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櫱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說不去除可以增產,有沒有科學?

農機農藝幫


玉米它本身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分櫱能力的作物,就好比像我們的水稻一樣,種植下去後就會分櫱長出更多的分孽枝來。只是,隨著玉米品種的不斷培育,現在的玉米的分孽能力比最開始的時候要低了很多。但是,依舊還是會有分孽出來的小枝。對於這些小枝,是否應該掰掉呢?

據我所瞭解的,人們對玉米分櫱出來的小枝到底是否應該掰掉有著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應該掰掉,有的認為不掰掉是沒有一點影響的。那到底應該如何操作?在這裡談談自己的看法。

玉米生長的過程中長出來的分櫱枝,它們實際上是不會有什麼實際用處的。因為一枝玉米棒基本上就是隻能夠長一根玉米棒,而分櫱出來的玉米枝是結出來玉米棒的。所以,分櫱出來的玉米枝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大。

雖然說意義不大,但是也不是說這玉米枝說掰就可以隨便掰的。因為在掰玉米枝的時候必定會在玉米的底部出現傷口。而這傷口也是容易導致病菌侵入的時候。所以,玉米枝如果要掰的話注意不要在陰雨天的時候掰,也不要在早上的時候掰。而應該是在晴天的上午8點後沒有露水的時候再掰。

事實上,對於玉米枝到底掰與不掰,我們應該考慮到一個實際問題:掰掉是否真的有什麼實際意義?

分枝出來的玉米枝很明顯的是會與主枝搶養分的,而這個分枝又是不會長 出玉米棒的,所以分枝出來的玉米枝實際上就是在與主枝搶養分,也是在浪費土壤中的肥料。從這一點來說,掰掉分櫱枝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分櫱枝你不掰掉的話它也會自己死亡。這是因為作物本身有一個頂端優勢。當玉米的主枝生長得較高的時候再分孽出來小枝,這時候小枝生長在主枝下方,光照都是非常的不足,而且在水分、營養等方面是搶不過主枝的。最終分櫱枝就會因為營養不足而死亡。而有些玉米小枝分櫱出來得比較早,甚至等到玉米主枝結玉米棒了也不會死掉。對於這類的分枝,它們不僅搶養分,還搶水分,影響玉米棒的生長。

所以,我們對於有些玉米分枝掰與不掰,可以看它分櫱出來小枝時候情況來分。如果主枝長得比較高了,枝葉都已經打開了,這時候分櫱出來的小枝是不會對主杆有什麼影響的。但是如果分櫱得比較早,肯定是會影響主杆的生長的,這樣的分櫱枝把它掰掉是更合適的。

大家說呢?


洞庭清水塘


大家好,我是農民,所以我對與農業有關係的事特別的關心!關於玉米根部分出來的小叉要不要去除掉它這個事我已經經歷過好幾年了,關於玉米根部發出的叉來說,和玉米的品種,土地的肥和土地的不肥都有很大的關係!前些年土地很少上肥料,因為沒錢買肥料,能打多少算多少,也沒有買過玉米種子,就是把頭年收的玉米挑選出來的好種子給當年種就行了,玉米根本就長不出叉子來,因為它沒有那個肥料去供應它長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提高了,有吃有喝了,手裡也有幾個錢了,所以就想多增加點收入了,就開始買化肥,買種子,就是不一樣!不想信科學,不想信技術真是等於白活了!買的種子和自己留的玉米種產量就是相差太大了。由過去的幾百斤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千多斤,真高興啊,可是接著讓人頭疼的事就跟上來了!玉米種上了,化肥也上進去了,水也澆過了!沒幾天小玉米苗就像手提一樣往上長,幾天過後玉米就大腿高了,真喜人的玉米苗啊!走近一看,可把我嚇壞了,玉米怎麼都分叉了啊,有的出三個叉,有的出兩個叉,很少沒長叉的,怎麼辦?我就開始邦叉了,邦掉了一部分,有的把主杆也弄壞了,一想看看別人的有沒有,一看都有,別人的也沒邦叉!我也就不邦了!後來澆玉米的時候我又給玉米上了一些化肥,到收玉米的時候也分不出哪好哪不好!所以我認為不邦叉還是好的,邦叉有時候還會傷害到玉米的主杆的根部,還費人力!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農村老崔


大家好,“關於玉米分櫱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說不去除可以增產,有沒有科學"的問題?,和大家一起探討。

玉米在苗期五六葉時,從根部長出的杈子,有些地方叫丫子,實際是玉米的分櫱。玉米根部的每個葉腋間,都有一個休眠的分櫱,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都有可能長出杈子。

玉米分櫱的多少與品種特性,土壤水分,土壤營養狀況密度大小有很大關係。

有些品種容易形成分櫱,有些品種不容易形成分櫱。玉米苗期乾旱易產生分櫱,陰雨天不易形成分櫱,土壤肥沃易產生分櫱,土壤貧脊不易產生分櫱,密度大分櫱少,反之分櫱多。

玉米分櫱不去除增產還是減產,多年來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玉米有了分櫱增大了葉面積,增強了光合作用,對玉米有增產作用。有的說分櫱與主莖爭水爭肥,長出的枝葉不結棒子純屬浪費,影響玉米產量。

我是個農民沒喝過多少墨水,種過四十年玉米,不知道啥是科學,只是常年在莊稼地裡轉悠,我掰過玉米杈,也留過玉米杈,發現掰於不掰是一樣的,不見得增產和減產,一般小杈長著長著自動消亡,個別大杈能長到一兩米,但是不結棒,有分櫱的玉米棒與不產生分櫱的玉米棒大小沒有什麼差別。

根據實踐我認為:

玉米分櫱的枝,去除也沒明顯增產作用,不去除也減產不大,至於不去除能增產根本不可能。但是,分蘗吸收養分與主莖爭水增肥那是絕對的。作為一個種植戶,應根據你種植面積大小,勞力多少。去也行不去也行,或者去大的留小的。如果僱人得不嘗失。一

謝謝大家!


鄉鄰老趙


在玉米種植後一個月左右,主莖形成後,部分玉米莖稈基部節上的腋芽,生命力強的就有可能成長為分櫱。實際上這種情況不是近幾年才發生,只是近幾年個別玉米種發生的這種情況較多。那麼,玉米植株基部出現的分櫱有什麼用?是否應該去除?

【一】玉米分櫱的好處:玉米分櫱從主莖基部長出後,由於生長需要養分,可以促使根系發育、生長,使根系增粗、加長,為後期主莖生長、抗倒伏起著一定作用;分櫱上的葉片逐漸增大、加厚,吸收充足的陽光後,把光合營養傳播給根系,使根系增加更多養分。從單棵植株上來說,增加了葉片數量,因而植株增加了光合作用能力。

所以,玉米分櫱可以促使根系生長,增加植株的整體養分,相對來說植株更加健壯。

【二】玉米分櫱的壞處:凡事有利則有弊,既然有好處,肯定有壞處:①消耗養分。雖然分櫱增加了光合營養,但顯而易見的是消耗了土壤中的養分,如肥料、水分等,從而和主莖爭奪營養,使主莖生長相對緩慢;②分櫱的生長,無疑使基部通透性降低,在土壤潮溼、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病機率。

【三】分櫱的整體生長趨勢:玉米植株在從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由於葉片增多,增大等原因,使基部幾乎得不到陽光的照射,因此分櫱基本停止生長:有的萎縮乾枯,偶有生存者纖細、柔弱,形不成對植株的威協。這時吸收的養分微乎其微。

總之,玉米分櫱既有利於根系生長,增加光合作用;同時也會消耗部分養分並影響田間的通透性。但從總體上說,利和弊在玉米的整個生長週期來說,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在分櫱長出後,可任其生長,也可直接掰去。


泰山農家人


在播種玉米後,農民們偶爾會遇到玉米分櫱現象,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而這種分櫱又是因為什麼產生的呢?

玉米產生分櫱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生理原因。

玉米屬禾穀科類作物,禾穀科類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存在分櫱這樣的現象,玉米生長期它的每一個節都有可能會產生一個腋芽,如果頂端腋芽在生長過程中受到抑制的話,那麼靠近基部的腋芽就會生長,從而產生分櫱。

2:玉米品種原因

玉米品種是產生分櫱的最主要原因,有些品種具有很強的分櫱性,那種頂端生長過程中優勢弱的品種分櫱能多一點,密植品種玉米分櫱能多些。

3:玉米播種密度有可能導致玉米分櫱

曾經有農民嘗試過,同品種玉米,播種密度大和播種密度小的玉米田裡,密度小的玉米會出現分櫱現象。

4:玉米田裡施肥過多可能造成分櫱

在播種玉米之前,農民喜歡在玉米田裡施基肥,如果底肥使用過量,土壤肥力比較高的話,也是導致玉米幼苗出現分櫱的原因,屬於營養過剩,致使分櫱出現。

5:播種時間也是導致分櫱的原因之一

玉米播種有時間限制的,不能過早播種,過早播種的玉米有時候會出現分櫱現象。

6:玉米幼苗期高溫乾旱可導致分櫱

玉米在幼苗期如果遭遇到乾旱和高溫天氣時,受溫度影響玉米的頂端被抑制,高溫天氣下導致植株出現分櫱。

7:玉米生長過程中施用生長調節劑過量會導致分櫱

如今農民們在種植農作物過程中,為了防止作物後期出現倒伏,會給農作物噴施控旺藥物,這種藥物就好植物生長調節劑,過量使用會導致玉米矮化嚴重,從而產生分櫱現象。

8:玉米種植過程中不當的使用除草劑也是影響玉米分櫱的原因

為了圖省事省力氣,農民們種植玉米以後不再進行人工鋤草,而是使用除草劑來給玉米田地除草,而除草劑過量使用會造成藥害,導致玉米心葉退綠捲縮不能正常抽出,致使玉米生長受到抑制,植株矮化的同時,會出現分櫱現象。

有經驗的農民在播種玉米時嚴格把控密度,玉米種植太密不僅僅達不到高產,還會因為玉米地透氣性不好,導致玉米植株產生病害,所以玉米田裡播種玉米需要疏密適宜,而分櫱會增加玉米的密度,因此是導致玉米後期容易滋生病害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玉米分櫱植株會消耗玉米中心主枝的養分和水分,嚴重影響到了玉米主莖生長,最終結果是致使玉米減產,因此農民在種玉米時,如果發現玉米苗有分櫱現象,一定會抓緊時間來解決這一問題,不要影響到玉米當季產量。



玉米分櫱最早是出苗期,小苗長到不十五釐米時會出現分櫱現象,這種情況應該是品種原因導致的分櫱,而後面玉米植株到了大喇叭期甚至穗花期出現分櫱,是其他肥大,或者乾旱,藥害等各種原因導致的。

當玉米出苗期發現分櫱後,要人工進行掰掉,記住了!一定是掰,因為分櫱和主莖都在同一個根上,拔起會把主莖一起拔起,別說不能拔起,還要注意在掰分櫱植株時,要做到不動根部,輕輕掰下才能保證玉米根部不會被損害。

及早掰分櫱的好處是:能夠減少主株營養被爭搶,促進主株生長,還能很快修復掰下分櫱時的傷口,因此在發現分櫱時,要早早掰下來,別耽誤了玉米生長,保證後期產量。

有人建議說在苗期可以用中耕培土的方法來解決分櫱問題,我們當地農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確實比人工挨棵玉米掰分櫱省事多了,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玉米苗期分櫱等我們發現時,基本上都長到主植株的半身腰了,因此培土不太管用。

與其在玉米分櫱後及早處理分櫱,還不如在播種之前或者管理過程中預防更好,最起碼減少了體力勞動,分櫱處理再好,它也會或多或少影響玉米生長。所以預防才是最關鍵的方法。

1:玉米分櫱預防措施第一步品種選擇

購買玉米種一定要到正規農資部門購買,或者正規種子店,因為當地這兩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會根據地方特徵來給農民準備最適合當地種植的種子。後期如果種子出現問題,只要保存了盛種子的袋子,到時候會因為種子導致的減產,還會得到補償。

2:玉米分櫱預防措施第二步科學施肥

玉米施肥要根據土壤進行有機無機合理搭配施肥,不需要過量用肥,減少因為施肥過猛造成的玉米分櫱。

3:玉米分櫱預防措施第三步合理密植

購買種子時,可順路問一下技術人員,播種密度為多少適宜,在確定密度以後,合理的進行播種,防止出現密度高時,田裡出現不通透現象導致玉米容易滋生病害,又可預防因為苗疏而產生分櫱現象。

4:玉米分櫱預防措施第四步合理噴施農藥

在對玉米田地裡噴施除草劑和矮化劑時,必須嚴格按照說明書用藥,忌過量使用農藥,防止對玉米造成藥害和分櫱現象。


最後強調一下,當種植玉米發現田裡玉米有分櫱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處理,掰除分櫱越早對玉米主莖生長越有利,減少它的養分和水分損耗。掰分櫱玉米苗時間應選擇晴天上午九點以後至下午4:30之前。陽光明媚能讓玉米植株掰除的傷口恢復更快更好。

  


悠然見東山


由於玉米品種不同、肥水管理等,玉米植株正在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無效分櫱,俗稱“丫子”、“叉子”等。大部分分櫱並不能形成果穗,頂多形成一兩個弱小的頂生果穗,且還易感染病蟲害。

因此,只要玉米分櫱繼續生長髮育,它就會不停地消耗植株的有機營養,會削弱主莖的生長勢,這既影響主莖的玉米產量,還會增加種植成本。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玉米叉子何時出現?到底要不要掰掉?怎樣防止其形成?

一、玉米叉子出現時間

玉米植株長出影響產量的無效分櫱,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苗期、大喇叭口時期。

一般來說,玉米在苗期、拔節到大喇叭口時期,因為它們正是植株對肥水需求的旺盛時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時期,在追施肥水一定的情況下,分櫱會削弱主莖的營養,這直接影響抽穗情況。

二、玉米叉子要不要掰掉

無論從通風透光、肥水供給、病害防治、種植成本等哪個方面看,玉米出現叉子都對增產沒有什麼幫助,這些叉子是需要掰掉的。考慮到儘量減少勞動量,可以選擇性地掰掉那些影響主莖生長髮育的分櫱。

那麼,如何才算影響主莖生長的分櫱?

比如,苗期出現分櫱、主莖生長出幾個分櫱、分櫱生長勢(粗細程度、高矮程度等)與主莖差不多等。但像是抽穗揚花期以後出現了小分櫱,就可掰可不掰了,因為這些時期的分櫱對產量影響不大,要是不嫌麻煩掰了就最好。

玉米叉子掰掉的方法:在去除分櫱時,一手穩住主莖基部,另外一隻手抓住分櫱的基部,向一側斜拉將櫱掰掉。注意,切不可損傷主莖,而這是很多種植戶寧願讓玉米叉子生長影響產量也不掰掉的主要原因。


三、玉米叉子如何預防

1、合理控制種植密度。綜合考慮玉米品種特點(植株高度、葉片寬厚和夾角等),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避免過密或過低而出現分櫱。一般來說,緊湊型品種的莖葉夾角小,透光性和通風性都比較好,可適當密植,每畝可定植5500到6000株;平展型品種的莖葉夾角小,不宜密植,需每畝控制在4000株左右。

2、合理肥水管理。要看苗施肥,有條件的可以測土配方施肥。重視施肥對土壤肥力的改良和提高,避免造成肥害,以增加玉米植株的抗逆能力,從而減輕因肥水不均衡造成的分櫱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玉米出現叉子建議將其掰掉,尤其是苗期和大喇叭時期出現的叉子,從而避免任由其生長髮育而影響玉米產量。


鄉鑑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從一名農民的種地來看,是要去掉它會分養分的。

1. 在玉米拔節前後主莖上生出的側枝,是必須要拔除的。

2. 玉米的分櫱,和小麥分櫱不一樣,一般果穗下部生出的側枝都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它根部不會結出玉米的,側枝不僅不能增加產量,還會與主莖爭奪養分和水分,大大影響主莖結果產量。

3. 群體密度過小,容易發生分櫱現象,這在分櫱性強的品種栽培上,表現為明顯。分櫱性不強的品種在密度太小時,也會出現分櫱。所以合理的群體密度有利於控制分櫱的發生。

總結一下,分枝一定掰掉會影響產量,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家鄉農村


本人就是一個農民。

根據本人多年的種殖玉米經驗,出現玉米分櫱(分叉)的情況多出現在春玉米上。這是因為春季氣溫低,玉米生長慢。而土壤中的肥力高,地上部分生長慢而地下根部吸收養分多,地上部消耗不了所以從兩邊生長出了叉子。這種情況多出在用地膜覆蓋的春玉米。而如果玉米苗期發生紅杆(紅了)病,苗小苗弱是不會出現分叉的現象的。這樣的苗拔出後幾乎無側生根。而分叉的拔出後苗壯根糸發達。

根系發達的玉米苗由於吸收養分和水分多所以才會分櫱多。而分櫱多就會消耗肥力多。分櫱多就會出現無用的叉子和主杆爭陽光等。而這些叉子又不會長玉米棒。只有極少的會在頂端長一個極小的小棒。往往也會早枯而死。

所以說要想奪取玉米高產就應對於分櫱出的小叉子最好是除掉。雖然廢工又累但也值。


青島西海岸新區為強


玉米分櫱的枝,以我多年的觀察,在正常種植蜜度下,應去除,是不會影響產量的。不去除肯定影響產量。大家知道,在玉米根部的葉腋間都有一個休眠的芽,在適當的條件下(比如干旱,土壤肥沃)這個芽分裂就會分櫱成枝。如果你的玉米地裡玉米苗密度正常,就不能留它,因為,正常密度的玉米苗其光合作用的總量巳經到達極限,如果再有分櫱的枝,其光合作用的總量還是哪麼大,那分櫱的枝只能白白的消耗土地的營份。因為,這塊地裡的產量是由光合作用的總量決定的。如果某顆玉米苗周邊缺少一顆苗,就可以把它留下來。因為,這顆苗正好把這個空地方的太陽光利用起來,使得這塊地的光合作用總量不減少。不過,這樣的情況在玉米地裡是極少。所以,正常密度的玉米分櫱的枝一定要除去,因為,它要把土襄中養份更多的用在了營養生長上,而減少了養殖生長,所以,它不僅不能帶來增產,還會帶來減產。


魏紅喜


玉米在拔節前後,通常情況下是會長出側枝的。也就是說,這些側枝是在主莖上分生出來的第二個莖杆,那麼我們要不要像小麥那樣留著,並分櫱越多側枝越好呢?

看了很多朋友的文章,答案都比較模糊,有點模稜兩可,好像對玉米側枝比較隨意,認為除不除都可以。這是不正確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玉米為什麼要分櫱發出側枝。

玉米分櫱的能力是玉米的一種特性,不同品種間,分櫱的能力強弱不同。但分櫱的發生,與我們的種植管理也有很大關係的。如種植密度,田間肥力等。玉米的分櫱,和小麥分櫱不一樣,一般果穗下部生出的側枝都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它根部不會結出玉米的,側枝不僅不能增加產量,還會與主莖爭奪養分和水分,大大影響主莖結果產量。

一般的是:在玉米拔節前後主莖上生出的側枝,是必須要拔除的。“題主問的是玉米苗生了側枝”,可見,題主所問的是處在苗期拔節前後的玉米。

我們在播種玉米時,除了要選擇分櫱弱不易分櫱的品種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管理:

一般播種時間過早,播種稀疏,田間肥力又高的地塊,是比較容易出現分櫱的。

防治措施

這種種植現象,比起病害防治就簡單多了,應針對發生分櫱的條件加以改善即可。播種密度要科學適當,但也不可過稀,又要保證田間有個好的通透性;苗期在預防雜草的同時,要及時為玉米根基部高培土,也可有效防止分生側枝;合理澆水和施肥,保證田間不幹旱缺墒,又不積水成澇;發現分櫱出現側枝時,要及時拔除,保證主莖的健康成長。

拔除側枝時,要選擇在晴朗天氣進行,防止雨天傷口感染病害。

好,以上簡單總結,希望可以幫到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