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怎麼理解?

豐子豐語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易經》文化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

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潘先生論風水


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純粹的天與人合一。因為我們知道,天不能單獨存在,天單獨存在就不會有功效。

所以,凡是我們講天的時候,一定包含地在內;講地的時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裡面。有時候我們到野外郊遊,發現以前留下來的石碑上面寫兩個字:后土,只要一看到"后土",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就會馬上抬頭看它的上面,因為上面一定還有兩個字:皇天。沒有皇天,怎麼會有後土呢?現代人沒有這個修養,看到"后土",就只是看到后土,不會去看"皇天"。

中國人,看到天就會想到地,看到地就會想到天,缺一不可;講道的時候,不會忘記這個道要使用出來才有用,否則是沒有用的;談理想的時候,要知道理想落實了才有意義,否則就只是空談。可見,我們的思路是合一的。

所以,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良心從哪裡來?從天理來。所以,後來我們把"天理良心"這四個字濃縮成兩個字,叫"天良"。

中國人只要被人罵說"你這個人沒天良",這個人就會很丟臉,這是很嚴重的指責,罵一個人沒天良,等同於說他完全沒有做人的價值。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要有天理良心。

一個人最要緊就是觀念要清楚,觀念清楚了,就什麼煩惱都沒有,觀念不清楚,那就什麼都煩惱。所以,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我們一定要天人合一,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路。



國學紫微


天人合一怎麼理解?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要做到天人合一,不是一件容易事,它需要我們瞭解和感知天文學,氣候學,還要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知識,以及哲學,社會學、歷史學以及各種自然科學常識

,還要了解和掌握佛教知識、道教知識、儒家思想。

正所謂天、地、人三合,還需要己合,也就是古語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易經中就包涵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有陰陽然後天地,有天地然後有季節,有季節變化然後有人類,有人類然後有夫妻,再有人類社會......這樣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順應自然,適應天地間的千變萬化,用人的智慧去發現自然,從而改變自然,使其為人類服務,在千變萬化的自然社會里生存、繁衍、生息。

能做到天人合一者,古往今來之成大事者;天人合一用在軍隊,能統領千軍萬馬,用在官場,能一呼百應,用在商場,能八方來財,用在科研,能創造奇蹟,用在情場,能得心應手,用在家庭,能營造幸福港灣!

總之,誰能做到天人合一,誰就能在徜徉在生活的海洋上,披風斬浪,勇往直前!


北斗星127409343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這裡所說的自然,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高山、草原、森林、河流,因為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而不是自然真空純至淨的本質。自然的形式有變化、有生滅,人與形式合一,不是就會隨同自然的形式變化和生滅嗎?有變化,有生滅,人的精神不就會隨同事物的變化和生滅而痛苦嗎?

自然的形式有變化、有生有滅,自然的本質沒有變化和生滅。人的精神與自然同一性,是高於一切形式的存在。所謂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迴歸自己的本性,達到無善無惡,無佛無魔,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歸根復性”、“返本還原”、“西方極樂”等說法不一,但其內在本質指的都是同一種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種精神成果。



禪言禪語


天人合一分別由道家和儒家提出,所說有兩層意思。

我們先看道家的意思,在道家看來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人違背自然規律就會自然衰敗。

反之,如果順應並利用自然規律,則可昌盛。但是卻由於人制定了很多的制度和規範使人喪失了原本的自然性,使人變得與自然不協調。

而人進行自我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這些束縛在人們身上的枷鎖,從而達到解放人性、重歸自然的目的。

這些道理在古代的各種典籍中都可以查證:

《莊子》: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則是漢代的董仲舒在莊子的理論上發展引申出來的,在他看來,這裡的天代表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源。

但是人們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漸漸的不能發現自己內心的道德原則,而此時我們修行的目的便是除去慾望的矇蔽,從而達到堅守自身的道德原則的目的。

這個觀點是對的,但是卻變成了董仲舒用來加強君權的產物,被董仲舒巧妙的變成了忠君的思想。

還衍生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這種愚君的思想,以致後世出了很多昏君忠臣的慷慨悲歌,可以說是儒家傳統文化的經典毒瘤。


平安是福0123


自己理解,有錯望指正。

天人合一,就是大自然與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的五臟六俯,四肢五官,十二經絡,骨肉血脈,督脈任脈,人體穴位都與大自然有對應的密切聯繫。比喻說一年四季,高山平原,陽光空氣,白天黑夜與人體都有密切聯繫。大自然的變化和運動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人體。因此,人類不但要利用大自然為生活生產服務,還要愛護大自然,維護大自然與生物鏈的平衡。


濟源高魁


一、“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

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

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中華思想大辭典》中這樣解釋,說“天人合一”強調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一致,它蘊含的是一個非常偉闊、異常深遠的且隸屬於中國人的思維,反映的是中國人在對待自然關係上的一種樸素價值觀。

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莊子在《齊物論》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確,認真,堅定。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對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處,時而認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時行,而萬物生。時而又認為,人之生死富貴皆取決於天。《中庸》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對於天,孟子認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種外來力量,但他同時指出,天不是神,人們只要能做到盡心養性,就能認識天(百姓俗語叫老天爺)。《孟子·盡心上》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隨後,孟子又說:“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但如何理解這句話,似乎也無法統一,而且這句話還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傾向,其本意到底如何,至今無人可以定論。

而墨子在對待“天”方面則顯得差強人意,他一方面強調“非命”“尚力”(即人的富貴貧賤榮辱在於力量、意志,不在於天命),另一方面又推崇“天志”“明鬼”(即墨子一直倡導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他的“天”好像是一個有意志且還能行賞罰的人格神。

到了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當時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明確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雖然他的天人感應一說,有些迷信色彩,但卻從一個側面鞏固了“天人合一”的地位。

到宋代,大學者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並對它進行了闡述和定義。當時為數眾多的理學家都認可“天、地、人,只一道也”這種說法。

宋代以後,學者和哲人對“天人合一”的命題和闡述出現了各不相同,爭論不休的狀態。有的把它理解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有的進入了二元論,把天與人截然分開,甚至對立起來。有的提倡“不二一元論”,認為唯有最高的本體(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哲學講的“一”)才是“天人合一”的終極歸宿。

以上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來源及含義理解上的發展,演化。總的來說,“天人合一”是東方哲學的一個普遍的思想,對於西方人理解起來可能會更有難度,因為它體現的完全是一種東方式的思維,一種東方人看待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關係。

二、個人看法

我本人也比較認同這種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種人與大自然或宇宙的關係的觀點,這種觀點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中國人向來不對立的看問題,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現在各自的“人生”裡,離開了“人生”也就無所謂“天命”,同樣,離開了“天命”也就無所謂“人生”。由此,我們的做事方式也是順其天道,聽從天命。平時百姓講的“天命不可違”也正是源於此理。中國思想認為,天地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自我,由自我出發,又可以發展出人類—自然—天地萬物。自我與人群與物與天,從根本而言,乃為一體,既非相對,亦非絕對,天與人,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是一個水乳交融的宇宙之整體),而且更加準確的囊括了東方人對於外界的深刻思考和對自我的深刻探索。

在對待大自然或宇宙上,中國人的態度是最友好也最智慧的,我們會同自然交朋友,瞭解自然,認識自然,進而做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西方人在對待大自然方面,與中國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做法往往是強調人,把人放到大自然之上,認為只有人為地征服大自然才能體現他們所理解的“人之高貴”。但現實給他們上了很好的一課,環境汙染,淡水匱乏,生態失衡,酸雨橫行,還有臭氧破壞,新的疾病或癌症出現等等一系列問題,讓西方和東方同時認識到“天人合一”的重要。

在此,我想借助今日頭條這個平臺,呼籲大家一切善待自然,善待動植物,處理好自己與他者的關係,與自然與宇宙和諧相處,把“天人合一”進行到底,把中國文化中的精髓繼續傳承和發揚,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劉律師的法律課堂


一、主要內容

“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文名 天人合一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意 義中華傳統文化 一種意識 一種狀態 源出學派道家

二、歷史發展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並非中國文化所獨有的觀念,在世界很多高級宗教中都有這類觀念,並且有詳細系統的修行方法。儒、道、釋三家均有闡述。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據說最早在春秋戰國的孔子已有提出,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也有認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當代的解釋是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夠取得對方生命的信任並和諧共存,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極度巧妙完美的結合。

三、學派解釋

1、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2、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四、科學闡述

中國古代天文學是指以地球為參照物的天體運動學,即天體是地球的擴大,或地球是天體的縮小。古代天文學認為天球的南北極所形成的天軸與地球南北極所形成的地軸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其軸與公轉軌道所形成的夾角均成66.5度,即無論地球運行到公轉軌道上的那一個點,地軸與黃道平面的


戰時常更新


一、主要內容

“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文名 天人合一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意 義中華傳統文化 一種意識 一種狀態 源出學派道家

二、歷史發展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並非中國文化所獨有的觀念,在世界很多高級宗教中都有這類觀念,並且有詳細系統的修行方法。儒、道、釋三家均有闡述。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據說最早在春秋戰國的孔子已有提出,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也有認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當代的解釋是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夠取得對方生命的信任並和諧共存,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極度巧妙完美的結合。

三、學派解釋

1、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2、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四、科學闡述

中國古代天文學是指以地球為參照物的天體運動學,即天體是地球的擴大,或地球是天體的縮小。古代天文學認為天球的南北極所形成的天軸與地球南北極所形成的地軸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其軸與公轉軌道所形成的夾角均成66.5度,即無論地球運行到公轉軌道上的那一個點,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傾斜方向始終保持不變,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而且,此理論也得到現代天文學和磁力學理論的支持,現代天文學和磁力學理論認為:天體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天軸南北兩極是南北磁極;地球居天體之間,是一小磁體。地球南北兩極也是南北磁極,分別與天體兩大磁極發生磁感應,所以天地的軸心傾向相同,在一條直線上,這便是天地感應最根本的內涵之一。《黃帝內經》所述五運六氣的種種感應之道,統統建立在這個感應性上。這種感應性或磁力,都屬於無形的能,在中醫名之曰"氣"。

五、天地氣交

氣交的實質是天地人本源於一氣,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體現也是合於"氣"。《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出"氣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氣交皆指求氣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氣分佈到不同領域的結果,因而是可以認知和掌握的。"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同上)即,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則生長壯老已,萬物從之則生長化收藏。人雖有自身特殊的運動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闔闢往來,是與天地萬物相同、相通的。

氣交的產生是因為地之寒熱與天之陰陽之節氣相差三節。按理說,一年中冬至日為陰之極,應該氣候最冷,夏至日為陽之極,應該氣候最熱,故天之太陽為夏至,天之太陰為冬至。但事實上大地有一個白天吸熱,夜間散熱的過程,所以冬至之後經小寒、大寒、立春三節氣達到積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後三節氣,立春一到,氣候便開始溫暖,此三節之差,張介賓十分重視,其《類經圖翼》雲:"然一歲之氣始於子,四季之春始於寅者,何也?蓋以建子之日,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生化之功及其自醜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即天之溫起於子,而地之溫卻始於寅,天地之氣相差三節。由於氣交相差三節,便產生了天地之氣的"升降沉浮"、"氣交易位"等變化。所謂"氣交易位"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導致氣交的位置發生移動,由於陰陽之氣與寒熱之氣相差三節,"時有定位,氣無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有一定的次序和時位,溫熱寒涼的秩序是不會錯的,但,氣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現象卻是經常發生的。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季老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我的補充明確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但《開啟中醫之門》的作者李陽波則很不滿意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觀,他解釋說:董提出這個觀念主要是講天的情況與人的情況的統一,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李陽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中醫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係的一門學問。在他看來,天人合一就已把中醫小了一截。李陽波同時認為錢學森也看到了中醫、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的一些情況,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繫,所以也摒棄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觀

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內經》“天人相應”學說,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一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





解答文化問題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調適物質資源的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屬性。"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舉例言,"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素問·六節藏象論》),為法象;陰陽四時,"其華在面"(同上),為所見氣象;"其充在血脈"(同上)為所見形象。

總結天人合一就是集大成於一體,境界高與常人,救苦救難。能夠知生死,讓人脫離肉體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