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線之外 聽“嬢嬢”的話

“疫”線之外 聽“嬢嬢”的話

2019年3月15日,由8名發起人組織的“春熙嬢嬢”志願服務隊開始走街串巷,每日在春熙路步行街開展常態巡邏,為遊客提供交通諮詢,開展文明勸導。新年伊始,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在往日繁華的春熙路上,這群平均年齡70歲的“嬢嬢”們仍然堅守社區一線。網上的謠言莫信,嬢嬢的話要聽。

一、一聲提醒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眼下的春熙路沒有了昔日商業繁華、人群熙來攘往的景象。自1924年建成以來,“百年春熙”成為成都的一張名片,那是城市的氣質,是遠方客人的嚮往與留念。新春如約而至,卻夾雜著陣陣寒意,平日熱情的商家大門緊閉,如織的人流恍如煙雲。

遊客少了,但“春熙嬢嬢”的責任更重了。

“小夥子,把你口罩拉上面一點,要把鼻子遮到,為了你的健康。”穿著藍色志願者外套的陳嬢嬢又開始“管閒事”了。這閒事管得不多,管得正好。

從“春熙嬢嬢”志願服務隊成立開始,

陳朝珍便和隊員們走上鬧市街頭,不管颳風還是下雨,人來人往的春熙路上總能看到一抹靚麗的藍色身影。

“疫”線之外 聽“嬢嬢”的話

左起第二位 陳朝珍

疫情爆發後,陳朝珍依然閒不住。“您好,我是‘春熙嬢嬢’陳朝珍。”“陳嬢嬢,您又來啦,我們一家都很好。”25號院姚婆婆的孫女開門問好。在街坊鄰居眼中,陳嬢不僅是最熟悉的長輩,也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春節期間,擔心居民們的防護意識不到位,陳朝珍主動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入戶排查和宣傳登記。

“張大爺,在不在家”,“李阿姨,我們來做個登記”。前期入戶登記時,不少工作人員吃了閉門羹,但是一聽到陳嬢的聲音,門卻打開了。“許多老年人警惕意識還是比較高,還是陳嬢出馬管用!”總府路社區工作人員感嘆到。目前,社區對疫情防控工作已經入戶排查了三輪,740戶居民都沒落下

陳嬢常說:“在外人看來,也許我做的這些事都微不足道,但是我還是會繼續堅持做下去,因為我熱愛成都,熱愛我所在的社區,熱愛我所居住的大院。”說是“嬢嬢”,然而今年陳朝珍卻已經73歲了,“嬢嬢聽起親切,和大家距離一下就拉近了。”

雖然眼下這支春熙路誌願服務隊伍成員平均年齡超過了70歲,但是大家都不想把自己當成“奶奶”。“我還能動,頭腦也清醒。”陳嬢勸人總有自己的一套。作為錦江區人大代表,陳朝珍一直關心著國家大事,疫情當前陳嬢勸人從來沒得“過場”,把誰都當自家人。

久而久之,片區的居民都曉得:“嬢嬢”的話要聽。

二、么姐的“小喇叭”

戴口罩、勤洗手、不聚會,不傳謠。“響起小喇叭,大夥都知道是么姐又來了。

街坊鄰居口中的”么姐“、”么嬢嬢“名叫呂懋玲,由於她在家裡排行老么,從”么妹兒“到”么嬢嬢“,這一稱呼就伴隨了她63年。

“么姐”的“吆喝”要從1994年說起。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北京看到的一個場景:一位大姐拿著喇叭在院子裡喊,讓大家注意蜂窩煤,關好門窗。“么姐”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就學了回來。那時她剛來到社區工作,起初,她是扯著嗓子走街串戶吆喝,後來社區為她配了個小喇叭,這也是核心城區唯一的小喇叭。

“疫”線之外 聽“嬢嬢”的話

么姐個子不高,吆喝起來卻十分有勁兒。這吆喝也有技巧,要動靜大,聽得清,不光提氣有講究,選擇方位也有關係。該挪步子時候走,看準位子吼,在街道院落,么姐基本都把每個點位踩得爛熟,吆喝起來也帶著節奏。每日的“晚間提醒”是么姐的必修課,晚飯過後,風雨無阻,一直堅持到現在。不少居民說,“我們還是娃娃的時候就聽慣了這一腔,我們是聽到她的吆喝長大的。”

這一腔,么姐吼了15年,比起以往的居家安全提醒,“么姐”今年的春節過得尤為緊張和充實。電視裡滾動播報的新型肺炎疫情和不斷增加的感染數據愈發讓她坐不住,看著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每天冒著風險、頂著嚴寒在院落敲門入戶,發放宣傳單至夜深,“么姐”決定加入這支抗疫隊伍,她拿著小喇叭,和街道、社區一同步入各院落樓棟,大年初三起,“防疫播報”每晚7點-8點準時響起。

“屋頭要通風,出門戴口罩……”么姐今年也63歲了,身體倒還結實。起初,社區考慮到“么姐”年齡大了,每天走街串巷的很辛苦,加之伴隨著被傳染的風險,多次勸阻過,但每次都被“么姐”擋回來。

“曉得你們是關心我,但是我看到社區的工作人員們都捨棄了與家人的團聚,加班加點的為我們服務,實在是忍心不得,你們就同意我拿起小喇叭吆喝宣傳嘛,我堅決從自身做起,宣傳大家戴口罩、勤洗手、不聚會,我們街坊鄰居絕對不能有感染的……

“么姐”言辭懇切,不過么姐腿腳大不如以前了,八、九年前開始,天氣一涼腿就疼得厲害,有時下樓都成為問題。家人雖然擔心她的身體,但也知道攔不住。“以前颳風下雨都沒停過,這陣我在家哪閒得下心哦。”頂著冬日寒風細雨,么姐把疫情防控的注意事項傳遞到每家每戶。

三、“別緊張,嬢嬢在”

“嬢嬢,最近這個新型冠狀病毒好凶哦,有點害怕”,“王嬢,這兩天出趟門得不得被感染哦”,每天王曉莉的手機都會接到許多諮詢的電話,大夥信賴王嬢,遇到事兒也先問問王嬢該怎麼應對。

在春熙路這一片兒,王嬢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誠信和熱心,幫人不計回報,為人心細,答應的事兒再難也會做好。經費有難處,她能多貼點就補上;人手不夠,她能多做點就頂上。誰家有什麼困難,她都心甘情願地提供幫助。

疫情期間,“春熙嬢嬢”開設了“心理撫慰專線”,針對疫情期間居民緊張情緒進行疏通,王嬢成為了“心理輔導員”。

在入戶工作中,發現很多群眾面對疫情有一些恐慌,社區將“心理撫慰專線”電話通過QQ、微信群,以及宣傳單的方式告知居民,通過電話諮詢為大夥做好心理工作。

“疫”線之外 聽“嬢嬢”的話

“這個妹妹,不(要)緊張。第一你要相信我們的國家,相信我們的黨,全力以赴在解決這個問題……”電話這頭,王嬢的手微微有些顫抖,眼鏡和口罩將她臉頰包裹得嚴嚴實實,雖然身體有些吃力,但是王嬢的聲音卻格外親切。

每天一有空,王嬢就不停的翻看疫情最新情況,瞭解最新防疫知識。對於75歲的王曉莉來說,要記住太多內容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對於關鍵的知識點,王孃都會耐心的記錄下來,方便查找和梳理。

“王嬢,成都是不是要封城了?”每天,居民都有許多問題諮詢到王嬢這裡,針對網絡上的謠言,王嬢就是一句話:千萬莫信!對於拿不準的信息,王嬢都會去查找相關信息和信息出處,耐心尋求答案,為居民排解心中的緊張情緒。

“天天出門的我要勸導,不出門的我也要電話瞭解一下情況。”社區群眾她很熟悉,群眾們對她也很信賴。電話一打開,通話記錄上都是附近鄰居。“天天大家都打到照面在,幫不上大忙就打打電話,報聲平安心頭也安逸。”

街上的人少了,卻隔不了街坊鄰居間的牽掛。“不要怕,嬢嬢給你解決”,嬢嬢的“閒事”管得人心中更有溫度。

等春熙路“轉”了,鍾水餃、賴湯圓、夫妻肺片、韓包子就算是排隊也要通通吃個巴適;王府井,伊勢丹,IFS就算是不打折也要通通都逛完。當你不經意想起春熙路的這抹藍,請記住:嬢嬢的話要聽,不吃虧!

後 記

“春熙嬢嬢”不是一個人,而是活躍在春熙路一個有溫度的志願者群體。作為“百年春熙”的見證者,“春熙嬢嬢”見證了城市的變化,也付出了她們的芳華。青山在,人未老,疫情防控期間,流動在街頭巷尾的這抹藍,為安靜的春熙路增添了些許亮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