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趙孟兆頁不同階段的作品,讓我們重新學習他的書體

趙孟頫書法大致以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展現出從秀媚圓活到雄健拙老的追求與變化。若細分,前一階段以成宗大德五年(1301)為界,後一階段以仁宗延祐三年(1316)為界。下邊讓我們來看看他前半生的書法作為:

大德五年(1301)以後直到至大三年(1310),這十年趙孟頫進入學古摹古的“消化期”,這一時期的書作顯示出相對一致的風格—遒勁圓活。行書代表作有《赤壁二賦》《洛神賦》《吳興賦》《紈扇賦》、跋歐陽詢《化度寺碑》、跋王獻之《保母志》等;楷書以《玄妙觀重修三清殿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湖州妙嚴寺記》等為代表;小楷以跋周文矩《採神圖》等為代表。這些作品筆意密潤,圓渾沉穩,其中以二王筆法為主,融匯了李北海、徐浩、柳公權、陸柬之等書家筆意,自由和諧,氣度穆穆。這種風格的出現也與趙孟頫這一時期遠離政治的心境有關,以平靜心寫雍容字,心手適意,故爾錘鍊出自家面目。

通過趙孟兆頁不同階段的作品,讓我們重新學習他的書體

行書《前後赤壁賦》,書於大德五年正月,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卷和早期書作有明顯不同,首先,用筆頓挫趨於明朗,特別是折筆帶鋒處,提按明顯,於宛轉肥厚中加強了骨力的顯現。其次,結構取勢與早期不同,早期字勢下壓,字形橫闊,捺筆特重,捺腳拖長,而此卷挺拔開張,字勢上揚,特別是反捺沉實,力量凝聚。再次,空靈的氣息較前亦有不同。此卷氣骨膏潤,自成體段,堪稱趙孟頫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不獨行書和小楷,碑版楷書在這一時期亦自出機杼,形成並強化了趙體楷書在筆畫、結構、章法等方面的典型特徵。從其所書《三門記》《三清殿記》111等作品看,鋒稜斬截,神采粲然,不僅無一懈筆,即使最小處的破鋒賊毫都不曾見到,可見其超人的功力。同時,他運晉唐流利之筆於擘窠大字,對碑版書之貢獻後人誠難企及。

通過趙孟兆頁不同階段的作品,讓我們重新學習他的書體

至大三年(1310)獨孤長老贈趙孟頫《蘭亭帖》,以此為契機,趙孟頫書藝得到新的提高。同時伴隨著書學思想的深入和多方位的思考,書風亦轉向剛健雄秀,這種風格一直持續到延祐三年(1316)前後。趙孟頫家藏《蘭亭》數本,唯對獨孤長老所贈此本可謂心眼相印,一題再題,寶愛終世,未嘗丟手。現藏日本的《蘭亭十三跋》不僅是趙孟頫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書法藝術和書學思想的結晶。趙孟頫於《蘭亭》一直用意精密,或縮臨或擴臨,究竟臨寫、題跋過多少種,今已無從查實。

通過趙孟兆頁不同階段的作品,讓我們重新學習他的書體

對於《蘭亭》,趙孟頫不僅是用筆臨,更是用心在悟,《蘭亭十三跋》中說:“右軍字勢,古法一變”,他在臨摹中領會的是王羲之改舊體、創新體的革新意識和歷史意義,從王羲之書法的變化抓到藝術的古今之變,涉及審美趣味上的真正變革,所以他在《蘭亭十三跋》等作品中能將《蘭亭》筆法反覆揉搓,沉浸濃郁,隨處發見,體現出趙孟頫楷書千字文學力、功力並天資修養的最高境界。這一時期的行書風格從致中峰和尚《長兒帖》《亡女帖》《佛法帖》等,致季博提舉《草率帖》,致次山總管《竊錄帖》等尺牘亦可窺見。

通過趙孟兆頁不同階段的作品,讓我們重新學習他的書體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前半階段地書風分別表現出秀媚豐肥、遒媚圓活、剛健雄秀、縱肆老拙的特點。也正是這樣的一大部分原因,讓越多越多的人喜歡上趙孟頫,正是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元代不少書法家在擅長楷、行、草的同時,也能寫篆、隸和章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