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冠肺炎死者做病理解剖,有助照亮救治“盲區”

通過對各個器官的病理切片研究,弄清楚病毒究竟是以何種方式損害人體細胞和組織器官的,才能對症下藥,進行精準治療。



病理專家劉良:儘快對新冠肺炎死者做病理解剖,早做可多救人。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近幾天,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病理專家劉良關於對新冠肺炎死者屍體進行解剖的呼籲引發關注。在接受新京報“緊急呼叫”欄目採訪時,劉良再次呼籲,早一天做(解剖)就可以多救幾個人。目前很多醫院對病理解剖持積極態度,因相關部門未下正式文件,導致病理解剖無法實際操作。


━━━━━

治療新冠肺炎,要“知彼”更要“知己”


劉良的這個提法得到了不少人,特別是專業人員的贊同,但恐怕也有不少公眾難以理解。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現在已經從重症病人的提取物中檢測到病毒SARS-CoV-2,而且通過基因測序也測出了它的全部基因序列,有力證明了這一病毒的存在。此外,用另一種方法——電子顯微鏡檢查也看到了SARS-CoV-2的形態,並拍下了照片,顯示它就是一種冠狀病毒,與2003年SARS病毒SARS-CoV特別相似。


換句話說,我們已經證明了新冠病毒本身的存在,還有必要再解剖屍體嗎?


其實,在疾病的治療中,不僅要了解“敵人”的構造,更需要認識“敵人”是如何破壞我們的身體的。


病理上沒有完整的、系統的信息,就不能從整體上解釋新冠病毒疾病的病因學和病理機制,無法從整體上認清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目前,我們一般從患者的咽拭子和重症患者的肺部灌液樣本中確認的SARS-CoV-2的存在,但沒有病理解剖,無法得知這些病毒是分佈於肺部的什麼地方,以及是否還分佈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和器官,如心臟、肝臟、胰臟、大小腸等。在臨床上,有一些病人並沒有表現出呼吸系統的症狀,反而表現出心血管、神經、消化系統的症狀。


即便SARS-CoV-2主要存在於肺泡,但它為何會導致肺部出現毛玻璃樣,是水腫、出血、感染、纖維化,還是細胞因子風暴(當病毒被人體巨噬細胞吞噬時,它們在巨噬細胞內被強烈激活,能夠釋放超量的促炎因子,引發細胞因子風暴,後者會對人過度傷害,反而加重症狀,甚至加速病人死亡)造成的?


這一切都需要通過病理解剖來弄清楚,只有通過對各個器官的病理切片研究,弄清楚病毒究竟是以何種方式損害人體細胞和組織器官的,才能對症下藥,進行精準醫療。比如現在已經從病人糞便中發現了病毒核酸,這種情況表明有糞-口傳染的可能,但是腸道里的病毒到底分佈在什麼地方?是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腸,還是結腸、直腸,需要病理解剖來弄清。不同情況的病人治療方式和用藥完全不一樣。


━━━━━

病理解剖,有助於對症下藥、靶向施治


之所以要強調病理解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樑。有了病理解剖和病理學的存在,才能從基礎醫學過渡到臨床醫學,進而治病救人。很多臨床不清楚的問題,都能在病理醫生的解剖結果中找到答案。


病理解剖學的創始人之一,意大利的解剖學家喬瓦尼·巴蒂什·莫爾加尼在17世紀就對數百例屍體進行了解剖觀察,並將病例的臨床表現、死亡原因和尸解發現進行比較、整理,以充分的事實證明疾病的症狀與器官病變有密切的關係。通過觀察器官上解剖學的變化,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質和症狀產生的原因。


莫爾加尼由此確立了“病灶”的觀念,在今天也相應地有了原發性和繼發性病變的概念,如腫瘤是原發性還是有轉移,都需要明確病理位置,以便臨床醫生採取恰當的治療手段。當腫瘤還是原發性,並且沒有轉移時,手術是最好的方式,如果轉移了,則要進行化療或生物療法等。


同樣,通過病理解剖,可以更清晰地知道病毒聚集於什麼部位和器官,造成了什麼傷害,有多嚴重,以及這些損害是由病毒自身毒力造成的,還是由人體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的。


新冠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到後期往往產生白肺,肺部的呼吸功能嚴重受損,導致呼吸衰竭。只有通過病理解剖才能知道,這是由新冠病毒單獨造成的,還是由人體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或B細胞等共同作用造成的。


病理解剖可以為臨床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線索,照亮救治過程中的盲區,撥開籠罩在病區和病灶上方的迷霧,有利於挽救更多的病人。當然,病理解剖首先要取得患者家屬的同意,還需要嚴格做到防控病毒的汙染和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