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重溫張仲景巜傷寒雜病論》序有感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他在序言中寫道:

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

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疫情下重溫張仲景巜傷寒雜病論》序有感

感悟中醫藥臨床思維模式內涵就是“中醫辨治六步程式”:四診審證→審證求因→求因明機→明機立法→立法組方→組方用藥。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中醫辨治“六步程式”是初步總結中醫思維模式,但實際上歷代中醫都在臨床實踐中巧妙的運用,是歷久而不衰。無論你接診時間是一分鐘還是一小時,只要是中醫就必然在瞬間自覺不自覺地完成中醫思維程式。下面就本次疫情運用張醫聖的名方總結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一、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

二、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

三、發熱頭痛頸背強直 (葛根湯)

四、發熱頭痛項強口苦 (九味羌活湯)

五、發熱肢痛微嘔口苦 (柴胡桂枝湯)

六、發熱心悸小便不利或腫 (真武湯)

七、發熱特別怕冷想睡覺 (麻黃附子細湯)

八、發熱咳嗽白痰有泡沫 (小青龍湯)

九、發熱無汗煩躁而喘 (大青龍湯)

十、發熱口渴咳逆氣急 (麻杏石甘湯)

十一、發熱咽痛舌尖紅 (銀翹散)

十二、發熱鼻乾眼眶痛 (柴葛解肌湯)

十三、憎寒壯熱、身痛無汗 (人參敗毒散)

十四、憎寒壯熱、舌紅苔垢膩如積粉 (達原飲)

十五、寒熱往來,口苦口乾 (小柴胡湯)

十六、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便秘 (大柴胡湯)

十七、發熱惡寒、腹脹便秘 (厚朴七物湯)

十八、憎寒壯熱、口苦便秘 (防風通聖散)

十九、頭痛身痛、午後發熱 (三仁湯)

二十、發熱惡寒、肢體睏倦,胸悶口膩 (藿樸夏苓湯)

二十一、發熱身痛、汗出熱解 (黃芩滑石湯)

二十二、發熱睏倦、或咽痛、或吐瀉 (甘露消毒飲)

二十三、發熱惡寒、胸悶腹脹、上吐下瀉 (藿香正氣散)

二十四、身熱心煩、胸悶、失眠 (梔子豉湯)

二十五、身熱多汗、心胸煩悶、口渴喜飲 (竹葉石膏湯)

二十六、胸隔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 (涼隔散)

二十七、夜熱早涼、熱退無汗 (青蒿鱉甲湯)

二十八、面紅、四肢冷、拉肚子、脈很弱 (白通湯)

二十九、出冷汗、或喘急、或呼吸微弱、脈微弱 (參附湯)

三十、高熱驚厥、說胡話 (安宮牛黃丸)

結論: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的《劫劑論》寫道:“世有奸醫,利人之財,取效於一時,不顧人之生死者,謂之劫劑。........庸醫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為醫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因此我們強烈呼籲:類似拱搶雙黃連事件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