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丰润:为战“疫”一线保供给的女党员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通讯员 陈燕 杨宏娟 记者 李玉杰)她叫李亚南,1988年出生,2013年入党,现任丰润区燕山路街道办公室主任。她,年轻干练,大方直率。多年的办公室工作经验,她已成为大家眼里特别能张罗事的美女妈妈。在疫情防控战役中,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她一边要干好办公室的上传下达、综合协调、服务保障等本职工作,还要为街道和社区一线工作人员供应物资。关键时刻,本职工作和紧急任务两不误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每天都奔波在疫情防控后勤保障战线上的她,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寻寻觅觅、兜兜转转、风风火火。

唐山丰润:为战“疫”一线保供给的女党员

李亚南正在对准备配发各检测点的物资进行清点。谷守恂 摄

刻不容缓 与时间赛跑的物资供应时刻会发生

为坚守在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供应防护物品是李亚南每天的功课。她想方设法找货源,甚至发动亲朋好友,网上网下购物,联系商家商户,东奔西跑的购买口罩、消毒液、一次性手套、帐篷等物品。电子体温计太紧缺了,李亚南就利用万能的朋友圈求助。通过朋友圈里的朋友的同学介绍,终于在夜里11点找到了电子体温计,但所在地还在百里之外,没办法送货,可是社区的检测点急需,怎么办?于是,刚下班的老公开车陪她取货。一路披星戴月,拿到体温计往回返,再发到各个检测点已经是凌晨1点多。

唐山丰润:为战“疫”一线保供给的女党员

李亚南(右)把刚到的物资送到检测点值守人员手中。王琛 摄

前线需要什么,后方就保障什么,哪里有物资空缺,就要保证物资随时都能顶上去。李亚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20年2月13日晚上6点多,天气预报即将下雪,她接到指挥部通知,要求火速准备雨衣、雨鞋和雨伞。李亚南拿出自己已经翻烂了的万能电话本,把劳保商店的电话找出来分给同事们,大家轮番打电话,15分钟就凑齐了160把,她们分别开着3辆私家车到三个老板家接人,然后分别到商铺取货,深夜11点把雨伞发到14个社区32个检测点。当天晚上她订购的雨衣雨鞋不够,清晨7点,补货到达高速口,她们准时到高速口接货。8点多,雨雪交加时分,她看到检测点已经全副武装值守的同志们,大家顶着雨雪的坚守让她感动,此时此刻,她更觉得,这心急如焚的忙碌和奔波很值得!

千辛万苦 要把温暖与关怀带到战疫最前沿

疫情阻击战开展以来,虽然一刻不得歇,但是在她的脸上,看不到艰难和疲倦,她不是铁打的,但是她有铁一般的精神。在她心里一线的战友们比她更不易,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让她不能停歇。采购的东西多达几十种,从口罩、体温计到荧光马甲、军大衣,从停车牌、警戒线到垃圾桶、锥桶,超市、劳保商店、杂物店、物流城……只要是能够买到,一丝线索就是一线希望。采购的路虽不是跋山涉水,但也是历尽千辛万苦,然而她总是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温暖与关怀带到战疫的最前沿。“大姐,口罩和手套到咧,给大伙送哪最方便?”“大叔,昨天你们差的消毒液和棉大衣在我车上呢,给您放哪啊?”“大哥,睡觉了吗,今天下雪天冷,办事处的领导们给大家买的电暖气和热宝,一会儿我直接给送到检测点,我找谁签收啊?”每一个电话、每一句问询都像亲人一样温暖贴心。

唐山丰润:为战“疫”一线保供给的女党员

李亚南每天晚上都要逐项核对、记录账目。谷守恂 摄

一天的忙碌后,无论多晚,李亚南都要回到办公室把一天的采买账目记录下来,把第二天需要补齐的物资去哪里买、几点到货,如何配发都一一安排妥当。特殊时期领导和同志们加班是常有的事,无论是到深夜还是到凌晨,甚至几天几夜连轴转,李亚南寸步不离办公室,随时待命保供需。在她心里,陪伴是抗击疫情战场上最真诚的告白。

冰天雪地 30个菜饽饽诠释的不只是婆媳深情

战疫刚一打响,李亚南就把8岁的女儿完全交给了婆婆。无论多晚回家,婆婆都会给她亮着门口和门厅的灯。为了采购物资,很多时候赶不上吃饭,方便面、火腿肠、面包成了物资保障组一行人的家常便饭。一天上午十点多,婆婆给她打来电话。“亚南,中午我给你们办公室同事们包点菜饽饽送去,别吃方便面了啊”,“妈,我们好多人呢,凑合点就行了”,“没事,我多包点”。中午12点多,因为忙着给社区送物资,她把菜饽饽的事忘了。婆婆拎着满满一盆子菜饽饽来到了指挥部。怕路上凉了,婆婆还用热乎乎的新毛巾围着盆子,整整30个萝卜粉丝馅的菜饽饽热腾腾的摆到了大家面前。看着因为走的太急、直喘粗气的婆婆,总是乐呵呵的李亚南泪目了……就这样,疫情防控开展以来,婆婆已经给大家送过60个菜饽饽和三大盘子锅贴饺子。前几天,居住的小区报志愿者,婆婆还当上了楼门长。婆婆说,“咱们全家都为抗疫情作贡献,我很高兴……能做点什么,就证明我还健康。”

唐山丰润:为战“疫”一线保供给的女党员

李亚南与婆婆的聊天记录截屏(左);李亚南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截屏(右)。

有一线战疫的同志们的坚守,有家人的支持和厚爱,李亚南坚信: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