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的皇陵墓室結構有何不同?

不同朝代的皇陵墓室結構有何不同?


不同朝代的皇陵墓室結構有何不同?

  在我國古代葬俗中,從墓而不墳到高聳的墳丘出現,其間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自戰國時期起,各國諸侯或君主死後,開始興建規模大、墳堆很高的墳丘。且尊稱其名為“陵”,意即高大如山陵。高聳的墳丘,是皇陵的專利,而歷代帝王的陵墓,除了地面上的墳丘以外,還要在地下建造大型墓室,組成氣派宏大的地下宮殿,顯得極其壯觀,撼人心魄。這些墓室的結構到底有多麼複雜,各代的結構有哪些不同呢?

  位處河南安陽,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王陵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墓室有的四面各有一條墓道,組成平面呈“亞字形”的墓;有的僅有一條墓道或對稱的兩條墓道分別組成“甲字形”或“中字形”的墓室平面。

  許多墓室規模很大,陪葬物很多。兩週時期以及西漢前期的一些諸侯王陵墓的墓室,有的仍然保持這種商代以來的形制。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基槨以外填充石灰、木炭、粘泥,甚至沙、石,進行夯築,有些也在墓室內放置木炭等物,以利吸潮,保護墓室。墓室中多有數重棺、槨,顯得豪華、壯觀。

  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地下考古探測可知,秦始皇陵的地下部分顯得更是異常華麗、氣派非凡。地宮中有宮牆、角樓、棺槨、王殿、前殿、藏室、墓道和甬道等。另據文獻記載,地宮中“以明月珠為日月,人色膏為燈燭,水銀為大海,金銀為鳧雁,刻玉石為松柏”,即墓室穹頂上畫著天文星圖。下邊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著金銀製的野鴨。用龜油商為燈燭,以示長明不滅。結合近年發掘出來的兵馬俑軍陣的陪葬坑及宮人、車馬的殉葬坑,囊括天地、山川、爭戰、遊宴、上朝等自然景物與生活場景,佈局嚴謹;規模壯觀的墓室及其陳設陪葬,活靈活現地表達出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威。

  漢代皇陵的地下宮殿在結構、名稱上多有變化。西漢中晚期,鑿山為陵的墓室多為橫穴式,並分為耳室、前室和後室等部分。豎穴式墓則改用磚和石料構築墓室。根據現今考古發掘的西漢王陵墓所發現的陪葬器物推斷可知,當時的大型墓葬,已擺脫了在棺槨中分成若干箱室以貯存陪葬品的作法,而形制和結構完全仿照住宅的佈局,將墓室分建成若干個房間。南、北耳室分別為車馬房和倉庫,前室為接待賓客的廳堂,後室為墓主的寢臥內室。這種墓室結構儼然為一座大型住宅的再現,起到了槨的作用,因而墓室內的葬具只有棺而無槨。至此,周代以來關於棺槨的禮制也漸趨廢棄。

  目前,在已發掘的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規格較高的磚結構墓葬中,多將當時盛行的壁畫藝術引入墓室。墓室繪有彩色壁畫,或有模印的畫像磚。石結構的墓室則大多雕刻有畫像。

  壁畫的題材廣泛,除了神靈怪獸、歷史故事以外,主要是以類似連環畫的形式表現墓主生前生活的各種值得炫擢的場面。根據已發現的漢代地方官吏、將帥的墓室推測,皇陵的玄宮一定更加富麗堂皇,宏偉壯觀。

  漢代以後,磚石拱券或疊砌的墓繼續被人們所應用,其形式、結構不斷髮展、變化。自南北朝開始,対進入墓室的修長隧道,即墓道進行了結構變化處理,沿墓道開鑿通達地面的天井三四個,兩側配以耳室,象徵大宅院的一進進的天井及配房,最後到達墓室。

  至唐代時,皇陵墓室結構也大致保持了南北朝時期的一些特點。唐代“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雖然是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乾陵的陪葬墓,但其墓室結構和平面佈局是模仿帝王官殿或皇陵地宮結構設計的。他的墓道共有六個過洞、七個天井、八個小龕,最後才是前後兩座墓室。在第一個過洞前的墓道兩壁繪有城牆、闕樓、宮城、門樓及車騎儀仗,象徵帝王都城、宮殿景象。第一天井與第二天井兩壁繪有廊屋楹柱及列戟,列戟數目為兩側各十二杆,與史書中所載宮門、殿門制度相同,過洞頂部繪有天花彩畫,墓室及後甬道的壁上繪有侍女圖,從其手中所持器物判斷,也與唐代宮廷隨侍制度相一致。從整座墓室及其墓道來看,它正是唐代宮廷建築的縮影。其規模自然也相當有氣勢。

  宋代皇陵墓室缺乏相應的考古材料,據某些不完全的史料記載,墓室結構和用材、壁畫藝術等多承唐制。當時,以磚刻表現建築形象者很多,其中心墓室的四壁刻鐫為四合院落,四周的正房、廂房、倒座房的式樣,柱、額、椽、瓦俱在。更有趣的是山西一帶金元墓葬中尚有墓室內雕出戲臺一座,上置戲劇偶人,供墓主在陰間享用。

  明清以來磚石拱券技術應用較廣,許多大型墓葬及帝王陵墓都是磚石券洞結構。皇陵的墓室規模更加宏大,用材更加考究,其佈局也完全仿照四合院的形式。明定陵玄宮即由前室、中室、後室、耳室、甬道等部分組成,完全仿照宮殿的前朝、後寢、配殿和官門建造,甚至每個殿(室)座的屋頂都照地面建築形式製作出來,只是為了適應拱券的特點將前、中殿(室)改為垂直佈置。

  清代的陵墓地宮充分利用石材特點,在石壁表面、石門上都雕滿佛像、經文、神將等。從地下墓室的發展過程來看,越到後來,皇陵地宮中的象徵性成分越少,而仿真的程度越顯著,故到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規模宏大、蔚為壯觀、名副其實的地下宮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