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對於如今絕大多數人,過年的時間基本上就是從除夕到初六或初七國家法定假這幾天,而在流沙的家鄉,那廣袤的黃土高原,西北大地的農村,過年的真正結束,是正月二十三的“燎幹節”。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燎幹,又被寫作“燎疳”,是西北地區的特色年俗,如今西北人遍佈全國甚至世界,但只要提起燎幹,都能勾起一代人的回憶。

過年的日子裡,最快樂的是孩子們。大人們忙著各種社交活動,而孩子們則可以盡情的玩耍,每一個小孩的口袋裡除了或多或少的壓歲錢,還有不可或缺的東西:炮仗。各種各樣的炮仗,不論在人多還是人少的地方,只要有孩子,就會有噼裡啪啦的炮仗聲。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而最讓孩子們歡樂的時間,或許並不是大年三十那幾天,而是正月二十三的燎幹節。

這一天,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全家人都在忙活,男人到外面準備點柴草,女人在家裡打掃衛生並準備晚飯,孩子們則早早準備晚上要用的炮仗。差不多天剛要黑的時候,大部分人家已經吃完了晚飯,在孩子們的催促下,村子裡的人不約而同的相聚在一處較為開闊的地方,經常是10戶左右的人家聚集到一起,男女老幼俱全,很少有人在這個時候待在家裡。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當黑夜剛剛來臨之際,男人們已經在人群之間堆起了一堆柴火,當然還有女人們從家裡掃出來的垃圾,以及整個正月裡女人們刻意保存下來的蔥皮兒,此時已經就有孩子們迫不及待的炮仗聲了,在人們的等待下,其中的一位年齡稍長的男性會親自點燃這一對柴火。頃刻間,火光沖天,一場盛大的“篝火晚會”拉開了序幕。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如果你以為這時候這群男女老幼會拉起手圍著圈載歌載舞,那你就低估西北漢子的野性了。

兩三米的火焰照亮了半邊天空,圍在火堆旁的人群被火光映得滿臉通紅,就在這時,蔥皮兒燃燒的“騷味兒”開始瀰漫,人群開始躁動起來,男男女女衝向火焰,一躍而過,管他衣服燒破洞,頭髮眉毛被火燎,這都擋不住躁動的人群,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都會被父母抱上在火堆上跳躍,儘管火堆中不時響起調皮孩子扔進去的炮仗。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從某種角度講,這種燎幹節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全民健康體育運動,因為整個燎幹活動過程中,不僅要講究跳躍的高度和距離,更鍛鍊人的勇氣和魄力,一些膽子小的人甚至會被家人推到火堆旁,接受大火的考驗。往往一場燎幹下來回到家裡,人們會發現後背上都是汗,相對於一個正月的吃吃喝喝,這種類似於狂歡的活動,無疑是一次不錯的熱身運動。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由於柴火和人的精力有限,燎幹一般不會超過四十分鐘,儘管大多數孩子們都意猶未盡。大火熄滅以後,空地上留下一堆通紅的灰燼,這時候,人群中的長者會拿著鐵鍬,剷起灰燼撒向空中,根據灰燼在空中的大致形象,長者會告訴大家這一年什麼莊稼會豐收,儘管不可信,但表達了勞動人民對新的一年糧食豐收的期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至於為什麼燎幹,老人的說法是祛除病害,這是中國人最古老的崇拜,對火的崇拜,大火可以燒走所有的黴運,可以帶給人們健康,財富和一切好的東西。從現在科學的角度講,這一天人們打掃衛生,火的燃燒可以有消毒的作用,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雖然這種年俗還在繼續,但已經像許多傳統文化一樣都處於失傳的邊緣,年輕人接受教育,逐漸向城市遷移,特別是燎幹本身產生的濃煙,對大氣環境有一定的汙染,連放鞭炮都影響環境,像燎幹這種活動就更不會被人提倡了。

西北特色年俗:正月二十三燎幹節


此外,像燎幹這種人群比較密集的活動,室外的火堆,都存在火災等安全隱患。隨著時間的推移,燎幹節只有通過自身改進,朝著更環保、更安全的方向改進,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才會被人們永遠的繼承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