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宋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導語:

談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的腦海中總能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夕陽西下,范仲淹立於岳陽樓之上舉目遠眺,將景色盡收眼底,但他眼中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風雲變幻,而是天下人,天下事,是整個大宋的天下。

其實范仲淹的一生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比較悲慘的。中途還曾改名換姓,直到當官之後才能夠將自己的真實姓名改回來。這對於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來說,這對一個要遵守禮節的人來說,其實是有點忌諱,但是沒辦法,一切為了生存。

盛世宋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的祖上是吳越國赫赫有名的人物,後來歸降於大宋,其父也擔任著重要官職,但是在父親死後家道開始中落,甚至一貧如洗,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母親帶著他改嫁,同時也改名換姓為朱說(yue)。

起初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祖上的輝煌,但是當他得知之後便痛下決心,一定要出人頭地,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年幼的他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漫漫求學路。他毅然決然告別母親,前往應天府求學,拜在戚同文的門下,在數10年的寒窗苦讀之後,已經深得儒家經典,同時更有著胸懷天下的偉大抱負。

大中祥符八年,他以朱說之名登榜,一介寒儒成為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由於已經有了朝廷的俸祿,他便把母親接過來侍奉。到了天聖六年,在母親逝世之後便恢復自己范仲淹之名。

盛世宋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當他進入朝中之後,最開始是當諫官。因為看到宰相呂夷簡濫用職權,他便向宋仁宗大膽揭發。觸碰了呂夷簡的利益,便被懷恨在心,誣陷他結黨營私,挑撥君臣關係。昏庸的宋仁宗聽信了呂夷簡的話,直接將范仲淹調配去了南方,直到西夏的戰爭爆發之後才調到陝西去駐守邊境。

在邊境的范仲淹多次立功,宋仁宗又覺得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將他召集回京命為副宰相,目的是能夠進行一些改革。

在這個腐朽的內部,范仲淹深知毛病出在哪裡。但是他又不能夠一下全盤託。奈何面對咄咄逼人的宋仁宗,遂提出了10項的改革措施。想要恢復祖宗輝煌,又或者說心中也有野心的宋仁宗,便採取了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而這次改革也被稱為慶曆新政。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朝代進行改革的時候,那麼提出改革的這個人下場會非常慘,其實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就能看出,哪一個變法者有好的下場,被車裂的商鞅就是變法者的榜樣。

范仲淹這次變法也不例外。剛剛實施便引起了巨大的波瀾,因為他的改革觸及到了皇親國戚,王權貴族的利益,這些人紛紛聯合起來散佈謠言,攻擊新法;而那些原本就對范仲淹心懷不滿的人,更是每天在宋仁宗面前說范仲淹的不好,直到最後又說起了他與人結黨營,私濫用職權,這是想要篡位的節奏。

盛世宋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上面我們也說到了宋仁宗,他是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昏庸的。當看到這麼多人都反對新法就動搖了起來,被逼無奈的范仲淹已經無法在京城立足,便主動要求回到陝西駐守邊境;在他前腳剛走,宋仁宗後腳就下令廢除新的政法,此次變法宣告失敗。

如果說他的變法能夠像春秋戰國時期一樣變法成功的話,那麼宋朝就不會在後期那麼的積弱,也不會說整個朝代就一直處於積弱之中。宋其實是比較繁華的,但是卻由於太過繁華,賺的錢太多,便一步一步走向墮落的深淵,畢竟人性的貪婪是永無止境的。


盛世宋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結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就是這樣一位德才兼備,智慧過人,心繫天下百姓、心繫君王、心繫社稷的人,奈何生錯了年代。雖然變法只推行了一年,但是卻開放了北宋的改革之風,同時也成為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雖然後期他在地方為官,但是也鞠躬盡瘁。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也是有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所倡導的先優後樂思想更是歷代能人志士為之堅守的節操,也為儒家思想樹立了新的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