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0億隻沙漠蝗群東移,中國是否暫無入侵風險?

成群的沙漠蝗蟲(Schistocerca gregaria)在俄羅斯、西班牙、非洲、中東、南亞和南亞西南部的部分地區肆虐,數千年來糧食作物減產,饑荒不斷。

沙漠蝗比其他蝗蟲更危險,因為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遠距離遷徙。這些蜂群正在“對烏干達、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厄立特里亞和吉布提造成巨大破壞,並威脅到東非更多的國家”

近4000億隻沙漠蝗群東移,中國是否暫無入侵風險?

蝗蟲/網絡


今年,由於氣候變化和印度偶極子效應,蝗蟲群變得更加致命。偶極子在東非造成了嚴重的洪水和山體滑坡,澳大利亞也發生了森林大火。

印度洋偶極通常被稱為“印度尼諾”,因為它與太平洋的偶極相似,它指的是印度洋相對部分海表溫度的差異。

與西部相比,海洋東部的溫度在暖和冷之間振盪,在被稱為“正”、“中和”和“負”的階段中循環。

今年偶極的正相位是60年來最強的,這意味著西印度洋地區的海溫升高,而東印度洋地區則相反。

今年這種異常強的正偶極子的結果是,非洲東部的降雨量和洪水高於平均水平,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乾旱也高於平均水平。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解釋了氣候變化如何使東非沙漠蝗蟲群惡化:

在被稱為衰退的平靜時期,沙漠蝗蟲通常只限於非洲、近東和西南亞的半乾旱和乾旱沙漠,那裡每年的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在正常情況下,蝗蟲數量會因自然死亡或遷徙而減少。

然而,自工業革命和2009年以來,過去五年比任何一年都熱。研究表明,更熱的氣候與更具破壞性的蝗蟲群有關,使非洲受到的影響不成比例——全球變暖最快的國家中有20個在非洲。潮溼的天氣也有利於蝗蟲的繁殖。2019年10月至12月,襲擊非洲之角的大範圍、高於平均水平的降雨比正常降雨量高出400%。這些異常降雨是由印度洋偶極子引起的,這種現象因氣候變化而更加明顯。

根據糧農組織的數據,一平方公里的蝗蟲可以在一天內消耗多達35000人。成年蝗蟲可以吃掉自己體重約2克的新鮮植被,並在24小時內行進150公里(93英里)。

2019年末的暴雨是造成蝗蟲異常豐富的主要原因。國際氣候與社會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ociety)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的最後三個月裡,東非和薩赫勒地區的部分地區降雨量比正常情況多出15英寸。氣溫高於正常值是氣候變化的標誌之一,在沙漠蝗蟲群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這一群體的嚴重性意味著很可能需要採取緩解措施和國際援助來解決這一局勢,這可能導致受影響地區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加劇。

對於一個仍在從極端天氣中恢復的地區來說,這個消息再糟糕不過了。一種被稱為印度洋偶極子(IOD)的氣候現象導致西印度洋比平時更加溫暖。這種氣象條件使得東非沿海更容易形成暴雨和風暴。事實上,去年盆地內形成了不少於8個氣旋。莫桑比克遭受了最大的颶風伊達和肯尼斯,造成了大面積的洪水。這場大雨發生在東非農民多年乾旱致死之後。這些蝗蟲現在正準備降落在正在恢復的莊稼上,這真是悲劇。

沙漠蝗蟲的生命週期由三個階段組成:卵、稱為蝗蟲的若蟲和有翅的成蟲。交配發生在一個成熟的雄性跳到一個成熟的雌性背上,用腿抓住她的身體。精子從他腹部的尖端轉移到她的尖端,並在那裡儲存。這一過程需要幾個小時,一次授精就會產生足夠多批的卵了。

參考鏈接:

https://thepoliticus.com/2020/02/16/unprecedented-threat-from-climate-change-enhanced-locust-swarms-plague-east-afric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