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喹:一種常被發現新功效的抗瘧疾老藥


氯喹:一種常被發現新功效的抗瘧疾老藥


2月15日,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到了一種藥物——磷酸氯喹。其表示,體外實驗顯示磷酸氯喹對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目前正在北京、廣東等十多家醫院開展臨床研究,累計入組患者超過100例。近期,湖南省也將啟動磷酸氯喹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臨床結果初步顯示,磷酸氯喹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診療效果。”

正如張新民所說,磷酸氯喹是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疾藥物。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從奎寧說起。

1820年,法國著名藥學家Pelletier和 Caventou成功從金雞納樹皮中提煉出歷史上最早的抗瘧疾藥——奎寧,使得奎寧成為治療發熱性疾病的首選藥物。

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合成發明了與天然奎寧化學結構相近的人工合成抗瘧疾藥氯喹。它相比奎寧更加安全有效,因此廣泛用於治療和預防瘧疾。

由於沒有對藥物使用劑量的安全範圍進行試驗和摸索,氯喹的使用劑量過大,是治療瘧疾所需的十數倍,隨即而來的是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部分病人出現眼底疾患,甚至失明。

1944年科學家在氯喹的基礎上研究出一種新型抗瘧疾藥——羥氯喹,治療作用與氯喹相近,但毒副作用顯著減少。它跟氯喹的區別在於用羥乙基替代了氯喹中的一個乙基,正是因為這一小小的不同,使羥氯喹在人體胃腸道吸收更快,體內分佈更廣。

後來,一部分惡性瘧疾原蟲對氯喹產生了抗藥性。上世紀60年代,抗氯喹惡性瘧疾在東南亞嚴重擴散。1964年,越南政府向中國請求幫助。於是,就有了現在國人已經熟知的“523任務”,有了後來屠呦呦發現抗瘧疾藥物青蒿素。

當然,老藥也可以新用。氯喹還可用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肺吸蟲病結締組織病等,另可用於治療光敏性疾患。也有研究證實氯喹在艾滋病、腫瘤方面有一定治療效果。

那麼,氯喹是怎麼發揮抗病毒作用的呢?

研究表明,有如下幾種機制:

1.由於氯喹可以改變內吞體的PH值,對通過內吞體途徑侵入細胞的病毒感染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如博爾納病病毒、禽白血病毒、寨卡病毒等。

2.氯喹可以通過抑制病毒基因表達影響病毒複製。體內外試驗表明,氯喹能改變HIV病毒gp120包膜的糖基化模式,抑制CD4+T細胞內HIV病毒的複製。

3.氯喹作為一種良好的自噬抑制劑,可通過影響自噬反應干擾病毒的感染和複製。

動物試驗表明,應用氯喹能有效抑制禽流感H5N1鼠肺中的自噬作用,減輕肺泡上皮損傷。也有報道發現,氯喹能阻斷寨卡病毒誘導的自噬現象,從而抑制病毒複製;小鼠試驗中也顯示氯喹能切斷寨卡病毒自母胎途徑垂直感染。

2004年,在關於SARS病毒的研究中,有報道顯示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氯喹可抑制SARS病毒在體外複製。

從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網站上也可看到,有多項使用氯喹/羥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