去整理了案情、做了充分的大數據檢索以及分析並形成書面的訴訟方案。

看到了我們的報價,對方是驚呆了。

但是,經過一番訴訟演繹以及分析,對方還是辦理了委託。最終,半年過後(因為第三人無法送達導致公告送達,開庭時間較晚),我們順利開庭並最終取得了勝訴判決。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疫情還沒結束,內心甚是沉重,希望疫情儘快得到控制。

雖然執筆這篇文章時已全是心中所想,但由於時間和認識所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法律界的同仁以及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北京市盈科(佛山)律師事務所

劉潔文律師

二〇二〇年一月三十一日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END

從世界五百強企業法務,到職業律師的選擇 | 青年律師匯

嗨,

如果你也想記錄下你的故事、加入青年律師匯

文 | 劉潔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