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爆發,他們是怎麼隔離的


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爆發,他們是怎麼隔離的

黑死病傳播圖


14世紀中後期的歐洲黑死病是流行性淋巴腺鼠疫,這場瘟疫的發生奪走了2500萬的生命,對歐洲的文明發展方向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流行性淋巴腺鼠疫是通過跳蚤傳播的病原體。病原體寄生於跳蚤上,跳蚤生存在老鼠身上,如果老鼠死了,則跳蚤就會另尋寄主,找個溫血動物當寄主,比如人類和貓狗。跳蚤以吸收血為生,那便通過血液傳染給宿主。這種鼠疫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腺鼠疫(bubonic)、肺鼠疫(pneumonic)和敗血症(septicaemic)。肺鼠疫和敗血症這兩種的致死率比腺鼠疫的致死率高得多。而且染上肺鼠疫的患者出現肺炎症狀,他們有肺部積液,在咳嗽、打噴嚏和說話時可能將這種液體傳播到空氣中,傳染健康人。鼠疫敗血症會使人的皮膚顏色變深,這是因為病原體產生的毒素感染了血液,也稱血液中毒。因此這場瘟疫也被稱為“黑死病”,就是病人的皮膚會變黑。

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爆發,他們是怎麼隔離的

黑死病死亡人



他們是怎麼隔離的?

  1. 隔離:只是教會與政府的應急手段

在黑死病危急時刻,以天主教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和各地政府採取各種強制性措施防止疾病擴散,為了減輕人們的心理恐慌,每天都有許多的宗教儀式,或許在今天看來這些宗教儀式荒誕不經,而在當時安撫民心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當時的英國主教們要求人們在每週三和週五的補贖日要赤腳遊走,禁食祈禱,在一切空閒時間多唸誦《天主經》和《聖母經》。

教會作為社會運行的核心力量,教會在各地設立醫院,提供醫療服務,這些醫院也主要是教會的神父、隱修士和修女們組織起來的救護所,也無法提供徹底的救治,基本上就是簡單的照顧與清潔,為了隔離,主教也開放自己所轄的教堂,使那些尚未感染的群體,能夠有容身之所,並接濟他們的生活。

政府則採取一系列法律措施,最主要的一條就是限制人口流動。嚴格限制受感染嚴重地區的人群向其他地區遷移。而針對主要的交通要塞城市,在一些海港城市以及商貿之地,政府會專門派遣軍隊人員進行攔截,甚至對試圖逃出疫區的人就地正法。比如在意大利黑死病盛行時期,皮斯托亞要求所有經過重點疫區及其周邊地區的人口或者船隻、貨物都不允許進入該城。皮斯托亞的居民也不許離開,尤其是不得進入疫區及周邊地區,特別是比薩和盧卡等受瘟疫影響最嚴重的地方。如因緊急要求,必須要進入或經過這些地區的,只有在市政廳獲取通行許可才能夠出行。

2.威尼斯的拉撒路醫院,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個隔離醫院。

1374年,米蘭大公也對米蘭城中的黑死病狀況發出指令,要求所有人受到瘟疫感染的人必須離開城市,到指定的野外郊區生活,直到這些人全部痊癒或者死亡。而後又將拉撒路醫院為指定的隔離區,凡是從疫區回來的人都必須在那裡生活一個月,經過風吹日浴的洗禮後,才能進入米蘭。

黑死病爆發,影響了什麼?

黑死病深刻地改變了西方,其一是勞動力人口急劇下滑,民生凋敝,經濟崩潰;其二是現代世俗國家的崛起,城市的重要性提升,人們必須團結一致,向城市集中;其三是人們心理無盡的恐慌,因為身邊隨時隨地有人死亡,保不準誰明天就死了,那簡直就是人間煉獄。最後因為黑死病給人們帶來極度恐慌,就能夠理解,經歷過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心底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了,當時社會現象就是他們最直接的印象,所以文藝復興的大文豪、大畫家為了發揚人的光輝,因而要去和舊社會作鬥爭,每一代革命者都會把舊社會說的特別黑暗,才能讓人們永遠銘記革新者。

牛人們對黑死病的創傷記憶,《格林童話》裡有不少關於黑死病的民間傳說,其中《哈梅爾的吹笛人》是最能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這也是關於瘟疫黑死病西方流傳最廣的。這個故事大概說的是在德國的某處叫哈梅爾的這座小鎮老鼠成災,正當城鎮居民一籌莫展,無奈地準備舉家離開的時候,在路口遇見了一位神秘的少年,腰間佩戴著一把精美絕倫的笛子。他對哈梅爾鎮的鎮長說,他有辦法消滅這些老鼠,但是要付給他巨大一筆酬勞,鎮長抱著懷疑的態度讓他一試。他從腰間抽出笛子,吹出一曲優美的笛聲,隨著笛聲傳遍整個小鎮,小鎮上所有的老鼠全部跑到大街上,接著少年的笛聲將所有老鼠引入河流中。鼠患解除後,神秘少年向鎮長討要酬勞,但鎮長依仗人多優勢,拒不支付酬勞,並讓他立馬滾蛋。這個神秘少年也不再和他糾纏,默默地離開了小鎮,就在某天夜晚,小鎮居民聽到詭異的笛聲,家家戶戶的孩子都往小鎮外面跑,然後跑向小鎮邊上的河流,最後全部沉溺於河流中,只有一個拄拐的小孩倖免於難,就是這個小孩救過一個長得像老鼠的人,反而被這個人砍掉了腳趾。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種暗黑故事背後折射的就是鼠疫所帶來的災難。

針對黑死病的蔓延,人們都會找到替罪羊,這次也毫不例外,他們找到的據說是和基督徒住在一起的男男女女們,因為他們玷汙了基督徒的聖潔。當大饑荒時,替罪羊是麻風病人和猶太人,而這場黑死病中,人們又增加了一個女巫,人們相信,長久以來好女巫和壞女巫都生活在基督徒社會中。女巫自然會遭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到了14世紀末到15世紀的時候首次引發了真正意義上的獵巫狂熱活動。

黑死病的威脅,人們帶著極度的恐慌活著,有些人則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認為瘟疫黑死病是神明積聚的憤怒,是對人類罪惡行為的懲罰,而黑死病就是為了淨化人類群體、促進人類悔改的必要步驟。帶著這一宗旨,由許多大量隱修士組成著名的鞭笞者團體,通過對肉體的懲罰來公開贖罪,他們的活動以三十三天為一個週期,三十三天這個數字正是耶穌基督在人世間生活的年數,一些狂熱的鞭笞者認為這場救贖活動要持續三十三年。這種公開場合進行鞭笞運動又一造成了社會的極度恐慌,直到當時的教宗克雷孟六世在1349年10月20日發佈教宗諭令,制止了這些鞭笞者的行為只是“迷信的徒勞”。

黑死病對文明影響深遠,它改變了整個歐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